名人家教家訓的故事
A. 名人的教子故事
1、李嘉誠: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李嘉誠是香港巨富,他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希望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學習今後立足於社會的本領,而不能依靠父母來生活。
李嘉誠在他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只有八、九歲時,就讓他們參加董事會,一方面讓孩子們列席旁聽,另一方面讓他們就某些問題來發表自己的見解。
通過參加董事會,兩個孩子不但學會了父親以誠信取勝的生意經,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這段生活為他們今後在事業上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兩個孩子都以優異的成績上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後,他們向父親表示想要在他的公司里任職,干一番事業。李嘉誠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他對兄弟倆說:"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於是,這兩個孩子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去了投資銀行。他們憑著從小養成的堅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
2、斯特娜:寬容孩子的錯誤
美國的斯特娜夫人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早期教育家,她在教育女兒維尼夫雷特的過程中,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天,孩子問斯特娜夫人:「我想到同學家裡去玩,可以嗎?」母親說:「可以,但必須在12點半以前回來。」可那天孩子比預定的時間晚了20分鍾才到家。斯特娜夫人見孩子回來了,她什麼也沒有說,只是指了一下牆上的鍾。
孩子知道回來遲了,馬上歉疚地說:「是我不對。」吃完飯,孩子趕緊換了衣服,因為她每到星期二就要去看戲或看電影。這時,斯特娜夫人又讓孩子看看鍾,並說:「今天時間來不及了,戲和電影是看不成了。」
孩子難過地流下了眼淚。斯特娜夫人並未就此止步,而是說了一句十分惋惜而又耐人尋味的話:「這真遺憾!」
「這真遺憾。」面對孩子的過錯,盡管斯特娜夫人只說了這寥寥幾個字的一句話,並未採取其他任何處罰手段,但是使孩子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母親的要求如果是正確的,那就必須絕對照辦,否則你就得為此付出代價。
3、陳景潤:讓孩子個性自由舒展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
兒子名叫陳由偉。「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其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陳景潤也望子成龍。
陳景潤對獨生兒子的培養方法是:民主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 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 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
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 奇地把玩具解剖──拆開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當母親的便拉下臉來嚴 肅批評兒子。
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呵呵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 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慾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
兒子上小學後,常常向陳景潤談自己的事,學習、勞動或與同學的往來。陳景潤認真聽著,然後為孩子當參謀,或表揚或批評糾正。很快,他就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
陳景潤認為,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的過人之處。
現在他兒子小學快畢業了,學習成績好,品行也優良,正准備考中學。陳景潤與由昆欣慰地講,教育孩子要靈活,要分階段。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方法分不開。
4、洛克菲勒:從小對孩子實施理財教育
美國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僱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裡干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爾後與父親結算。
這是他做得很認真,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並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歷!
其實,在不少發達國家,對待在校學習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交學費零用。
美國人一貫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美國中學生有個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每逢假期,他們就成了打工族,學習自食其力。
5、老舍:解放孩子的天性
老舍先生稱自己為「寫家」,不說「作家」,還稱自己為「文生」。實際上,這是他的一種人生觀。縱觀他的一生,不論是辦教育,還是當作家,都圍繞著一個大問題--怎樣做人。
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之。
談到自己第2個女兒小雨,他說:「至於小雨,更宜多玩耍,不可教她識字;她才剛4歲呀!」
老舍先生主張維護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不可強求,更不可處處約束。老舍先生最害怕看見「小大人」、「小老頭」和「少年老成」,一看見小孩穿上小馬褂,一舉一動全像大人,便想落淚。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個好作家了。」可見,孩子的天真,在他眼裡是何等重要,何等神聖!老舍先生提倡對待兒童必須有平等的態度,主張尊重兒童,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在這方面他是身體力行的。
對中學生,他以姓名相稱,不再叫小名,表示尊重;會主動伸出手,行握手禮,以視平等。孩子們送小禮物給他,他必定當場回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禮品,就毫不遲疑地把自己的皮手套、衣服、皮鞋回贈出去,或者把自己的作品送上,還要簽名,兩倍地甚至十倍地報答對方的好意。
他愛給兒童寫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話彼此開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兒童宣布自己的寫作計劃。《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寫作大綱便是在給冰心的大女兒--一位中學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說話,他認為孩子有權如此,並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度和胸懷。
老舍先生曾領著小學生們中央公園向花鞠躬。他說,花兒、植物都受到尊重,要以一種虔誠的態度對待它們。他不讓小孩子用籠子養鳥,說應該讓它們自由地飛。他愛把礦物標送給孩子們,以為這既有趣又有益,是極有價值的禮品。
老舍先生更喜歡鄉下孩子。雖然,他們窮,甚至臟,可是他們純朴、忠誠、講義氣,人格高尚,而且知識廣博,懂得大自然的許多奧妙。他希望孩子們盡貼近大自然。
B. 家教家訓家風故事400
提起我的家風,那就是兩個字:嚴謹。
先說說這個「嚴」,意為嚴格也,老爸做事總是一絲不苟,追求完美。他對自己的要求嚴苛,對我亦是如此。拿我的作業來說吧,就算做的再好,我老爸他老人家也會雞蛋里挑骨頭。一旦他發現我的錯誤,就會滔滔不絕地講起來。真不知他哪來這么好的口才,唾沫星子都快要把我給淹死了。訓完之後,就讓我全部重寫。我雖心有不滿,但知道抗議無效,何況老爸乃是眾人之上,我也只有敢怒不敢言了。不過也是有好處的,我的作業本上幾乎全是「優」。
但讓我難忘的不是那些「優」,而是那次「不及格」,它讓我理解了老爸的一番苦心。那幾天老爸出差去了,想到不用那麼辛苦地做作業,老爸一走,我便歡呼雀躍。結果,我將作業胡亂寫了一番,自不用說第二天老師對我苦口婆心的教育了。更慘的事還在後頭,出差回來,老爸接過我戰戰兢兢遞過去的作業本後勃然大怒,用足以震破人耳膜的聲音將我吼得暈頭轉向,待老爸訓完,我才弱弱地說:「以後我不敢了。」有句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總算領略到了,自此再也不敢不用心了。
再說說這個「謹」,乃謹慎也,媽媽簡直就是個模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是媽媽的口頭禪。每當我上學前,總會聽到幾句囑咐:「帶上傘吧,萬一下雨了呢?」「帶上水吧,萬一渴了呢?」等等,諸如此類的話數不勝數,我甚至稱她為「萬一媽媽」。媽媽買衣服時總是左挑右選,逛了半天也沒買一件衣服。我問她時,她總是說:「現在假貨這么多,萬一上當怎麼辦?」搞得我哭笑不得。而我似乎沒繼承媽媽的謹慎,考試隔三差五地出錯,與一百分無緣。如今,我正為改掉這個缺點努力。
正是在這種環境成長的我漸漸優秀,因此,我愛我家!
二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准,如同糧食一般,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話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而父母也從小這樣教育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條小道扔小石頭。雖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見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並教育我道:「怎麼能這樣子呢?」「怎麼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氣,但又委屈地說。「你這樣可能會讓騎車的人摔倒,這等於是在陷害別人!」爸爸激動地說著,我在一旁默默地聽著,慢慢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看到我好像意識到了錯誤,爸爸的口氣緩和下來了,繼續說:「兒子,你應該還記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騎車摔倒比那樣還痛!」我下意識地捂了捂左手,那道傷,令我難忘。這時,爸爸變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撿起來吧。」「好!」
一個教訓,讓我知道,我應該小心地做每一個細節,我生怕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傷害到他人。
當人,做人還要守時,雖然媽媽沒有給我講這個道理,但卻總是用行動告訴我這個道理。每次,和別人約定出行時間時,媽媽總是要提早幾分鍾到達。她說,這樣,才不會讓別人等我們。有一次,我還戲謔道「寧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學著媽媽,養成了守時的好習慣!
父母的一些舉動,總能影響孩子。優秀的品質,就是從中培養起來的。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它讓我從中養成了許多好品質,這樣的家風,值得傳揚!
C. 名人家規小故事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3、總統教子自立
曾任過美國總統的里根,不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嚴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絕不讓他們依賴父母。兒子失業後,一邊尋找工作,一邊靠領取救濟金度日。
4、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D. 名人家訓小故事100字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E. 歷代名人的家訓故事
曾國藩有曾國藩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