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名人故事王維

名人故事王維

發布時間: 2021-02-21 19:16:32

A. 有誰知道王維和他妻子的故事

他的妻子去世很早,大約在王維三十來歲的時候,其妻便不幸亡故了,他從此內終身獨處,容史稱「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舊唐書·王維傳》)甚是希有。然後開始學佛,他道:「一生多少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

B. 關於王維

王維,字摩詰,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

關於王維的生年,至今尚是一個謎。兩《唐書》本傳都載王維享年61歲,《新唐書》雲上元初卒,《舊唐書》說他「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三也說王維卒於上元二年,清代王維研究專家趙殿成《右丞年譜》即斷王維卒於上元二年七月。根據卒年61歲推算,則生於武後長安元年(701年),與大詩人李白同年生。但王縉為王維胞弟,官至宰相,兩《唐書·王縉傳》皆載王縉卒於建中二年(781年),年82歲,推之則生於武後久視元年(700年),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今暫從趙殿成《右丞年譜》與陳鐵民《王維年譜》,定王維生於長安元年(701年),卒於上元二年(761年)。

王維的籍貫,也有爭議。《舊唐書》說王維為太原祁人,後移家於蒲州,成了河東人。唐人姚合所編《極交集》說王維為河東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又說是太原人。對於王維之弟王縉的記載,《舊唐書》說是河中人,《新唐書》說本是太原祁人,後來客居河中。蒲即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濟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河東郡,乾元三年(760年)升為河中府,所以又稱河東、河中。現在一般通行的說法,認為王維祖籍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屬太原王氏,是名族之後,里貫為蒲州,是河東人。這樣,王維與年晚於他的大文學家思想家柳宗元為同鄉。

王維自幼聰穎,不但九歲時便能作詩寫文章,後來成為開元、天寶間著名詩人,而且工於草書隸書,嫻於絲竹音律,擅長繪畫,是個多才多藝的才子,在青年時代便已名動京師,得到皇族諸王的敬重,寧王、薛王待他就象師友一樣。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王維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游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王維集中有《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等詩,可知在長安確曾從岐王游宴。關於王維應舉,《集異記》曾有一段有趣的記載。當時有一個叫張九皋的人,使人走通了公主的後門,公主曾授意京兆試官,要以張九皋為解頭。王維也將應舉,同岐王商量,希望得到歧王推薦。但歧王權勢哪裡比得上公主,不能與公主爭,於是只好以王維的才華去爭取公主,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番。過了幾日,岐王讓王維穿上錦綉衣服,鮮華奇異,帶著琵琶,同到公主第宅,說是帶酒樂來為公主奉宴。王維為皙白少年,風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公主看見後,問岐王說;「這是何人呀?」岐王回答說;「是個懂音樂的。」便讓王維給公主獨奏新曲。王維彈撫琵琶,聲調哀切,滿座為之動容。公主直接問王維道:「這是什麼曲子?」王維起身答道:「是《郁輪袍》。」公主甚感驚奇,非常高興。岐王趁機對公主說:「此人不只長於音律,若說詞學,更佳,簡直無人能超過他。」公主更感驚異,問王維是否有寫就之詩,王維從懷中拿出數卷詩獻上。公主看過之後,驚奇不已,說;「這都是我所誦習過的,從前以為是古人之作,原來就是你寫的!」於是讓王維更衣,不作伶人看,而升於客人之列。王維風流蘊籍,而且說話風趣,大為座中各位貴人所欽重。岐王見時機成熟,便說:「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為解頭,誠為國家的榮光。」公主說:「那為什麼不教他去應舉?」岐王說:「聽說您已經囑托,解頭不是要給那個張九皋嗎?」公主笑道:「那是因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給張九皋。」隨即回頭對王維說:「你要取解頭的話,我當全力薦你。」就這樣,又改薦王維,王維做了解頭,一舉登第。這個故事未必完全屬實,或者純屬傳構,但從中可知王維少年時代便成為引人注目的名人。王維中狀元,卻是事實,據考證,乃開元九年(721年)狀元,時年21歲。

王維開元九年春天中狀元後,即解褐為太樂丞,開始了仕宦生涯。但他隨即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受了牽連而謫為濟州司法參軍。當年秋天便離開京城,赴濟州任。濟州在今山東荏平西南,王維在那裡度過了四年多的光陰。其中開元十三年(725年),詩人裴耀卿任濟州刺史,裴為河東人,與王維是同鄉,待王維不錯,使王維稍得安慰,但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職,使王維甚感惋惜。在裴耀卿離開濟州不久,王維也於開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辭去司法參軍之職,離開濟州。

據陳鐵民《王維年譜》,王維離開濟州後,在淇上住了二年,開元十七年(729年)赴長安,在長安又閑居了幾年。初到長安,他即開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習頓教,結識了詩人孟浩然。孟浩然開元十六年(728年)赴長安應試,落第後滯留長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陽,王維作詩送別,詩雲:「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勸孟浩然回鄉隱居,不必辛辛苦苦地來長安舉試求官。這是因自己中狀元後仍不得意,所以有這樣的話。作為一個才子,一代名人,王維這個時期不太得意,青年時期賦閑,心中當然不是味道。而且此期間又喪妻。王維的妻子大約在開元十九年(731年)去世,當時他才31歲。妻子去世後,王維不再續娶,幾十年一直獨身,於此也可見他的思想情態。

雖則王維勸孟浩然歸舊廬隱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並未完全死滅,或者因名臣執政,復又求仕。閑居長安時,即他34歲那年,赴洛陽,獻詩中書令張九齡,希求汲引,隨後便隱於嵩山。嵩山地近東都洛陽,隱於此正可待機而出。次年他便拜右拾遺,又為朝官,做了兩年右拾遺,又為監察御史,40歲時,遷殿中傳御史。就在閑居和這樣的官職變換中,他度過了許多年的時光,而進入中年,此後或隱或官,所為官為左補闕、庫部即中,品階雖稍高了點,但仍為侍從閑官,總不得意,這樣又過了10年。王維50歲時,丁母憂,離朝屏居輞川,服滿後,又做了幾年的文部郎中。進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亂中曾陷於叛軍中,得罪了唐王朝。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陷潼關,隨之攻入長安,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王維沒來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後,他曾吃葯取痢,假稱患病,以逃避麻煩。但因為他的詩名很大,安祿山派人將他迎到洛陽,拘於菩提寺,不管他答應不答應,硬委之以偽職。無奈之中,王維當了安祿山的給事中。但他的心依舊追隨唐王朝。安祿山宴其部下於凝碧宮,王維聞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正是這首詩救了他的命。

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唐軍相繼收復長安、洛陽,王維與其他陷賤之官,均被收系獄中,隨後押到長安。這些人按律當死。有人提出王維凝碧宮詩可證其忠於唐王朝之心,加之他的弟弟王縉請求削己官職以贖死罪,唐肅宗特此原諒了他,不但不殺,而且還給了個太子中允之職,可謂不幸中之大幸。這時,王維已57歲,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賢殿學士,後又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上元元年(760年)夏,60歲的王維轉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階,也是最後所任之職,只任了一年,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了,所以後世稱他為王右丞。

作為一代才子,王維少年得志,名傳遐邇,但終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極不順利,竟至險遭殺頭之禍。作為一個詩人,王維以自己的優秀詩篇,為盛唐詩壇大增光輝,是唐代乃至中國古代的重要詩人。

王維擅長各種詩體,尤以五言律詩和絕句著稱。前期詩歌,富於進取精神,譏刺貴戚宦官,譴責紈挎子弟,反映邊塞生活,抒寫游俠意氣,情調慷慨激昂,充滿浪漫主義豪情。後期詩歌,因世途險惡,崇奉佛教,而以描寫田園山水景物、表達閑情逸致、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為主。所寫山水田園詩,數量多,藝術成就高,最能代錶王維的藝術風格。如《漢江臨泛》一首,從大處落筆,狀寫襄陽一帶的壯麗山川,氣勢雄渾,意境空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一聯,成為千古名句。又如《山居秋瞑》,用細膩的筆觸,勾畫月照、泉流、竹喧、蓮動等許多富有特徵性的事物,獻給讀者一幅清新秀麗、優美和諧的秋雨之後的山色圖。他的山水田園詩,作物精細,狀寫傳神,色彩鮮明如畫。又語言清新凝煉,含蓄生動。王維除詩作優美外,又擅畫,為當時著名畫手,宋代大詩人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評極為精當。

王維的詩在唐代自成一派,影響久遠。現在詩400餘首,有集傳世。清人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可資研究參考。

C. 我想看王維、葉紹翁、列寧的名人故事


唐代詩人王維小時候,東鄰一位孤獨老人在房後種了半畝甜瓜。這甜瓜個頭大,味道美,大老遠都能聞得到香氣兒。有一天,老人的瓜被人偷了好多。他正在傷心落淚,王維走來說:「賊偷了瓜,一定要到集市上去賣的。你快去集上找一找!」
老人跌跌撞撞地趕到集上,果然在王麻子的瓜攤上認出了自己的甜瓜。但王麻子死不認帳,硬說這瓜是劉二狗的。兩人爭吵起來,驚動了過路縣官。縣官上前查問,由於老人拿不出證據,便認為是在無理取鬧,氣沖沖地命令差役把老人趕走。王維一直蹲在王麻子的瓜攤前。他想,瓜熟蒂落。瓜是老人的,瓜蒂就應該留在老人的瓜蔓上。如果能把地里的瓜蒂拿來,這不就是真憑實據嗎?
於是,他先跑到劉二狗家的瓜地,一看,甜瓜還沒熟呢!再到老人的地里查找,瓜蔓上果然留著好多瓜蒂。這下子,王維的心裡更亮堂了。他把瓜蒂摘下來,裝進口袋,迅速趕到了集市上。這時候,老人正跪在縣官面前直喊冤枉呢!王維顧不得擦汗,掏出口袋裡的瓜蒂就和瓜屁股對起茬來。不一會兒,便全對上了。縣官問明情況,勃然大怒,馬上命人把王麻子押來。王麻子嚇得渾身篩糠,老老實實招認是他偷了老人的甜瓜。
列寧的——蜜蜂引路

1922年,列寧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當地有個養蜂的人,列寧常常派人去請他談天。有一回,列寧想找那個人談談怎樣養蜂。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別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裡,列寧就親自去找。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里有許多蜜蜂。他仔細觀察,只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飛進附近的一個園子,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列寧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果然就是養蜂的人。養蜂的個看見列寧,驚訝地說∶「您好,列寧同志,是誰把您領到這兒來的?」列寧笑著說∶「我有向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

D. 關於王維有趣的事情

王維(公元700—761),字摩詰,盛唐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他的詩體物精微,狀寫傳神,清新脫俗,藝術上極見功力,風格上獨成一家。他長於各種詩體,善寫多種體裁。他和李欣、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一起合稱王李高岑,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他和孟浩然合稱王孟,又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邊塞詩中的傑作多為七言古詩,而田園詩中的精品多為五言律詩。至於「禪詩」,他更是古今獨步,所以又被稱為「詩佛」。王維廣為流傳的佳作有許多是五絕:短短二十個字,說出了千百年來人們總也說不盡的思緒、情懷和哲理。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鹿柴》、《竹里館》、《山中》、《相思》以及《雜詩(其二)》等等。他精於繪畫,善寫破墨山水及松石,亦擅人物、肖像、叢竹等。其筆力雄壯,率先使用皴法和渲暈的技巧,布置重深,尤工平遠之景,被後人推為「南宗」之祖,又被尊為文人畫之第一人。曾繪《輞川圖》,山谷鬱郁盤盤,雲水飛動。北宋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早年喪父,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居士,這對他後來一生吃齋修佛影響極大。他生活中的坎坷則從另一面對他看淡人生、堅定佛心起到了促進作用:他21歲時舉進士,作大樂丞,因戲子們跳黃獅子舞獲罪而牽連到他,把他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安史之亂時他被安祿山拘囚,被迫接受偽職,亂平之後又因此下獄;一年後肅宗無罪釋放他,此後幾年中一路遷升到尚書右丞的大官,不過那時已在暮年,早已看淡紅塵了。

他一生中有許多時候是在隱居中度過的。他在十八歲前就曾隱居。公元729年隱居淇上,後移到嵩山隱居,並且是解官歸隱,直到公元734年,官授右拾遺;公元741-745年,他又隱居於終南山;到公元748年,他買下宋之問藍田輞川別墅,便一直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直到公元756年為安祿山所拘。根據他的詩,他在四十歲左右就已經有修道心了。在晚年時他主要住在城裡,家中經常養著十幾個僧人,交流修佛心得;退朝回來就焚香獨坐,潛心修禪。

隱居中他經常登山拜寺、求道問禪,對隱居山林十分嚮往。有時沿著羊腸險道,曲折盤旋地向上攀登,奇峰指天、頭上怪石搖搖欲墜;瀑布鳴泉吼聲如雷、噴涌而出;與山中禪師同行會碰到撿栗子的猴子,回家時與松間築巢的仙鶴打個照面;走過的小橋是將就倒下的大樹架成的,住處的柵欄就用大樹上垂下的藤蔓隨手拴起來就成了;回得家來,石門一閉,安心打坐,等到下次再開石門一看,門外的青草又長好深了!有時攀到很高的山上,在深深的竹林後面是居住的石洞,晚上萬籟俱寂時聽到遙遠的山泉淙淙的流水;從下面看,這里已是高入雲霞的地方,而自己現在卻在這里枕席安眠,這真讓人覺得暫時地留宿實在不滿足,而想要從今後永遠駐留此地了。有時游到一些山寺,猛虎會和人友好相處,猴子能學人打坐參禪,這時真能讓人感到佛國在眼前而人世變得遙遠而漂渺,並對自己官場生活感到自慚而希望終身在這里研修佛理了。

除了上述各種原因促使王維走向禪門以外,人生生老病死的痛苦和折磨也是一種啟發和促進的力量:有時中夜獨坐冥思,想到雙鬢漸白、不復轉青,縱有黃金萬兩也無可奈何,不免悲從中來,終於悟到只有學道,跳出輪回才有希望。有時回顧自己好象不久前還是紅光滿面的青年,現在牙壞色衰,一下子白發就爬上了頭;不僅如此,一生中經歷的傷情往事也都一齊湧上心頭,這種身心的雙重煎熬,除了佛門勤修,又到哪裡去解除得了啊!

有了堅定的道心、精勤的修為,再回頭看人世就有了不同的世界觀了:人生有病無非是執著愛恨而起,自覺貧窮而生抱怨,那是因為有了貪欲之心;人在迷中,反倒留戀這貧病交加的人世,對生死流轉、六道輪回不厭不煩,殊不知人來世間就是動了凡心的原因。人的這些顛倒妄念如毒龍纏縛著自己不能解脫,只有修習禪定才能制伏這些妄念。修道人看破這些理後自然就安貧樂道了。而且隨著心性的提高,與常人的苦樂觀也不同了,常常因為寂靜中有所悟而高興,這就逐漸和常人有了距離。

王維在自己的詩中還談到一些修煉的具體事情:他喜歡看得道高僧的傳記故事,有時看修煉辟穀的方法;他把手杖頭雕刻成斑鳩的樣子,把烏龜殼用來墊在床腳底下;沒有事時就在北窗下焚香打坐。隱居山中時,他們一群人一起來誦禪,與一人打禪又有不同樂趣。在嵩山隱居時,他還有過閉關修行的經驗。
行惡如磨刀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修善似春園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不知不覺,天長日久,王維已經修到了「眼界無染,心空不迷」的極高境地。修得高了自然要出一些功能,但他自己並不看重。他對於自己在詩畫上的極高成就只是輕描淡寫地解釋道:我多世以來都是詩文的專家,而前一世是個畫家,由於這些老習慣沒有改得掉,所以今生今世又被世人發現了。修煉了一二十年,有此宿命通功能也是不足為奇的;他的解釋不但合情理,也和現代西方輪回研究的規律十分吻合。
賞析:
詩中有兩個關鍵字眼,一個是「相思」,一個是「君」。這兩個詞的外延都十分寬廣。「相思」之情,人皆有之,相思的對象可以是任何人.而「君」,也可以是任何「一個」。「相思」具有對象性和專一性,情有所專注,因此它表示的是一種特殊的深摯之情。千百年民族文化心理造成這一詞語內涵的凝固性。一提到「相思」,無論什麼人都會即刻想到男女之愛或與這類感情相通的友誼。似乎愈到後世,內涵愈向前一義凝聚。所有這些,就造成向其中填入任何具體內容的前提。

這首詩的表達方式是很別致的。一個晴朗的秋天,詩人信步走到野外.望見那一顆顆紅得透亮、晶瑩如珠的紅豆結在枝上。油然而生情思。此刻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兒倏然化作眼前的紅豆.猶如她就立在眼前。一個「勸」字充滿深情,「相思」一語加一表程度的副詞「最」,更是情深意長。本來是詩人懷人。詩人卻遙囑對方「采擷紅豆」,不說人相思。而說「此物最相思」,無限的懷念,感慨,都在這用字的輕重上。「勸」,「最」一經同「君」、「相思」組合,詩人內心的感情就曲折完足地表達出來。正是這一表達方式,使讀者受到深深的打動,由此產生聯想,從而把詩的境界變作讀詩人的主觀境界。

E. 王維的生平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5)名人故事王維擴展閱讀:

王維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王維才華早顯,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王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

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

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一說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九齡執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調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至德元載(756年),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王維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

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後便安然離世。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F. 王維名人故事縮寫20字

王維,唐朝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被後人稱為「詩佛」。

G. 關於名人事例

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里人據(今洛陽東郊太平庄一帶),是戰國時期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穀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
與趙秦陽君共謀,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地,至樂毅破齊前夕,遭車裂而死。《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使。帛書《戰國策》殘卷中,存有其游說辭及書信十六篇,與《史記》所載有出入。

蘇秦以合縱

蘇秦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後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裡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 雖然很疼,但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傳說,他晚上念書的時候還把頭發用帶子系起來拴到房樑上,一打瞌睡,頭向下栽,揪得頭皮疼,他就清醒過來了。這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頭懸梁,錐刺股」,用來表示讀書刻苦的精神。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在有所收獲後,重新出遊。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見燕昭王廣招開下賢士,蘇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蘇秦認為,燕國欲報強齊之仇,必須先向齊表示屈服順從,將復仇的願望掩飾,贏得振興燕國所需的時間。其次,要鼓動齊國不斷進攻其它國家,以防止齊國攻燕,並消耗其國力,為此,他勸說齊王伐宋,合縱攻秦。公元前285年,蘇秦到齊國,挑撥齊趙關系,取得齊愍王的信任,被任為齊相,暗地卻仍在為燕國謀劃。齊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蘇秦率兵抗禦燕軍。齊燕之軍交戰時,蘇秦有意使齊軍失敗,五萬人死亡。他使齊國群臣不和,百姓離心,為樂毅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奠定了基礎。之後,蘇秦又說服趙國聯合韓、魏、齊、楚、燕攻打秦,趙國國君很高興,賞給蘇秦很多寶物。 蘇秦得到趙國的幫助,又到韓,游說韓宣王;到魏,游說魏襄王;至齊,游說齊宣王;又往楚,游說楚威王。諸侯都贊周蘇秦之計劃,於是六國達成聯合的盟約,蘇秦為縱約長,並任六國相。回到趙國後,趙王封他為武安君。秦知道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此後十五年,秦兵不敢圖謀向函 谷關內進攻。
蘇秦先仕於燕,其主要活動是,離間齊、趙關系,以減輕齊對燕的壓力。又和趙李兌共同聯合五國以攻秦,後來他又離燕至齊,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蘇秦仍忠於燕,暗中為燕效勞。他所採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移齊對燕的注意力。於是燕昭王派樂毅突然出兵以攻齊,齊因措手不及而敗於燕。蘇秦陰與燕謀齊的活動至此而敗露,齊處以車裂之刑,這在戰國晚期是轟動一時的事件,在許多當時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東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裡面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的話,又如《呂氏春秋·知度》,說「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這些記載表明,戰國時人都知道蘇秦為燕而仕齊,最後使齊亡而興燕,但他自己也為燕而作出犧牲。蘇秦在戰國晚期名聲頗大,《荀子·臣道》把「齊之蘇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張儀」相提並論。西漢時,蘇秦仍受人稱道,如《史記·鄒陽傳》贊揚他能成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處提到他,並肯定他有知權謀的長處。司馬遷以為蘇秦在「連六國從親」的過程中,顯示出他的才智過人。

說齊歸燕地
燕王晚年,讓位給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將軍市被的叛亂。齊國趁機派兵攻燕,僅五十餘天就佔領燕國全境。燕國因此殘破。趙武靈王護送燕公子職回國,立為燕昭王。
燕昭王廣納賢士,積極准備對齊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報復行動。蘇秦在這時來到燕國。昭王派他到齊國交涉仍被齊佔領的燕國土地。蘇秦到齊,對齊宣王說:「燕昭王是秦穆公的女婿,有強秦作後盾。齊占燕地,必然是燕和秦都不滿於齊。如果大王能把所佔的燕國十城之地交還燕國,那麼燕和秦反而會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即可以秦燕為支持,號令天下。天下亦莫敢不從,則齊國霸業可成。」宣王大喜,歸還燕國舊地。蘇秦歸燕。受到燕昭王的重用。

勸齊王伐宋
蘇秦洞察了昭王想攻齊的意圖,獻計於昭王道:「我們雖然收回了被齊占的土地。然而當年亡國之恨不可以不報。如果使齊西勞於宋,南疲於楚,我們即可趁機發動進攻,一舉滅齊。我請求到齊國說宣王攻宋。」燕昭王遂拜蘇秦為上卿,出使齊國。
秦國一向與宋國交好,齊伐宋就必須與秦絕交、恰好秦派人到齊國商議共同稱帝的事,蘇秦趁機勸說齊王:「齊秦並立為帝,天下人是尊齊還是尊秦?」齊王說:「當然是尊秦了!」「那麼齊放棄帝號,天下是愛齊呢,還是愛秦?」「當然是愛齊了!」「兩帝並立,共約伐趙,與齊軍獨攻宋,哪一個更有利呢?」齊王回答:「當然伐宋有利!」蘇秦接著勸齊王道:「如果我們同秦一樣稱帝,天下只尊秦國,如果我們放棄帝號,天下就愛齊而稱強秦,共約伐趙又不如單獨伐宋。所以,我主張放棄帝號以順應天下。」
齊王聽從蘇秦建議,聯合趙國在阿地會盟,約定共同抗秦,秦齊關系惡化。蘇秦趁機勸齊王攻宋:「宋國國君荒淫無度,天下共憤,如果我們揮師西擊宋,正是奉天討罪的壯舉,大王必然賢名震於諸侯,且可得到實際的利益,使齊雄踞東方,成為中原諸侯之長。」 齊於是攻宋。燕為了取得齊的信任,派兵協助齊國。宋在聯軍攻擊下,割淮北地求和,而齊國實力也因戰而衰弱。

合縱攻強秦
蘇秦在齊國,繼續作削弱齊的工作。他勸齊王大興土木,縱情享樂,對外則大肆戰爭,廣樹仇敵。齊秦關系惡化,再加上齊攻宋國,秦王非常震怒。蘇秦勸齊王先採取軍事行動,以打擊遏制秦勢力的發展。同時也想使齊的力量進一步被消耗。
齊王對燕懷有顧慮。蘇秦為燕辯解說:「燕國國小力弱,一向依附於強齊,而齊之所以能號令天下,也正是有了燕的支持。這種友好關系是燕國人心所向,怎麼會對齊有異心?」齊王釋然。於是,蘇秦出使,為齊王合縱攻秦而奔走。
蘇秦分別游說韓趙魏燕四國國君,各自出軍兵糧草,以攻秦國,推選趙國宰相奉陽君為合縱長,而齊國實際上卻是合縱的真正組織者和指揮者。齊國名義上合縱攻秦,其實不過是借齊制秦,使其不能抽身救宋,齊好再次攻宋。蘇秦極力主張強攻秦國,然而齊既不賣力,趙韓魏燕自然也都互相推讓而逡巡不進。因此聯軍始終未與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盡管如此,齊勞師襲遠,仍然大損國力。

合縱反攻齊
齊王發動攻秦的同時,展開了對宋的第二次進攻。這實際上使其他四國聯軍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既無法合力攻秦,又不能馬上撤兵回國。於是各國對齊都暗懷不滿。本來蘇秦此時南下,明著合縱攻秦,暗中卻在積極為燕聯系反齊的同盟軍。蘇秦見各國離心,便暗中勸在魏國的孟嘗君:「昔日您在齊國時,為齊立下蓋世之功,而齊王暗昧,不但不重用,而且使您背井離鄉,遠來歸魏。今又棄信義於不顧,玩弄聯軍各國。燕軍有攻齊意,趙國也早對齊懷恨,如果聯合起來東擊齊國,則中原勢大,魏和先生您也定會名動天下。」孟嘗君答應了蘇秦的建議。
蘇秦又勸說齊王同秦求和:「魏趙距秦近而齊地距秦遠,如果我們五國合縱不能擊敗秦,魏趙為了保存國家就肯定要向秦求和,秦一旦同其他國家聯合,定會連橫來攻打齊。望大王早作準備,先與秦談和,以免形勢被動。」齊王以為蘇秦說的很有道理,便搶先與秦做出友好的表示,並打算用親秦的韓聶做宰相。
趙國奉陽君正忙於合縱攻秦,見齊王未商量就先與秦交好,大為惱怒,便聯合魏燕要對正忙於攻宋的齊國開戰。齊王慌忙從宋撤軍,並答應送給奉陽君土地,奉陽君才停止了攻齊的行動。

蘇秦拘於趙
奉陽君得到齊王關於土地的許諾,與齊的關系又和好起來,而蘇秦在暗中進行的對燕趙關系的離間活動,也被奉陽君察覺。於是奉陽君把蘇秦拘留在趙國,限制其行動。
蘇秦向燕王求救,並打算繼續進行離間活動。燕王向趙奉陽君提出嚴重抗議,奉陽君釋放蘇秦,然而蘇秦卻再也不能找到機會在趙活動。他想去見齊派至趙的使臣,趙不許。蘇秦無奈,離開趙入齊。

自陳功與過
蘇秦入齊之後,燕昭王對他產生了懷疑,因為他以時機未到為辭,幾次勸阻燕昭王對齊的進攻,於是昭王打算讓別人替換蘇秦回國。蘇秦感到非常委曲,向燕王寫信申辯。這封信可以說是他對自己一生功過的一個評說。他說:燕和齊仇恨由來已久。我為燕齊的邦交奔走,本來就難以獲得各方面的信任。齊是燕國的心腹大患,我在齊國,大可使齊不謀攻燕,小可使齊趙關系破裂,以此為大王的大事作準備。五國伐秦,燕雖然出兵出糧,但一來免去齊稱帝燕稱臣的恥辱,二來沒有齊趙攻燕的禍患。後來奉陽君接受齊的封地,將我扣在趙國。大王救臣下出於水火,現在齊趙都不謀攻燕,燕得以修飭國力,我雖無功,但自以為可以免罪了。我作為燕臣,在齊國活動,本來就會有流言蜚語。我如在齊顯貴,燕國大夫就不信任我,我在齊作賤,世人就看不起我。我如受齊王重用,燕大夫就會對我抱有希望,希望達不到又徒增埋怨。齊國如有不利於燕的地方,就把責任都歸到我頭上,天下人不攻齊,就說我善於為齊謀劃。我的處境也可以說是夠危險的了。我不畏死報效於大王,大王卻懷疑怪罪於臣下,我實在感到恐懼。盡管我自以為可以列於天下公卿之中也無可愧疚,如大王只是重用有才的賢人,我願在齊與他認真合作;如大王不放心我,我就回燕侍奉大王,以寬解大王的憂慮。燕昭王終於沒有撤換蘇秦。

盪盪身後事
蘇秦為了惡化齊趙邦交,使齊廣樹仇敵,再勸齊王攻宋。公元前286年,齊滅宋。齊國力也漸漸疲衰。同時由於奉陽君向齊索要封邑,齊趙關系又出現裂隙。蘇秦頻繁的活動,終被齊王和齊大夫發覺。齊王將蘇秦車裂於市。蘇秦死時,年五十餘歲。蘇秦死後,燕趙魏秦韓五國聯合,在燕將樂毅的帶領下大舉攻齊,連陷城池七十餘座。齊王出逃,被殺。齊國後來雖然又奪回國土,國力卻大衰,從此一蹶不振。而燕趙魏秦四國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蘇秦生前活動的緣故。
《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蘇子》三十一篇,當是蘇秦作品或後人所記有關他的事跡的匯集,其中似也包括蘇代、蘇厲的一些游說之辭。《蘇子》是縱橫家類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見從戰國到西漢,縱橫家中屬於蘇氏弟兄的作品或有關材料分量很多,流傳也最廣。漢以後該書已亡俠。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縱橫家書》,其中有十一篇蘇秦上燕王或趙王書,不見於《戰國策》、《史記》等傳世的古籍,另有兩篇其部分內容見於《戰國策》,這十三篇是現在了解蘇秦事跡的重要新材料。
蘇秦墓
位於淄川區經濟開發區南蘇村。墓冢封土高約5米,直徑20米,長約40米,佔地約1000平方米,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南原有一橋,名曰蘇相橋,為古般陽二十四景之一。
明縣志按《史記》記載:「蘇秦為燕說齊,齊王用之,因與齊大夫爭寵刺殺之,乃葬於此」。
蘇秦戰國時東周洛陽人,著名縱橫家,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戰國時期,諸候紛爭,群雄爭霸。蘇秦連橫說秦惠王「書十上說而說不行」。憑著堅強毅力終於在燕國打動燕文候而一舉成名。促成了六國之王結盟於洹水,蘇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國相印的風雲人物,取得了榮華富貴。蘇秦的行為惹惱了齊國的大夫門,被齊國所收買的刺客刺殺,於是將此葬於此。

刺股懸梁

成語:刺股懸梁
發音:cìgǔxuánliáng
釋義:形容刻苦學習。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H. 王維有什麼趣事

關於王維應舉,《集異記》曾有一段有趣的記載。當時有一個叫張九皋的人,使人走通了公主的後門,公主曾授意京兆試官,要以張九皋為解頭。王維也將應舉,同岐王商量,希望得到歧王推薦。但歧王權勢哪裡比得上公主,不能與公主爭,於是只好以王維的才華去爭取公主,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番。過了幾日,岐王讓王維穿上錦綉衣服,鮮華奇異,帶著琵琶,同到公主第宅,說是帶酒樂來為公主奉宴。王維為皙白少年,風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公主看見後,問岐王說; 「這是何人呀?」岐王回答說;「是個懂音樂的。」便讓王維給公主獨奏新曲。王維彈撫琵琶,聲調哀切,滿座為之動容。公主直接問王維道:「這是什麼曲子?」 王維起身答道:「是《郁輪袍》。」公主甚感驚奇,非常高興。岐王趁機對公主說:「此人不只長於音律,若說詞學,更佳,簡直無人能超過他。」公主更感驚異,問王維是否有寫就之詩,王維從懷中拿出數卷詩獻上。公主看過之後,驚奇不已,說;「這都是我所誦習過的,從前以為是古人之作,原來就是你寫的!」於是讓王維更衣,不作伶人看,而升於客人之列。王維風流蘊籍,而且說話風趣,大為座中各位貴人所欽重。岐王見時機成熟,便說:「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為解頭,誠為國家的榮光。」公主說:「那為什麼不教他去應舉?」岐王說:「聽說您已經囑托,解頭不是要給那個張九皋嗎?」公主笑道:「那是因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給張九皋。」隨即回頭對王維說:「你要取解頭的話,我當全力薦你。」就這樣,又改薦王維,王維做了解頭,一舉登第。這個故事未必完全屬實,或者純屬傳構,但從中可知王維少年時代便成為引人注目的名人。王維中狀元,卻是事實,據考證,乃開元九年(721年)狀元,時年21歲。

I. 王維的資料

王 維
王維,字摩詰,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

關於王維的生年,至今尚是一個謎。兩《唐書》本傳都載王維享年61歲,《新唐書》雲上元初卒,《舊唐書》說他「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三也說王維卒於上元二年,清代王維研究專家趙殿成《右丞年譜》即斷王維卒於上元二年七月。根據卒年61歲推算,則生於武後長安元年(701年),與大詩人李白同年生。但王縉為王維胞弟,官至宰相,兩《唐書•王縉傳》皆載王縉卒於建中二年(781年),年82歲,推之則生於武後久視元年(700年),弟弟倒比哥哥早生一年。今暫從趙殿成《右丞年譜》與陳鐵民《王維年譜》,定王維生於長安元年(701年),卒於上元二年(761年)。

王維的籍貫,也有爭議。《舊唐書》說王維為太原祁人,後移家於蒲州,成了河東人。唐人姚合所編《極交集》說王維為河東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又說是太原人。對於王維之弟王縉的記載,《舊唐書》說是河中人,《新唐書》說本是太原祁人,後來客居河中。蒲即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濟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河東郡,乾元三年(760年)升為河中府,所以又稱河東、河中。現在一般通行的說法,認為王維祖籍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屬太原王氏,是名族之後,里貫為蒲州,是河東人。這樣,王維與年晚於他的大文學家思想家柳宗元為同鄉。

王維自幼聰穎,不但九歲時便能作詩寫文章,後來成為開元、天寶間著名詩人,而且工於草書隸書,嫻於絲竹音律,擅長繪畫,是個多才多藝的才子,在青年時代便已名動京師,得到皇族諸王的敬重,寧王、薛王待他就象師友一樣。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王維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游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王維集中有《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等詩,可知在長安確曾從岐王游宴。關於王維應舉,《集異記》曾有一段有趣的記載。當時有一個叫張九皋的人,使人走通了公主的後門,公主曾授意京兆試官,要以張九皋為解頭。王維也將應舉,同岐王商量,希望得到歧王推薦。但歧王權勢哪裡比得上公主,不能與公主爭,於是只好以王維的才華去爭取公主,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番。過了幾日,岐王讓王維穿上錦綉衣服,鮮華奇異,帶著琵琶,同到公主第宅,說是帶酒樂來為公主奉宴。王維為皙白少年,風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公主看見後,問岐王說;「這是何人呀?」岐王回答說;「是個懂音樂的。」便讓王維給公主獨奏新曲。王維彈撫琵琶,聲調哀切,滿座為之動容。公主直接問王維道:「這是什麼曲子?」王維起身答道:「是《郁輪袍》。」公主甚感驚奇,非常高興。岐王趁機對公主說:「此人不只長於音律,若說詞學,更佳,簡直無人能超過他。」公主更感驚異,問王維是否有寫就之詩,王維從懷中拿出數卷詩獻上。公主看過之後,驚奇不已,說;「這都是我所誦習過的,從前以為是古人之作,原來就是你寫的!」於是讓王維更衣,不作伶人看,而升於客人之列。王維風流蘊籍,而且說話風趣,大為座中各位貴人所欽重。岐王見時機成熟,便說:「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為解頭,誠為國家的榮光。」公主說:「那為什麼不教他去應舉?」岐王說:「聽說您已經囑托,解頭不是要給那個張九皋嗎?」公主笑道:「那是因為他人求情,哪是我要給張九皋。」隨即回頭對王維說:「你要取解頭的話,我當全力薦你。」就這樣,又改薦王維,王維做了解頭,一舉登第。這個故事未必完全屬實,或者純屬傳構,但從中可知王維少年時代便成為引人注目的名人。王維中狀元,卻是事實,據考證,乃開元九年(721年)狀元,時年21歲。

王維開元九年春天中狀元後,即解褐為太樂丞,開始了仕宦生涯。但他隨即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受了牽連而謫為濟州司法參軍。當年秋天便離開京城,赴濟州任。濟州在今山東荏平西南,王維在那裡度過了四年多的光陰。其中開元十三年(725年),詩人裴耀卿任濟州刺史,裴為河東人,與王維是同鄉,待王維不錯,使王維稍得安慰,但裴很快又赴宣州任職,使王維甚感惋惜。在裴耀卿離開濟州不久,王維也於開元十四年(726年)春天辭去司法參軍之職,離開濟州。

據陳鐵民《王維年譜》,王維離開濟州後,在淇上住了二年,開元十七年(729年)赴長安,在長安又閑居了幾年。初到長安,他即開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習頓教,結識了詩人孟浩然。孟浩然開元十六年(728年)赴長安應試,落第後滯留長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陽,王維作詩送別,詩雲:「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勸孟浩然回鄉隱居,不必辛辛苦苦地來長安舉試求官。這是因自己中狀元後仍不得意,所以有這樣的話。作為一個才子,一代名人,王維這個時期不太得意,青年時期賦閑,心中當然不是味道。而且此期間又喪妻。王維的妻子大約在開元十九年(731年)去世,當時他才31歲。妻子去世後,王維不再續娶,幾十年一直獨身,於此也可見他的思想情態。

雖則王維勸孟浩然歸舊廬隱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並未完全死滅,或者因名臣執政,復又求仕。閑居長安時,即他34歲那年,赴洛陽,獻詩中書令張九齡,希求汲引,隨後便隱於嵩山。嵩山地近東都洛陽,隱於此正可待機而出。次年他便拜右拾遺,又為朝官,做了兩年右拾遺,又為監察御史,40歲時,遷殿中傳御史。就在閑居和這樣的官職變換中,他度過了許多年的時光,而進入中年,此後或隱或官,所為官為左補闕、庫部即中,品階雖稍高了點,但仍為侍從閑官,總不得意,這樣又過了10年。王維50歲時,丁母憂,離朝屏居輞川,服滿後,又做了幾年的文部郎中。進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亂中曾陷於叛軍中,得罪了唐王朝。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陷潼關,隨之攻入長安,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王維沒來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後,他曾吃葯取痢,假稱患病,以逃避麻煩。但因為他的詩名很大,安祿山派人將他迎到洛陽,拘於菩提寺,不管他答應不答應,硬委之以偽職。無奈之中,王維當了安祿山的給事中。但他的心依舊追隨唐王朝。安祿山宴其部下於凝碧宮,王維聞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正是這首詩救了他的命。

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唐軍相繼收復長安、洛陽,王維與其他陷賤之官,均被收系獄中,隨後押到長安。這些人按律當死。有人提出王維凝碧宮詩可證其忠於唐王朝之心,加之他的弟弟王縉請求削己官職以贖死罪,唐肅宗特此原諒了他,不但不殺,而且還給了個太子中允之職,可謂不幸中之大幸。這時,王維已57歲,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賢殿學士,後又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上元元年(760年)夏,60歲的王維轉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階,也是最後所任之職,只任了一年,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了,所以後世稱他為王右丞。

作為一代才子,王維少年得志,名傳遐邇,但終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極不順利,竟至險遭殺頭之禍。作為一個詩人,王維以自己的優秀詩篇,為盛唐詩壇大增光輝,是唐代乃至中國古代的重要詩人。

王維擅長各種詩體,尤以五言律詩和絕句著稱。前期詩歌,富於進取精神,譏刺貴戚宦官,譴責紈挎子弟,反映邊塞生活,抒寫游俠意氣,情調慷慨激昂,充滿浪漫主義豪情。後期詩歌,因世途險惡,崇奉佛教,而以描寫田園山水景物、表達閑情逸致、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為主。所寫山水田園詩,數量多,藝術成就高,最能代錶王維的藝術風格。如《漢江臨泛》一首,從大處落筆,狀寫襄陽一帶的壯麗山川,氣勢雄渾,意境空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一聯,成為千古名句。又如《山居秋瞑》,用細膩的筆觸,勾畫月照、泉流、竹喧、蓮動等許多富有特徵性的事物,獻給讀者一幅清新秀麗、優美和諧的秋雨之後的山色圖。他的山水田園詩,作物精細,狀寫傳神,色彩鮮明如畫。又語言清新凝煉,含蓄生動。王維除詩作優美外,又擅畫,為當時著名畫手,宋代大詩人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評極為精當。

王維的詩在唐代自成一派,影響久遠。現在詩400餘首,有集傳世。清人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可資研究參考。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