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200多字
⑴ 名人故事200字
1宋朝司馬光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機智過人,勤奮好學。剛滿二十歲即考上進版士。他為官清廉權,公務之餘常利用時間讀書,立志寫一部通志,作為人們的借鑒。為了把握時間讀書,他特意製作一個圓木枕頭,枕頭的妙用是睡覺時身子只要一翻動,它就會滾動,人也就驚醒了,可以繼續研究學問,因此稱「警枕」。每當司馬光需休息時,便枕著「警枕」,如此學習的結果,終於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人
2牛頓研究學問非常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於是叮囑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原來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後,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凈。又有一次,他餓了,煮雞蛋吃,卻一邊想問題,一邊把雞蛋放進鍋子中,等問題解決了,想吃雞蛋時,揭開鍋蓋,撈起的竟是自己的懷表。
自己選吧!!
⑵ 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有個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歡讀書。但是家裡貧窮,買不起蠟燭,夜間無法照明讀書。匡衡鄰居家日子過的挺好,每天晚上都點起蠟燭,屋裡得很亮。他想到鄰居家去讀書,可是遭到拒絕。後來,匡衡想出一個好辦法,他在牆上鑿了一個小洞,鄰居家裡的光就透過來了,他把書對著光,讀起挺方便。匡衡讀的書愈來愈多,可是他沒錢買書怎麼辦呢?有一天,他發現一個才主家,家裡堆了很多書,他就去幫才主家幹活,不要錢,才主很奇怪,問他:「小夥子,你為什麼白白幹活呀!」匡衡也不隱瞞,就說:「我幫你幹活,不想得到工錢,只想借你家的書看看,不知你答應不?」才主非常高興,就把家裡的書借給他看,後來,匡衡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人要刻苦好學。 牛頓勤奮學習的故事 牛頓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准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⑶ 名人成功的故事,不少200個字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愛迪生從小立志
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小時侯只上了幾個月的學,就被辱罵為「蠢鈍糊塗」的「低能兒」,退學了。他眼淚汪汪地回到家,要媽媽教他讀書,並下決心:長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業。「愛迪生在家裡喜歡搗鼓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試驗,有時免不了要鬧點笑話,出點小亂子。父親就不許他再搞小實驗,愛迪生急得直說,說:」我要不做實驗,怎麼能研究學問?怎麼能做出一番事業來呢?「爸爸、媽媽聽了他的話,感動得只好收回」禁令「。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還望採納~~~
⑷ 二百多字的名人故事
一、炎黃
我們的姓氏來源於古老的母系社會,我們是母親的姓。
然而,母親並沒有盡到責任。
她跟本不知道,孩子的父親是誰;
都是過眼的雲煙,隨風散去。。
就是她有幾個子女也記不清了。。
太多了,數不過來。
直到若干年後,出現了大量的痴、呆、傻、乜的人,讓人可憐,不勝唏噓。。。
還好,有人知道誰是誰的孩子,也知道孩子的父親。
他,把他們歸攏到一起,並告訴他們:
「都記著,這個男人是你們的父親,名字可以自己取,姓要跟著父親,不可亂了;
後輩子孫,只能跟別人生孩子,不能跟自己的人生孩子。
最少五代以內不行。
切記,切記。」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個人是炎。
只知道他是炎,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了,完全不知。
別無所知,人們說,大家都是他的子孫,還有黃。
從此以後,人們便知道了殘疾的事情。
從此以後,人們便有了父親。
從此以後,女人便有了專屬的男人,孩子們有了專屬的父親。
人們不再懼怕生孩子,憂慮終於消除了。
夜晚,滿天的星星在閃爍;
月牙兒,笑彎了眉、笑紅了臉。
小河,在歡快地流淌;
山腰的土洞中,傳出了女人那經久不息的歡叫聲。。。
孩子的母親啊!
希望你看到這個古老的故事後,有所醒悟。
如果,你還疼愛你的孩子;
如果,你還記著那個男人;
如果,你還慈祥;
如果,你不願意有遺憾的事情發生。
你,孩子的母親,知道應該怎樣做。。。
新歡有專屬,
舊歡已入土。
可憐的孩啊,
你也有路途。
鞋兒破,
帽兒破。
。。。
二、哥白尼
二百年前的哥白尼都知道吧?
等等,哥倫布、哥白尼。。
都姓哥,不會這么巧吧,是不是本家啊?
這傢伙很聰明,他自己通過哥倫布周遊世界,還有其他一些妙文趣事,整理了一部書,並發表出版。
這部書其中有一個內容,引起了教會的忌諱。
教會在歐洲是第一勢力,沒有哪個國家敢跟教會叫扳。
因為歐洲都是宗教國家,所謂法國大革命、推翻法國皇上,就是教會的傑作。
哥白尼在書中寫道:
哥倫布周遊世界,尋找主上創造世界的奇跡,想親眼見證這個方塊世界的邊沿,並體驗走在世界稜角的感受。。
然而,當哥倫布以為來到了邊沿或角落時,發現是一塊大陸。
他橫穿了整個大陸,又跨越了一片海洋,周遊列國,見證了中國的富庶,最後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哥倫布非常沮喪,因為他沒有見到這個世界的邊緣或稜角。
哥白尼在書中寫道:
我以為,哥倫布沒有見到世界的邊緣很正常。
從另一個方面看,他發現了新大陸,又回到了原地。
這些,只能說明一個情況,那就是他還沒有覺察到的情況:
他證實了這個世界是圓形的,而不是像教義中所說世界是方塊的。
這個內容被教會看到後,大發雷霆:
這個世界,是主上所創造出來的方塊世界,他卻說是圓的,讓主上怎樣面對它的子民?!
快去,把他抓回來!
於是,哥白尼被教會下了大獄。
隨後,教會宣讀了哥白尼褻瀆主上的罪行,以最殘忍的火刑柱處死。
其實,這個誤解來自東方大陸的中國。
很顯然,在中國直到今天,民間還在流傳的一個古老的、對世界的描述:
天方地格。
據老年人講,這個說法很悠久了,最少也有上萬年。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今天人們所使用的公元日歷,是教會引伸了黃歷的時間概念創立的。
公元元年,就是主降生的那一年;而西方教會創立於六百年以前,現在是兩千一十四年。
那麼教會在編寫日歷時,就把主的降生提前了一千多年。
也就是說,中國的故事,在六百多年以前就已經傳入了歐洲。
而天方地格說,實際上是以古漢語的形式,對「天有四方,地有經緯」的形容。
天方,是說四個方向,人們把方向的方,引伸為物體的形態。
而格,是古人在地球上設置的經緯線。
方向加上經緯線,還有星際圖,說明了什麼呢?
說明了,中國人的祖先,在這個世界所創建的、最早的全球定位系統。
中國人的祖先,憑著這套全球定位系統,走遍世界。
探尋並見證了世界的奇妙,命名了所見物種。。
小朋友,你還滿意嗎?
祝你愉快!
⑸ 10個名人立志故事200字左右
名人故事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人
一次,柏拉圖對老師蘇格拉底說:「東格拉底這人很不怎麼樣!」蘇格拉底問:「這話怎麼說?」柏拉圖說:「他老是挑剔你的學說,並且不喜歡你的扁鼻子。」蘇格拉底笑了笑,緩緩地說:「可我倒覺得,他這人很不錯。」
柏拉圖問:「你怎麼會這樣認為呢?」蘇格拉底說:「他對他的母親很孝順,每天都照顧得非常周到;他對他的老師十分尊敬,從來沒有對老師不恭的行為;他對朋友們很真誠,常常當面指出別人的弱點,幫助改正;他對孩子很友善,經常和孩子們在一起做游戲;他對窮人富有同情和憐憫,有一次,我親眼看見他搜出身上最後一個銅板,丟進了乞丐的帽子里……」
「但是,他對你卻不那麼尊敬啊!」柏拉圖說。
「孩子,問題就在這里,」蘇格拉底站起身來,慈愛地撫摸著柏拉圖的肩頭,說,「一個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待別人,常常會把人看錯。所以,我看人,從來不看他對我如何,而看他對待別人如何。」
名人故事二: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
美國前總統里根小時候曾到一家製鞋店做一雙鞋。鞋匠問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頭鞋還是圓頭鞋?」里根不知道哪種鞋適合自己,一時回答不上來。於是,鞋匠叫他回去考慮清楚後再來告訴他。過了幾天,這位鞋匠在街上碰見里根,又問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舉棋不定,最後鞋匠對他說:「好吧,我知道該怎麼做了。兩天後你來取新鞋。」
去店裡取鞋的時候,里根發現鞋匠給自己做的鞋子一隻是方頭的,另一隻是圓頭的。「怎麼會這樣?」他感到納悶。「等了你幾天,你都拿不出主意,當然就由我這個做鞋的來決定啦。這是給你一個教訓,不要讓人家來替你作決定。」鞋匠回答。里根後來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從那以後,我認識到一點: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猶豫不決,就等於把決定權拱手讓給了別人。一旦別人作出糟糕的決定,到時後悔的是自己。」
名人故事三:缺邊的牡丹
中國著名的國畫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買了一幅他親手所繪的牡丹,回去以後,很高興地掛在客廳里。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為這朵花沒有畫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角,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此人一看也大為吃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妥,拿回去准備請俞仲林重畫一幅。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靈機一動,告訴這個買主,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
那人聽了俞仲林的解釋,高高興興地捧著畫回去了。
同樣一件事情,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認知。讓我們凡事多往好處想,以致少生煩惱、苦惱,而多有喜樂、平安。兩人同時望向窗外,一人看到星星,一人看到污泥。
名人故事四:身殘志堅的作家安意如
安意如,一個身殘志堅的女孩,她有著自己的夢想。《觀音》是出自她之手的新書,這是一本關於元雜劇的賞析類作品。下筆之前,她料到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與唐詩宋詞不同,元雜劇是冷門中的冷門,她堅持不懈沒有放棄。不僅一年之內連續推出《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思無邪》,成為第一位靠解讀古典文學出名的青年作家,而且使她的《觀音》在繼《梅蘭芳》之後讓京劇再度升溫。
或者,你不能相信這位著名的青年作家竟是靠拐杖來生活的,1984年安意如出生在安徽,因為早產缺氧,使她患上了腦癱,父母仍把她送到普通學校讀書。面對同學的嘲笑,她沒有因此而自卑,寂寞煎熬了她,也成就了她。
名人故事五:李陽學習英語的故事
李陽祖籍山西,1969年出生於祖國大西北的新疆烏魯木齊。其父母六十年代大學畢業後響應黨的號召志願支援邊疆建設。李陽中學的學習狀況不很理想,1985-1986年高三期間因對學習失去信心曾幾欲退學,1986年自新疆實驗中學勉強考入蘭州大學工程力學系。大學一二年級李陽多次補考英語。
為了徹底改變英語學習失敗的窘況,李陽開始奮起一博,他摒棄了偏重語法訓練和閱讀訓練的傳統,另闢蹊徑,從口語突破,並獨創性將考試題變成了朗朗上口的句子,然後脫口而出。經過四個月的艱苦努力,李陽在1988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一舉獲得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
李陽,絕對是高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榜樣。基礎差不要緊,笨鳥先飛嘛,關鍵是我們要引導學生樹立起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人家可以講一口流利、純正、地道的英語,我們也一定能!
名人故事六:希望是生命的全部
一位演奏二胡的盲人,渴望能夠在他有生之年看看這個世界,但是遍訪名醫,都說沒有辦法。有一日,這位民間藝人碰見一個道士,這位道士對他說:「我給你一個保證能治好眼睛的葯方,不過,你得拉斷1000根弦,才可以打開這張紙單。在這之前,是不能生效的。」
於是這位琴師帶了一位也是雙目失明的小徒弟遊走四方,盡心盡意地以演奏為生。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在他拉斷了第1000根弦的時候,這位民間藝人急不可待地將那張永遠藏在懷里的葯方拿了出來,請明眼的人代他看看上面寫的到底是什麼葯材,好治他的眼睛。
明眼人接過紙單一看,說:「這是一張白紙嘛,並沒有寫一個字。」
那位琴師聽了,潸然淚下,突然明白了道士那「1000根弦」背後的意義。就為著這一個「希望」,支持他心情地演奏下去,而匆匆53年就如此活了下來。
這位老了的盲眼藝人,沒有把這故事的真相告訴他的徒兒,而是又將這張白紙慎重地交給了他那也渴望能夠看見光明的弟子,這個盲眼藝人就是創作《二泉映月》的阿炳。
名人故事七:梵谷畫向日葵
名畫家梵谷家裡很窮,只能買較便宜的黃色顏料來畫畫。他非常喜歡畫花,就去尋找花色的花朵,終於找到了向日葵。他把向日葵插在花瓶里畫了起來,畫著畫著,他發現向日葵並不是都向著自己,而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還有的向左、向右。他悟出了一個道理:花兒是向大家開放的,它不會永遠朝一個人微笑。梵谷越畫越有勁,一連畫了許多張,和向日葵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梵谷畫的向日葵參加一個畫展,大家看了都非常驚奇地說:「我們畫的花總是朵朵向著自己,可是梵谷畫的花卻向著我們大家,佩服!佩服!」從此,梵谷畫的向日葵就成了世界名畫。
名人故事八:柳傳志的自律
時間觀念反映著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和生活態度。柳傳志以「自律」在業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守信首先表現在他的守時上,柳傳志本人在守時方面的表現讓人驚嘆。在20多年無數次的大小會議中,他遲到的次數大概不超過五次。
有一次他到中國人民大學去演講,為了不遲到,他特意早到半個小時,在會場外坐在車里等待,開會前10分鍾從車里出來,到會場時一分不差。
2007年上半年,溫州商界邀請柳傳志前往「交流」。當時,暴雨侵襲溫州,柳傳志搭乘的飛機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員建議第二天早晨再乘機飛往溫州,柳傳志不同意,擔心第二天飛機再延誤無法准時參會,叫人找來「公務車」連夜趕路,終於在第二天早六點左右趕到了溫州。當柳傳志紅著眼睛出現在會場,溫州的那位知名企業家激動得熱淚盈眶。
名人故事九:堅守尊嚴的貝多芬
德國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在維也納時,曾受到李希諾夫斯基公爵的傾慕和照顧,他感激公爵,但並不因此出賣尊嚴。
一次,公爵要求貝多芬到他家為一批佔領維也納的拿破崙軍隊的軍官演奏。貝多芬看不起公爵這種阿諛逢迎的態度,斷然拒絕了。公爵憑他的地位和布施者的身份,一定要貝多芬演奏。
公爵的傲慢冒犯了貝多芬的自尊,他冒著傾盆大雨沖出公爵的庄園,一回到家中,就把案頭上公爵的半身塑像猛地擲在地上,摔了個粉碎,並給公爵寫了一封信。他寫道:「公爵,你之為你,是由於偶然的出身; 我之為我,是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還有一次,貝多芬與大詩人歌德在一起散步,途中與一群德意志、奧地利的權貴相遇。歌德對權貴肅然起敬,這使貝多芬十分惱火。他極力勸歌德不必卑躬屈膝,但歌德還是抽出被貝多芬挽住的手臂,恭敬地站在路旁,向皇族們一一行禮。只見貝多芬昂然背著手走過去,這些皇族們卻首先向貝多芬打招呼,脫帽致意。
貝多芬的自尊,為他贏得了別人的尊敬。
名人故事十:列寧理發的故事
十月革命勝利後的一天,列寧到理發館去理發。當時,屋子裡已經來了很多人。列寧一進門,便問誰是最末位的一位,意思是按照先後的次序等候。等著理發的人都認識列寧,知道列寧日夜為國家大事操勞,每一分鍾都是極其寶貴的。於是急著對他說:「誰是末了一位這不要緊,現在空出位置來,請你先理吧。」
列寧回答說:「謝謝諸位同志們。不過這是要不得的,應該按班次和守秩序。我們自己訂的法律,應該在一切瑣碎的生活里去遵守它。」列寧一面說著,就一面找個椅子坐下來,並從衣袋裡掏出一張報紙看起來。等著理發的人們看到列寧態度很堅決,再沒有說什麼,都以敬佩的眼光看著自己的革命領袖。
在規定、制度、公約面前,人們是一律平等的。比如理發要按先後次序,這對誰都應該一樣——不管是普通群眾還是革命領袖。人們所以向列寧投來敬佩的眼光,就在於他以普通顧客的身份出現,並且在人們衷心地要求他可以不講秩序的時候,他仍然堅持「在一切瑣碎的生活里」講秩序。
(5)名人故事200多字擴展閱讀:
名人效應,是名人的出現所達成的引人注意、強化事物、擴大影響的效應,或人們模仿名人的心理現象的統稱。名人效應已經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產生深遠影響,比如名人代言廣告能夠刺激消費,名人出席慈善活動能夠帶動社會關懷弱者等等。簡單的說名人效應相當於一種品牌效應,它可以帶動人群,它的效應可以如同瘋狂的追星族那麼強大。
⑹ 名人小故事100至200字左右
1、大衣——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據,衣著隨便。有一位朋友曾勸他說,應該添置一件大衣,否則難
以進入社交界。他笑著答道:「我本來就默默無聞,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沒有人會認識。」
幾年後,成了大科學家的愛因斯坦和從前一樣,依然衣著簡朴。那個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與
自己的身份相符的大衣。他還是笑著回答說:「現在即使穿得更隨便些,同樣也會有人認識我。」
2、魯迅棄醫從文
在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黑暗年代,魯迅抱著醫學救國的熱情東渡日本留學。當他從電影
中看到中國人被日寇砍頭示眾、周圍卻擠滿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後,內心
受到極大的震動。
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
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他毅然棄醫從文,立志用手中的筆來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的靈魂。
3、玩笑——喬治.居維葉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是比較解剖學的奠基人,對古生物學也很有研究。一天,他的學生和他開
了一個玩笑。當時,居維葉正在工作室里忙於實驗。突然,門被兩只犄角頂了開來。一個怪獸隨後
沖了進來,張著血盆大口。
居維葉聽到聲響,抬頭看了一眼,又低頭做事了。事後,學生們好奇地問道:「先生,您怎麼一點
也不害怕?」」這很簡單,因為所有帶蹄子的動物都是食草動物。」他笑笑說。
4、起鬨——喬治.費多
喬治.費多是著名的法國戲劇家,特別擅長於寫滑稽劇,《馬克西姆家的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可是該劇在首場演出時卻不被觀眾看好,但該劇演出時卻深深打動了觀眾,劇院里的喝彩聲此起彼
落。
費多那天晚上也在看戲,而且也和其他人一樣大喊的叫。「費多,你難道瘋了嗎?」朋友迷惑不解地
問。「沒瘋!」費多解釋說,「只有這樣我才聽不見觀眾謾罵的聲音,自己不會因此而傷心難過。」
5、派克」的來歷——周恩來
5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
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
鮮朋友送給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
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歷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美國記者的臉紅到。
⑺ 古今中外名人事例20個,每個200字左右
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有:
1、肖邦
1830年11月肖邦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前,朋友們為他舉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表示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肖邦輾轉於維也納、倫敦等地,通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
可是,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肖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願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2、丹尼斯·海斯
丹尼斯·海斯生長在美國華盛頓州環境幽美的哥倫比亞河峽谷,他從小養成了愛好大自然的個性。到了大學時代,他雖然就讀於法律專業,卻始終沒有放棄對環境問題的關心。
鑒於丹尼斯·海斯在環保事業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他曾榮獲聯邦野生動物協會,美國慈善協會,美國太陽能協會,遠離戰爭組織的最高榮譽獎項,並被國家奧杜邦協會評為「100個最傑出的環保人士」之一。
3、齊奧爾科夫斯基
蘇聯"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病而耳聾,被趕出學校。但他靠圖書館自學,顯示了驚人的數學才能。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後八年是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滅,吟出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4、達·芬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
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告訴他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5、梁實秋
著名作家梁實秋擅長演講,他的演講獨具風采,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師大任教期間,當時的校長劉真,常請名人到校演講。有一次,主講人因故遲到,在座的師生都等得很不耐煩。於是,劉真便請在座的梁實秋上台給同學們講幾句話。
梁實秋本不願充當這類角色,但校長有令,只好以一副無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說:「過去演京戲,往往在正戲上演之前,找一個二三流的角色,上台來跳跳加官,以便讓後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時間准備。我現在就是奉命出來跳加官的。」話不尋常,引起全場鬨堂大笑,驅散了師生們的不快。
6、愛因斯坦
本世紀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童年時並不顯得聰明,3歲時才學會說話,父母因而認為他是一個傻子。上學後,有位老師對他父親說:「你的孩子將是一事無成」,甚至勒令他退學。
16歲時,他報考蘇黎世大學,又因成績差而名落孫山。但他並不恢心。通過勤奮學習,成了傑出的物理學奠基人。曾有青年問他是怎樣成功的,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學習、工作,y代表好的學習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
7、孫康
晉人孫康,家貧而酷愛讀書。夜晚,雖有時間卻買不起燈油,只好默默地回憶,消化白天學過知識。有年冬天,他半夜醒來,感到屋內並非漆黑無光,還能隱約約看到一些東西,原來是皚皚白雪反映所致,這給了他啟發:何不借雪光來看書呢?
於是雪夜,特別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孫康苦讀的好時光。由於勤奮好學,他終於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並當上了御史大夫。
8、左拉
年輕時的左拉很窮,為了抵擋飢餓,他拿捕雀器在屋頂上捉麻雀,用掛窗簾的鐵絲將麻雀串起來在火上烤著吃;為了堅持寫作,他把僅有的幾件衣服也送進了當鋪,只能用被子來禦寒。
偶爾得到一個蠟燭頭,他竟會如過節似的高興,因為今夜可以讀書寫作了。正是貧窮磨礪了他的意志,他終於寫成了轟動一時的《盧貢·馬加爾家族》。
9、米勒
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於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一度陷於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
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
10、尼可洛·帕格尼尼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他生於一小商人家庭,據說,曾因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堅持獄中學習。
他在獄窗邊,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堅持苦練,幾十年如一日,終於在演奏技巧方面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創作和演奏,奔放不羈,富於激情,對同時代浪漫派作曲家有較大的影響。
⑻ 名人故事 200字
Top1:伽利略質疑權威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麼解釋?」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台。
後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於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Top2:小歐拉懷疑上帝
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聖經上也沒有回答過。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麼大,那麼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麼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麼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孩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於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麼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聖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麼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傢伙,根本就不存在。
Top 3:小歐拉機智改羊圈
小歐拉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隻。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佔地6平方米。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於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准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紮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後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Top 4:8歲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有一天高斯的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對同學們說:「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來,並且還常從城裡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並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後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Top 5:陳景潤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⑼ 名人故事,200字左右!
鑿壁借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幹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 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准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裡時,老師感到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