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高尚小故事400字
⑴ 關於名人敬業的故事400字
7歲,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是一位視科學為生命的科學家。為了雜交水稻事業,他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獻。剛開始研究時,許多人說他是自討苦吃,他坦然回答:為了大家不再餓肚子,我心甘情願吃這個苦。研究條件的簡陋艱苦、滇南育種遭遇大地震的威脅、上千次的實驗失敗,都動搖不了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決心。幾十年來,他像候鳥一樣追趕著太陽南來北往育種,在攻關的前10年有7個春節是在海南島度過的。 袁隆平注重實踐。他說,書本上、電腦里種不出水稻,他始終堅信真正的權威來自實踐。「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在第一線的堅守,使他抓住了科學的靈感,鍛造出了戰略性眼光。
袁隆平甘為人梯。他注重培養雜交水稻科研人才,將團結協作看作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他捐出獎金,設立了科研基金和農業科技獎勵基金;他將實驗材料「野敗」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加速了「三系」雜交稻研究的步伐。在他的培養和帶領下,我國雜交水稻界精英輩出,研究成果層出不窮,30多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袁隆平永不滿足。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從一般雜交稻的成功到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將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經77歲的他還有兩個願望,一個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級稻要實現試驗田畝產900公斤;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大德有大成。到2006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多養活7000多萬人,相當於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總和。不僅如此,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
袁隆平198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200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世界糧食獎勵基金會頒發的世界糧食獎;2007年4月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⑵ 名人、偉人成長小故事400字
名人成長故事林 肯 的 台 階 一個1 周歲左右的小男孩, 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版 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權階了。 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 他要自己爬上去。 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 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 當爬上兩個台階時, 他就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 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 只是眼睛裡充滿了慈愛和鼓勵。 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瞅了瞅, 他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 還是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 小屁股抬得老高, 小臉蛋也累得通紅, 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臟乎乎的, 但他最終爬上去了。 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 在那 通 紅 的 小 臉 蛋 上 親 了 一 口 。 這個小男孩, 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 6 屆總統的林肯。 他的母親便是南希· 漢克斯。
⑶ 一個名人小故事,400字以上
張曜拜妻為師
清代咸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因苦戰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 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視,御使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從此立志要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書。妻子說:要教是可以的,不過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行拜師之禮,恭恭敬敬地學。張曜滿口應承,馬上穿起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對她行三拜九叩之禮。 從此以後,凡公餘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經史。每當妻子一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肅立聽訓,不敢稍有不敬。 與此同時,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佩在身上自警。幾年之後,張曜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後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參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面試。面試成績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 張曜在山東任上,築河堤,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因為他勤奮好學,死後皇帝謚他為「勤果。
⑷ 名人讀書的故事400字
映雪夜讀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官至御史大夫。
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攻讀,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裡,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里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後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裡,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於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 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一次,他從學堂跑出來,到河邊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來磨去,李白很驚訝,就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又問「這么粗的鐵棒何時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只要有恆心,鐵棒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完很慚愧,從此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偉大的詩人。
你好,可以追問我,望採納。
⑸ 名人故事400字
1、畢加索誠實的小故事
小時候,畢加索就有著很高的繪畫天賦,但卻經常搞不懂諸如「二加一等於幾」的問題。為此,他成了同學們捉弄的對象,他們喜歡跑到畢加索的課桌前,逗他玩:「畢加索,二加一等於幾?」然後,他們看著畢加索獃獃的樣子哈哈大笑。就連老師也認為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沒法教,老師經常在畢加索父母面前,繪聲繪色地描繪畢加索的「痴呆」症狀,左鄰右舍也不再為他的繪畫天賦叫絕,而私下議論說:「瞧那呆頭呆腦的樣,只會畫幾幅畫有什麼用。」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畢加索是一個白痴。
面對風言風語的議論和嘲笑,畢加索的父親卻始終堅定不移地相信:兒子雖然讀書不行,但是,繪畫是極有天賦的。畢加索父親對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賞識,他對兒子說:「不會算術並不代表你一無是處,你依然是個繪畫天才。」小畢加索看著父親堅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畢加索總是似乎毫不費力就能繪出才華橫溢的圖畫,也漸漸忘記了自己功課方面的「無能」。
有了父親的支持,畢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像的世界裡,雖然功課不好,但他卻在繪畫的天地里找到了快樂,並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2、齊白石學藝的故事
齊白石是我國現代書畫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餘暇學畫和篆刻。二十七歲那年,他的人生出現了重大轉折。
1889年春節的一天,書畫家給齊白石出了個畫題,讓他畫一張橫披。作完後,胡沁園十分驚喜,遂即收齊白石為徒。他教齊白石讀唐宋詩,並引導他看小說。齊白石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常常讀到深夜。
經過幾個月的苦讀,齊白石背熟了《唐詩三百首》,還研讀了不少古人濤文,瀏覽了許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詩也別具一格,具有唐風宋骨的韻味。
胡沁園從「立意」、「用筆」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齊白石,還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畫借給他觀摩。齊白石眼界大開,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臨摩、領會其用筆之妙,吸取百家之長,繪畫技藝突飛猛進,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鳥的基本畫法和技巧。
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下,他苦練書法和刻印。短短幾年時間,齊白石在繪畫、篆刻、吟詩、書法、裝裱等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進展,成為名滿天下的書畫家。
3、徐悲鴻勵志學畫
一天,一個外國學生很不禮貌地沖著徐悲鴻說:「徐先生,我知道達仰很看重你,但你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鴻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賓士,勇往直前。
那個外國學生,看了徐悲鴻的作品,非常震驚。他找到徐悲鴻,鞠了一躬說:「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看來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眼不識泰山』。」
4、瞿秋白的風趣
20世紀20年代初,鄭振鐸在上海結婚,新娘為商務印書館元老高夢旦之女高君箴。婚禮採用當時最為時髦的「文明結婚」儀式。
按儀禮規定,結婚人的雙方家長,均須在結婚證書上加蓋私章,以昭信守。婚禮前日,鄭振鐸才想起他母親還沒有印章,於是去信請瞿秋白代刻一方應急。當天收到瞿秋白的回信,並無信箋,只一張「秋白篆刻潤格」,內言:「石章每字二元,一周取件。限日急件,潤格加倍。邊款不計字數,概收二元。牙章、晶章、銅章另議。」鄭振鐸一見,以為這是瞿秋白事忙不能代刻的托辭,乃另請人急刻一方備用。
次日上午,婚禮即將開始之際,有人送大紅喜包一件,上書:「振鐸先生君箴女士結婚誌喜,賀儀五十元。瞿秋白。」喜包內並無現金或禮券,乃是三方田石印章。一方是鄭老夫人的;其餘為新郎新娘各一方。鄭老夫人是單章稍大,新郎新娘的兩方合成一對,邊款分刻「長樂」二字,祝賀新人長樂永康,白頭偕老。鄭振鐸與高君箴皆為福建長樂縣人,取意雙關。
三章均玲瓏雅緻,主人把玩欣賞之後,才悟出所書「賀儀五十元」之緣由。原來三章共刻12字,潤格應為24元;急件加倍,則為48元;邊款2元,故曰「賀儀五十元」。瞿秋白這一出人意料之趣舉,給鄭高二人之婚禮增添了特別的喜慶氣氛,一時傳為佳話。
5、周星馳不懼恥辱
從香港無線藝員訓練班畢業後,周星馳並沒有得到機會立刻從事自己摯愛的表演,而是被安排接棒好友梁朝偉,做了兒童娛樂節目「四三零穿梭機」的主持人,播出時間是下午4點半的冷門時段。周星馳在這里一待就是整整六年。對於一名立志成為偉大演員的年輕人來說,這無疑是痛苦的。
在此期間,周星馳看著梁朝偉接拍電視劇、電影,很快大紅大紫,自己卻做著並不喜歡的兒童節目主持人,無人喝彩不說,還要忍受別人的漠視、歧視。有位影壇大哥當眾說他「活得像狗一樣」,一位娛樂圈大姐大說他「你永遠紅不了」,一位好友說他「整天做白日夢,幻想成為大明星」。更讓人難堪的是,有一家報紙發表評論說,周星馳只適合做兒童節目主持人,不適合做演員。
面對諸般羞辱,周星馳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認認真真地把那張報紙上的報道剪下來,貼在自己的床頭牆上,以此來激勵自己,並發誓開創一番大事業。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靠著「無厘頭」的表演方式,周星馳成為擁有粉絲無數的喜劇大師。
⑹ 名人小故事 (350~400字左右)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古今中外,聞名遐邇。提起他的名字,就是民族智慧的象徵,鞠躬盡瘁的典範。
諸葛亮的一生,表現了忠誠、勤勉、開明、智慧。其中我最佩服他的忠誠與智慧。
忠誠,是諸葛亮最大的特點。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和言聽計從的信任,他在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走夏口時全心輔佐這位危主,毫無二心。竟使劉備以「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為由,在公元221年稱帝,史稱「蜀漢」。在劉禪登基後,他更是忠到了愚忠的地步。他將劉禪能做的和不能做的都做了,這並非奪權,而是在盡一個「相父」的忠。而且他的兒子諸葛瞻與孫子諸葛尚亦不辱先祖之英名,面對強敵臨危不懼,憤然沖入敵陣,直至戰死。三代忠烈,皆為「忠」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諸葛亮的成就使他幾乎成了智慧的代名詞。
他年少便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雖隱居於卧龍崗卻洞悉天下之事,做出了流傳後事的「隆中對」。在群雄並起之時,他慧眼識主佐劉備,在劉備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之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三把火燒出了劉備的霸業。他舌戰群儒,才壓東吳九郡八十一州,聯吳抗曹。談笑之間,八十三萬曹軍灰飛煙滅。爭漢中,安邦定國;平南蠻,擴大疆土,都無不閃耀著其智慧的光芒。諸葛亮無愧於一個軍事戰略家,雖一生戎馬倥傯,卻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神機妙算、奇策泉涌,智謀縱橫、出神入化,謀略蓋世、料事如神,機警過人,思維敏捷,不愧是羽扇綸巾智多星。
諸葛亮的一生,既壯烈,也有遺憾。而他能紮根在我的心中,是因為他的宏才大略和他那一顆無比正直、善良、誠實的心,這也正是我崇拜他的原因。我永遠記住他,永遠為我們民族曾出現過這樣一位偉大的智者,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道德家而自豪。
⑺ 名人的故事400字
高爾基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辦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縫店當學徒。
在裁縫店裡,高爾基一邊幹活,一邊想方法讀書,裁縫店老闆訂了一份《俄羅斯報》,小高爾基就趁老闆不在時,偷偷看這份報紙。
有一次,小高爾基從鄰居家借來一本小說,趁老闆晚上睡著以後,在窗邊借著月光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月亮躲到了雲層後面,小高爾基興致正濃,怎肯罷手,就點燃一盞小油燈繼續看下去。不一會兒,老闆醒過來,他看見小高爾苦在油燈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書,不由怒氣沖沖地說:「看什麼看,你把我農的燈油都快用溝了!」老闆娘也醒過來,像一頭母狼似的撲上去打高爾基。
小高爾基無法忍受下去,他二話不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裁縫店。
小高爾在背著行李來到伏爾加河邊,他注視著波光點點的伏爾加河,心裡感覺有些悲傷,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為他在一艘輪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胖廚師,並做起了胖廚師的洗碗小伙計。更讓小高爾基感到驚喜的是,胖廚師也是個書迷,他有滿滿一箱的書,而且願意讓小高爾基隨便讀。小高爾基高興極了,一有空閑時間就如飢似渴地讀書,有時還和胖廚師一起探討書中的各種問題。
小高爾基一邊讀書一邊思索,從大量的書籍中明白了許多人世間的道理。大量的閱讀也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使他最終成為蘇聯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