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事三百字以上
❶ 名人故事300字
(1)廣州的一些進步青年創辦的「南中國」文學社,希望魯迅給他們的創刊號撰稿。魯迅說:「文章還是你們自己先寫好,我以後再寫,免得人說魯迅來到文州就找青年來為自己捧場了。」
青年們說:「我們都是窮學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銷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魯迅風趣而又嚴肅地說:「要刊物銷路好也很容易,你們可以寫文章罵我,罵我的刊物也是銷路好的。」
30年代,某些作家的主觀主義毛病很厲害。一次,有人請魯迅談談這一問題,魯迅一開始笑而不答,過了一會兒,講了兩個故事:
金扁擔
有個農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想起,平常皇帝用什麼挑水吃的呢?自己又接著回答:一定用金扁擔。
吃柿餅
有個農婦,,天清晨醒來,覺得餓,她想,皇後娘娘是怎麼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覺醒來就叫:「大姐,拿一個柿餅來吃吃。」
(2)1934年,國民黨北平市長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
魯迅先生聽到這件事,對幾個青年朋友說:「男女不準同學、同
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氣,淆亂乾坤,豈非比同學同泳更嚴重!
袁良市長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後男女出門,各戴一個防毒
面具。既免空氣流通,又不拋頭露面。這樣;每個都是,喏!喏!
……」
說著,魯迅先生把頭微微後仰,用手模擬著防毒面具的管子……
大家被魯迅先生的言談動作逗得哈哈大笑。
1934年,《人世間》雜志開辟了「作家訪問記」的專欄,並配合
刊出接受采訪的作家的肖像。該雜志的編輯寫信給魯迅,要求應
允前去采訪,並以書房為背景拍一張照片,再拍一張魯迅與許廣
平、周海嬰的合照。魯迅寫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絕:
「作家之名頗美,昔不自重,曾以為不妨濫芋其例。近來
悄悄醒悟,已羞言之。頭腦里並無思想,寓中亦無書齋,
『夫人及公子』更與文壇無涉,雅命三種,皆不敢承。倘
先生他日另作「偽作家小傳」時,當羅列圖書,擺起架子,
掃地歡迎也。」
❷ 偉人或名人的成長的故事 300字左右
1、牛頓
1642年的聖誕節,在英國.林肯郡.沃斯索普村一個農民家庭中,一個天才人物 –艾薩克.牛頓 (Isaac Newton) 出生。
牛頓出生前三個月,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兩年後,他母親改嫁,牛頓便由他的外祖母撫養。到了十二歲,牛頓在舅父的資助下進入皇家中學。可是這時的牛頓並不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在學校里的功課都做得很差,而且身體也不好,性格沉默和愛發白日夢,幾乎沒有出眾之處。
他的超人才智竟然是被一個野蠻的同學無理地在他身上踢了一腳而喚醒的!他跟那個同學打架而且打贏了,可是那個霸道的同學在功課下卻遠比牛頓好。於是牛頓便決心發奮,誓要在功課上超越他,結果他不單在皇家中學中名列前茅,十八歲時更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
2、胡適
胡傳篤信宋代儒學,尤其信奉程朱理學,是清代正統派文人,曾先後在東北、廣東、江蘇等地充任高級官員的幕僚或小官僚,最後做了台東直隸州的知州,屬於三品官。
胡適的母親叫馮順娣,是個穩重賢惠的農村姑娘,因家境貧困,在胡傳前兩任妻子相繼過世後,馮順娣做了胡傳的第三任太太,婚後第三年冬天生下了胡適。
胡適上學的時候已經認得近千字,不用念《三字經》《千字文》一類讀物了,他最先讀的是父親自編手寫的《學為人師》和《源學》,這些都是四言韻文,胡適念得很熟,卻不懂書中的意思,可是父親的治學態度卻令他終身受用。
小孩子天性好玩,但胡適不同,他小時候在台灣大病了半年,身體很瘦弱,舉止文縐縐的,他有時也喜歡玩一些游戲,但大多數的時間是文靜的。
胡適少年時代最大的樂趣就是看書,胡適九歲的時候在四叔家玩,偶然走進一間卧室,看見桌子下有一本破書,兩頭都被老鼠咬壞了,書皮也被扯破了。這是一本《水滸傳》,他便站著一口氣把這本殘書看完了。
3、王羲之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
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4、李時珍
有一次,小時珍和幾個小夥伴上山去玩時,有一個小朋友不小心被蘄蛇咬了,小朋友們都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可小時珍卻十分鎮靜,他說:「別著急,我知道半邊蓮、鬼針草和天南星草都能治蛇傷,這些草很好找。」
於是他去找了這些草葯,揉了之後塗抹在小朋友的傷口上,然後把小朋友抬回了家。第二天,被咬的小朋友被父親帶著到李時珍的家裡道謝。不久,左右村子的人都知道了這個會治病的「小神童」李時珍。
5、聶耳
六歲的時候,聶耳進入昆明縣立師范附屬小學,學習非常刻苦努力,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很受老師們的喜愛。
聶耳要上三年級的時候,由於沒錢交學費和書費,於是他的母親悄悄把聶耳爸爸在世時最喜歡的八音鍾賣了,湊夠了學費,可是書費依舊還沒湊齊。
開學那天,小聶耳拉住媽媽的衣角說:「媽媽,我有書了。」他從書包里拿出兩個整整齊齊的本子,媽媽翻開本子就驚呆了,原來是小聶耳用香煙盒紙工工整整地抄了兩本書,一本是國語,一本是算數。貧寒的生活絲毫沒有影響他對生活的熱愛。
聶耳有一位鄰居,是一位木匠,閑暇的時候,他喜歡坐在門口吹短笛,這讓年輕的聶耳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鄰居的家裡,跟他學習吹笛子。
在聶耳的影響下,他的兩個哥哥也一起跟著學吹笛子,後來,他們用壓歲錢買了一隻竹笛和一把二胡,從此他們的家裡就樂聲不斷,常引得路人停下腳步聆聽。
後來,聶耳又開始學習二胡、三弦、月琴的吹奏。由於家庭貧困,聶耳在五年級的時候不得不轉入私立求實小學,該學校對音樂教育十分重視,在這所學校里,聶耳熱情地投入課餘音樂活動,曾被選為該校學生音樂團的指揮。
❸ 名人讀書的故事三百字
1、東漢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年少時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孫敬下決心認真鑽研,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他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2、戰國蘇秦年輕時學問不多不深,四處做事也不受重視。此後他發奮讀書。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3、晉代孫康,因為家貧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他覺得非常可惜。有一年冬天下大雪, 他突然發現書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忙坐雪地里映著雪的反射光線讀書。此後,每遇到下雪,孫康不顧嚴寒,躺在雪地里讀書,時間長了手腳都長滿凍瘡,但是通過這種方法他讀了很多的書。
4、東晉車胤自幼聰穎好學,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
5、西漢匡衡小時候家境貧寒,經常借人的書來看。農忙時因為白天要打工沒有時間看書,只能在晚上。而家裡太窮沒有油燈,於是鑿開牆壁的縫隙,借鄰居家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❹ 名人的故事三百字左右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園求學。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里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里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雲亦雲
❺ 名人故事,三百字左右
恩格斯的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恩格斯復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里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他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
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為,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可以了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展過程,了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經過苦難磨練,十分珍視讀書機會。他遇到一本書時,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開它的鎖,然後盜取點滴內容,而是像一頭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凶暴的吮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頭!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為他的一部分。
❻ 300字作文《名人的故事》
我讀過許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個總讓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個關於孔子的故回事。說的是,孔子30歲時答,已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並不自滿,仍覺得自己的學問並不淵博,於是,便從家鄉曲阜趕到了洛陽,去拜訪老子。一路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但從未放棄,終於走到洛陽見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為師。老子見他很有誠意,便收他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邊隨時請教。
讀了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為了拜師,不遠千里,不辭辛苦,可見他毫不驕做傲自滿、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而老子呢,也為孔子的一片至誠之心所打動,傾囊相授,毫無保留,也為後人所樂道。
是啊,我們應該象孔子那樣謙虛好學,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寧願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這樣,才能在學業上取得豐碩的成果。
❼ 名人讀書的故事(300字左右)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是當國王還是讀書?
著名歷史學家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里,有花園、佳餚、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僕人,條件是不允許我讀書,那麼我決不當國王。
我寧願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里,也不願當一個不能讀書的國王。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
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②名人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法
恩格斯的讀書方法之一是重視讀原著,一般不輕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
1884年8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人格奧爾格·享利希·福爾馬爾給恩格斯寫了一封,說有一位女士對社會主義感興趣並打算研究社會科學,但不知進哪一所高等學校才。恩格斯復信道,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大學里每一門科學尤其是經濟學被糟蹋得很厲害,關鍵是要自學,並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說:「從真正古典的書籍學起,而不是從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國經濟學簡述讀物或這些讀物的作者的講稿學起。」「最主要的是,認真學習從重農學派到斯密和李嘉圖及其他學派的古典經濟學,還有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著作,以及馬克思著作,同時要不斷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要系統地讀原著,因為「研究原著本身,不會讓一些簡述讀物和別的第二手資料引入迷途。」
從其閱讀過的書目來看,他雖然也讀過大量的通俗小冊子,報刊等,但花功夫最大,讀得最多的還是那些經典原著。他認為,系統讀原著是從事研究的一種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可以了解一個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發展過程,了解這一理論的全貌。
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經過苦難磨練,十分珍視讀書機會。他遇到一本書時,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開它的鎖,然後盜取點滴內容,而是像一頭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凶暴的吮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頭!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為他的一部分。
楊振寧的「滲透」讀書法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
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對於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弄不懂也沒關系,一些有價值的啟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採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毛姆的「樂趣」讀書法
英國作家毛姆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說:「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後記、編後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了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了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掠讀全文。在掠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
所謂合,就是在掠讀全書後,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系,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❽ 名人的故事300字
希拉里:有領導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齒?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們對希拉里似乎總是褒貶不一,但有一點你無法否認,她絕對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絲毫不比老公柯林頓遜色,她不僅從小成績優秀,出類拔萃,還表現出了極強的領導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於芝加哥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4歲時的一件事鍛煉了小希拉里堅強的意志和決斷力。當時,社區中有個霸道的小女孩總是欺負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淚流滿面地向母親訴苦。母親告訴希拉里,若遭到欺負,就一定要毫不畏懼地還擊。小希拉里的確這樣做了。此後,希拉里天賦的領導才能日漸顯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幫孩子。
貝克漢姆:從「賭局」中領悟父親的良苦用心
有誰統計過,貝克漢姆在球場上到底吸引過多少人的目光?每當這位世界頂級球星的身影出現在球場,無數的尖叫聲立刻響遍全場,相機快門也閃個不停。小貝從3歲就開始踢球,盡管那時還是「玩」球多於「練」球,但父親一直苦心培訓他,頑皮的他漸漸奠定了對足球事業的熱愛。
上小學時,小貝跟父親之間甚至還約定了一個常規「賭局」:如果小貝能站在禁區邊不助跑射門,每次把球踢中門柱,就能從父親那兒賺到50個便士。總是贏到零花錢的小貝很開心,直到長大成人後他才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曼德拉:從小就追求正義和理想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他同南非種族隔離制度進行了幾十年不屈不撓的斗爭,贏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說,曼德拉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對正義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個小村莊,9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從小曼德拉就經常目睹當地大酋長在解決部落爭端過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約束,他逐漸萌發了尋求正義和平等的理想。年紀更大一些後,他多次領導同學抗議學校的白人法規,甚至因領導學生運動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爭」中,曼德拉逐漸立下志願:要為南非的每一個黑人尋求真正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