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事該怎麼寫
A. 怎麼寫名人故事
可以把他的簡介抄一下,然後再寫下他的事跡
B. 怎麼寫好名人故事呢
開篇先簡單來介紹一下這個名人,點自明他的身份,然後接下來敘述一兩件名人的代表性事跡,通過這個名人的事跡,你能從他們的身上學習到什麼,然後表述一下你的態度。
比如說你寫李白,那就要知道他是詩仙,比如你很喜歡他的詩,可以列舉兩首,談談感受,然後他身上有什麼特質是你喜歡的,闡述一下即可。
C. 寫一個名人的故事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D. 怎樣寫名人的故事
少年留學生——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在20 年代,
他首先發現了我國存在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曾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原名李仲揆。14 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
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里。怎麼
辦?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
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7 人,爺爺又卧床不起。父親是
教書先生,收入微薄,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
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幹活,心裡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助
媽媽幹活。天剛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裝得滿滿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
滿的才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
筋用繩子綁在石杵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
這樣石杵就動起來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夥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
取樂,半天只能采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幹,他先順葉踩到藕,
再用腳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後依著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獲
一根根完整的鮮藕。
後來,李四光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官辦小學堂。考試發榜,李四光
名列第一,在小學堂,他勤奮攻讀,刻苦鑽研,成為小學堂一位優等生。14
歲那年,他被學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學期間,他對地質學發生了
興趣,立志探索地質構造的奧秘。
幾十年來,他在地質構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並
用這個理論去尋找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預測地震,開發地熱,在中國地
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七歲詠鵝——駱賓王
駱賓王(約640~684)婺州義烏(今屬浙江省)人,唐代文學家。他與
王勃、楊炯、盧照鄰一起,被人們稱為「初唐四傑」。他曾經擔任臨海縣丞,
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後下落不明,或說是被亂軍所殺,或說是
遁入了空門。有《駱賓王文集》遺世。
駱賓王年少才高,很小就喜愛文學。他善於從一個天真活潑孩子的角度
去觀察事物,抓住特徵去描繪。他童年時的詩歌,天真率直,很富靈性,素
來膾炙人口。
一天,駱賓王來到家門前的小河邊玩耍,他又看到了那一群司空見慣的
鵝。它們像幾位紳士在河面上悠遊自在地游著。雪白的羽毛,長長的脖子,
青枝綠葉般的水,紅紅的鵝掌,慢慢地撥動著清亮的水波。突然,一隻鵝伸
長脖子,脆亮的叫一聲「鵝」,緊接著其他的鵝也都對天歌唱起來,駱賓王
看到這情景,內心怦然一動,他凝神地注視著鵝群,信口吟出了一首四句詩:
鵝、鵝、鵝,曲頸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反復吟誦這首詩,不僅會在眼前浮現出一幅多彩的畫面,而且彷彿可以
聽到美妙的聲音:孩子的喚鵝聲,鵝兒引頸高歌聲、戲水聲。我們讀了會感
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機,感受到農村生活的寧靜和甜美。
駱賓王自小就胸懷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天生一副俠肝義膽。但他一生
坎坷,他曾經擔任過長主簿,不久因罪入獄,貶臨海丞,鬱郁不得志,棄官
而去。後來他協助徐敬業討伐武則天,起草的《代徐敬業傳檄天下》名揚天
下,連武則天本人讀了也感嘆說:「這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讓他流落,
宰相的過錯不小!」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縣人,清代著名的書
畫家和詩人。「揚州八怪」中的最傑出者,被後人稱為詩、書、畫「三絕」。
鄭板橋小時候家裡很窮,在他需要庇護和愛撫時,母親卻被病魔奪去了
生命。在板橋幼小的心靈中,早早地播下了痛苦的種子。盡管母親沒有把他
養育成人,但卻給了他一個聰明伶俐的腦瓜。少年時代的鄭板橋,賦詩撰文
就已經很有成就了。
在興化鎮讀私塾的鄭板橋,沒有被生活的貧困縛住手腳,相反卻更加發
奮苦讀。私塾老師看到這樣一個有出息的窮弟子,不但不嫌棄,還倍加愛護。
1703 年的暮春時節,只有10 歲的鄭板橋隨同私塾老師一起出外郊遊。
他們來到一條小河邊,正准備坐在兩塊石頭上閑談時,鄭板橋突然發現水中
有一個鼓鼓囊囊的東西,便隨口喊道:「先生,你看那是什麼?」塾師順著
他手指的方向一瞧,果然有一堆異物漂在水面,經師徒仔細辨認,確定是一
具女屍。老師見此慘景,心中產生一種痛惜之情,不覺隨口吟出一首詩:
「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三魂隨浪轉,七魄泛波濤。」
塾師剛念完他的詩,鄭板橋就急著問:「先生,您認識這個少女嗎?」
老師搖搖頭說:「不認識!」鄭板橋又緊緊追問:「那您怎麼知道這位少女
剛好16 歲呢?」看到老師又搖頭,小板橋又接著問下去:「先生既然沒有親
眼看見這位姑娘是怎樣落水身亡的,又怎麼可斷定她是『風吹落小橋』呢?」
還沒等塾師來得及回答,他又一陣連珠炮:「您能看見她的三魂七魄隨波逐
流嗎?即使在浪里打轉又怎麼能看見?」私塾先生盡管被鄭板橋問得啞口無
言,但他覺得板橋的話很有道理,且很有趣。於是塾師並不生氣,和顏悅色地問鄭板橋:「依你看,這詩應該怎麼個說法?」鄭板橋皺了皺眉頭,心情
沉重地吟詠道:
「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青絲隨浪轉,粉面泛波濤。」
私塾先生聽罷鄭板橋的詩,連聲稱贊:「改得好,改得好!很有獨到之
處。」
鄭板橋的字畫和詩一樣有名氣。其中的奧妙,還是在於勇於革新,不盲
從他人,終於自成大家。板橋畫竹最有名氣,同時喜歡題詩一旁。他畫的《墨
竹圖》配的詩是:
畫竹插天蓋地來,
翻風覆雨筆頭栽。
我今不肯從人法,
寫出龍須鳳尾排。
在這首詩中,他算是把自己品評到家了。鄭板橋自幼苦學,名聲大噪以
後,不僅國內有無數的崇拜者,連朝鮮國的宰相李艮,也慕名前來拜見,並
再三懇求他題詩贈畫,回國後奉為翰墨珍寶。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祖籍紹興,生於淮安,是中國共產黨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他博學多藝、才華橫溢,向為世人贊譽。
其實,天才出自勤奮,天才是勤奮之果。
1914 年,少年時代的周恩來在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學校國文成績》上發表了《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感言,就已經嶄露頭角。老師評價此
文時說:「心長語重,機暢神流。」他為什麼會寫出這樣好的文章呢?
周恩來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他的乳母常常給他講故事,教他勞作。後
來,他過繼給叔叔。嬸嬸天天教他識文斷字,寫字作畫,把童年時代的周恩
來帶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天地,豐富了他的知識,開闊了他的視野,也陶冶
了他的情操。
上學後,周恩來用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學精神激勵自己。每天,
他完成作業後,就博覽群書。他一邊讀,一邊摘錄名言警句,還寫讀書心得。
他常常讀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還在書海里遨遊。
少年周恩來就胸懷中華,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經常聯系國家和國際大事。
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資本家販賣黑人孩子的《湯姆和瓊斯的故事》,為黑人
孩子的悲慘遭遇而流下熱淚,同時對資本家的罪行而義憤填膺。於是,他帶
領同學寫了兩封信,一封寫給黑人孩子。傾吐了發自肺腑的憐憫和同情;一
封寫給白人資本家,表示了無比的憤慨與抗議。
1911 年暑假,周恩來從天津到東北探親,接觸了一位有抱負卻無處施展
的老人。老人隱居鄉間,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很多感時紀事的詩篇,抒發
憂國憂民的情懷。老人發現周恩來對時局有精闢的見解,對人民有深厚的感
情,便多次帶他到煙籠山,並即興吟詩抒懷:「今吾老兮有何志願,圖自強
兮在爾少年。」他對老人非常敬重,把老人的囑咐深深記在心中。當他離開
時,老人特意寫了《贈周恩來》和《贈周恩來南歸詩》五首,列舉歷史上的
著名人物通過刻苦學習和磨練,成了「非常之才」、成就了「非常之業」的
故事,意味深長地贊揚和激勵周恩來。
在中華這塊沃土上,周恩來迅速成長起來。他同進步同學一起參加學生
運動,並且成為學生領袖,積極地宣傳馬列主義,參加救國救民的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偉人.
解救天下百姓為己任——毛澤東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人。他是中國共
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他是一位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戰略家,又是一位著名詩人。
毛澤東小時候聰慧過人,而且助人為樂。上小學時,同學們中午來不及
回家,都從家裡帶午飯。班上有個同學,家裡窮得常常揭不開鍋,經常不能
帶飯上學。毛澤東就發現後就常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一段時間之後,毛澤
東的母親看到兒子每天的晚飯總是吃得很多,好像中午沒吃飽似的,感到很
奇怪。毛澤東把分飯給同學吃的事告訴了媽媽,從此,毛澤東每天都請母親
准備兩份午飯帶去上學。毛澤東助人為樂的行動感動了老師和同學,以後,
大家都伸出了友愛之手幫助那個同學。
少年毛澤東胸懷大志,勤於獨立思考,反對私塾里那種讓學生死記硬背
的學習方法,認為只有多用腦子,才能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學得扎實、記
得牢靠。正因為如此,毛澤東讀了許多書之後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所學的
課本及課外的故事書大都是歌頌帝王將相、聖人君子,而沒有歌頌窮苦百姓
的呢?這事他思考了很久,後來他發現:原來這些書都是為剝削和壓迫人民
的人寫的,而不是為窮苦百姓們寫的,這種情況太不合理了,應當改變。
毛澤東幼年時身體很弱,經常生病。12 歲時,還生過一場大病。他想:
身體老是這樣下去,以後怎麼能為國家做事情呢?從此以後,他就經常在自
家門前的池塘里游泳,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的身體漸漸結實起來,在這以
後,他又經常到湘江里去游泳,有意識地磨練自己的意志,一游就是幾個小
時,除此之外,他還和同學一起在野外露宿和遠足。這樣做不僅僅鍛煉了身
體,還磨練了自己的意志,樹立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些都有力地幫助他後
來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領導革命,戰勝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完成了以解救天
下窮苦百姓為己任的壯志宏圖。
年少志高——岳飛
岳飛(1103~1142),宇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我國著名
的民族英雄,屢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將。
岳飛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祖上世世代代都在黃土地上勤懇耕作。父親
岳和是個忠厚的莊稼人。他家省吃儉用,常常用節省的糧食幫助飢民度過荒
年。鄰居有侵佔岳家耕地的,岳和乾脆割給他;有借錢不還的,也就不要了。
這種忠厚治家的傳統直接影響了岳飛。傳說岳飛降生時,有一隻像大雁一樣
的大鳥飛鳴而過,所以父親為他起名叫鵬舉。岳飛沒滿月,黃河決口,母親
姚氏抱著岳飛坐到一個大沙瓮里,才倖免於難。
岳飛小時候,家裡很貧窮。母親含辛茹苦,親自教他讀書。沒有錢買紙
筆,就用樹枝作筆,沙地作紙,在地上練習寫字。他寡言少語,但學習十分
用功。尤其喜歡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崇拜諸葛孔明等濟世名臣。
他小時還曾寫聯寄志:「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隊出郊圻。」表明他將來
要像諸葛武侯那樣報效國家,拯救人民,建功立業。他曾游歷泰山,寫下「流
水崇山懷作者,春蘭幽竹契風人」,寄託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名
人志士的仰慕。
岳飛不僅用功讀書,精心學習兵法,而且刻苦練習武藝。傳說中他生就
一身神力,未成年就能拉開300 斤的弓,8 石的弩;向周同學習箭法,能左
右開弓,箭無虛發。其實,岳飛這身武藝完全是練出來的。
岳飛生活的時代,正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時代。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岳飛決心練好武藝,保家衛國。他12 歲那年,投到一位外號「搬不動」
的老師門下。「搬不動」並不教他武藝,卻每天讓他手拿鎬钁、肩挑扁擔,
在山下挖坑擔水栽樹。一連兩個多月,滿山遍坡全栽滿了樹。可「搬不動」
還不說教習武藝的事。岳飛心想,我為報效國家,前來求師學武,不能光栽
樹呀。「搬不動」看出岳飛的心事,笑笑說:「功夫志中來,志在耐中磨。」
過了三個多月,樹栽完了,他幫師傅干雜括,師傅還是不提學武。岳飛
掛念老母,提出回去看望老母,「搬不動」說:「要學武藝,功在苦中練;
要想衛國,須先舍小家,哪有學不到武藝,就中途退卻的道理?」從此岳飛
再也不提回家了。
春節將臨,「搬不動」把岳飛叫來說:「你來到我這里共栽了三千六百
棵樹,從明天早上開始,你去把這些小樹一棵棵挨個兒搖一搖,不準折斷一
枝,不準漏掉一棵,太陽不出來,就得搖完。」從此,岳飛半夜就起床,打
水掃地伺候好師傅就去搖樹。開始,累得腰酸腿疼,太陽出來,剛剛搖完。
到第十天,離日出還有一個時辰,岳飛就搖完了,腰不酸,氣不喘。正好「搬
不動」也來到了,他撫著岳飛的頭說:「鵬舉呀,俗話說,功夫,功夫,全
在工夫。沒有工夫,哪有功夫!看來,你跟我一年,功夫學得差不多了,明
天可以回你母親那裡去了。」岳飛很奇怪,說:「師傅,你還沒教我武藝呢!」
「搬不動」搖搖頭說:「武藝我不教,我只是教你一點武藝之外的功夫,有
了這點根基,你學什麼都不難了。」
岳飛辭別了「搬不動」,回到家後又跟周同師傅學習箭法,後來果然練
就一身絕技。
宣和四年(1022),岳飛應募出征,母親在他背上用衣針刺下「精忠報
國」四個大字。10 年後,岳飛已經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元帥了。他在《滿江紅》
一詞里寫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抒發了他不慕功名,不圖利祿,以身報國,只爭朝夕的精神。
E. 名人故事裡面主要內容怎麼寫
名人故事的主要內容就寫他的典型的事跡,和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對生活的態度,還有對你的影響!
F. 名人故事怎麼寫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巴雷尼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廖昌永——這一響鐺鐺的名字,為我們中國人在世界歌唱家中搏得了地位,你可知道他原來是農民的兒子,廖昌永7歲那年,父親病故了,這對本來就十分貧困的廖昌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上學後,廖昌永漸漸地喜歡上了音樂,他對音樂的最初了解,來自於農村的大喇叭,每天清晨村頭電線桿的喇叭里傳出的歌聲,如同細雨一樣,滋潤著他那顆熱愛音樂的心.從此,廖昌永不放棄任何學習音樂的機會.雖然他也曾失敗過,但音樂那優美的旋律一次次漫濕了他枯乾的心靈,最終他從陰影中走出來了,成為一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你一定久仰過著名作家——張海迪的大名吧!她是怎樣從一名殘疾人成為一位赫赫有名的人呢?她是怎麼克服困難與挫折的呢?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童年吧……..
在五歲時,這個只能用畫筆來描繪一串串夢想的時候,厄運就無情地降臨在他身上,殘酷的剝奪了她的自由.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從此變成了一個殘疾兒童,她的美好人生就從此毀滅了嗎?不!我們的張海迪在殘酷的命運面前,她沒有沮喪和沉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圓了她的輪椅夢!
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
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
孫臏被龐涓謀害挖去雙臏,在斷腿之痛中崛起而不是沮喪,最終成為著名軍事家.
南朝的祖沖之,在當時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進行大量復雜的計算,一遍又一遍,歷經無數次失敗,終於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
司馬遷:經受宮刑和牢獄之災的磨難,卻沒有自暴自棄,寫出了名垂千古的歷史巨著《史記》.
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G. 名人故事怎麼寫要少一點的
中國偉復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制1866—1925年)在一次革命行動失敗後,轉移到上海
重振旗鼓,等候時機東山再起。
有一天,幾個革命同志閑來無聊,湊了4個人打麻將娛樂。不巧,被孫中山撞見了。他
們自知犯錯,一陣驚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面對如此尷尬場面,孫中山不但繼續叫他們打下去,而且還笑著說:「打吧,打麻將很
像我們革命起義,這一局輸了沒啥關系,可寄希望於下一局,永遠充滿了機會,永遠充滿了
希望。」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當了臨時大總統。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參議院出席一個重
要會議。然而,大門前執勤的衛兵,見來人衣衫簡單,便攔住他,並厲聲叫道:「今天有重
要會議,只有大總統和議員們才能進去,你這個大膽的人要進去干什麼?快走!快走!否
則,大總統看見了會動怒,一定會懲罰你的!」
孫中山聽罷,不禁笑了,反問道:「你怎麼知道大總統會生氣的?」一邊說著,一邊出
示了自己的證件。
衛兵一看證件,才知道這個普通著裝的人竟是大總統。驚恐之下,衛兵撲倒在地,連連
請罪。
孫中山急忙扶衛兵起身,並幽默地說:「你不要害怕,我不會打你的。」
H. 名人的故事怎麼寫
說起名人,同學們一定會想到那些戰斗英雄、勞動模範,或是作家、畫家、企業家、科學家,還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泥人張」「賴湯圓」「張小泉剪刀」固然無人不知,就是在你身邊的那些「技術標兵」「種田能手」「養鴨大王」……也可以稱得上地方上的名人嘛。王雲樵 建國以來,能有幸與開國總理親切握手並用鄉土語言交談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喝著灌河水長大的,在音樂界被譽為蘇北「阿炳」的王雲樵就是少之又少中的一個。
王雲樵,男,原籍響水縣南河鎮新南村,生於1916年10月,1976年在響水縣六套中學任教時不幸落水作古,終年60歲。
王雲樵全家喜愛器樂,祖父輩、父叔輩乃至同輩,均善於演奏蕭、笛、三弦、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百里范圍,無人不知。王雲樵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音樂藝術的熏陶,對器樂興趣十分濃厚,且天資聰慧,加之勤奮好學,十歲左右就彈得一手好琵琶。他尤其鍾愛二胡,可以說無論他在何時見到了二胡,總要拉上一曲,無論他在何地只要聽到胡琴聲必定停步靜聽,難怪有人戲稱他「二胡痴」。王雲樵七歲時就讀於公立雙港小學,16歲考入上海泉章中學。在校期間他不僅刻苦學習書本知識,且潛心學習樂器,四處拜師,八方討教,藝技大增,水平日長,常被邀請參加演奏二胡,深得聽眾歡迎。
1949年解放前夕,他在家鄉參加了文工團。50年代初被調至省歌舞團任琵琶演奏員。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被錯處返鄉,直至故世。
王雲樵擅長二胡、琵琶演奏,也熱衷於曲目創作。他所創作的作品不僅豐富了當時社會的樂壇所需,而且,有些精品已成為傳世之作。如在解放後,他看到新生的灌河春意盎然,在欣喜感嘆之餘,一氣呵成寫成了二胡獨奏名曲《波搖金影》,此曲被評為全省器樂曲目創作一等獎;他在省歌舞團期間所創作的琵琶獨奏曲《甘雨灌田》,參加全國比賽時被評為第二名;他在深入江都體驗生活時,與江蘇名人錢靜人一起共同挖掘,整理了蘇北民歌《拔根蘆柴花》。這首民歌的演唱者,著名歌唱家薛飛在演唱該民歌時,基本上都是由王雲樵伴奏。另外他還有不少作品先後發表在《江蘇音樂》、《江蘇文藝》等刊物上流傳全省,全國。如歌曲《小桃紅》、《和平鴿》等。
1956年,全國舉辦第一屆音樂周,王雲樵以他獨到的技藝,光榮地出席會議並參加演奏二胡伴奏《拔根蘆柴花》。演出結束後,敬愛的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上台接見了全體參演人員。當總理與王雲樵握手時,總理倍感興趣地問他:「聽說你被人稱為蘇北的阿炳,二胡拉得蠻不錯嘛,你是蘇北哪裡人啊?」
「我是響水人。」
「喲,我們還是同鄉呢。我是淮安人,民國之前響水就隸屬淮安府嘛!」
當中央籌備拍攝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時,周總理還不忘這位同鄉,邀請他參加編排工作。
1956年,毛主席到南京視察,江蘇省歌舞團部分同志被抽調參加接待演出,其中就有二胡名家王雲樵,他同參演的同志一起,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王雲樵不愧是一位技藝超群、情感豐富、作品豐盈的人民藝術家。他雖已離世,但他的作品將永遠留存於天地間,活在人民的心裡。
I. 名人故事怎麼寫短
找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