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長故事孔子
❶ 中外名人成長故事――孔子讀後感
我最喜歡是李白的故事,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一次,學堂正在上課,他偷偷從學堂溜出來到河邊玩。剛到河邊,忽然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鐵錐在石頭上磨來磨去,李白很驚訝,上前問老婆婆磨鐵錐干什麼。老婆婆回答說:「我在磨針」。李白又問:「 這么粗的鐵錐何時才磨成針啊?」老婆婆說:「只要有恆心,鐵錐也能磨成針。」李白聽完覺得很慚愧,從此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家喻戶曉的大詩人。
別的名人故事我就不再一一講述,但是這些名人之所以能夠成功,都是從小養成勤於學習,善於觀察和思考,博覽群書的好習慣。我們要向名人學習,從小養成好的習慣,不斷積累知識,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❷ 孔子的生平和主要經歷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理想是讓整個社會恢復到周朝剛建立時的狀態,復興周公姬旦創建的禮樂制度,從此天下太平,不再有戰爭,人民可以安居樂業。
但是在孔子的時代,周王的實力已經很微弱了,無法恢復權力和威信,幾十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為了搶土地年年征戰,這是當時的人都知道的,孔子也知道自己的理想恐怕是實現不了了,可他卻仍要「知其不可而為之」,也就是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
孔子認為,天下的人只知道追逐利益,不再信奉道德,如果像他這樣的知識分子也隨波逐流,不去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那麼天下將不會有光明的未來,雖然自己的能力很微小,可能改變不了整個社會,但是如果不去做,那就連最微小的希望也沒有了,因此孔子終其一生都懷著強烈的使命感。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去了衛國,子路妻子的哥哥顏濁鄒(zōu)就在衛國,孔子一行人就寄居在顏濁鄒家裡。衛國的國君衛靈公聽說孔子來了,便接見了他,並按照孔子在魯國的俸祿贈送給他同樣多的糧食。過了不久,有人向衛靈公說孔子的壞話,衛靈公就派了大夫公孫余假監視孔子。孔子害怕得罪衛靈公,只住了十個月,便離開了衛國國都。
孔子打算前往陳國,經過衛國一個叫匡邑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長垣(yuán)縣。因為孔子的樣子長得像魯國發動叛亂的大臣陽虎,而陽虎曾經殘害過匡邑的人,匡邑人就把孔子一行人拘留了起來。
弟子們對此感到十分恐懼,孔子說:「周文王死後,周朝的文化不就在我這里嗎?上天打算毀滅周朝文化,我這個後來人便不應該掌握周朝的文化。上天不想毀滅周朝的文化,匡人能把我怎麼樣!」隨後孔子派隨從的弟子到衛國國都,給一位很有權力的大夫做家臣,然後這位大夫便派人來解救了孔子他們。
孔子離開匡邑後經過衛國的另一個地方蒲邑(在現在的河南省長垣縣),一個多月後,返回了衛國國都,寄居在大夫蘧(qú)伯玉家。
蘧伯玉是一位很有學問且品德高尚的長者,孔子對他非常推崇,稱贊他是真正的君子。蘧伯玉和孔子一生為摯友,在孔子周遊列國的十四年中,有十年在衛國,其中兩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後達九年。二人無事不談,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張、言行、情操對儒家學說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衛靈公有位夫人名叫南子,長得美麗動人,很受衛靈公寵愛,但是名聲非常不好。南子常聽人說起孔子,便想找個機會見他,於是南子讓衛靈公去跟孔子說:「四方來的君子想與寡人結為兄弟的,必定會見我的夫人,我的夫人希望見到你。」這個要求在當時是不合於禮的,因此孔子推辭謝絕,然而衛靈公不斷的要求,孔子不得已只得去拜見了南子。
孔子的學生子路是個性情耿直的人,他對孔子去見南子這事很不滿,孔子說:「我原來不想見她,既然見了便以禮相答。」孔子又起誓說:「我如果不是所說的那樣,就讓上天厭棄我!就讓上天厭棄我!」子路這才不生氣了。
孔子在衛國國都住了一個月後,有一天,衛靈公和南子同乘一輛車出宮游覽,讓孔子乘第二輛車,車隊浩浩盪盪的招搖過市。孔子見衛靈公只貪圖享樂不講究道德,於是厭惡衛靈公,離開了衛國。
孔子經過曹國前往宋國,宋國的司馬名叫桓魋(huán tuí),司馬是掌管全國軍隊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桓魋為人貪婪殘暴,仗著國君宋景公對他的寵信,把持宋國的朝政,把宋國弄得民不聊生,他害怕孔子得到宋景公的重用,威脅自己的地位,便想要殺死孔子。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們在路邊的大樹下演習禮儀。桓魋得到消息後馬上派兵過來,因為孔子名聲很大,他怕殺了孔子受到天下人的譴責,就命令士兵拔起了那顆大樹,逼迫孔子他們離開宋國。弟子們催促孔子快走,孔子發牢騷說:「上天把德行降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話雖然這么說,但是孔子他們終究還是被趕出了宋國。
孔子他們從宋國逃到了鄭國,在路上孔子和弟子們走失了,孔子獨自站在鄭國國都外城的東門等候。孔子的學生子貢沿途尋找走失的老師,有個鄭國人告訴他,東門有個長得像聖人,瘦弱疲憊卻似喪家之狗的人。子貢到東門找到了孔子,把這番話告訴了他,孔子笑著說:「他說的長相那倒未必,但說我像喪家之狗,說的是啊!說的是啊!」
孔子一行人從鄭國到了陳國,寄居在擔任司城的公孫貞子家。正逢晉國、楚國爭霸,兩國輪番攻打陳國,逼迫陳國成為自己的附屬國,而東邊的吳國也不時侵略陳國,搶奪土地。孔子在陳國居住了三年,見陳國自顧不暇,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就和弟子們離開了陳國。
孔子他們路過衛國的蒲邑時,那裡正發生戰亂,蒲邑人扣留了孔子。孔子有個弟子叫公良孺,他不但有賢能,而且體形高大,有勇有力,帶著五輛私人馬車一路跟隨孔子。
公良孺對孔子說:「我之前跟著老師在匡邑遭遇危難,如今又在這里遭遇危難,這是命啊。我與老師一起再次蒙難,我寧可拚鬥而死。」公良孺率領自己的隨從和蒲邑人展開激烈的搏鬥,蒲邑人害怕了,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去衛國都城,我們就放了你。」孔子迫於無奈,和他們立了盟誓,蒲邑人便將孔子從東門放走了。
孔子離開蒲邑後,就讓大家往衛國都城走,他的學生子貢問:「盟誓可以背棄的嗎?」孔子說:「這是要挾訂立的盟誓,神是不會理睬的。」
孔子和弟子們來到了衛國都城後,衛靈公聽說了非常高興,親自到郊外迎接。可是衛靈公年老了,懶於理政,還是沒有任用孔子。孔子嘆氣說:「如果有人起用我的話,只需一年的時間就會有效果,三年的話就會大見成效。」孔子便和弟子們上路離去了。
晉國的佛肸(bì xī)發動叛亂,他派人來請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跟孔子說:「我曾聽老師說過這樣的話:『那個人在做不好的事,君子是不會去加入的。』如今佛肸反叛,您卻打算前往,怎麼解釋呢?」孔子說:「我是說過這句話,但是真正的堅硬再磨也不會變薄,真正的潔白再染也不會變黑。
我哪能是匏(páo)瓜呢,怎麼可以掛在那裡而不能食用?」匏瓜是葫蘆的變種,古時有甜、苦兩種,苦的不能吃。孔子的意思是自己的本心不會改變,可是如果他不能從政,就沒有辦法推行他的主張,實現他的理想,那就像匏瓜一樣沒什麼用處只能當擺設。但是因為弟子們的反對,孔子還是沒有去佛肸那裡。
孔子在衛國得不到任用,打算西行去見晉國執掌大權的趙簡子。當他到黃河邊,聽說趙簡子在沒有得志掌權時,等待竇鳴犢、舜華兩個賢能的大夫從政,在掌權後卻殺死了他們的事,孔子便做了琴曲《陬(zōu)操》來哀悼被害的二人。孔子了解到趙簡子的人品後,怕自己去了凶多吉少,便又返回了衛國,還是寄居在蘧伯玉家。因為得不到衛靈公的任用,住了一段時間後,孔子他們又前往了陳國。
(2)名人成長故事孔子擴展閱讀: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語錄體」。是中國現代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❸ 關於孔子的成長故事
幽默的孔子
孔子一本正經,孔子風趣幽默,這兩個方面,構成真實的孔子內。
孔子的幽默表現形式容多種多樣。
開玩笑的幽默。子貢問道:「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回答說:「你嗎?就好比是件器皿。」又問:「什麼器皿呢?」孔子說:「宗廟里那種貴重的器皿瑚璉呀。」
小孩子的幽默。孔子對著一隻觚,左看看,右看看,看著看著,口中念念有詞:「這不像觚,這是觚嗎?這是觚嗎?觚哪是這個樣子!」
❹ 中外名人成長故事孔子為主要內容
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論
❺ 名人偉人成長故事手抄報的內容急急急 謝謝
書的好處:
00「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把書比作是燈塔,書是方向性的。 0
00讀書可以讓我們學到豐富的知識,可以讓我們開闊眼界,還可以使人進步。 0
00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0
00養成自己隨時隨地都能學習的習慣,你的一生就會受用無窮。事業的發展,生活的豐富多彩,愛情的幸福美滿,身心的健康快樂等等,總之,生活工作中我們時時處處都在學習當中。也許你僅僅把在學校,從書本上的學習當成學習了,但實際上那隻是人生學習旅程的一部分。處處留心,培養對許多事物的興趣愛好,你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心靈,增長見識,對生命和生活的意義也就會更為理解。 其實,書對人的影響是逐步逐步積累的,就我的讀書經驗來說,一本書或是幾本書對你影響深遠那說明你讀的書還不夠多,古人雲,開卷有益,就是說每本書里都有你值得吸收的東西,慢慢的,書讀得多了,就會產生一種量變到質變的情況,書讀得多了,才能有比較,才能升華。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呀! 0
00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看來,讀書很重要。讀書可以讓我們學到豐富的知識,可以讓我們開闊眼界,還可以使人進步。 0
00讀書的感覺真好: 0
00當讀書不是為了功名利祿,不是為了自我標榜增加談資時,書便會給心態平和的讀書人帶來無法比擬的快樂。 0
00若作者懷著一片真情在傾訴,那讀者就是有幸的聽眾。讀者與作者是世界上最平等的關系,不會有下對上的卑躬屈膝,也不會有宗教式的瘋狂熱烈。作者以真誠譜寫文字,讀者若真正讀懂了作者,他們就成為了知己--讀書更像是一種交談,被吸引只因為心靈的魅力。正因為這種單純與真誠,只要一個小小的空間,捧起一本好書就擁有了一分絕美的心境。 0
00不論是讀歷史的厚重還是生活的輕松,生命的苦難還是自然的感悟,一首詩還是一個故事,當你的視線與文字相遇時,就是一種緣分。因為真心,沒有所謂的深刻淺薄、智慧愚鈍。正像黛玉所說的:「我是為了我的心。」讀書也是為了自己的心。拋卻了世俗的虛偽,生命充實,快樂。
00閑坐無事時,總愛幻想坐擁書城的感覺。索性用我的畫筆描繪幸福的未來:一個絕美的室外桃園,梧桐飄飛,滿地金黃。一切愛書的人,可以在此讀書品茗,談書及書里書外的世界。於是,書使人心中有夢;於是,人間有愛。
00好書推薦:
00《小王子》是作家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於1942寫成的著名法國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是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和愚妄,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系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
00、《窗前的小豆豆》
00簡介:為了孩子,你一定要讀的一本書,每一位家長和老師!
00本書由日本著名作家,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黑柳徹子所寫。該書出版後,不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成為日本歷史上銷量最大的一本書。
00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讓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並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礎。這本書不僅帶給世界幾千萬讀者無數的笑聲和感動,而且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00《水知道答案》
00《水知道答案》在中國和日本被當作是一本與《時間簡史》同樣神奇的科普讀物。本書用122張前所未見的水結晶照片,向世人展示了一項獨一無二的科學觀察:水能聽,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
00《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00是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於1933年寫成。小說通過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革命者在斗爭中百煉成鋼,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
00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
00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00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00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00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005. 一日無書,百事荒蕪。——陳壽
006.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00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00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009.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0010.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00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00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0014、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00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00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00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00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00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00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00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00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00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00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00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0026、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0027、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0028、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0029、路漫漫其修道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0030、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0031、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莎士比亞
0032、「書是這一代對下一代精神上的遺訓。」——赫爾岑
0033、要多讀書,但不要讀太多的書。 ——富蘭克林
0034、書蟲將自己裹在言辭之網中,只能看見別人思想反應出來的事物的朦朧影象。 ——哈茲里特
0035、有些人為思想而讀書-罕見;有些人為寫作而讀書-常見;有些人為搜集談資而讀書,這些人占讀書人的大多數。 ——科爾頓
0036、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別林斯基
❻ 孔子小時侯的成長故事有哪些
這故事太多了,還是參看一下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事》吧
❼ 孔子的故事之在挫折中成長的故事內容簡介
孔子說:「一張弓,經過調試,然後才能有力;一匹馬,經過馴服,然後可以專精良;一個人屬,真誠朴實,然後可以聰明。假如一個人沒有真誠,卻又多智謀,那就好比是豺狼一樣,是難以靠近的。《周書》中說『為虎添翼』,那豈不是非常危險的事嗎?」
(《韓詩外傳》四)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