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孟母教子有關的故事

孟母教子有關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9 22:02:38

㈠ 求幾個與《孟母戒子》中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成才,選擇良好的環境,為孟子創造學習條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鄉下,他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親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頗為熱鬧。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強,對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這些情景,也學著他們的樣子,一會兒假裝孝子賢孫,哭哭啼啼,一會兒裝著吹鼓手的樣子。他和鄰居的孩子嬉遊時,也模仿出殯、送葬時的情景,拿著小鐵鍬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為好讀書、有學問的人,看到兒子的這些怪模樣,心裡很不好受。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決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裡。戰國初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在一些較大的城市裡,既有坐商的店鋪,也有遠來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條街十分熱鬧,有賣雜貨的,有做陶器的,還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鄰是打鐵的,東鄰是殺豬的。鬧市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好不熱鬧。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閑逛,對商人的叫賣聲最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喊叫喧鬧,模仿商人做買賣。
孟母覺得家居鬧市對孩子更沒有好影響,於是又搬家。這次搬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學宮里書聲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有時還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演習周禮。周禮,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來往的禮節儀式。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鄰居的孩子們做著演習周禮的游戲。「設俎豆,揖讓進退。」不久,孟子就進這所學宮學習禮樂、射御、術數、六藝。孟母非常高興,就定居下來了。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一點在少年兒童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雖然不是一個人成才的唯一條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孟子以後既沒有選擇墨學、道學等曾經顯赫一時的學說,又沒有像蘇秦等縱橫家那樣,從個人的權利思想出發,圖得個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選擇儒家學說作為他畢生奮斗的事業,終於成為一位在現實的人生中,不為一己之身而謀,捨生取義,只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的「聖人」,這與孟母早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買肉啖子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備殺豬。孟子見了很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干什麼?」「在殺豬。」「殺豬干什麼?」孟母聽了,笑了笑,隨口說到:「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鄰居不是為了孩子殺的豬,我卻欺騙了他。這不是在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來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斷機教子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可是孟子總是翻來復去地背誦這么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裡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說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熏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㈡ 孟母教子感動了很多人,有關孟母教子的故事有哪些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三個小故事。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說:「這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說:「這也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可以用來安頓孩子呀」。

2、買肉啖子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

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

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表明她沒有欺騙。

3、斷機教子

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

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

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

可是孟子總是翻來復去地背誦這么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裡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

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

說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2)孟母教子有關的故事擴展閱讀:

孟母教子的影響頗為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

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

山東監察御使鍾化民《祭孟母文》贊揚道:「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

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母教子

㈢ 孟母教子的故事有那些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三個小故事版。孟母權教子也是山東省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孟母教子是古老的民間故事。主要講述了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熏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3)孟母教子有關的故事擴展閱讀;

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連住處的選擇都費盡心思,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兒子成長的環境。

原先他們家離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墳、送葬之類的游戲。孟母看到環境對孩子影響不好,便遷居到一個鬧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時就模仿起商販叫賣一類的事來。

孟母說這也不是孩子應住的地方,於是又遷居到學校附近。從此孟子模仿學校里的禮儀等課程。孟母說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環境,於是定居下來。這就是成為千古美談的「孟母三遷」 。

㈣ 孟母教子的三個故事

孟母教子的故事:

一、三遷擇鄰:

1、孟子名孟柯,出生於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北25華里的鳧村(今屬於曲阜市)。《列女傳》記載,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游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2、孟母決定搬家,毅然帶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於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里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里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3、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於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後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

4、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後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里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里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後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

二、斷杼教子:

1、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

2、孟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3、孟軻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三、殺豚不欺子

孟母對於孩子品格的成長同樣十分看重,她的「殺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讓後人贊嘆。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備殺一隻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干什麼?」「在殺豬。」「殺豬干什麼?」孟母笑了笑,隨口說道:「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本來不是為孩子殺的豬,我為什麼欺騙他呢?這不是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4)孟母教子有關的故事擴展閱讀

一、萬事禮為先:

1、孟子娶妻以後,對自己的妻子不喜歡,認為她太過倨傲。有一天,天氣十分炎熱,妻子從田間勞作回家,進了房間就脫衣納涼,正巧孟子突然推門進來。看到妻子光著身子在房間里涼快,孟子異常生氣,認為妻子行為放盪,不守禮節,當即就有了休妻的念頭。

2、孟母知道以後嚴厲斥責孟子說:你進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屋裡是否有人,才能進去,你沒有敲門就推門而入,是你先失禮節,並不是你妻子的過錯啊。聽了母親的話,孟子深感自己過於魯莽,也慚愧於自己沒有把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自此對妻子芥蒂盡除,與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萬事禮為先」的做人道理,其識見令人敬仰。

二、勸子遠行:

1、孟母對於家庭一生操勞,盡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鬆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鍾酬謝孟子,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2、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空前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3、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著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㈤ 有關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表明她沒有欺騙.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5)孟母教子有關的故事擴展閱讀

孟子能成為「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他的母親。孟子的母親是位偉大的女性,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

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屬於典型的中國良母。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胎教」的說法由來已久。據說周文王的母親妊娠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周成王的母親懷孕期間,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居不倨,雖怒不罵,孟母深深體會到「胎教」的重要。

孟子的母親姓仉,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為更大的發展,光耀門楣,拋別嬌妻稚子,遠赴宋國游學求仕,三年後,帶給孟母的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從此孤立無援的孟母開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

她下定決心,要憑著自己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獨生兒子,教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㈥ 孟母教子的故事有哪些

[編輯本段]1、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成才,選擇良好的環境,為孟子創造學習條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鄉下,他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親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頗為熱鬧。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強,對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這些情景,也學著他們的樣子,一會兒假裝孝子賢孫,哭哭啼啼,一會兒裝著吹鼓手的樣子。他和鄰居的孩子嬉遊時,也模仿出殯、送葬時的情景,拿著小鐵鍬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為好讀書、有學問的人,看到兒子的這些怪模樣,心裡很不好受。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決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裡。戰國初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在一些較大的城市裡,既有坐商的店鋪,也有遠來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條街十分熱鬧,有賣雜貨的,有做陶器的,還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鄰是打鐵的,東鄰是殺豬的。鬧市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好不熱鬧。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閑逛,對商人的叫賣聲最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喊叫喧鬧,模仿商人做買賣。
孟母覺得家居鬧市對孩子更沒有好影響,於是又搬家。這次搬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學宮里書聲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有時還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演習周禮。周禮,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來往的禮節儀式。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鄰居的孩子們做著演習周禮的游戲。「設俎豆,揖讓進退。」不久,孟子就進這所學宮學習禮樂、射御、術數、六藝。孟母非常高興,就定居下來了。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一點在少年兒童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雖然不是一個人成才的唯一條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孟子以後既沒有選擇墨學、道學等曾經顯赫一時的學說,又沒有像蘇秦等縱橫家那樣,從個人的權利思想出發,圖得個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選擇儒家學說作為他畢生奮斗的事業,終於成為一位在現實的人生中,不為一己之身而謀,捨生取義,只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的「聖人」,這與孟母早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編輯本段]2、買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備殺豬。孟子見了很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干什麼?」「在殺豬。」「殺豬干什麼?」孟母聽了,笑了笑,隨口說到:「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鄰居不是為了孩子殺的豬,我卻欺騙了他。這不是在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來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編輯本段]3、斷機教子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可是孟子總是翻來復去地背誦這么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裡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說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熏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㈦ 還有那些有關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回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答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㈧ 關於母親教子的故事

孟母三遷來
遂遷居市旁
此非吾所自以處子也
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
此又非處子也
復徙居學宮之旁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㈨ 隨能告訴我「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 母 教 子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狹子以居,三遷為教。及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憤因以刀斷機,曰:「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遂成亞聖。

[白話]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親。丈夫死後,和兒子孟子生活在一起,為了教育兒子曾經三次搬家(見孟母三遷)。到孟子年齡大一點,放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孟母問他:「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孟子說:「為了自己。」孟母非常氣憤,用刀砍斷織布機,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砍斷這織布機。」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學苦讀,後來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