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梅蘭芳愛國故事電影

梅蘭芳愛國故事電影

發布時間: 2021-02-19 13:49:40

①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重重疊疊的四合院,青磚灰瓦,光影氤氳。猶如泛黃的舊照片,與故事的色調如此協調。
鏡頭下的戲台富麗堂皇,很有質感。想一想,委實納悶,何以我在長安大戲院前排親眼所見的舞台那樣虛假呢?或許是當時不入戲吧。
紐約的劇院門前,紳士仕女魚貫入場的鏡頭,冬夜,飄雪,霓虹。先由高空俯瞰,既而慢慢搖下,成水平,非常精緻的感覺,不禁想起了《純真年代》那種調調。
情感戲很乾凈,贊一下,在近來的中外銀幕上太少見了。
三分之二的篇幅,讓人眼中噙淚。尤其前半部,王學圻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演的青年梅蘭芳,其對手戲張力十足,將舊日梨園優伶的辛酸、尊嚴、無奈,刻畫得入骨三分。王學圻的台詞功力太好了,使用的語調類似黃宗洛,既脆又哏的京片子,帶著股兒飄忽勁兒。余少群,氣質扮相都挺符合我期望的,呵呵。一定得找找他的越劇去。
相比之下,黎明所扮的中年梅蘭芳,的確很正派很有尊嚴很有分寸,及格。可是,單純一個好男人就能定義梅蘭芳嗎?他更應該是一個好男旦吧?於是,又不能免俗地懷念哥哥張國榮,那眼角眉梢的風情,美人如雲,絕色難尋啊。
章子怡扮的孟小冬,不錯。不過,角色在表白情感態度時的那種執著感和章子怡以前演過的角色類似,故無驚喜處。忽然想到一個細節,在孟小冬的居所,畫外時時響起細細的、清脆的風鈴聲,聲音很小,很隨意,幾乎讓人忽略掉,畫面的詩意感、層次感卻為之豐富了。除了這細脆的風鈴聲,我也想不到究竟還有什麼更適合點綴在這雅緻的閨房裡與梅郎相對。倘若真是風鈴聲,我要贊為神來之筆啊。
陳紅,每次出現她的鏡頭,我都緊張,生怕她一開口我就出戲,結果呢,果然果然。抱歉,是我有成見。
孫紅雷,又一好演員,看完整部電影,確信唯一的戲痴就是這個「邱如白」。他愛梅蘭芳,他愛的是梅身上的戲魂,嗯,這是我的確信。舞台上杜麗娘風流婉轉(青年梅蘭芳余少群扮),台下邱如白如痴如醉,喉結滾動。由此推斷,惹動他的是藝術化了的女性美,而不是看到男人扮。
英達演的六爺,很有喜感,沒什麼可說的,及格。如真要比較,還是不及「費二爺」。扮演費二爺的那位我不熟悉,但是絲毫不影響他那種舊京味兒帶給我的感動。
還有一大擔心:童年梅蘭芳的扮演者叫什麼彤,也是現在籌拍中的李少紅版《紅樓夢》中少年寶玉的扮演者。電影中僅幾個鏡頭,這孩子咋就這么寒酸這么丑呢,瞧那眯眯三角眼兒。那裡是我們「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的寶玉呢?我期待《紅樓夢》,可是我不喜歡現在這個小寶玉,但願我錯了。

② 梅蘭芳的愛國故事

梅蘭芳是一位有愛國氣節的藝術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東北,然後又向華北進犯,威脅北平和天津。梅蘭芳痛恨敵人,為了不當亡國奴,他舉家遷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出戲。《抗金兵》講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紅玉抵抗金軍的故事,《生死恨》是講在敵人的統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這兩出表現愛國思想的新戲一上演,就受到觀眾喜愛。有一次,梅蘭芳連演三場《生死恨》,觀眾踴躍買票,把票房門窗的玻璃都擠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發動七七事變後,又進攻上海,不久就佔領了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蘭芳是聞名世界的大藝術家,託人要求他在電台播音,為他們的侵略服務。梅蘭芳巧妙地說:「我馬上要到香港和內地巡迴演出了,不能做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結束後,就留在了香港。為了擺脫敵人的糾纏,他決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裡練唱崑曲。1941年底,日軍攻佔了香港。他們知道梅蘭芳正在香港,就到處找他。梅蘭芳心想:「躲是沒地方躲了,可我絕不為日本人唱戲!」
這一天,清晨洗臉時,梅蘭芳第一次打破慣例,沒有刮鬍子。兒子見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鬍子嗎?今天怎麼不颳了?」
「我留了鬍子,日本鬼子還能強迫我去演戲嗎?」梅蘭芳說。一天上午,日軍司令酒井派把梅蘭芳接去。一見面,他就假熱情地說:「我過去看過您的戲,您還認識我嗎?怎麼,您留起小鬍子了?像您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大藝術家,怎麼能剛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蘭芳坦然地說:「我已經快五十歲了。一個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經失去了上台的資格。」
後來,梅蘭芳又回到上海,靠畫畫賣錢養活家人和與他一起演出過的朋友。上海日偽政權多次請他出演,都被他拒絕了。他說:「一個人活到一百歲也總是要死的,餓死就餓死,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次,日軍慶祝「大東亞聖戰」一周年,派人讓梅蘭芳出演,還說如果不演,就要軍法從事。梅蘭芳事先得到消息,一連打了三次傷寒預防針。平時,他只要一打預防針就發燒,這次果然又高燒不止。日軍軍醫來檢查,一看梅蘭芳燒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傳來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蘭芳高興地流下了眼淚,笑著對夫人說:「天亮了,這群日本強盜可真完蛋了!」
這天,幾位朋友興高采烈地來到梅家道喜。只見梅蘭芳身穿新衣,精神煥發,手裡的一把紙扇遮住了半個臉。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鬍子,對吧?」
梅蘭芳笑著把扇子一撤,露出了颳了鬍子的面孔,說:「抗戰勝利了,我就要重返舞台了!」
不久,梅蘭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觀眾場場爆滿。他們說:「我們就是要看看八年不給日本鬼子唱戲,如今颳了鬍子的梅蘭芳!」
心裡裝著觀眾梅蘭芳是表演大師,但他從不對觀眾擺架子,對同行也謙虛禮讓,始終保持著高尚的戲德。
過去,演員唱一場戲給一份錢,有病可以請假,遇到天氣不好還可以「回戲」(即臨時宣布停演)。可梅蘭芳盡量克服困難,處處替觀眾著想。他說:「觀眾事先不知道回戲,頂風冒雪從老遠趕來聽戲,讓人家白跑一趟,太不應該了。」
有一次,他嗓子啞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極重的戲。這可怎麼辦呢?那天,他很早就來到舞台,每隔半小時就噴一次葯,嗓子卻一點不見好轉。大家很著急,有人提出回戲,可梅蘭芳知道劇場里已坐滿了觀眾,怎能讓他們掃興而歸呢?他沒有同意,強打著精神化妝,大家都很替他擔心。
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中,梅蘭芳上場了,他和剛才判若兩人,精神煥發,唱念精彩。不過,內行人卻聽出他的嗓子變窄了。戲演完後,有人趕往後台,關心地問:「梅先生,您今天的嗓音怎麼變窄了?」
「您還不知道吧?前兩個鍾頭,我的嗓子還是啞的呢!」
「那您怎麼還上台?這是怎麼唱出來的呢?」
「不上,怎麼對得起觀眾?我這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臨時用的一個急救方法,這戲是用半個嗓子唱的!」
「半個嗓子,這怎麼唱?」
「這是全憑一股虛勁把嗓子提起來唱的,勁頭如稍用過一點兒,馬上又會啞不成聲。這是假嗓,怕低不怕高,怕寬不怕窄。過去我也從來沒用過,今天完全是臨時逼出來的。」
在場的人都感嘆不已,不僅為他豐富的舞台經驗所傾倒,更為他一心為觀眾著想的精神所感動。

③ 梅蘭芳的愛國事跡

紀錄片里和電影《梅蘭芳》差不多,只是電影中有刪減,不盡詳細。正如電版影中所言:梅蘭權芳是當時中國藝術的化身,是中國文藝的象徵,「得梅蘭芳得中國」,只有統治了中國的文化,才能統治中國,而且,梅先生多次為日本受災募捐,他自然也是日本人民群眾偶像。所以,日本人一度想要梅蘭芳屈服,但是卻始終沒敢殺害梅先生。當時梅蘭芳應該是在上海吧,當日本攻陷上海灘時,梅先生正式宣布退出梨園,並且開始蓄鬍子(留了鬍子的男人扮不了旦角),為逃避日本的炮火和日本數次搬遷,一次
得知日本人要請他參加什麼記者招待會(為日本人安排的接下來的演出)時,冒險打了本身有過敏史的傷寒針,高燒持續不退,順利的騙過日本人的眼睛。梅先生對梨園的支持和貢獻有目共睹,在逃難的時候仍陸續給梨園協會寄去資助,在香港避難時期梅先生家當即將當盡的時候曾以賣畫為生(其實買畫的人都是沖著人去的)。後抗日結束梅先生終於復出,去掉一直留著的胡須,登上舞台,不過由於逃難期間沒有堅持練戲,所以剛復出的時候一度唱的不是京劇,是什麼劇就忘記了,期間好像還創作了《穆桂英掛帥》。

④ 梅蘭芳的愛國故事2o字

梅蘭芳的愛國故事20字:
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梅蘭芳拒不登台,蓄須明志。

⑤ 梅蘭芳愛國的故事

梅蘭芳有一筆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時,曾帶往香港存入銀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統治下的香港將這筆高額存款全部凍結,無法取出。一直靠利息過日子的梅蘭芳,家庭生活頓時舉步維艱,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蘭芳日夜思考的難題。他問夫人怎麼辦?夫人說:「最近報紙登出了何香凝女士賣畫謀生的消息,我們不妨也來學她。發揮你的繪畫才能,賣畫度日如何?」
其實梅蘭芳早有這種念頭,只是沒有說出,怕夫人不同意。現在夫人主動說出來了,他自然點頭稱好。兩人著手構思,夫人磨墨,丈夫繪畫。不到八天,畫了20多幅魚、蝦、梅、松。當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蘭芳先生近日畫作,歡迎光臨」的廣告時,爭相購買。不到兩天,20多幅畫就全部賣完了。
這件事傳出後,上海文藝界、新聞界、企業界反響十分強烈,許多知名人士提出要為梅蘭芳辦畫展,梅蘭芳得知後特別興奮,為不負眾望,他苦戰了半個月,畫了幾十幅作品,面交主辦者安排。主辦人員選定重陽節在上海展覽館展出,請梅蘭芳夫婦屆時光臨剪綵儀式。
然而此消息不脛而走,日偽漢奸獲知後互相勾結,肆意搗亂,他們派來一群便衣警察,提前進入展覽大廳大做手腳,前來參觀的許多群眾見狀紛紛離開。梅蘭芳看見門口冷冷清清,覺得奇怪。當他走進展廳後,發現每幅畫上都用大頭針別著紙條,分別寫有「汪主席訂購」、「周副主席訂購」、「岡村寧次長官訂購」……還有一些寫著「送東京展覽」。梅蘭芳夫婦目睹此景,氣得兩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紙刀,刺向一幅幅圖畫。「嘩!嘩!嘩!」幾分鍾內國畫化為碎紙。
梅蘭芳義憤填膺的毀畫舉動,很快傳遍整個上海,也很快傳向大江南北。上海當局的報紙搶先發布頭號新聞,言稱:「褚部長目瞪口呆,一場畫展一場虛驚!」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歐陽予倩發表聲援講話,稱贊梅蘭芳民族氣節凜然,為世人所敬仰。廣大群眾也紛紛寄來書信,支持梅蘭芳的愛國行動。梅蘭芳看到全國人民對他如此贊賞和支援,感動得熱淚盈眶,興奮地對夫人說:「我梅蘭芳再也不是一隻孤燕了!」

⑥ 愛國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剛從新世紀看完《梅蘭芳》,贊就三個字:好電影。
如果陳凱歌曾經是個好導演,那麼這個好導演又回來了。
重重疊疊的四合院,青磚灰瓦,光影氤氳。猶如泛黃的舊照片,與故事的色調如此協調。
鏡頭下的戲台富麗堂皇,很有質感。想一想,委實納悶,何以我在長安大戲院前排親眼所見的舞台那樣虛假呢?或許是當時不入戲吧。
紐約的劇院門前,紳士仕女魚貫入場的鏡頭,冬夜,飄雪,霓虹。先由高空俯瞰,既而慢慢搖下,成水平(對不起,我不知道怎麼用專業術語,只能講自己的觀感),非常精緻的感覺,不禁想起了《純真年代》那種調調。
情感戲很乾凈,贊一下,在近來的中外銀幕上太少見了。
三分之二的篇幅,讓人眼中噙淚。尤其前半部,王學圻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演的青年梅蘭芳,其對手戲張力十足,將舊日梨園優伶的辛酸、尊嚴、無奈,刻畫得入骨三分。王學圻的台詞功力太好了,使用的語調類似黃宗洛,既脆又哏的京片子,帶著股兒飄忽勁兒。余少群,氣質扮相都挺符合我期望的,呵呵。一定得找找他的越劇去。
相比之下,黎明所扮的中年梅蘭芳,的確很正派很有尊嚴很有分寸,及格。可是,單純一個好男人就能定義梅蘭芳嗎?他更應該是一個好男旦吧?於是,又不能免俗地懷念哥哥張國榮,那眼角眉梢的風情,美人如雲,絕色難尋啊。
章子怡扮的孟小冬,不錯。不過,角色在表白情感態度時的那種執著感和章子怡以前演過的角色類似,故無驚喜處。忽然想到一個細節,在孟小冬的居所,畫外時時響起細細的、清脆的風鈴聲,聲音很小,很隨意,幾乎讓人忽略掉,畫面的詩意感、層次感卻為之豐富了。除了這細脆的風鈴聲,我也想不到究竟還有什麼更適合點綴在這雅緻的閨房裡與梅郎相對。倘若真是風鈴聲,我要贊為神來之筆啊。
陳紅,每次出現她的鏡頭,我都緊張,生怕她一開口我就出戲,結果呢,果然果然。抱歉,是我有成見。
孫紅雷,又一好演員,看完整部電影,確信唯一的戲痴就是這個「邱如白」。他愛梅蘭芳,他愛的是梅身上的戲魂,嗯,這是我的確信。舞台上杜麗娘風流婉轉(青年梅蘭芳余少群扮),台下邱如白如痴如醉,喉結滾動。由此推斷,惹動他的是藝術化了的女性美,而不是看到男人扮。
英達演的六爺,很有喜感,沒什麼可說的,及格。如真要比較,還是不及「費二爺」。扮演費二爺的那位我不熟悉,但是絲毫不影響他那種舊京味兒帶給我的感動。
還有一大擔心:童年梅蘭芳的扮演者叫什麼彤,也是現在籌拍中的李少紅版《紅樓夢》中少年寶玉的扮演者。電影中僅幾個鏡頭,這孩子咋就這么寒酸這么丑呢,瞧那眯眯三角眼兒。那裡是我們「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的寶玉呢?我期待《紅樓夢》,可是我不喜歡現在這個小寶玉,但願我錯了。

最後總結一句:無論人物設置,故事編排,還是攝影、美工、剪輯等等,《梅蘭芳》都是上乘的,這是我近年來所看到的最好的電影。
應該再說一下缺點:前半部,余少群與王學圻為主角的那部分,亦戲亦人,穿插著《牡丹亭》、《汾河灣》、《定軍山》等唱段,花團錦簇,美不勝收。黎明登場之後,舞台上的表現明顯無力,幾乎沒有正面唱段,遺憾遺憾,除了主角罩不住,還能有什麼其他理由呢?我充分相信,倘若有那麼一個合適的主角,保持前半部的水準,陳凱歌會把這部片子拍得更好看。

這兩天陸陸續續又看了些評論,有個觀點得到很多擁躉,大意是導演不尊重歷史,比如真實的梅孟關系、刺殺事件的真相、梨園行的師徒關系等等。對於這類觀點,我的看法是:導演拍傳記電影,就應該像司馬遷寫《史記》!「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摹,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管錐編》第一冊)

⑦ 梅蘭芳愛國故事

梅蘭芳愛國故事:

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發動七七事變後,又進攻上海,不久就佔領了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蘭芳是聞名世界的大藝術家,託人要求他在電台播音,為他們的侵略服務。梅蘭芳巧妙地說:「我馬上要到香港和內地巡迴演出了,不能做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結束後,就留在了香港。為了擺脫敵人的糾纏,他決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裡練唱崑曲。1941年底,日軍攻佔了香港。他們知道梅蘭芳正在香港,就到處找他。梅蘭芳心想:「躲是沒地方躲了,可我絕不為日本人唱戲!」

這一天,清晨洗臉時,梅蘭芳第一次打破慣例,沒有刮鬍子。兒子見了很奇怪。「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鬍子嗎?今天怎麼不颳了?」「我留了鬍子,日本鬼子還能強迫我去演戲嗎?」梅蘭芳說。

一天上午,日軍司令酒井派把梅蘭芳接去。一見面,他就假熱情地說:「我過去看過您的戲,您還認識我嗎?怎麼,您留起小鬍子了?像您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大藝術家,怎麼能剛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蘭芳坦然地說:「我已經快五十歲了。一個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經失去了上台的資格。」後來,梅蘭芳又回到上海,靠畫畫賣錢養活家人和與他一起演出過的朋友。上海日偽政權多次請他出演,都被他拒絕了。

他說:「一個人活到一百歲也總是要死的,餓死就餓死,沒什麼大不了的!」一次,日軍慶祝「大東亞聖戰」一周年,派人讓梅蘭芳出演,還說如果不演,就要軍法從事。

梅蘭芳事先得到消息,一連打了三次傷寒預防針。平時,他只要一打預防針就發燒,這次果然又高燒不止。日軍軍醫來檢查,一看梅蘭芳燒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7)梅蘭芳愛國故事電影擴展閱讀:

梅蘭芳九歲學藝,十一歲登台,成名很早,在京城聲名鵲起後,還應邀到上海以頭牌(第一主演)的身份演出,載譽而歸。梅蘭芳一生中遇到的女人,有三個對他的人生最為重要,他們分別是發妻王明華,二妻福芝芳,和名角劉喜奎。

梅蘭芳的妻子叫王明華,是他的原配夫人。王明華的出身也是不簡單,她是旦角王順福之女、武生王毓樓之妹。兩個人雖然是舊式婚姻,可是結婚後感情相當不錯,然而不幸的是,兩個孩子相繼因出麻疹而夭折。

1921年,時當壯年的梅蘭芳迎娶了16歲的福芝芳為妻。很快福芝芳就成長為一個賢內助,一邊生兒育女,另一邊又幫著梅蘭芳處理事務。

梅蘭芳一生中,有一個傾心相愛卻最終無法擁有的女人,她就是孟小冬,孟小冬跟梅蘭芳很相似,兩人在戲劇上是很好的合作夥伴。孟小冬長得很漂亮,也很有氣質,兩人認識之後,受到了群眾很大的關注。但兩人最後還是沒能在一起。

梅蘭芳的事業除了抗戰時期,其餘幾乎可以說是一帆風順。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很快侵佔了上海。自此,梅蘭芳開始堅決拒絕登台演出,不給日本侵略者表演。

1938年初,梅蘭芳全家移居香港,深居簡出,很少露面。後來,香港也被日本佔領,梅蘭芳便想出了「蓄發明志」的辦法。抗戰勝利後,梅蘭芳以極其優雅的形式在朋友聚會中剃去髭須,宣布復出。

從這一次回歸,他就一直守在舞台上,直到生命的盡頭。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⑧ 梅蘭芳的愛國故事

舉世震驚的「九·一八」事變,引起梅蘭芳無比強烈的憤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戰勝利,梅蘭芳立即剃須吊嗓。在日本才投降兩個月後,蓄須明志息影八年的梅蘭芳第一次登上舞台,參加抗戰勝利的慶祝會,演出了《貞娥刺虎》。而後,應著各界人士要求公演的呼聲,梅蘭芳又開始登台演戲了。在那些日子裡,上海到處都在談梅蘭芳,他蓄須明志的高尚情操人人皆知,以他那精湛的藝術和高貴的品德,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贊許。

⑨ 梅蘭芳愛國事件有哪些

1937年8月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戰事爆發。日寇佔領上海不久,得知蜚聲世界的京劇第一名旦梅蘭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請梅蘭芳到電台講話,讓其表示願為日本的「皇道樂士」服務。梅蘭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陰謀伎倆之後,便決定盡快離滬赴港,擺脫日寇糾纏。於是他一邊給日本人帶口信說,最近要外出演戲,一邊攜家率團星夜乘船赴港。
梅蘭芳來到香港後,深居簡出,不願露面。為了消磨時光,他除練習太極拳、打羽毛球、學英語、看報紙、看新聞外,把主要精力用來畫畫。他喜歡畫飛鳥、佛像、草蟲、游魚、蝦米和畫外國人的舞蹈。這些作品,家人和劇團人員看到後十分高興,都說給他們帶來了許多美感和歡樂。
1941年12月下旬,日軍侵佔香港,梅蘭芳苦不堪言,擔心日本人會來找他演戲,怎麼辦?他與妻子商量後,決心採取一項大膽舉措:留蓄鬍子,罷歌罷舞,不為日本人和漢奸賣國賊演出。他對友人說:「別瞧我這一撮鬍子,將來可有用處。日本人要是蠻不講理,硬要我出來唱戲,那麼,坐牢、殺頭,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駐軍司令酒井看到梅蘭芳留蓄鬍子,驚詫地說:「梅先生,你怎麼留起鬍子來了?像你這樣的大藝術家,怎能退出舞台藝術?」梅蘭芳回答說:「我是個唱旦角的,如今年歲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經不能再演戲了,這幾年我都是在家賦閑習畫,頤養天年啊!」酒井一聽,十分不悅,氣呼呼地走了。過了幾天,酒井派人找梅蘭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幾場,以表現日本統治香港後的繁榮。正巧,此時梅蘭芳患了嚴重牙病,半邊臉都腫了,酒井獲悉後無可奈何,只好作罷。翌日,梅蘭芳感到事態十分嚴峻,香港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於是他立即坐船返滬,回到闊別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編輯本段夫人獻計 躲過劫難
國民黨親日派首領、大漢奸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後,自任主席兼行政院長,並在上海大都市設立特務機關。特務頭子吳世寶提出要宴請梅蘭芳,並勸梅作一次慰問演出。消息傳來,梅蘭芳心頭一震,自言自語地說:「才出虎穴,又入狼窩,這世道怎能讓人活下去!」梅夫人見丈夫忐忑不安,茶飯不思,便說:「不行的話,明天我去赴宴,與他們周旋。」

⑩ 梅蘭芳強烈的愛國思想,深深地感染了我們,你還知道哪些愛國人士的故事簡要

1 愛國小故事,英雄人物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2人民的好總理
1910年春天,2歲的周恩來進銀岡書院讀書,一次,校長在課問大家為什麼讀書時,周恩來慷慨答道:「為了中華之崛起!」這一誓言,此後貫徹在他的一生中,他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華羅庚毅然回國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4愛國英雄楊靖宇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5李小龍
李小龍,在60年代時,國人地位不高,很多演員總是淡化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李小龍卻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堂堂正正地說自己是中國人,最經典的一句話是電影《精武門》中的「中國人,不是病夫」,帶動了香港電影的一片愛國熱潮,我們熟悉的《霍元甲》就是那個時代的電影。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