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梅蘭芳愛國故事100字

梅蘭芳愛國故事1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19 13:41:38

1. 梅蘭芳的愛國故事2o字

梅蘭芳的愛國故事20字:
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梅蘭芳拒不登台,蓄須明志。

2. 梅蘭芳愛國故事

梅蘭芳愛國故事:

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發動七七事變後,又進攻上海,不久就佔領了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蘭芳是聞名世界的大藝術家,託人要求他在電台播音,為他們的侵略服務。梅蘭芳巧妙地說:「我馬上要到香港和內地巡迴演出了,不能做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結束後,就留在了香港。為了擺脫敵人的糾纏,他決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裡練唱崑曲。1941年底,日軍攻佔了香港。他們知道梅蘭芳正在香港,就到處找他。梅蘭芳心想:「躲是沒地方躲了,可我絕不為日本人唱戲!」

這一天,清晨洗臉時,梅蘭芳第一次打破慣例,沒有刮鬍子。兒子見了很奇怪。「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鬍子嗎?今天怎麼不颳了?」「我留了鬍子,日本鬼子還能強迫我去演戲嗎?」梅蘭芳說。

一天上午,日軍司令酒井派把梅蘭芳接去。一見面,他就假熱情地說:「我過去看過您的戲,您還認識我嗎?怎麼,您留起小鬍子了?像您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大藝術家,怎麼能剛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蘭芳坦然地說:「我已經快五十歲了。一個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經失去了上台的資格。」後來,梅蘭芳又回到上海,靠畫畫賣錢養活家人和與他一起演出過的朋友。上海日偽政權多次請他出演,都被他拒絕了。

他說:「一個人活到一百歲也總是要死的,餓死就餓死,沒什麼大不了的!」一次,日軍慶祝「大東亞聖戰」一周年,派人讓梅蘭芳出演,還說如果不演,就要軍法從事。

梅蘭芳事先得到消息,一連打了三次傷寒預防針。平時,他只要一打預防針就發燒,這次果然又高燒不止。日軍軍醫來檢查,一看梅蘭芳燒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2)梅蘭芳愛國故事100字擴展閱讀:

梅蘭芳九歲學藝,十一歲登台,成名很早,在京城聲名鵲起後,還應邀到上海以頭牌(第一主演)的身份演出,載譽而歸。梅蘭芳一生中遇到的女人,有三個對他的人生最為重要,他們分別是發妻王明華,二妻福芝芳,和名角劉喜奎。

梅蘭芳的妻子叫王明華,是他的原配夫人。王明華的出身也是不簡單,她是旦角王順福之女、武生王毓樓之妹。兩個人雖然是舊式婚姻,可是結婚後感情相當不錯,然而不幸的是,兩個孩子相繼因出麻疹而夭折。

1921年,時當壯年的梅蘭芳迎娶了16歲的福芝芳為妻。很快福芝芳就成長為一個賢內助,一邊生兒育女,另一邊又幫著梅蘭芳處理事務。

梅蘭芳一生中,有一個傾心相愛卻最終無法擁有的女人,她就是孟小冬,孟小冬跟梅蘭芳很相似,兩人在戲劇上是很好的合作夥伴。孟小冬長得很漂亮,也很有氣質,兩人認識之後,受到了群眾很大的關注。但兩人最後還是沒能在一起。

梅蘭芳的事業除了抗戰時期,其餘幾乎可以說是一帆風順。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很快侵佔了上海。自此,梅蘭芳開始堅決拒絕登台演出,不給日本侵略者表演。

1938年初,梅蘭芳全家移居香港,深居簡出,很少露面。後來,香港也被日本佔領,梅蘭芳便想出了「蓄發明志」的辦法。抗戰勝利後,梅蘭芳以極其優雅的形式在朋友聚會中剃去髭須,宣布復出。

從這一次回歸,他就一直守在舞台上,直到生命的盡頭。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3. 梅蘭芳的抗日故事//

日偽訛詐 憤然毀畫

梅蘭芳有一筆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時,曾帶往香港存入銀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統治下的香港將這筆高額存款全部凍結,無法取出。一直靠利息過日子的梅蘭芳,家庭生活頓時舉步維艱,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蘭芳日夜思考的難題。他問夫人怎麼辦?夫人說:「最近報紙登出了何香凝女士賣畫謀生的消息,我們不妨也來學她。發揮你的繪畫才能,賣畫度日如何?」 其實梅蘭芳早有這種念頭,只是沒有說出,怕夫人不同意。現在夫人主動說出來了,他自然點頭稱好。兩人著手構思,夫人磨墨,丈夫繪畫。不到八天,畫了20多幅魚、蝦、梅、松。當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蘭芳先生近日畫作,歡迎光臨」的廣告時,爭相購買。不到兩天,20多幅畫就全部賣完了。 這件事傳出後,上海文藝界、新聞界、企業界反響十分強烈,許多知名人士提出要為梅蘭芳辦畫展,梅蘭芳得知後特別興奮,為不負眾望,他苦戰了半個月,畫了幾十幅作品,面交主辦者安排。主辦人員選定重陽節在上海展覽館展出,請梅蘭芳夫婦屆時光臨剪綵儀式。 然而此消息不脛而走,日偽漢奸獲知後互相勾結,肆意搗亂,他們派來一群便衣警察,提前進入展覽大 梅蘭芳
廳大做手腳,前來參觀的許多群眾見狀紛紛離開。梅蘭芳看見門口冷冷清清,覺得奇怪。當他走進展廳後,發現每幅畫上都用大頭針別著紙條,分別寫有「汪主席訂購」、「周副主席訂購」、「岡村寧次長官訂購」……還有一些寫著「送東京展覽」。梅蘭芳夫婦目睹此景,氣得兩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紙刀,刺向一幅幅圖畫。「嘩!嘩!嘩!」幾分鍾內國畫化為碎紙。 梅蘭芳義憤填膺的毀畫舉動,很快傳遍整個上海,也很快傳向大江南北。上海當局的報紙搶先發布頭號新聞,言稱:「褚部長目瞪口呆,一場畫展一場虛驚!」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歐陽予倩發表聲援講話,稱贊梅蘭芳民族氣節凜然,為世人所敬仰。廣大群眾也紛紛寄來書信,支持梅蘭芳的愛國行動。梅蘭芳看到全國人民對他如此贊賞和支援,感動得熱淚盈眶,興奮地對夫人說:「我梅蘭芳再也不是一隻孤燕了!」

梅蘭芳在抗戰期間斷然蓄須明志,不為民族敵人演出,表現了一代藝豪不屈不撓的剛強骨氣。這一事件成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話,在中華兒女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奮勇抗戰的決心。

4. 梅蘭芳的愛國故事

梅蘭芳是一位有愛國氣節的藝術家。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東北,然後又向華北進犯,威脅北平和天津。梅蘭芳痛恨敵人,為了不當亡國奴,他舉家遷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出戲。《抗金兵》講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紅玉抵抗金軍的故事,《生死恨》是講在敵人的統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這兩出表現愛國思想的新戲一上演,就受到觀眾喜愛。有一次,梅蘭芳連演三場《生死恨》,觀眾踴躍買票,把票房門窗的玻璃都擠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發動七七事變後,又進攻上海,不久就佔領了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蘭芳是聞名世界的大藝術家,託人要求他在電台播音,為他們的侵略服務。梅蘭芳巧妙地說:「我馬上要到香港和內地巡迴演出了,不能做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結束後,就留在了香港。為了擺脫敵人的糾纏,他決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裡練唱崑曲。1941年底,日軍攻佔了香港。他們知道梅蘭芳正在香港,就到處找他。梅蘭芳心想:「躲是沒地方躲了,可我絕不為日本人唱戲!」
這一天,清晨洗臉時,梅蘭芳第一次打破慣例,沒有刮鬍子。兒子見了很奇怪。
「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鬍子嗎?今天怎麼不颳了?」
「我留了鬍子,日本鬼子還能強迫我去演戲嗎?」梅蘭芳說。一天上午,日軍司令酒井派把梅蘭芳接去。一見面,他就假熱情地說:「我過去看過您的戲,您還認識我嗎?怎麼,您留起小鬍子了?像您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大藝術家,怎麼能剛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蘭芳坦然地說:「我已經快五十歲了。一個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經失去了上台的資格。」
後來,梅蘭芳又回到上海,靠畫畫賣錢養活家人和與他一起演出過的朋友。上海日偽政權多次請他出演,都被他拒絕了。他說:「一個人活到一百歲也總是要死的,餓死就餓死,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次,日軍慶祝「大東亞聖戰」一周年,派人讓梅蘭芳出演,還說如果不演,就要軍法從事。梅蘭芳事先得到消息,一連打了三次傷寒預防針。平時,他只要一打預防針就發燒,這次果然又高燒不止。日軍軍醫來檢查,一看梅蘭芳燒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1945年8月15日,傳來了日寇投降的消息。梅蘭芳高興地流下了眼淚,笑著對夫人說:「天亮了,這群日本強盜可真完蛋了!」
這天,幾位朋友興高采烈地來到梅家道喜。只見梅蘭芳身穿新衣,精神煥發,手裡的一把紙扇遮住了半個臉。
「梅先生,您一定剃了鬍子,對吧?」
梅蘭芳笑著把扇子一撤,露出了颳了鬍子的面孔,說:「抗戰勝利了,我就要重返舞台了!」
不久,梅蘭芳就在上海演出了,觀眾場場爆滿。他們說:「我們就是要看看八年不給日本鬼子唱戲,如今颳了鬍子的梅蘭芳!」
心裡裝著觀眾梅蘭芳是表演大師,但他從不對觀眾擺架子,對同行也謙虛禮讓,始終保持著高尚的戲德。
過去,演員唱一場戲給一份錢,有病可以請假,遇到天氣不好還可以「回戲」(即臨時宣布停演)。可梅蘭芳盡量克服困難,處處替觀眾著想。他說:「觀眾事先不知道回戲,頂風冒雪從老遠趕來聽戲,讓人家白跑一趟,太不應該了。」
有一次,他嗓子啞了,可第二天要演一出唱工極重的戲。這可怎麼辦呢?那天,他很早就來到舞台,每隔半小時就噴一次葯,嗓子卻一點不見好轉。大家很著急,有人提出回戲,可梅蘭芳知道劇場里已坐滿了觀眾,怎能讓他們掃興而歸呢?他沒有同意,強打著精神化妝,大家都很替他擔心。
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中,梅蘭芳上場了,他和剛才判若兩人,精神煥發,唱念精彩。不過,內行人卻聽出他的嗓子變窄了。戲演完後,有人趕往後台,關心地問:「梅先生,您今天的嗓音怎麼變窄了?」
「您還不知道吧?前兩個鍾頭,我的嗓子還是啞的呢!」
「那您怎麼還上台?這是怎麼唱出來的呢?」
「不上,怎麼對得起觀眾?我這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臨時用的一個急救方法,這戲是用半個嗓子唱的!」
「半個嗓子,這怎麼唱?」
「這是全憑一股虛勁把嗓子提起來唱的,勁頭如稍用過一點兒,馬上又會啞不成聲。這是假嗓,怕低不怕高,怕寬不怕窄。過去我也從來沒用過,今天完全是臨時逼出來的。」
在場的人都感嘆不已,不僅為他豐富的舞台經驗所傾倒,更為他一心為觀眾著想的精神所感動。

5. 梅蘭芳的愛國事跡

紀錄片里和電影《梅蘭芳》差不多,只是電影中有刪減,不盡詳細。正如電版影中所言:梅蘭權芳是當時中國藝術的化身,是中國文藝的象徵,「得梅蘭芳得中國」,只有統治了中國的文化,才能統治中國,而且,梅先生多次為日本受災募捐,他自然也是日本人民群眾偶像。所以,日本人一度想要梅蘭芳屈服,但是卻始終沒敢殺害梅先生。當時梅蘭芳應該是在上海吧,當日本攻陷上海灘時,梅先生正式宣布退出梨園,並且開始蓄鬍子(留了鬍子的男人扮不了旦角),為逃避日本的炮火和日本數次搬遷,一次
得知日本人要請他參加什麼記者招待會(為日本人安排的接下來的演出)時,冒險打了本身有過敏史的傷寒針,高燒持續不退,順利的騙過日本人的眼睛。梅先生對梨園的支持和貢獻有目共睹,在逃難的時候仍陸續給梨園協會寄去資助,在香港避難時期梅先生家當即將當盡的時候曾以賣畫為生(其實買畫的人都是沖著人去的)。後抗日結束梅先生終於復出,去掉一直留著的胡須,登上舞台,不過由於逃難期間沒有堅持練戲,所以剛復出的時候一度唱的不是京劇,是什麼劇就忘記了,期間好像還創作了《穆桂英掛帥》。

6. 簡要的寫出課文記敘的梅蘭芳的五件愛國事例

寫了梅蘭芳的四件事:
(1)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播音。
(2)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內登台演容出。
(3)梅蘭芳離開上海到香港避居,再次拒絕為日本人演出。
(4)梅蘭芳蓄須拒絕為日本人演出。
體現了梅蘭芳:滿腔的愛國熱情,崇高的民族氣節,堅貞不屈的高尚品質。

7. 梅蘭芳愛國的故事

梅蘭芳有一筆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時,曾帶往香港存入銀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統治下的香港將這筆高額存款全部凍結,無法取出。一直靠利息過日子的梅蘭芳,家庭生活頓時舉步維艱,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蘭芳日夜思考的難題。他問夫人怎麼辦?夫人說:「最近報紙登出了何香凝女士賣畫謀生的消息,我們不妨也來學她。發揮你的繪畫才能,賣畫度日如何?」
其實梅蘭芳早有這種念頭,只是沒有說出,怕夫人不同意。現在夫人主動說出來了,他自然點頭稱好。兩人著手構思,夫人磨墨,丈夫繪畫。不到八天,畫了20多幅魚、蝦、梅、松。當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蘭芳先生近日畫作,歡迎光臨」的廣告時,爭相購買。不到兩天,20多幅畫就全部賣完了。
這件事傳出後,上海文藝界、新聞界、企業界反響十分強烈,許多知名人士提出要為梅蘭芳辦畫展,梅蘭芳得知後特別興奮,為不負眾望,他苦戰了半個月,畫了幾十幅作品,面交主辦者安排。主辦人員選定重陽節在上海展覽館展出,請梅蘭芳夫婦屆時光臨剪綵儀式。
然而此消息不脛而走,日偽漢奸獲知後互相勾結,肆意搗亂,他們派來一群便衣警察,提前進入展覽大廳大做手腳,前來參觀的許多群眾見狀紛紛離開。梅蘭芳看見門口冷冷清清,覺得奇怪。當他走進展廳後,發現每幅畫上都用大頭針別著紙條,分別寫有「汪主席訂購」、「周副主席訂購」、「岡村寧次長官訂購」……還有一些寫著「送東京展覽」。梅蘭芳夫婦目睹此景,氣得兩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紙刀,刺向一幅幅圖畫。「嘩!嘩!嘩!」幾分鍾內國畫化為碎紙。
梅蘭芳義憤填膺的毀畫舉動,很快傳遍整個上海,也很快傳向大江南北。上海當局的報紙搶先發布頭號新聞,言稱:「褚部長目瞪口呆,一場畫展一場虛驚!」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歐陽予倩發表聲援講話,稱贊梅蘭芳民族氣節凜然,為世人所敬仰。廣大群眾也紛紛寄來書信,支持梅蘭芳的愛國行動。梅蘭芳看到全國人民對他如此贊賞和支援,感動得熱淚盈眶,興奮地對夫人說:「我梅蘭芳再也不是一隻孤燕了!」

8. 梅蘭芳的愛國故事

舉世震驚的「九·一八」事變,引起梅蘭芳無比強烈的憤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戰勝利,梅蘭芳立即剃須吊嗓。在日本才投降兩個月後,蓄須明志息影八年的梅蘭芳第一次登上舞台,參加抗戰勝利的慶祝會,演出了《貞娥刺虎》。而後,應著各界人士要求公演的呼聲,梅蘭芳又開始登台演戲了。在那些日子裡,上海到處都在談梅蘭芳,他蓄須明志的高尚情操人人皆知,以他那精湛的藝術和高貴的品德,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贊許。

9. 愛國故事100字

清朝末年, 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
1905 年, 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 雙方爭執不下, 最後達成」協議」, 說中國如果不讓他們修, 他們就什麼也不提供.
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 說他自不量力,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說: 」京張鐵路如果失敗, 不但是我的不幸, 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 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 」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 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 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 細心勘探, 大膽試驗, 經過4 年艱苦的勞動, 終於成功地修築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
採納我!!!

10. 中國的愛國的名人故事100字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鄭成功收復台灣: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台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台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斗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台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滾出台灣。台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4、愛國英雄楊靖宇: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5、華羅庚回國:1950年,數學家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授職務,奔向祖國。歸途中,他寫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其中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回國後,華羅庚進行應用數學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稱為「人民的數學家」。
一,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麵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麵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後,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PJE中國兒童資源網
二,華羅庚1950年,數學家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授職務,奔向祖國。歸途中,他寫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其中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回國後,華羅庚進行應用數學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稱為「人民的數學家」。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