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馬克思哲理小故事1500

馬克思哲理小故事1500

發布時間: 2021-02-19 05:49:04

① 馬克思主義哲學故事~~~

運動在無條件的、永恆的、絕對的

「我不是我了」

古希臘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帶錢,便向他的鄰居借。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人不還錢,鄰居便向他討債。這個人坦然地說:「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不是當初借錢的我。」賴賬不還,鄰居發了脾氣,一怒之下就揮手打了他,賴賬人要去見宦告狀,這位鄰居對他說「你去吧,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不是當初打你的我了。賴賬人無言以對,干瞪著眼睛。

故事裡的希臘人借口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從而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狀態。

事物的運動在無條件的、永恆的、絕對的,同時運動著的事物在一定的范圍內的某種穩定性。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老獵手用火滅火
故事發生在南美洲的一個大草原上。一天,一群遊客正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快樂地追逐嬉戲,忽然,他們身後竄出一團大火,火借風勢,直向遊客們撲來。就在這死難臨頭的驚險時刻,一位老獵人出現在遊客們的面前:「各位,別跑了,大家還是聽我的話,動手扯掉這一片乾草,清出一塊地面來。」遊客們見是一位老獵手,覺得他經驗豐富,就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腳地猛干起來,很快清出了一大塊地面。
火是從北面燒過來的,老獵人讓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並把草堆搬到北邊去。望著漸漸靠近的大火,遊客中有人恐慌地問:「老獵人,火再燒過來怎麼辦?」「別急,我自有辦法。」一會兒,大火快燒近時,老獵人才拿了一束很乾的草點燃起來,堆在遊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燒著了,竟然逆著風迎著大火方向燒去,這兩股火立刻打起架來,火勢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給遊客的空間越來越大。兩股大火鬥了一陣子,終於「精疲力竭」,慢慢地熄滅了下來。只剩下大股黃褐色的煙柱,還在草地上不住地盤旋上升。
當獲救的遊客向老獵人討教「用火滅火」的奧秘時,老獵人深深地吁出一口氣,說:「在烈火上面的空氣受熱後會變輕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氣就會去補充,這樣,在火的邊界附近,一定會有迎著火焰流去的氣流。等到我們北面的大火接近我們的草堆時,我們把草堆點燃後,那麼,我們這邊的火就會朝著風的相反方面蔓延開去,兩股火後面的草都沒有了,就會漸漸熄滅。當然,火不能點燃得太早,也不能太遲。」遊客們優然大悟。
老獵手以火滅火首先說明,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在這次草原大火中,老獵手充分地尊重了火的規律,把握了火的特點,並果斷地提出了以火滅火的方案,最終利用兩火「相鬥」成功地撲滅了大火。因此,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改造客觀對象,就必須從對象本身的實際出發,從對象自身的規律出發。可見,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按客觀規律辦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離開客觀規律去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僅一事無成,甚至會起破壞作用。
老獵手以火滅火還說明,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質的矛盾必須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否則,用孤立靜止的觀點來對待處於變化發展中的事物,不僅於亨無補,甚至會起負面效應。

正確分析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系
河神與海神的對話
我國古代思想家莊周,說過這樣的一段寓言故事:

秋天漲水的時候,所有小河裡的水都灌到黃河裡去,黃河的水就突然寬闊起來,兩岸距離也遠了,隔著河水,看不清對面岸的牛和馬。這時,河神高興極了,以為天下的好處都集中到這里來了。河神順著河流向東走,到了北海舉目東望,竟沒有看到海的邊緣。這一來,河神才覺得自已的想法不對,於是扭過頭來,今仰面向海神嘆息道:「我以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已了,現在看到你是這樣的廣大和深遠,才知道自已不行,如果不到你這里來看看,固守的想法,那就糟透了,一定會永遠被人家笑話。」海神聽了這番話,向河神說道:「井政下的魚,不可以和它談大海,因為它被井的狹窄束縛了;對夏天的蟲兒,不可以和它們談冬天和冰,因為它們被時令限制了」。

這則寓言啟發我們:要正確分析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系。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人的意識依賴於客觀環境的,它不可能脫離客觀的條件而孤立存在。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不能脫離客觀的物質,因為它是客觀物質世界長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意識的本質看,它也不能脫離物質,因為它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我們在分析問題時,一定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關於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依賴於物質的觀點,要充分估計客觀環境、客觀條件對事物的影響,一切了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不可把主觀認識與客觀環境條件割裂開來。

② 有誰可以告訴我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小故事啊!

這里有很多http://fxnietm.bokee.com/3926759.html

運動在無條件的、永恆的、絕對的

「我不是我了」

古希臘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帶錢,便向他的鄰居借。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人不還錢,鄰居便向他討債。這個人坦然地說:「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不是當初借錢的我。」賴賬不還,鄰居發了脾氣,一怒之下就揮手打了他,賴賬人要去見宦告狀,這位鄰居對他說「你去吧,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不是當初打你的我了。賴賬人無言以對,干瞪著眼睛。

故事裡的希臘人借口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從而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狀態。

事物的運動在無條件的、永恆的、絕對的,同時運動著的事物在一定的范圍內的某種穩定性。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老獵手用火滅火
故事發生在南美洲的一個大草原上。一天,一群遊客正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快樂地追逐嬉戲,忽然,他們身後竄出一團大火,火借風勢,直向遊客們撲來。就在這死難臨頭的驚險時刻,一位老獵人出現在遊客們的面前:「各位,別跑了,大家還是聽我的話,動手扯掉這一片乾草,清出一塊地面來。」遊客們見是一位老獵手,覺得他經驗豐富,就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腳地猛干起來,很快清出了一大塊地面。
火是從北面燒過來的,老獵人讓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並把草堆搬到北邊去。望著漸漸靠近的大火,遊客中有人恐慌地問:「老獵人,火再燒過來怎麼辦?」「別急,我自有辦法。」一會兒,大火快燒近時,老獵人才拿了一束很乾的草點燃起來,堆在遊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燒著了,竟然逆著風迎著大火方向燒去,這兩股火立刻打起架來,火勢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給遊客的空間越來越大。兩股大火鬥了一陣子,終於「精疲力竭」,慢慢地熄滅了下來。只剩下大股黃褐色的煙柱,還在草地上不住地盤旋上升。
當獲救的遊客向老獵人討教「用火滅火」的奧秘時,老獵人深深地吁出一口氣,說:「在烈火上面的空氣受熱後會變輕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氣就會去補充,這樣,在火的邊界附近,一定會有迎著火焰流去的氣流。等到我們北面的大火接近我們的草堆時,我們把草堆點燃後,那麼,我們這邊的火就會朝著風的相反方面蔓延開去,兩股火後面的草都沒有了,就會漸漸熄滅。當然,火不能點燃得太早,也不能太遲。」遊客們優然大悟。
老獵手以火滅火首先說明,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在這次草原大火中,老獵手充分地尊重了火的規律,把握了火的特點,並果斷地提出了以火滅火的方案,最終利用兩火「相鬥」成功地撲滅了大火。因此,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改造客觀對象,就必須從對象本身的實際出發,從對象自身的規律出發。可見,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按客觀規律辦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離開客觀規律去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僅一事無成,甚至會起破壞作用。
老獵手以火滅火還說明,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質的矛盾必須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否則,用孤立靜止的觀點來對待處於變化發展中的事物,不僅於亨無補,甚至會起負面效應。

正確分析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系
河神與海神的對話
我國古代思想家莊周,說過這樣的一段寓言故事:

秋天漲水的時候,所有小河裡的水都灌到黃河裡去,黃河的水就突然寬闊起來,兩岸距離也遠了,隔著河水,看不清對面岸的牛和馬。這時,河神高興極了,以為天下的好處都集中到這里來了。河神順著河流向東走,到了北海舉目東望,竟沒有看到海的邊緣。這一來,河神才覺得自已的想法不對,於是扭過頭來,今仰面向海神嘆息道:「我以為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已了,現在看到你是這樣的廣大和深遠,才知道自已不行,如果不到你這里來看看,固守的想法,那就糟透了,一定會永遠被人家笑話。」海神聽了這番話,向河神說道:「井政下的魚,不可以和它談大海,因為它被井的狹窄束縛了;對夏天的蟲兒,不可以和它們談冬天和冰,因為它們被時令限制了」。

這則寓言啟發我們:要正確分析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系。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人的意識依賴於客觀環境的,它不可能脫離客觀的條件而孤立存在。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不能脫離客觀的物質,因為它是客觀物質世界長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意識的本質看,它也不能脫離物質,因為它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我們在分析問題時,一定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關於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依賴於物質的觀點,要充分估計客觀環境、客觀條件對事物的影響,一切了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不可把主觀認識與客觀環境條件割裂開來。

③ 誰那裡有蘊含馬克思主義哲理的小故事

一、人人有責
女主人發現家裡臟亂不堪就寫了一張紙條貼在牆上 :「講究衛生 ,人人有責」; 兒子回來看見紙條在上面加了一筆變成了 :「講究衛生,大人有責」; 一會兒丈夫回來了又加了幾筆變成 了 :「 講究衛生 ,太太有責」 。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但各種主觀 ,因素會使人們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認 識。丈夫,妻子,兒子由於各人的立場不同對衛 生責任問題產生了分歧。妻子認為人人有責 ,兒子認為大人有責 ,丈夫認為太太有責。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由於兒子,丈夫都站在自私的立場上 ,把應由家庭成員共擔的責任推給了別人 ,這是十分錯誤的。這也提醒我們只有站在正確的立場上 ,才有可能正確認識事物.
二、巫馬子問道
巫馬子對墨子說 :「你主張兼愛天下 ,並沒有利於人 ;我主張不愛天下 ,也不曾害於人。我們兩人的功效都沒有看見 ,你為什麼自以為是 ,而老是責難我呢」?墨子回答 :「 譬如街上的房子失火了 ,一個鄰居准備取水用來撲滅火災 ,另一個鄰居准備操起火把去 助長火勢 ,但是都還沒有做到 ,你說這兩個人誰好呢 「巫馬子回答 :」 當然是准備救火的鄰居好 ,而那個想火上添油的人不好。墨子微笑著說 :對啦 ,雖然他們兩個人的功效都沒見到 ,但誰是誰非巳得到判定 ,這就是我自以為是 ,而以你為非的道理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的發展 ;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墨子用這個故事來強調人的動機
的重要性。動機與效果通常是一致的 ,當然也有例外。但不能由此而認為未見效果而為自己詭辯。動機 ( 意識 )本身有好壞之分( 正確意識與錯誤意識之別 ),當然真正的動機還應該看客觀效果。這就啟示我們:必須培養良好的動機,做到按客觀規津辦事,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三、社廟之鼠
齊景公問晏子 :「治理國家最怕什麼呢 」 晏子回答 : 最怕社廟里的大老鼠。景公不解地問 : 「這話怎麼說」 ? 晏子回答道 : 社廟是祭神的地方 ,用木頭做柱子 ,外麵糊上泥巴做成牆壁 , 老鼠都一窩一窩地住在璧洞里。用煙熏吧 ,恐帕燒壞了裡面的木柱 ; 用水灌吧 , 又怕沖壞了牆腳。老鼠在裡面安居樂業, 生兒育女 ,人卻束手無策 , 都是因為怕毀壞了社廟的緣故。國家也有這種情況,您大王左右不少親信就是這樣的大老鼠。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 ,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 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主觀符合客觀。故事中廟,人,鼠 , 之間的關系是客觀存在的 ,我們不能只看到煙與木柱,水與牆腳 , 之間的關系 , 而應該全面地分析客觀情況, 只有這樣 , 才能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 才能真正地消滅「老鼠」。

④ 求一篇哲理故事 1500字左右

誰解少年愁
經典故事 2017-04-16

有時候,只是詩情畫意的憂傷

今年的雨天分外多,那個周末,窗外又是淅淅瀝瀝的小雨。時鍾已經走到上午10點,女兒的房門還沒打開。我忍不住,推門而進。發現窗是大開著的,而女兒側坐在窗檯上,濕潤的雨絲已經打在她臉上了。我可以看見她的側臉,清澈的眼神里,有著幾許憂愁。

我下意識地問:「怎麼了?」

她神思依然恍惚,嘴裡喃喃地道:「不知為什麼,我好憂傷哦。」

自從養育女兒開始,我已經學會了慢處理。我也上前,靠窗而站,濕潤的空氣撲面而來,雨絲斜斜地在天地間飛舞,織成了一幅接天連地的素紗。

這樣的景色,美則美矣,卻真的引人憂傷。我想起那則科普知識:陽光里含有令人愉悅的因子,所以沒有陽光的雨天,總會引起許多人的愁思。

我將心中所思告知女兒。她不耐煩地打斷我:「娘,你可真是,老是用那種科學的東西來解釋種種現象,真煩。」

我一愣,瞬間便明白了,此時此刻,憂傷的情懷對於鮮花般的女孩來說,是一種詩情畫意,是一種無需人分享的美麗寂寥,是她內心對外界的一些感受。不再是童年時那般的好奇與沖動,而是一種對人生的感知與探索。

⑤ 馬哲哲理故事一千五百字

馬哲哲理故事
無意中看到一篇名叫《人生必看的59個人生哲理故事》,發現其中含有諸多辯證唯物思想,在此其進行摘取其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部分故事。願與君分享之,尤其是那些現在奮斗在2013年考研的學子們,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生活智慧,而且有助於你們理解馬哲中重要的知識點,怎樣從實際問題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馬哲道理。1、「功夫之王」也有先天缺陷
很多人都知道「功夫之王」李小龍的功夫十分了得,但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龍本來是有先天缺陷的。
中國功夫歷來講究「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眼睛不好為練武之大忌。可李小龍從小就是近視眼。李小龍曾十分坦誠地說:「因為我從小就近視,所以我從詠春拳學起,因為它最適合做貼身戰斗。」
還有,他的兩腳不一樣長,右腳比左腳短5厘米。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左腳專事遠踢、高踢,如狂風掃葉;右腳專事短促的阻擊性踢法或隱蔽性踢法,近身發腳如發炮。同時,兩腳的不一致使他擺出的格鬥姿勢優美別致、獨具特點,成為一種武術流派的典型。
【啟示】: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李小龍的人生經歷說明:只要充分發揮內因的積極作用,不悲觀、不消沉,與逆境抗爭,變不利為有利,同樣能夠成才,甚至做出通常情況做不出來的事情來。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眼睛近視、兩腳長短不一致對想要練武的來說是缺陷、劣勢,是不利條件,但李小龍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揚長避短,不利條件反而成了化被動為主動的有利條件。
該故事還啟示我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雖然客觀條件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卻又給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李小龍正是在分析了自身客觀條件的基礎上,發揮有利條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了不利條件的影響,才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武術風格,成為國內外都掀起了「中國功夫熱」的「功夫之王」。 2、天堂和地獄
兩只老虎路過一片肥美的草地,其中一隻老虎見這里的環境優美,便留戀起來。
另一隻老虎勸說道:「這里雖然景色不錯,便不見一隻牛羊,它根本不適合我們的生存啊。」那隻老虎不聽,在草地上居住了下來,結果沒幾天就餓死了。
【啟示】:聯系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失去了與周圍事物的聯系,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條件。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虎嘯深山,駝走大漠,是因為它們選擇了適合自己發展的位置才造就了生命的極致;任何事物只有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方式,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的,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而這只餓死的老虎無視聯系的客觀性,割裂了自身生存與周圍環境的聯系,對本不屬於自己的景色的留戀,對自己生存條件的漠視,帶來了生存危機,決定了其生命的終結,也詮釋了天堂與地獄間的逆轉。這啟示我們:別人的天堂也許就是自己的地獄。
3、對聯人生
宋朝的蘇東坡,年輕時就已是常識淵博,人見人誇的青年才俊。日子一久,不免自滿起來。一天蘇東坡在書房門上貼了一幅對聯: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蘇東坡的父親蘇洵看了,擔心兒子自大,不知求進,又怕撕下對聯傷了兒子的自尊心,於是提筆在對聯上各加了兩個字: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蘇東坡回來,看見父親的字,心中十分慚愧,從此虛心學習,有了非凡的成就。
吾生有涯,而知無涯。
【啟示】: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吾生有涯,而知無涯。掌握本領是無止境的,決不能輕易言滿。這是因為,整個世界是無限的,是不斷變化的,人們的認識也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我們不可能有足夠的精力去掌握浩如煙海的知識,無數事實證明,知識永無止境。即使再退一步,如果當時掌握了某個方面的「絕對真理」,他的這項知識就滿了嗎?當然沒有,因為世界是在變化的,在某一時刻是真理,而在其他時候也許就不再是真理了。我們應該在取得一定成績後,繼續向著更大目標前進,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更多的成績。
對學習不感興趣,或是「忙得沒功夫看書「的人,終會被時代的激流所淘汰。也就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4、眼中只有野兔
一位總經理要從三個很優秀的人中選擇一位做助手,他再三權衡,難下結論,最後索性帶著他們去打獵。到達目的地,一切准備就緒,在開始行動之前,總經理問:「你們看到了什麼?」甲說:「我看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藍天、白雲,還有奔跑的野兔。」乙:「我看到了經理、同事、獵槍、眼前優美的景色,還有奔跑的野兔、水中的野鴨。」丙說:「我只看到了野兔。」回到公司,總經理就確定丙為經理助手,後來丙幹得很出色,不久就獲得了提升。
【啟示】:我們在看問題、辦事情時,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辦好。職員丙與職員甲、職員乙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善於抓住中心,這也正是他取勝的關鍵。兩惡權重取其輕,兩處權重取其重。人生處處都在選擇,成功或失敗就在於選擇的重心不同。
5、心境
朋友小王愛好寫作,總是埋怨沒有好的環境,沒有合適的時間。別人在單位說笑,他怕別人吵鬧,又怕別人笑他迂腐。在家中租來的房間里,又嫌房間太小又陰暗,讓人壓抑。他說:「要是能有一個清潔的環境,我一定能寫出好作品。」結果不久他搬了家,環境一切滿意,但始終沒有如願。他又說:「太安靜了,缺乏靈感。」
【啟示】: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其實,更多時候當我們埋怨一切不如意時,事實上不一定是外界環境的變化,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自身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
6、《昆蟲記》的誕生
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自幼愛好自然,經常觀察昆蟲和貝類的生活情況。他觀察研究的熱情,簡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為了了解昆蟲的生活,他有時在野外紋絲不動地伏在地上,從太陽升起一直觀察到太陽下山。他為了捕捉一隻昆蟲,常常跟著昆蟲跳來跳去。他觀察雄槲蠶蛾「求婚」的過程,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當快要取得成果的時候,槲蠶蛾「新娘」卻不巧被一隻螳螂吞食。法布爾毫不氣餒,從頭再來又整整觀察了三年,才得到結果。
法布爾對觀察是這樣的熱情,這樣有耐心,正因為如此,他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寫的《昆蟲記》共十卷,這部巨著在生物學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啟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前提。正是由於法布爾多年耐心細致地觀察,才有了《昆蟲記》這部巨著的誕生。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生道路的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成功的結果固然讓我羨慕,贊嘆,但面對成功路上的坎坷與磨難更需要我們百倍的信心和堅韌去面對。
7、查理卓別林笑對人生
19世紀末,英國倫敦,誕生了一個不幸的男孩。出生後一年,父母離婚,他跟了母親。然而母親在他6歲時精神失常被收入精神病院,他也被收入孤兒院。他自小當過葯店的徒工、旅館的服務生、書店的伙計、玻璃廠的零工,印刷廠的學徒。他的童年飽嘗都市裡的苦難,沒有一個正常兒童應有的快樂,但他後來卻發現了對付苦難的有效方法,他掌握了笑的秘密和訣竅。於是他就把他的笑拍成電影,他的每一部影片均在世界范圍內擁有3億觀眾。他征服了觀眾、征服了世界,他就是查理?卓別林。
【啟示】: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病痛、苦難、挫折等是人生的不幸,但如果我們能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它,並用積極的行動去戰勝它,它就會變成人生寶貴的財富。卓別林用笑的秘密和訣竅對付人生的苦難,征服了觀眾,征服了世界,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得到了升華。
8、唐僧師徒防腐敗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走了16年,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果。其間也有許多腐敗的機會,可以說困難重重,誘惑處處。但師徒四人最終還是戰勝了困難,抵住了誘惑。唐僧師徒為何不腐敗,有分析家認為,唐僧是因為信仰堅定,心中有佛;孫悟空是石猴出身,無七情六慾;沙悟凈膽小老實,不敢腐敗;豬悟能得益於唐僧的教育開導和悟空的嚴密監督。
【啟示】: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取經途中,唐僧、孫悟空、沙僧能夠做到不腐敗,歸根到底是內因起根本作用。唐僧是因為一心向佛,四大皆空,能夠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孫大聖是石猴,無七情六慾,是以視金錢美色如糞土;沙和尚則因性格因素,怕伸手而被捉,故能潔身自好;豬八戒之所以沒犯原則性錯誤,其師父的諄諄教導和孫猴子的嚴密監督這樣的外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外因的作用再重要,也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正是由於唐僧苦心婆心的教育開導,使豬悟能自身樹立了許多正氣,使得其雖然屢犯小錯誤,卻能夠抵禦諸多誘惑,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持自己,繼續邁開西行的步伐,終成正果。
9、捕鼠器和雞、豬、牛
一隻老鼠透過牆壁上的洞,看見農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擺弄一個捕鼠器,急忙跑到農場的院子里發布警報。但院子里的雞、豬、牛等動物均一笑置之,認為與自己無關。
當天晚上,一條毒蛇被捕鼠器夾住了,農夫的妻子趕來查看時不小心被毒蛇咬傷了。為給住進醫院的妻子補身子,農夫把雞殺了。鄰居和朋友們聽說了此事,紛紛輪留照顧農夫的妻子,為了款待他們,農夫又把豬殺了。後來農夫的妻子毒發不治而死,許多人前來參加葬禮,於是農夫又殺了牛款待。一個小小的捕鼠器竟累得雞、豬、牛等動物失去了生命。
【啟示】: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相互聯系著,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但聯系又是具體的,每一事物與他事物相聯系又是有條件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到聯系的條件性。
從表面上看,一個捕鼠器與老鼠有著聯系,而與雞、豬、牛等動物關系不大。但由於出現了捕鼠器誤捕到了毒蛇,使得雞被殺掉用來給農夫的妻子補身子,豬、牛被殺掉用來待客。
10、分粥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這一大桶粥天天都不夠分。剛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結果一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能吃飽的,那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後來,他們決定推選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讓他給大家分粥。開始就有人挖空心思地去討好、賄賂分粥的人,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
然後,大家又組成三個分粥委員會及四人評選委員會,還是互相攻擊、扯皮,當粥吃到嘴裡時已經是涼的了。
最後又想出了一個辦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後,端剩下的最後一碗。為了不讓分粥的人吃到最少的,大家都盡量分得平均些。這樣一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啟示】: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在事物總體數量不變的情況下,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這要求我們要優化結構,理順體制。
「輪流分粥,但分粥人要等到其他人挑完後,自己才能端剩下的一碗」是理順體制,是量變。「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是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11、零和游戲原理
零和游戲原理源於博弈論。博弈論的英文名為GAME THEORY,直譯就是「游戲理論」。一項游戲中,勝方所得與負方所失相同,兩者相加,正負相抵,和數必為零,這就是所謂的「零和」。「零和游戲」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與「零和游戲」相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蔽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但20世紀以來「零和游戲」觀念正逐漸被「非零和游戲」即「負和」或「正和」觀念所代替。「負和游戲」指,一方雖贏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得不償失,可謂沒有贏家。贏家所得比輸家所失多,或者沒有輸家,結果為「雙贏」或「多贏」,稱為「正和」。在競爭社會中,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有效合作,得到的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從「零和」走向「正和」,要求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遵守游戲規則,不要耍小聰明,不要總想占別人的小便宜,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會出現,吃虧的最終還是自己。
【啟示】: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實際出發,不是從單一的因素出發,而是要從復雜的全面的實際出發,去具體分析每一個事實,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零和」「負和」和「正和」是游戲結果的三種事實,過去人們只從「零和」這個單一事實出發,而不能從全面的實際出發,尤其是忽視了「正和」這一事實,從而導致了人們形成了錯誤的主觀認識,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12、如此鄰居
據傳說,有座深山裡住著兩戶人家,一戶姓張,一戶姓李。一日,張家來了客人,就到李家借了竹筍。過了幾日,張家扛了一根竹竿到李家說:「還你竹筍,只是老了點!」又過了幾日,李家也來了客人,就到張家借了一隻老母雞。停了幾日,李家拿了一隻雞蛋到張家說:「還是你老母雞,只是嫩了點!」
【啟示】:該故事啟示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必須弄清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要求我們在自己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提高和鍛煉自己,不斷地完善自我,堅決反對故意混淆事物所處階段的損人利己的言行。
13、六獅不敵一牛
黑龍江省第一家非洲林園在亞布力林業局正式建立。開園之日,威風凜凜的非洲獅——五隻母獅和一隻公獅,在剛剛返青的森林裡時隱時現。然而,當工作人員將150公斤左右的小黃牛放在園中,對非洲獅進行野化訓練時,這六隻一歲多的獅子忙活了兩個多小時,卻沒有將小黃牛咬死。受傷的小黃牛甩蹄刨土,眼睛血紅,低頭沖向非洲獅,嚇得獅子紛紛後退。最後,五隻母獅全力才將這頭小牛撲倒,在旁邊看著的公獅,這時才跑上前來,吼了幾聲。過了一會兒,受傷的小牛竟然又站了起來,怒視非洲獅,非洲獅晃來晃去,再也不願進攻了。據非洲獅林園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六隻非洲獅系人工養大,因此捕殺獵物的能力很弱。
【啟示】: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包括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對立統一的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依存,並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善於區分矛盾雙方的對立,又要善於創造條件促使矛盾雙方向著人們期望的一方轉化。獅子本身存在著「兇猛」和「溫順」的對立,而這種對立又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獅子因人工養大,由原來的「兇猛」變得「溫順」,小黃牛因面臨絕境而由原來的「溫順」變得「兇猛」。其實,獅子和小黃牛也是對立統一的雙方,對立的雙方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獅子因三餐無憂而「溫順」,小黃牛因死亡的威脅而「兇猛」。事物就是在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運動中變化和發展的。
14、船夫與哲學家
一個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駕駛小船,船上坐著一位哲學家。
哲學家問船夫:「你懂數學嗎?」
船夫說:「不懂。」
「你的生命價值失去1/3。」哲學家說。
「那你懂哲學嗎?」
「更不懂。」
「那你的生命失去了1/2。」
正當哲學家與船夫繼續交談時,一個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學家掉到了河裡。這時,船夫問:
「你會游泳嗎?」
哲學家喊到:「不會,不會。」15、野馬之死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做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而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如何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馬的身上,落在野馬的頭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動物學家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啟示】: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內因的作用,要靠自己的努力。逆境雖然可以給個人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但只要充分發揮內因的積極作用,不悲觀、不消沉,與逆境抗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揚長避短,變不利為有利,同要能夠成長,甚至能夠做出通常情況不能做出的奇跡。
16、不肯撒手
非洲土人抓狒狒有一絕招,故意讓躲在遠處的狒狒看見,將其愛吃的食物放在一個口小里大的洞中。等人走遠,狒狒歡蹦亂跳地來了,它將爪子伸進洞里,緊緊抓住了食物,但由於洞口太小,它的爪子握成拳頭後就無法從洞中抽出來了,這時人只管不慌不忙地來收獲獵物,根本不必擔心它會跑掉。因為狒狒捨不得那些可口的食物,越是驚慌越急躁,就越是將食物抓得越緊,爪子就越無法從洞中抽出來。
【啟示】:狒狒們真是夠笨的,只要一撒手,就可以溜之大吉,可它們卻偏不。問題就出在狒狒們太貪了,在該撒手時沒有果斷撒手。
我們在觀察和處理復雜問題的時候,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善於抓住重點。是獲取食物還是逃生?狒狒選擇了前者。這就是顛倒了主次。
17、海鳥的墳墓
在茫茫大西洋中,有一個馬里恩的島嶼,人跡罕至,是海鳥棲息生存的天堂世界。可自從1945年英國一支探險隊踏上這塊CN地之後,不長時間,情況就發生了急轉直下的逆變。
原來,伴隨著科考隊員的上島,探險隊運輸船上藏匿著的幾只老鼠也乘機溜上了島嶼。上島的老鼠如同上了天堂,因為島上食物豐饒的驚人,又沒有天敵,故而老鼠如燎原的野火,瘋狂無度地繁殖起來。8年後致使全島鼠滿為患。科考隊員復上此島後,發現情況不妙,於是一紙電報發回大本營,要求總部速送幾只壯貓來抑制鼠患。豈料,隨後發生的事情再一次令人目瞪口呆:來到島上的五隻壯貓,非但未能抑制住鼠災,反而使島上那些長期以來不知恐慌的海鳥一下子就成為了貓們輕易就能捕食到口的美味佳餚。這下,貓們便開始徹底改行了——不願意再去奮力搏擊那些壯碩凶頑的大鼠,而是一味貪婪不止去捕食那些相對平和得多的海鳥。若干年後,「肥吃海喝」的五隻「始祖貓」一舉繁殖到了2500隻的驚人數目。而每天落入貓口的海鳥數量更是達到驚人的60萬只之多!「海鳥世界」從此淪為了「海鳥的墓場」。
【啟示】:科考隊員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在於沒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按常規而論,貓與鳥原本並非冤家對頭,貓與鼠才是真正的勢不兩立;可一但周圍環境發生了特殊的變化,事物的特殊性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於是才出現了「貓改行」。

船夫說:「那你的生命價值就失去了全部。」
【啟示】: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這就要求人們把讀書和參加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善於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一個人在文憑上體現的生命價值與在社會實踐中體現的生命價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們只有把學習間接經驗與獲得直接經驗相結合,通過與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熟悉人民群眾,積累實踐經驗,才能全面地認識自己,克服自身的缺陷和弱點。

⑥ 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小故事

建議你利用好網路貼版吧權
http://tieba..com/f?ct=&tn=&rn=&pn=&lm=&kw=%C2%ED%BF%CB%CB%BC%D6%F7%D2%E5%D5%DC%D1%A7&rs2=0&myselectvalue=1&word=%C2%ED%BF%CB%CB%BC%D6%F7%D2%E5%D5%DC%D1%A7&submit=%B0%D9%B6%C8%D2%BB%CF%C2&tb=on

⑦ 誰知道馬克思的一些生平小故事

1、第一個故事:

馬克思十二歲進了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一所中學。有一次,受人尊敬的老校長來給大家講課,正講得津津有味,有個外號叫「小傻瓜」的葡萄園主的兒子在下面吃起糖果來。老校長生氣了,突然提出了問題,讓「小傻瓜」回答。「小傻瓜」慌了神,不斷地暗使眼色,懇求同學們提示,可誰也不理他。最後,他把目光投向了馬克思。

馬克思瞅著「小傻瓜」那副可憐相,心中一陣好笑。他麻利地寫了個紙條,捲成團兒,暗暗遞給了「小傻瓜」。「小傻瓜」以為是答案,趁老校長低頭翻書的空兒,慌忙打開紙團,一看,竟是一首諷刺詩。詩中挖苦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傻瓜」,胖得像頭小豬娃,不動腦筋光貪玩,渾身都是臭泥巴。

這下子,可把「小傻瓜」惹惱了。下課後,他攔住馬克思就要報復。馬克思面無懼色,理直氣壯地說:「你辦了沒理的事,還想找別人的事嗎?」隨即又編了一首諷刺詩,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打這以後,那些不守規矩的貴族子弟都很害怕馬克思。

2、第二個故事:

一天早晨,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的閱覽室里,有一位讀者手裡拿著一本書,正要在一個空座位上坐下來,這時候,值班的圖書館員走過來對他說:「先生,這是馬克思的座位,請您不要坐在這里,他就會來的。」「馬克思?」那位讀者愣了愣,「就是共產黨宣言》的作者,那位工人領袖嗎?」

「我想是的。這里給馬克思擺著工廠工作的年報,他現在正研究這份年報。」「他天天來嗎?今天也一定會來嗎?」圖書館員微笑著回答:「一定會來的。幾年來,馬克思天天到這兒來工作,一天足足工作10小時。我在這里已經20年了,在我所見到的讀者中,他是最勤勞最准時的。」

這點陣圖書館員轉身做他的工作去了。那位讀者還站在那裡思索,注視著馬克思座位上的那一堆書。幾年來,馬克思每天都在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里工作10小時,在家裡又繼續工作到深夜。他讀過1500多種書籍,他寫提綱,寫內容提要和筆記,這些內容提要和筆記就可以編成許多書。

一切科學,主要的如歷史、哲學、經濟學、法律學、物理學、化學、數學、語言學、文學,他都用極大的鑽研精神進行研究,從中追求他所發現的新思想。他的好朋友恩格斯曾經說,馬克思在寫作的時候,如果他不確實知道所有的有關書籍都參考過了,所有的疑義都考慮過了,所有的論點都徹底探討過了,他是絕不肯下筆的。

3、第三個故事:

馬克思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曾受到恩格斯的全力支持。馬克思的許多革命活動經費都來源於恩格斯無私的援助。據《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中記載,1869年3月21日,恩格斯給馬克思的信中說:「明天寄一鎊郵票給你,作為對厄·瓊斯的群眾運動的經費。」

同年5月10日,恩格斯寫信給馬克思,再次說到:「急切地附上一鎊郵票,作為我們這里給你們比利時捐款的明天會議之用。」

從這兩封信中我們不難了解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籌集經費,是那樣涓滴湊集,耗盡心血。甚至把郵票也作為革命經費來湊集。這是多麼崇高而偉大的革命友誼。

4、第四個故事:

恩格斯在百忙之中對馬克思的女兒杜西收集郵票的愛好也給予熱情關心和支持。

據1863年4月21日恩格斯給馬克思的信中說到:「並附點郵票給杜西……有多種郵票是兩份,這些可以用作交換的。至於義大利、瑞士、挪威和某些德意志郵票,我可以大量提供。」

同年5月20日,恩格斯又給馬克思寄了些郵票。恩格斯對杜西的關心,使馬克思本人和杜西深為感動。杜西曾親昵的稱恩格斯為自己的「第二父親」。

馬克思與恩格斯一樣,在這些看來是細小瑣事中也表現出樂於助人的精神。

據1865年4月11日他從倫敦給馬克思的信中提到:「附上小威廉的信。我已將所要求的郵票寄給他。」信中說的「小威廉」即威廉·李卜克內西,是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

5、第五個故事:

少年的馬克思不知抽象是指從復雜的事物中排除非本質屬性,透過現象抽出其本質特徵的思維過程,便問當老師的媽媽:「媽媽!什麼叫『具體」什麼叫『抽象』?」

媽媽說:「『具體』就是看得見的,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見的,摸不到的……」 馬克思心領神會地「唰唰唰」在作文簿上寫了:「今天早上我起來,看見我具體的媽媽,在燒具體的早飯。

我打開具體的窗戶,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抽象的新鮮空氣……」 這樣,馬克思長大後便發明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

拓展資料: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後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⑧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案例分析 1000-1500 一篇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歷史故事沒有關系。人家在研究「宇宙起源」「物質起源」「生命起源」。你搞的什麼玩意。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