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馬克思的的故事

馬克思的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9 04:14:35

❶ 馬克思的故事有哪些

  1. 第一個故事:馬克思,在十二歲那年,進了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一所中學。有一次,受人尊敬的老校長來給大家講課,正講得津津有味,有個外號叫「小傻瓜」的葡萄園主的兒子在下面吃起糖果來。老校長生氣了,突然提出了問題,讓「小傻瓜」回答。「小傻瓜」慌了神,不斷地暗使眼色,懇求同學們提示,可誰也不理他。最後,他把目光投向了馬克思。

馬克思瞅著「小傻瓜」那副可憐相,心中一陣好笑。他麻利地寫了個紙條,捲成團兒,暗暗遞給了「小傻瓜」。「小傻瓜」以為是答案,趁老校長低頭翻書的空兒,慌忙打開紙團,一看,竟是一首諷刺詩。詩中挖苦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傻瓜」,胖得像頭小豬娃,不動腦筋光貪玩,渾身都是臭泥巴。

這下子,可把「小傻瓜」惹惱了。下課後,他攔住馬克思就要報復。馬克思面無懼色,理直氣壯地說:「你辦了沒理的事,還想找別人的事嗎?」隨即又編了一首諷刺詩,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打這以後,那些不守規矩的貴族子弟都很害怕馬克思。

2、第二個故事:一天早晨,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的閱覽室里,有一位讀者手裡拿著一本書,正要在一個空座位上坐下來,這時候,值班的圖書館員走過來對他說:「先生,這是馬克思的座位,請您不要坐在這里,他就會來的。」「馬克思?」那位讀者愣了愣,「就是《共產黨宣言》的作者,那位工人領袖嗎?」「我想是的。這里給馬克思擺著工廠工作的年報,他現在正研究這份年報。」「他天天來嗎?今天也一定會來嗎?」圖書館員微笑著回答:「一定會來的。

幾年來,馬克思天天到這兒來工作,一天足足工作10小時。我在這里已經20年了,在我所見到的讀者中,他是最勤勞最准時的。」這點陣圖書館員轉身做他的工作去了。那位讀者還站在那裡思索,注視著馬克思座位上的那一堆書。

3、第三個故事:馬克思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曾受到恩格斯的全力支持。馬克思的許多革命活動經費都來源於恩格斯無私的援助。據《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中記載,1869年3月21日,恩格斯給馬克思的信中說:「明天寄一鎊郵票給你,作為對厄·瓊斯的群眾運動的經費。」

同年5月10日,恩格斯寫信給馬克思,再次說到:「急切地附上一鎊郵票,作為我們這里給你們比利時捐款的明天會議之用。」從這兩封信中我們不難了解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籌集經費,是那樣涓滴湊集,耗盡心血。甚至把郵票也作為革命經費來湊集。這是多麼崇高而偉大的革命友誼。

4、第四個故事:1869年3月21日,恩格斯給馬克思的信中說:「明天寄一鎊郵票給你,作為對厄·瓊斯的群眾運動的經費。」同年5月10日,恩格斯寫信給馬克思,再次說到:「急切地附上一鎊郵票,作為我們這里給你們比利時捐款的明天會議之用。」從這兩封信中我們不難了解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籌集經費,是那樣涓滴湊集,耗盡心血。甚至把郵票也作為革命經費來湊集。這是多麼崇高而偉大的革命友誼。

另外,恩格斯在百忙之中對馬克思的女兒杜西收集郵票的愛好也給予熱情關心和支持。據1863年4月21日恩格斯給馬克思的信中說到:「並附點郵票給杜西……有多種郵票是兩份,這些可以用作交換的。至於義大利、瑞士、挪威和某些德意志郵票,我可以大量提供。」恩格斯對杜西的關心,使馬克思本人和杜西深為感動。杜西曾親昵的稱恩格斯為自己的「第二父親」。

(1)馬克思的的故事擴展閱讀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就他個人而言,他的極其偉大的著作是《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後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❷ 馬克思的故事

天才降生
馬克思1818年公歷5月5日生於德意志邦聯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現屬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祖父洛賓·列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後改名亨利希·馬克思,生於1782年,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求學生涯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上。
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義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F.W.von Shelling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但馬克思博士論文里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的耶拿大學(Jena)審查博士資格。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並因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而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事情是這樣的,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來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後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佔了,不許居民們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廣大居民不滿,德國議會不得不認真審議這些事情。可是,他們只為貴族地主考慮,審議結果是:居民們的行為確為盜竊!如果再持續下去,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
這樣一來,引起全國民眾對議會的強烈不滿,人們憤怒譴責議會的不公平處理。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他便在《萊茵報》上寫了一系列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文中嚴厲抨擊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對於《萊茵報》所發表的觀點,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後悔,相反,他更認清了反動政府的丑惡本質。他在尋找著時機,去繼續與反動政府作堅決斗爭。
1843年《萊茵報》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後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失業。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廠主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贊助馬克斯的活動與生活費,馬克思做學問思考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經常拖延要交給報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並代筆部分文章。
婚姻和家庭
1814年2月14日,燕妮·馬克思誕生於特利爾一個名門望族。 燕妮·馬克思 (1814年2月12日——1881年12月2日 原名約翰娜·「珍妮」·貝爾塔·朱麗葉·馮·威斯特華倫是一位德國社會學家。燕妮·馮·威斯特倫的家離馬克思的家只有幾分鍾的路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學攻讀法律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後」,許多英俊景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無疑問,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但是她卻蔑視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傳統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級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預計和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馬克思認為暫時還不能在身為樞密顧問官的燕妮的父親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起初他只能向自己的父親吐露秘密。他相信,他父親會在燕妮的雙親面前為一次成功的求親作好各種准備
1836年10月,馬克思從離家不遠的波恩大學轉赴離家很遠的柏林大學讀書,這意味著他們之間要忠誠等待一段漫長的時間。在柏林,由於心靈激盪的感情和 「傾心思慕」的愛情以及帶來的懸念和焦慮,曾一度影響了馬克思全心全力地投入學習。他曾向他父親坦率吐露說,由於遠離摩塞爾河谷,遠離他的「無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靜之中」。困擾他的絕不是什麼猜忌心,因為他對燕妮的愛情從未有過絲毫懷疑,只是由於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長的歲月里長期分離,使他感到心情沉重。
於是,18歲的馬克思就執筆寫詩,用詩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心聲。馬克思的詩大多是歌頌燕妮和傾吐自己對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願和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
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提前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年輕的哲學博士剛剛口到特利爾,就趕忙去他最心愛人的家,把博士論文親手送到燕妮的父親的手裡。燕妮和馬克思在多年分離之後,本來打算立即結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論文並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給婚的念頭,繼續互相等待。從 1842年4月開始,馬克思開始為《萊茵報》撰稿,1842年10月,《萊茵報》的股東們委任馬克思為編輯,1843年3月,馬克思被迫退出《萊茵報》編輯部。接著又與阿爾諾德·盧格磋商了關於共同從事著作出版的計劃。此後即1843年6月19日他才到克羅茨納赫(燕妮在她父親於1842年3月去世後就和母親遷居這個地方),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於1814年的出身德國貴族(男爵)家庭的燕妮·馮·威斯特法倫結婚。 從他們私自約定終身到結合,燕妮等待了漫長的七個年頭。在這七年中,她除了曾與未婚夫馬克思有過少數的幾次相聚之外,就只能從遠處用自己的思念和書信陪伴他了。他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寫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麼光輝燦爛,多麼威武堂皇啊!我從內心裡多麼渴望著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滿懷喜悅的歡欣為你跳動,我的心啊,是何等焦慮地在你走過的道路上跟隨著你。……處處有我在陪伴著你,走在你的前頭,也跟在你的後面。但願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掃清阻擋你前進的一切障礙。」同時,她還不得不同她的幾個貴族親戚進行十分折磨人的斗爭。
婚禮舉行後,馬克思和燕妮隨即動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夫婦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來到巴黎。在此期間他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並最終導致其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
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和燕妮一起來到巴黎,同比他們早兩個月來到這里的盧格籌辦並出版《德法年鑒》雜志。至此,他倆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
由於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卓越貢獻和對地主、資產階級無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動勢力詛咒他,驅逐他。他不得不攜持家小四處轉移,其生活困難有時達到難以想像的地步。1850年3月底,隨馬克思一起流亡倫敦的燕妮寫信給好朋友約瑟夫·魏德邁時,描繪了她當時的生活情況:「因為這里奶媽工錢太高,我盡管前胸後背都經常疼得厲害,但還是自己給自己孩子餵奶。這個可憐的孩子從我身上吸去了那麼多的悲傷和憂慮,所以他一直體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著劇烈的痛苦。他從出生以來,還沒有一夜,能睡著二三個小時以上的。最近又加上劇烈的抽風,所以孩子終日在死亡線上掙扎。由於這些病痛,他拚命地吸奶,以致我的乳房被吸傷裂口了;鮮血常常流進他那抖動的小嘴裡。有一天,我正抱著他坐著,突然女房東來了,要我付給她五英鎊的欠款,可是我們手頭沒有錢。於是來了兩個法警,將我的菲薄的家當——床鋪衣物等——甚至連我那可憐孩子的搖籃以及比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們威脅我說兩個鍾頭以後要把全部東西拿走。我只好同凍得發抖的孩子們睡光板了。……」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白於上述原因,只有三個女兒長大成人。在這種境況下,』燕妮還是深深地愛著馬克思。她除了母親和主婦的責任,除了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還擔負起了許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書,馬克思的幾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難辨認的——在送到印刷廠或出版社去以前,總得由她譽寫清楚。與出版社和編輯辦交涉,一些繁瑣的手續,很難處理的事務,必須寫的情,不少由她代辦。馬克思不是那種輕易在口頭上流露心情的人,但當燕妮因母親垂危離開了他幾個月時,他便在給她的信中寫道:「深摯的熱情由於它的對象的親近會表現為日常的習慣,而在別離的魔術般的影響下會壯大起來並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愛情就是如此。只要我們一為空間所迫,我就立即明白,時間之於我的愛情正如陽光雨露之於植物——使其滋長。我對你的愛情,只要你遠離我身邊,就會顯出它的本來面目,象巨人一樣的面目。在這愛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如能把你那溫柔而純潔的心緊貼在自己的心上,我就會默默無言,不作一聲。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於文字,以文字來傳達轟吻……」
馬克思與燕妮的黃昏之戀更加強烈。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驚人的剋制能力,忍受著極大的疼痛。在這膽戰心驚的歲月,馬克思照料妻子,不離左右為了要讓她快活些,馬克思於1881年7、8月間,陪著她到法國去看了大女兒和幾個外孫。1881年秋天,由於焦急和失眠,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們的小女兒在談到雙親暮年生活的時候說「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覺得自己好多了,已經走得動,能到母親房間里去了。他們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象是即將永別的人。」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長眠不醒了。這是馬克思從未經受過的最大打擊。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說:「摩爾(馬克思的別名)也死了。」在以後的幾個月里,他接受醫生的勸告,到氣候溫和的地方去休養。可是不論到哪兒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他寫信給最知己朋友說:「順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對傷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認我時刻在懷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開的——,那就是我在騙人。」他的這些話是多麼令人感動啊! 1883年1月11日,傳來了大女兒突然去世的噩耗,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1883年3月14日中午,馬克思安詳地、毫無痛苦地與世長辭了。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墳墓的旁邊。
偉大的友誼
1844年9月,恩格斯到訪巴黎,兩人並肩開始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並結成了深厚的友誼。
馬克思寫了《經濟學哲學手稿》,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發現並發表,被稱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5年,馬克思參與編寫《前進周刊》(Vorwärts!),在其中對德國的專制主義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普魯士政府對此非常不滿,並要求法國政府驅逐馬克思。同年秋,馬克思被法國政府派流氓毆打,驅逐出境,被迫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1845年12月,馬克思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其後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書中批判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並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進行了分析,從而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他們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為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1846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改組同盟並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此後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也波及到比利時。1848年3月,馬克思遭到比利時當局的驅逐。在法國臨時新政府的邀請下,馬克思夫婦回到法國巴黎,恩格斯也抵達巴黎。 1848年4月,在德國無產者的資助下,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魯士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隨後幾乎所有的編輯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驅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馬克思接到普魯士當局的驅逐令。5月19日,用紅色油墨刊印的《新萊茵報》最後一號第301號出版。6月初,馬克思又來到巴黎。他被迫選擇或是被囚禁於法國布列塔尼(Brittany),或是再次被迫驅逐。8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前往英國倫敦。從普魯士派駐英國的密探報告提到馬克思似乎從不刮鬍須來看,馬克思在英國仍被普魯士政府所監視。在倫敦,馬克思度過了一生中最困難的日子。在5年時間里,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苦情緒不佳,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死亡。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第一卷)。
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經濟上卻是嚴貧戶,這位對資本主義經濟有著透徹研究的偉大經濟學家,本身一貧如洗,他的一生幾乎是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的。馬克思沒有固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經濟來源主要靠他極不穩定而又極其微薄的稿費收入,加之資產階級對他的迫害和封鎖,使飢餓和生存問題始終困擾著馬克思一家,差不多把馬克思置於死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無著,在困境的泥沼中掙扎。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經濟上長期無私的援助,馬克思無法從事領導國際無產階級運動和專心理論創作。從1852年2月27日給恩格斯的信中我們看到這位全世界著名理論家的困境,馬克思寫道:「一個星期以來,我已達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為外衣進了當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不讓賒帳,我不能再吃肉。」不久又寫信向恩格斯傾訴:「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種神經熱,醫生我過去不能請,現在也不能請,因為沒有買葯的錢。八至十天以來,家裡吃的是麵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夠弄到這些,還成問題。」飢餓貧困和家務瑣事,困擾著馬克思,他心情憤怒煩躁,無法集中精力和智慧進行理論創作。 對馬克思的困境,恩格斯當作是自己的困難。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寫道:「2月初我將給你寄5英鎊,往後你每月都可以收到這個數。即使我因此到新的決算年時負一身債,也沒有關系。……當然,你不要因為我答應每月寄5英鎊就在困難的時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寫信要錢,因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辦。」此時的恩格斯在歐門——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辦事員,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後來作了公司的囊理,月薪有了提高,從1860年以後,對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鎊,還常常「另外」給些資助。從1851年至1869年,馬克思總共收到了恩格斯的匯款3121鎊。對當時的恩格斯來說,這已是傾囊相助了。 正是由於恩格斯的慷慨相助,才使馬克思勉強維持生存,得以長期地一心從事科學著述,為寫作《資本論》進行廣泛深入的經濟學研究。恰如列寧所說:「如果不是恩格斯犧牲自己而不斷給予資助,馬克思不但不能寫成《資本論》而且勢必會死於貧困。」對恩格斯的無私奉獻,馬克思非常感動,也十分不安,他在186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寫道:「坦白地向你說,我的良心經常像被夢魔壓著一樣感到沉重,因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為了我才浪費在經商上,才讓它們荒廢,而且還要分擔我的一切瑣碎的憂患。」這是馬克思的肺腑之言。 對馬克思及其家人生活的關心,恩格斯更是無微不至。馬克思的一生多災磨難,每當馬克思受到了挫折和打擊,思想感情有了悲痛和壓抑,恩格斯總時想辦法進行撫慰,他已成為馬克思一家躲避生活風雨的港灣,馬克思一到這個港灣,就顯得安靜和快樂多了。貧困和苦難先後奪去了馬克思的四個兒女。1855年4月,馬克思最喜愛的兒子埃德加爾病逝,這給馬克思沉重的打擊,他感到自己快支持不住了。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傾訴了無限悲痛的心情:「在這些日子裡,我之所以能忍受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為時刻想念著你,想念著你的友誼,時刻希望我們兩人還要在世間共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恩格斯把馬克思夫婦接到了曼徹斯特,在恩格斯的精心安排和照料下,馬克思夫婦度過了人生中最難熬的時刻。恩格斯已是馬克思家中的一名「編外」成員了,每次去馬克思家裡,全家就像過節一般高興,馬克思的女兒們把恩格斯看成「第二個父親」。當然,馬克思一家人對恩格斯的健康關注,更是牽腸持肚,1857年7月在恩格斯生病的時候,馬克思寫信安慰:「親愛的恩格斯,你可以相信,不管我們如何不幸,我和我的妻子對你最近健康情況的消息比我們自己的事更為關切。」兩位老戰友在異地工作時,經常通信相互交流思想,毫不保留地傾訴個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在他們的1000多封通信中,我們看到這兩位戰友的情深意篤,有幾天接不到對方信件,彼此就相互掛念起來。馬克思在一次致恩格斯的信中這樣寫道:「親愛的恩格斯,你是在哭還是在笑,是在睡覺還是醒著?最近三個星期,我往曼徹斯特寄了各種各樣的信,卻沒有收到一封回信。但是我相信都寄到了。」同樣,如果有幾天聽不到馬克思的音訊,恩格斯就會發出「連珠炮」似的追問「老摩爾,老摩爾,大鬍子的老摩爾,你出了什麼事情?怎麼聽不到你一點消息?你有什麼不幸,你在做什麼事情?你是病了?還是陷入了你的政治經濟學的深淵?……」他們暢所欲言,無所說,無所不談。對恩格斯他們兩人之間的友誼,馬克思作了高度的評價,1866年2月20日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們之間的這種友誼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對任何關系都沒有作過這么高的評價。」 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崇高友誼,為人類樹立了光輝的典範,這兩位偉人的偉大友誼告訴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礎之上的友誼,是萬古長青,牢不可破的。
晚年生活
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兩卷為在馬克思死後,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分別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

❸ 恩格斯 馬克思 的一個小故事

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偉大的友誼。

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經濟上卻是嚴貧戶,這位對資本主義經濟有著透徹研究的偉大經濟學家,本身一貧如洗,他的一生幾乎是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的。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經濟上長期無私的援助,馬克思無法從事領導國際無產階級運動和專心理論創作。

從1852年2月27日給恩格斯的信中我們看到這位全世界著名理論家的困境,馬克思寫道:「一個星期以來,我已達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為外衣進了當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不讓賒帳,我不能再吃肉。」

不久又寫信向恩格斯傾訴:「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種神經熱,醫生我過去不能請,以後也不能請,因為沒有買葯的錢。八至十天以來,家裡吃的是麵包和土豆,到底是否能夠弄到這些,還成問題。」

飢餓貧困和家務瑣事,困擾著馬克思,他心情憤怒煩躁,無法集中精力和智慧進行理論創作。對馬克思的困境,恩格斯當作是自己的困難。

他在給馬克思的信中寫道:「2月初我將給你寄5英鎊,往後你每月都可以收到這個數。即使我因此到新的決算年時負一身債,也沒有關系。……當然,你不要因為我答應每月寄5英鎊就在困難的時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寫信要錢,因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辦。」

此時的恩格斯在歐門——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辦事員,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他後來做了公司的襄理,月薪有了提高,從1860年以後,對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鎊,還常常另外給些資助。

從1851年至1869年,馬克思總共收到了恩格斯的匯款3121鎊。對當時的恩格斯來說,這已是傾囊相助了。

(3)馬克思的的故事擴展閱讀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還體現在互相合作的方面:

1、1844年2月,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絕對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8月底,恩格斯在回國途中繞道巴黎會見了馬克思,開始了二人的終身合作。

2、1845年恩格斯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1846年春,恩格斯和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創建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同年秋天,赴巴黎開展活動,爭取和教育正義者同盟的成員,使之擺脫"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影響。

3、1847年1月,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6月,和馬克思商議後他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創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11月,與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任大會秘書。

4、1848年2月中旬,在《共產主義原理》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2、3月間,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在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城市爆發;3月,恩格斯當選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在巴黎與馬克思共同擬訂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

弗·梅林曾評價兩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個完全不能低估的功績是他們把我們從哲學行話中解放出來,這種哲學行話曾盛極一時,但在馬克思主義者的著作中就顯得是完全陳腐的東西了——那就會完全像海涅在歌德之後用高特舍特的語言寫詩一樣。」

❹ 有哪些關於馬克思的故事

1.馬克思生平經歷了許多事,1836年10月22日馬克思進入了柏林大學學習,利用了三年的時間學習客觀唯心主義,從此走上了哲學思想的道路。他沉迷吸煙多年,他的身體也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後來,他的家庭醫生不得不採取行動,嚴格限制了他的吸煙量。

然而多年的吸煙讓他的身體垮掉了,氣管炎,肝病,支氣管炎等疾病紛紛找上門來。

對於馬克思來說,戒煙難於登天,然而為了全人類的解放,為了早日康復,他毅然的選擇了戒煙。

2.克思在研究經濟學時,曾經遇到一些關於計算上的困難,於是他就進一步研究數學。馬克思有這樣的脾氣,越是不十分了解的知識,就越是投以十分的熱情去刻苦研究它,而且更為奇特的是,他把這種做法當作一種特殊的精神休息的方法。

馬克思在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歲月里,凡是有關經濟學的書,他總要千方百計地買來鑽研,象亞當·斯密、李嘉圖、賽依、西斯蒙第、穆勒等人的古典著作,他不但一一讀完,而且還做了許多筆記。從一八四三年到一八四七年,他竟做了二十四本經濟學筆記。

有一次,他沒有錢,買不起一本叫《通貨史冊》 的書,他寫信給恩格斯求助,他信中這樣寫道,「這本書很可能沒有什麼我所不知道的新東西,但經濟學家們對於此書,既然大驚小怪,而我又只讀過它的節引,我不安於讓我不讀這本書就寫下去。

他在對大量的經濟學文獻進行研究、批判之後,經過十五年的時間,終於整理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

❺ 馬克思的故事有哪些,急!!!!!!!!!!!!!!!!!!!!!

|馬克思軼事典故
| 更多
答問軼事
某次,有個紳士問馬克思,在將來的國家裡誰來擦皮鞋。馬克思憤怒地回答他:「你來擦!」那位冒失的紳士困惑地啞口無言。這大概是馬克思失去耐性的唯一的一次。

那位紳士走後,我母親直爽地說:「博士先生,我不想為那位提出愚蠢問題的先生辯護,但是,在您回答他的時候,我想,他默不作聲還比較好,如果他說自己不適宜於擦皮鞋,那就更糟。」馬克思也認為是這樣,我母親接著又說:「我不能想像您能在徹底平等的時代中生活,因為您完全具有貴族的情趣和習慣。」馬克思回答說:「我也有同感,這時代必將到來,不過那時我們肯定已不在人世了。」

(摘自弗蘭起契斯卡·庫格曼《偉大的馬克思的二三事》。該文應蘇共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之約寫於1928年。)

戒煙軼事
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有一段時間吸煙很厲害,經常煙不離口,邊工作邊吸煙。

他曾對拉法格說過:「《資本論》的稿酬甚至不夠付我吸的雪茄煙錢。」

他吸煙就像干別的事情一樣,又快又猛。由於經濟條件不寬裕,他總是挑比較便宜的雪茄來吸。他吸煙的時候還有個習慣,常將一半煙放在嘴裡咀嚼,說這樣可以提高煙的作用。

由於大量吸煙,他的身體也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後來,他的家庭醫生不得不採取行動,嚴格限制了他的吸煙量。

1881年至1883年,馬克思的夫人燕妮和長女的相繼去世,使他的精神遭受了兩次致命的打擊,長年累月的過度疲勞和吸煙,使他的身體垮掉了。

他身患多種疾病,如氣管炎、肺氣腫、胸膜炎、胃病和肝病,醫生禁止他再吸煙。

戒煙,對馬克思來說是一種莫大的犧牲,但是為了身體和工作,他還是毅然下決心戒煙。在那一段時間里,他的確沒有吸過一次煙,連他自己似乎也不大相信,他如此嗜煙成癖,竟成功地戒掉了煙。

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為了人類的解放事業,為了戰勝病魔,早日恢復健康,他終於克制住了自己,告別了煙斗和雪茄。

❻ 誰知道馬克思的一些生平小故事

1、第一個故事:

馬克思十二歲進了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一所中學。有一次,受人尊敬的老校長來給大家講課,正講得津津有味,有個外號叫「小傻瓜」的葡萄園主的兒子在下面吃起糖果來。老校長生氣了,突然提出了問題,讓「小傻瓜」回答。「小傻瓜」慌了神,不斷地暗使眼色,懇求同學們提示,可誰也不理他。最後,他把目光投向了馬克思。

馬克思瞅著「小傻瓜」那副可憐相,心中一陣好笑。他麻利地寫了個紙條,捲成團兒,暗暗遞給了「小傻瓜」。「小傻瓜」以為是答案,趁老校長低頭翻書的空兒,慌忙打開紙團,一看,竟是一首諷刺詩。詩中挖苦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傻瓜」,胖得像頭小豬娃,不動腦筋光貪玩,渾身都是臭泥巴。

這下子,可把「小傻瓜」惹惱了。下課後,他攔住馬克思就要報復。馬克思面無懼色,理直氣壯地說:「你辦了沒理的事,還想找別人的事嗎?」隨即又編了一首諷刺詩,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打這以後,那些不守規矩的貴族子弟都很害怕馬克思。

2、第二個故事:

一天早晨,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的閱覽室里,有一位讀者手裡拿著一本書,正要在一個空座位上坐下來,這時候,值班的圖書館員走過來對他說:「先生,這是馬克思的座位,請您不要坐在這里,他就會來的。」「馬克思?」那位讀者愣了愣,「就是共產黨宣言》的作者,那位工人領袖嗎?」

「我想是的。這里給馬克思擺著工廠工作的年報,他現在正研究這份年報。」「他天天來嗎?今天也一定會來嗎?」圖書館員微笑著回答:「一定會來的。幾年來,馬克思天天到這兒來工作,一天足足工作10小時。我在這里已經20年了,在我所見到的讀者中,他是最勤勞最准時的。」

這點陣圖書館員轉身做他的工作去了。那位讀者還站在那裡思索,注視著馬克思座位上的那一堆書。幾年來,馬克思每天都在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里工作10小時,在家裡又繼續工作到深夜。他讀過1500多種書籍,他寫提綱,寫內容提要和筆記,這些內容提要和筆記就可以編成許多書。

一切科學,主要的如歷史、哲學、經濟學、法律學、物理學、化學、數學、語言學、文學,他都用極大的鑽研精神進行研究,從中追求他所發現的新思想。他的好朋友恩格斯曾經說,馬克思在寫作的時候,如果他不確實知道所有的有關書籍都參考過了,所有的疑義都考慮過了,所有的論點都徹底探討過了,他是絕不肯下筆的。

3、第三個故事:

馬克思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曾受到恩格斯的全力支持。馬克思的許多革命活動經費都來源於恩格斯無私的援助。據《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中記載,1869年3月21日,恩格斯給馬克思的信中說:「明天寄一鎊郵票給你,作為對厄·瓊斯的群眾運動的經費。」

同年5月10日,恩格斯寫信給馬克思,再次說到:「急切地附上一鎊郵票,作為我們這里給你們比利時捐款的明天會議之用。」

從這兩封信中我們不難了解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籌集經費,是那樣涓滴湊集,耗盡心血。甚至把郵票也作為革命經費來湊集。這是多麼崇高而偉大的革命友誼。

4、第四個故事:

恩格斯在百忙之中對馬克思的女兒杜西收集郵票的愛好也給予熱情關心和支持。

據1863年4月21日恩格斯給馬克思的信中說到:「並附點郵票給杜西……有多種郵票是兩份,這些可以用作交換的。至於義大利、瑞士、挪威和某些德意志郵票,我可以大量提供。」

同年5月20日,恩格斯又給馬克思寄了些郵票。恩格斯對杜西的關心,使馬克思本人和杜西深為感動。杜西曾親昵的稱恩格斯為自己的「第二父親」。

馬克思與恩格斯一樣,在這些看來是細小瑣事中也表現出樂於助人的精神。

據1865年4月11日他從倫敦給馬克思的信中提到:「附上小威廉的信。我已將所要求的郵票寄給他。」信中說的「小威廉」即威廉·李卜克內西,是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

5、第五個故事:

少年的馬克思不知抽象是指從復雜的事物中排除非本質屬性,透過現象抽出其本質特徵的思維過程,便問當老師的媽媽:「媽媽!什麼叫『具體」什麼叫『抽象』?」

媽媽說:「『具體』就是看得見的,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見的,摸不到的……」 馬克思心領神會地「唰唰唰」在作文簿上寫了:「今天早上我起來,看見我具體的媽媽,在燒具體的早飯。

我打開具體的窗戶,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抽象的新鮮空氣……」 這樣,馬克思長大後便發明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

拓展資料: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後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❼ 馬克思的人生經歷

馬克思的人生經歷:

他選擇了一條艱難的人生旅途:幾乎長達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拚命工作,40年的貧困和犧牲。
由於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卓越貢獻和對地主、資產階級無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動勢力詛咒他、驅逐他。他不得不攜持家小四處轉移,其生活困難有時達到難以想像的地步。
在反動統治者的迫害下,馬克思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終生飄泊國外。
普魯士政府、比利時政府、法國政府均曾驅逐過他。
「我是世界公民 」,這是馬克思的名言,也是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實寫照。
由於馬克思極其貧窮,為生活所迫,他曾多次遷居。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在倫敦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因為經濟困難,馬克思都未能出席。
馬克思在巴黎時,住在百合花大街45號。
一天,幾個警察奉命向他宣讀了驅逐令,他成了巴黎「不受歡迎的人」。
這對於當時的馬克思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這並不是因為法國不歡迎他,而是因為他此時正陷入「財政危機」,自己家的所有積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經費,連傢俱也早已變賣,僅有的一套銀質餐具也送進了當鋪。而且,妻子燕妮又即將分娩,此時被趕走,困難可想而知。
後來,轉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馬克思就是在布魯塞爾寫下的《共產黨宣言》剛出版一個月,反動警察便以從事政治活動的罪名將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拘捕、關押起來,隨後又將馬克思驅逐出比利時。
既然不為反動政府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國了。馬克思攜帶全家,變賣掉所有日常用品,來到了著名的霧都倫敦。
馬克思雖出生在德國,但他一生的事業與倫敦密不可分。從1849年到1883年,他在倫敦生活和工作了34年,一直過著窮困不堪的日子。
來英國之前,馬克思一家是兩手空空,到了倫敦,仍然是身無分文。
因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因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舉家遷移。為了省幾個錢,一再要搬到更加陰暗窄小的房子去住。
開始,他們住在倫敦安德森大街4號,每周房租6英鎊,這對馬克思一家來說,簡直是不讓他們吃飯了!因拖欠房租,房東叫來了警察,收走了馬克思一家的全部東西,甚至連嬰兒的搖籃、女兒的玩具也沒留下。
他們搬進了累斯頓大街的一個旅館,租金每周5鎊,不久,他們又被主人趕走。
1850年5月,馬克思搬進迪安大街45號,不久,又因房租遷到了這條街的28號,一家七口住在兩個狹窄的小房間里。
五十年代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貧困的生活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形
形色色的敵人對他攻擊誹謗,幾乎所有的報刊對他關上了大門,但他沒有退縮。
這年的12月,幸運的是,他得到大英博物館閱覽室的借閱證。
從此,閱覽室成了他的半個家,他每天從上午9點一直工作到下午8點左右,回到家裡還要整理閱讀材料所記錄的筆記,一般情況,他都是到深夜二三點鍾才休息。
他曾對別人說,我為了工人爭得每日8小時的工作時間,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時。
那麼,馬克思在倫敦博物館里都做了些什麼呢?原來他在大英博物館的埋頭苦讀數年,是在認真寫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煌煌巨著《資本論》。
據有人統計,在世界一流的倫敦博物館所藏圖書中,馬克思閱讀過的書籍有1500多種,他所摘的內容和整理的筆記有100餘本!
據說,他每天固定坐在一個位置,以致座位的下面的地板都被他磨出了腳印。後來閱覽室整修把地填平,腳印也沒有了。那個座位號碼為07,桌旁木板上的字碼是AA.G,後壁書架上放的大都是歷史著作。
馬克思在埋頭經濟學研究的同時,還設法利用資產階級進步報刊發表各種政論文章。
從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稿,寫了500多篇文章,故事大全《馬克思的一生》(http://www.unjs.com)。 ◆分享好文◆他們在這些文章中評述當時的國際重大政治事件,抨擊各國反動政府的內外政策,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特別是東方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
他們寫了不少論述中國的文章,揭露英國對中國的殖民政策,譴責沙皇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佔,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
1856年10月,馬克思遷居到倫敦西北的肯蒂士鎮,這樣,離倫敦博物館更遠了。
但馬克思並未間斷工作,他仍然沒日沒夜地在博物館里工作著。餓了,啃一口乾麵包,渴了,喝一杯白開水,疲倦了,就站起來跳兩下,然後繼續工作。
不管是刮風下雨,他也從未因天氣問題而不到博物館去。
終於,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了。馬克思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緊緊地捧住了這部剛剛出版的著作。
《資本論》無疑是馬克思為工人階級和進步人類創造的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恩格斯在談到他的戰友的這部著作時說:「每一個字都貴似金玉」。
然而,《資本論》的作者所得到的稿費,還不夠償付寫這部書時吸掉的煙錢。
這個一輩子研究「資本」的人,卻註定了與「資本」無緣,經常是負債累累、貧困交加,以至他心愛的兒子因為無錢得不到及時治療,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使這位經歷了許許多多痛苦、極具愛子之心的偉大父親飽嘗「真正的痛苦。
為了生存、為了寫作,馬克思不得不求助於朋友,接受朋友們的饋贈,經常不得不為了一、二個英鎊,向朋友張口。
恩格斯為了從經濟上支援馬克思,使自己的戰友能完成創立新的經濟學理論的偉業,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犧牲。他重返曼徹斯特,再次從事他所討厭的經商活動。
盡管馬克思一家人日子過得很艱難,但很溫馨。妻子燕妮美麗而又賢惠。她雖出身貴族,但與馬克思同甘苦、共患難,無怨無悔。馬克思家庭非常和睦。孩子們常常喊他的綽號「摩爾」,意思是黑面人。有時還和馬克思一起做游戲。
馬克思不能給自己心愛的人帶來舒適和安逸,而只能看著他們在苦難中掙扎,眼看著他們病入膏肓。萬般無奈,為了使自己心愛的人擺脫苦難,他甚至說「情願把靈魂預售給魔鬼」。
他的第三個孩子夭折之後,他在回拉薩爾的信中寫道:「培根說,真正傑出的人物,同自然界和世界的聯系是這樣多,他們感到興趣的對象是這樣廣,以致他們能夠經受任何損失。我不屬於這樣傑出的人物。我的孩子的死震動了我的心靈深處。我對這個損失的感受仍象第一天那樣的強烈,我可憐的妻子也是萬分悲痛。」
但是,馬克思沒有退縮。他說:「不管遇到什麼障礙,我都要朝著我的目標前進。」他一生雖然歷盡坎坷,仍然一往無前。
他對目標始終如一,忠貞不渝,無怨無悔,是源於目標的博大和宏偉。這個目標,不是個人的安樂與享受,而是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這是他在青年時代就立下了的誓言。
馬克思本來身體強健,但由於長期顛沛流離,忘我工作,加上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和營養不良,他的體質越來越差,多種病魔襲來,精神打擊也接踵而至。
1881年11月2日,燕妮因病去世。當時馬克思正患胸膜炎,醫生不準他外出,結果,他連妻子的葬禮也未能參加。
此後僅一年多,他最鍾愛的長女小燕妮又被膀胱癌奪走了年輕生命。
疾病的折磨和家破人亡的打擊,把這位老人折騰得虛弱不堪。但這些都不能動搖他的堅強信念,不能阻止他「為人類工作」,直到在工作室坐椅上與世長辭。
1883年3月14日,恩格斯下午兩點半來看望馬克思,見他正在爐旁的安樂椅上打盹。一兩分鍾後,恩格斯走進他的卧室,馬克思已長眠不醒了。馬克思的死畢竟是安詳的、無痛苦的。
馬克思,這位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恩格斯給一位住在美國的朋友寫信說:「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
失。」人類「失去了一個頭腦,而且是它在當代所擁有的最重要的一個頭腦。無產階級運動在沿著自己的道路繼續前進,但是,法國人、俄國人、美國人、德國人在緊要關頭自然地去請教的中心點沒有了,他們過去每次都從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詣極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確而無可反駁的忠告。
然而,在馬克思度過了大半生的英國,他的死卻沒有引起多大注意。《泰晤士報》的訃告僅有一段文字,而且行行都有謬誤,比如說馬克思「出生在科隆」,「20歲時移居法國」,等等。當時只有一家報紙提到了馬克思可能會留名後世,這家報紙寫道,《資本論》雖未完成,但它未來會對各階層中關注社會問題的人士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馬克思下葬時參加弔唁的只有11個人。但如今,馬克思即便在西方世界的民意中,也已經是千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

❽ 馬克思的愛情故事...

卡爾·馬克思出生於摩塞爾河畔特利爾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出生貴族的燕妮·馮·威斯特倫的家離馬克思的家只有幾分鍾的路程。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學攻讀法律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後」,許多英俊貴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無疑問,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但是她卻蔑視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傳統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級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預計和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馬克思認為暫時還不能在身為樞密顧問官的燕妮的父親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他向自己的父親吐露秘密。他相信,他父親會在燕妮的雙親面前為一次成功的求親作好各種准備。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燕妮和馬克思在多年分離之後,本來打算立即結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論文並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們又繼續互相等待。從1842年4月開始,馬克思開始為《萊茵報》撰稿,1842年10月,《萊茵報》的股東們委任馬克思為編輯,1843年馬克思到克羅茨納赫與燕妮舉行了婚禮。從他們私自約定終身到結合,燕妮等待了漫長的七個年頭。在這七年中,她除了曾與未婚夫馬克思有過少數的幾次相聚之外,就只能從遠處用自己的思念和書信陪伴他了。她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寫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麼光輝燦爛,多麼威武堂皇啊!我從內心裡多麼渴望著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滿懷喜悅的歡欣為你跳動,我的心啊,是何等焦慮地在你走過的道路上跟隨著你。……處處有我在陪伴著你,走在你的前頭,也跟在你的後面。但願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掃清阻擋你前進的一切障礙。」同時,她還不得不同她的幾個貴族親戚進行十分折磨人的斗爭。婚禮舉行後,馬克思和燕妮隨即動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和燕妮一起來到巴黎,同盧格籌辦並出版《德法年鑒》雜志。至此,他倆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馬克思與燕妮的黃昏之戀更加強烈。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驚人的剋制能力,忍受著極大的疼痛。在這膽戰心驚的歲月,馬克思照料妻子,不離左右的為了要讓她快活些。1881年秋天,由於焦急和失眠,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們的小女兒在談到雙親暮年生活的時候說「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覺得自己好多了,已經走得動,能到母親房間里去了。他們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象是即將永別的人。」1881年12月2日,燕妮長眠不醒了。這是馬克思從未經受過的最大打擊。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說:「摩爾也死了。」在以後的幾個月里,他接受醫生的勸告,到氣候溫和的地方去休養。可是不論到哪兒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他寫信給最知己朋友說:「順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對傷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認我時刻在懷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開的——,那就是我在騙人。」他的這些話是多麼令人感動啊!1883年1月11日,傳來了大女兒突然去世的噩耗,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1883年3月14日中午,馬克思安詳地、毫無痛苦地與世長辭了。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墳墓的旁邊。

❾ 馬克思少年的小故事

少年的馬克思不知抽象是指從復雜的事物中排除非本質屬性,透過現象抽出其本質特徵的思維過程,便問當老師的媽媽:「媽媽!什麼叫『具體」什麼叫『抽象』?」 媽媽說:「『具體』就是看得見的,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見的,摸不到的……」 馬克思心領神會地「唰唰唰」在作文簿上寫了:「今天早上我起來,看見我具體的媽媽,在燒具體的早飯。我打開具體的窗戶,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抽象的新鮮空氣……」 這樣,馬克思長大後便發明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

❿ 馬克思小時候的故事

少年的馬克思不知抽象是指從復雜的事物中排除非本質屬性,透過現象版抽出其本質特徵的思維權過程,便問當老師的媽媽:「媽媽!什麼叫『具體」什麼叫『抽象』?」 媽媽說:「『具體』就是看得見的,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見的,摸不到的……」 馬克思心領神會地「唰唰唰」在作文簿上寫了:「今天早上我起來,看見我具體的媽媽,在燒具體的早飯。我打開具體的窗戶,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抽象的新鮮空氣……」 這樣,馬克思長大後便發明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