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麻將文化故事

麻將文化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9 03:09:29

❶ 誰知道名人與麻將的一些小故事呀。最好是說的那些關於麻將的名言。。急要。。

凡有華人的地方必有麻將。

❷ 麻將的來源及傳說

傳說,麻將一百零八張牌隱喻梁山一百單八將,是元末明初一個崇拜水滸英雄的人發明的。專麻將被胡屬適稱為「國戲」,今又普及成健康娛樂活動.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竹城之戰、方城之戰。現代麻將牌產生於明末清初,起初在我國江、浙一代流行,19世紀20年代初被作為「巨額商品」向外輸出,流入西方和日本。麻將牌是由明代的一種娛樂品——馬吊牌名稱變化而來的,麻將牌最早的文字記載寫為馬將牌,可見麻將牌名稱的來源與馬吊牌的名稱有聯系。《清稗類鈔》中記載:「麻雀牌是馬吊牌一音之轉。」麻、馬二字同音,江浙一帶的鄉音稱鳥為刁,刁讀去音就是吊。於是,馬吊就讀了麻將,麻將牌由此得名。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

❸ 麻將的典故

據清代大學者戴名世《憂庵集》等古籍記載,有「國粹」之稱的麻將牌是明朝時一個名叫萬內秉迢的人容發明的。萬秉迢被施耐庵《水滸傳》書中的梁山108位好漢所折服,於是想做一副娛樂工具來紀念他們。經過幾天精心設計,終於研製出了麻將牌。他把麻將牌設計為108張,暗喻《水滸》中的梁山108位好漢。牌中的九索指「九紋龍」史進,二索指「雙鞭」呼延灼,等等。 接下來,萬秉迢考慮到梁山一百單八將分別來自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又增添了「東」、「西」、「南」、「北」、「中」各4張,共計20張牌。同時,考慮到梁山英雄好漢中既有出身貧民又有出身富戶的,對此,就稱「貧」為「白」(板),「富」為「發」(財)。於是,「白」、「發」又各增牌4張、共計8張。最後,便構成了整副牌136張。

❹ 寫一篇麻將民間故事作文400字

民間傳說作文400字

傳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就會知道幾個龍的傳內說。這是一種容民族自豪!
在現在,元宵燈會都有龍,是因為傳說有一年乾旱,老百姓們種不了田,田地都乾裂了,求皇上想辦法,百姓們天天跪在太陽下請求老天下雨,這事感動了東海龍王,老龍王就上天找雲神、風神、雷公讓他們做好工作,最後請求雨神降雨。百姓們為了報答東海龍王就為他雕了龍頭,將木凳連成一個金龍,成了活靈活現的龍。從此,民間有了一項娛樂活動,就是舞龍。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許多村莊都要舞龍。
龍的表演有兩種,主要是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不過每一種都離不開龍。
傳說蛇是小龍,它與龍有很多相似,它們的身體可以彎曲,都是細長的,但有兩點不同,蛇無角,無足,古人稱蛇為蛇龍。
有一座寺廟以龍聞名。據說白蛇與青蛇的後代稱為籠子,生肖屬相有一種蛇的說法為「小龍」這些都說明蛇是龍主要的部分。也有重要的融合。
龍的傳說無數,而我們也只用知道一兩個就足夠了。
龍的子孫,龍的傳人,我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

❺ 「麻將」這個名字的來歷~

現今人們熟悉的麻將牌,傳說還有一段傷心的故事。
從前,有個父母雙亡的少年,姓麻,單名一個人字。他聰明勤勞,好勝心極強,家裡卻一貧如洗。
有一天,一位大將軍得勝回朝,他披紅掛彩,騎著高頭大馬,惹得市民們都擁在街道邊觀看。麻人也在其中,他望著八面威風的大將軍,對身邊的同伴說:「我以後也要做個大將軍,好好威風一下!」同伴們聽罷,笑得前仰後合,譏諷他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你連飯也吃不上,還想當大將軍?」
麻人聽後,一言不發。從此,他起早摸黑地練起武來。同伴們見他當真想做將軍,就給他取了個外號,叫他「麻將」。後來叫順了,真名反而忘了。
沒過多久,麻將就無法練武了。因為光練武不幹活,飯都沒得吃了,木棍也耍不起來。沒辦法,只得先幹活掙錢換飯吃。
麻將有一手搓麻繩的手藝,又快又好,因此請他幹活的人很多。「喂,麻將,今天到我家搓。」「麻將,明天到我家去搓。」這樣今天給東家搓麻繩明天給西家搓麻繩,麻將乾脆放棄了練武,到江湖上做起了販賣麻繩的生意。心中卻暗暗發誓:做不成將軍至少也要做個大富翁!
此後,麻將常備著大小不等的細麻繩,賺了一個銅子兒就用細繩串起來,口裡念道:「一銅,兩銅,三銅……」九銅後加一個就挽作一圈掛起來,稱為一束。有了十束就稱之為一萬。他還備了四隻白板箱,打算攢滿十萬,裝滿四大箱。
千辛萬苦,總算積到了九萬,好友們就勸他:「你歷經了那麼多春夏秋冬,已是兩鬢染霜;走遍東南西北,既觀賞了各地的梅蘭竹菊,又飽受了風霜雨雪之苦。不要一心想發財,也該保重身體,回家享享清福了。」麻將聽了,覺得有理,就打道回府了。
可是當麻將回到家裡一看,不由驚呆了:四隻白板箱空空如也。
原來,麻將一心賺錢,心裡全撲在錢上,對子女疏於管教。他的兒子紅中,蓋房子,娶妻子,生兒子都是大搞排場,揮金如土,將他一生的血汗錢花得一文不剩。麻將得知實情,氣得將四隻白板箱砸得粉碎,不久便含憤身亡。
麻將的好友們聞訊趕來,忙幫著料理後事,他們把砸碎的白板箱集攏來,說也奇怪,這些碎塊都差不多大小,共計一百四十四塊。為了紀念麻將,他們便把他的一生經歷刻在了木板上。從此就有了筒子、萬子、東南西北、梅蘭竹菊、發財、白板、紅中,稱之謂「麻將牌」,並且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另一種說法

麻將本是太倉「護糧牌」 「筒」圖案就是火葯槍

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葯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還有「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無不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那麼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

❻ 麻將是怎麼發明的麻將的由來跟水滸傳有關

中華文化5000年,其中自然誕生了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說麻將啦,象棋啦,都是很多人喜歡進行的娛樂項目,而其中麻將更是分布在我國的大江南北,而且不同地區的麻將是有所差異的,比如說南方麻將北方麻將之間就是略有差異。可是對於麻將真正的起源,很多人並不是很了解。其實對於麻將來說,麻將和《水滸傳》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當然對於這種說法其實也只是後人所想出來的流傳下來的一個故事,而關於其最終的原因是什麼卻沒有史料記載。可是這對我們來說又沒有什麼影響,麻將作為中國人心目當中一個娛樂身心的活動項目。沒有人會在意它究竟是怎麼來的。

❼ 誰知道麻將的由來和典故

麻將的由來

--------------------------------------------------------------------------------

由來一

麻將是中國的國粹,中國人總是愛以搓八圈或是以桌上游泳來稱呼,近來更有醫學研究發
現,老年人多打麻將可以預防老人痴呆症,不可諱言,麻將是一件令人不能自己的博奕游
藝,但是你知道麻將的由來嗎?

麻將本名應是「抹將」,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
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
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游戲中。

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
「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之所以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其本人姓名
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牌,剛好108張。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
上東、西、南、北、中午個方為各掭四張牌計20張。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
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整副牌共計136張。

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另有一種民間趣話,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
北四個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四季合五十二
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時的那一張,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
年。這也是另一種趣話。

資料來源:外雙溪流水報
==========================================================
由來二

麻將起源於護糧倉
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
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
。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給竹製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刻有字
,可用來作游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
這種游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
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幾筒表示幾具火槍。索即束
,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
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萬,即賞錢。另外,東、西、南、
北為風向,土槍無力,發射時要考慮風?。中,即打中,故塗紅色。白,即白板,打空槍
之謂。發,即得賞發財。「碰」,
即「砰」,槍聲。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
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除此,麻將中的「吃」,「杠」
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系起來。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
「打鳥」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來源:旺來麻將館http://www.mj-king.com/
==========================================================
由來三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
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
「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
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游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
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
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
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
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
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陳實門為此傷透了腦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炮將軍對方,說道「吾
炮百發百中也」。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
今日的麻將了。

❽ 麻將有什麼典故嗎拜託了各位 謝謝

麻將是中國的國粹,中國人總是愛以搓八圈或是以桌上游泳來稱呼,近來更有醫學研究發現,老年人多打麻將可以預防老人痴呆症,不可諱言,麻將是一件令人不能自己的博奕游藝,但是你知道麻將的由來嗎? 麻將本名應是「抹將」,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游戲中。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 之所以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牌,剛好108張。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午個方為各掭四張牌計20張。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整副牌共計136張。 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另有一種民間趣話,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時的那一張,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這也是另一種趣話。 由來二 麻將起源於護糧倉,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 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給竹製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刻有字,可用來作游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這種游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幾筒表示幾具火槍。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萬,即賞錢。 另外,東、西、南、北為風向,土槍無力,發射時要考慮風?。中,即打中,故塗紅色。白,即白板,打空槍之謂。發,即得賞發財。「碰」, 即「砰」,槍聲。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除此,麻將中的「吃」,「杠」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系起來。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打鳥」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由來三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游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陳實門為此傷透了腦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炮將軍對方,說道「吾炮百發百中也」。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還有一個就是:有人認為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由大將韓信發明,也有人認為是明朝萬厲年間的鄭和發明,雖然是眾說紛紜,但麻將是中國的國粹,這一點倒是不容置疑的。 麻將原稱「麻雀」也有稱做「馬吊」其實「馬吊」二字在江浙一帶的口語發音和麻雀」幾乎是一樣的,中華民國初年,麻將由大陸傳入台灣,慢慢的從廣東的十三張,演變成台灣的十六張玩法。目前現在世界上流行麻將的地區,包括日本,香港,歐美等地,幾乎都是以十三張麻將為主流,或許是因為十六張麻將在打牌的過程,胡牌的限制上比十三張麻將簡單,所以目前在台灣地區還是以十六張麻將為主流。 一般而言,十三張麻將在做舍牌的動作時,必須將牌依照順序放置在自己的前方牌(海底)前,而在進行碰牌時,還必須將碰牌橫置於特定的方向,表示這張牌是碰的。這些規則原始的用意是讓打牌的每一位FANS,都可以清楚局中的關系,另外和牌的番數講究就是胡牌的牌型不能小於若干番的限制,所以在牌局中做牌就顯得非常重要。一個十三張的高手在牌桌上的勝率在八成上並不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各地根據風俗習慣和文化底蘊,麻將的規則也很不統一,進而又產生出各地不同的玩法,如北京麻將,上海麻將,四川麻將,東北麻將以及十六張玩法的台灣麻將等,都以推倒和為主,加以七對子,清一色,一條龍等加番牌型。就推倒和玩法來說,可謂「技一運九」而失去了原有麻將的做牌古風.

❾ 麻將游戲 有故事情節的

...這么牛。。。
麻將游戲還有這么多劇情

❿ 麻將的來歷

http://www.mahjong.net.cn/newsdetail.asp?newsid=244

麻將牌的來歷

現今人們熟悉的麻將牌,傳說還有一段傷心的故事。
從前,有個父母雙亡的少年,姓麻,單名一個人字。他聰明勤勞,好勝心極強,家裡卻一貧如洗。
有一天,一位大將軍得勝回朝,他披紅掛彩,騎著高頭大馬,惹得市民們都擁在街道邊觀看。麻人也在其中,他望著八面威風的大將軍,對身邊的同伴說:「我以後也要做個大將軍,好好威風一下!」同伴們聽罷,笑得前仰後合,譏諷他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你連飯也吃不上,還想當大將軍?」
麻人聽後,一言不發。從此,他起早摸黑地練起武來。同伴們見他當真想做將軍,就給他取了個外號,叫他「麻將」。後來叫順了,真名反而忘了。
沒過多久,麻將就無法練武了。因為光練武不幹活,飯都沒得吃了,木棍也耍不起來。沒辦法,只得先幹活掙錢換飯吃。
麻將有一手搓麻繩的手藝,又快又好,因此請他幹活的人很多。「喂,麻將,今天到我家搓。」「麻將,明天到我家去搓。」這樣今天給東家搓麻繩明天給西家搓麻繩,麻將乾脆放棄了練武,到江湖上做起了販賣麻繩的生意。心中卻暗暗發誓:做不成將軍至少也要做個大富翁!
此後,麻將常備著大小不等的細麻繩,賺了一個銅子兒就用細繩串起來,口裡念道:「一銅,兩銅,三銅……」九銅後加一個就挽作一圈掛起來,稱為一束。有了十束就稱之為一萬。他還備了四隻白板箱,打算攢滿十萬,裝滿四大箱。
千辛萬苦,總算積到了九萬,好友們就勸他:「你歷經了那麼多春夏秋冬,已是兩鬢染霜;走遍東南西北,既觀賞了各地的梅蘭竹菊,又飽受了風霜雨雪之苦。不要一心想發財,也該保重身體,回家享享清福了。」麻將聽了,覺得有理,就打道回府了。
可是當麻將回到家裡一看,不由驚呆了:四隻白板箱空空如也。
原來,麻將一心賺錢,心裡全撲在錢上,對子女疏於管教。他的兒子紅中,蓋房子,娶妻子,生兒子都是大搞排場,揮金如土,將他一生的血汗錢花得一文不剩。麻將得知實情,氣得將四隻白板箱砸得粉碎,不久便含憤身亡。
麻將的好友們聞訊趕來,忙幫著料理後事,他們把砸碎的白板箱集攏來,說也奇怪,這些碎塊都差不多大小,共計一百四十四塊。為了紀念麻將,他們便把他的一生經歷刻在了木板上。從此就有了筒子、萬子、東南西北、梅蘭竹菊、發財、白板、紅中,稱之謂「麻將牌」,並且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
http://bbs.northeast.cn/dispbbs.asp?boardid=470&id=117673

麻將的來歷從前,有個叫麻奇的人,他聰明、勤勞、好勝心極強,卻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
一天,有位大將軍得勝回朝,披紅掛彩,騎在高頭大馬上遊街。當地市民都擠在街道邊觀看。麻奇和同伴也在其中,他望著八面威風的大將軍,對同伴說:「我以後也要做大將軍,好好威風一下。」
從此,他起早摸黑地練起武來。同伴們見他當真想做將軍,就給他取個外號,叫他「麻將」。
麻將有一手搓麻繩的手藝,又快又好,請他的人很多。這樣省吃儉用地攢了一筆錢,麻將就做起了販麻繩的買賣,他心中暗暗發誓,不做將軍也要做個百萬富翁!
麻將備著大小不等的細麻繩,賺了一個銅子兒就用細繩穿起來,口裡還愛念:「一銅,二銅,三銅……」在九銅後再加一銅就挽作一圈掛起來,稱它一束。一束,二束,三束……九束後,再加一束就稱之為萬。他准備了四隻白板箱。第一個目標,是攢滿十萬,正好4大箱。麻將千辛萬苦,總算積攢到了九萬,好友們勸他:「麻將,你歷經春夏秋冬,已是兩鬢銀霜,你體驗過觀賞各地梅蘭竹菊之樂,也飽嘗了走遍東西南北,經受風霜雨雪之苦,不要一心想發財,也該保重身體,管教管教子女,享享晚年清福了。」麻將聽了,覺得有理,就打道回府了。
可是麻將回到家裡一看,不由驚呆了,4隻板箱空空如也!
原來,麻將心思全撲在錢上,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他的兒子紅中,蓋房子,娶妻子,生兒子都大搞排場,揮金如土,將他一生的血汗錢花得一文不剩。麻將得知實情,氣得將4隻白板箱砸得粉碎,不久,抱病而亡。
麻將的好友聞訊趕來,幫著料理後事,他們把砸碎的白板箱收集起來,說也奇怪,這些碎塊都差不多大小,共計144塊。為了紀念麻將,他們將麻將的一生經歷刻在木板上,於是就有了筒、束、萬,東南西北風,梅蘭竹菊,發財,白板,紅中,稱為「麻將牌」。從此,麻將牌便在民間流傳起來。
......
......
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葯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還有「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無不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那麼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
......
......
麻將本名應是「抹將」,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游戲中。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

之所以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牌,剛好108張。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午個方為各掭四張牌計20張。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整副牌共計136張。
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另有一種民間趣話,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時的那一張,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這也是另一種趣話。
......
......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游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陳實門為此傷透了腦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炮將軍對方,說道「吾炮百發百中也」。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
......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葉子戲」的游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游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
......
漢魏以後的博戲,往往以金銀等財物相賭,而所用金銀,大多皆為錠或塊,小勝小負,零星剪割,殊感不便,於是便製造了馬(也叫馬子)。馬子一般用犀角、象牙或竹片製成,條狀,長短不等。兩面都畫上彩色標記。記明本馬所代表的金銀重量。比賽時,輸贏先用馬子支取,比賽全部結束後,再以所得馬子來兌換金銀。至唐代時,使用紙片代替犀角、象牙、竹片等,記明金銀重量,十百千萬,各以花色記其一至九之數,類似今天的鈔票、紙錢。與今天麻將牌中的籌碼功能大致相同。古時籌與馬略有區別:籌只表示勝負的次數,不表示勝負數值的大小;馬則算明數值。後世則不分籌、馬,統稱籌碼。
......
......
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經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

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
......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後,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於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字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賈母、薛姨媽、王熙鳳等斗的就是碰和牌。書中寫道:

鴛鴦見賈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張二餅,便遞了暗號與鳳姐兒。鳳姐正該發牌,便故意躇躊了半晌,笑道:「我這一張牌是在薛姨媽手裡扣著呢,我若不發這一張牌,再頂不下來的。」……

二餅就是二文,文字門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見明潘之恆《葉子譜》),這里正是一個發出頂牌的例子。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並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胡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陞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現在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杠怕人敲。

有這樣的好牌運,誰能不高興呢?
......
......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2006-1-13 11:21:00 無法浪漫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 → 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 → 瓊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 默和牌 → 麻將牌(骨制)

麻將只有一百餘張,打起來卻豐富多彩,既鬥智又斗勇。前人對參加打麻將的牌手曾有要求:「入局鬥牌,必先煉品,品宜鎮靜,不宜躁率,得勿驕,失勿吝,順時勿喜,逆時勿愁,不形於色,不動乎聲,渾涵寬大,品格為貴,爾雅溫文,斯為上乘。」這正體現了麻將娛樂本身的旨意和精神。
......
......
傳說,麻將一百零八張牌隱喻梁山一百單八將,是元末明初一個崇拜水滸英雄的人發明的。麻將被胡適稱為「國戲」,今又普及成健康娛樂活動。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竹城之戰、方城之戰。現代麻將牌產生於明末清初,起初在我國江、浙一代流行,19世紀20年代初被作為「巨額商品」向外輸出,流入西方和日本。麻將牌是由明代的一種娛樂品——馬吊牌名稱變化而來的,麻將牌最早的文字記載寫為馬將牌,可見麻將牌名稱的來源與馬吊牌的名稱有聯系。《清稗類鈔》中記載:「麻雀牌是馬吊牌一音之轉。」麻、馬二字同音,江浙一帶的鄉音稱鳥為刁,刁讀去音就是吊。於是,馬吊就讀了麻將,麻將牌由此得名。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