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落井下石故事

落井下石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9 01:30:26

㈠ 落井下石預言故事一個動物

落抄井下石是指看見人要掉進陷阱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類型的人也常有,違背做人原則落井下石,因此,在生活過程中,尋求最基本的原則是很重要的。
解釋

看見別人掉進陷阱里,不伸手救他,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
出處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㈡ 落井下石是成語故事

語本唐代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韓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國兩位傑出的文學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兩位,這兩位就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長柳宗元七歲,而柳宗元卻死在韓愈之前,僅活了四十六歲。
韓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後,韓愈責無旁貸地寫下了《柳宗元墓誌銘》。韓愈在銘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跡,然後敘說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學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貶官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地區)時,劉禹錫也將同時被貶往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地區)。當時播州新建,地處偏遠,生活艱苦,瘴癘時作,「非人所居」;而劉禹錫則上有高齡老母,「萬無母子俱往之理」。於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險,上書朝廷,請求以柳州換播州。
銘文激動地指出:「嗚呼!士窮乃見節義。」這是韓愈給柳宗元崇尚仁義、忠厚待友的崇高評價。接著,筆鋒陡轉,描述群小的行徑。這些人平時和睦相處,也能一塊兒吃吃喝喝,臉上總是堆滿笑容 ,有時還握著對方的手,蹦出幾句掏心窩子的話,還滿臉熱淚地指天發誓:「哥們兒,咱們死也得死在一塊!」這一切全像是最真實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發般的蠅頭利益,這種人便立即翻臉不認人,好像壓根兒就不認識你這個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擠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進井裡,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擠下井,還往井裡扔石頭。這種行為連禽獸都干不出來,他自己卻洋洋然以為揀了個大便宜。這號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風義舉,多少也應該有點慚愧吧。
文中「落陷阱 又下石」後被煉為典故「落井下石」。

㈢ 古代人物落井下石的事例

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被趙高落井下石,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㈣ 落井下石成語故事

落井下石 (拼音:luò jǐng xià shí)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典故: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柳宗元是唐送八大文學家之一;他在少年的時候,文章就寫得很好,名氣也很大,後來中了進士,當過御史大夫,因為犯了一些過失,被貶到雍州當司馬,不久又調到柳州去當刺史,最後抑鬱而終. 柳衷元的好友韓愈事當時的大文豪,他眼見柳宗元被小人陷害,鬱郁不得志,心中很難過,變替他寫了一篇墓誌銘,來抒發心中的挹郁知情. 墓誌銘中的有一段是這樣說的:讀書人要到窮困的時候,才能看出他的氣節.現在,有些人平日居住在陋巷裡,大家和和氣氣的,互相仰慕,和善的相處著,好像知己一般,還留著眼淚,立下誓言,說些生死與共的話,並裝出很誠懇的樣子. 但是,如果有一天,雙方為了一點小小的利害便沖突起來,即便使毛發一般的小事,也會鬧得是饒水火,翻臉不認人. 這時,你若不幸被人到陷阱里去,對方不但不援救你,反而會拿時投擲擊你,往往連禽獸都不忍做的事情,他們不但不以為恥,還自以為做的很對呢! 於是,後人把這段內容引申成「落井下石」,來比喻對於別人的禍事,不但不去就他,反而加重打擊他的意思

㈤ 落井下石的故事是怎樣的啊

落井下石

即看見別人掉進陷阱里,不伸手救他,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回擊、陷害。

出 處 唐·韓愈答《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㈥ 關於落井下石的成語的故事是怎樣的

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誌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誓掏心窩的人。
成語解釋
看見別人落在井裡;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

成語出處
唐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㈦ 落井下石故事概括100字

韓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國兩位傑出的文學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兩位,這兩位就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長柳宗元七歲,而柳宗元卻死在韓愈之前,僅活了四十六歲。
韓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後,韓愈責無旁貸地寫下了《柳宗元墓誌銘》。韓愈在銘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跡,然後敘說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學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貶官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地區)時,劉禹錫也將同時被貶往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地區)。當時播州新建,地處偏遠,生活艱苦,瘴癘時作,「非人所居」;而劉禹錫則上有高齡老母,「萬無母子俱往之理」。於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險,上書朝廷,請求以柳州換播州。
銘文激動地指出:「嗚呼!士窮乃見節義。」這是韓愈給柳宗元崇尚仁義、忠厚待友的崇高評價。接著,筆鋒陡轉,描述群小的行徑。這些人平時和睦相處,也能一塊兒吃吃喝喝,臉上總是堆滿笑容 ,有時還握著對方的手,蹦出幾句掏心窩子的話,還滿臉熱淚地指天發誓:「哥們兒,咱們死也得死在一塊!」這一切全像是最真實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發般的蠅頭利益,這種人便立即翻臉不認人,好像壓根兒就不認識你這個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擠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進井裡,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擠下井,還往井裡扔石頭。這種行為連禽獸都干不出來,他自己卻洋洋然以為揀了個大便宜。這號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風義舉,多少也應該有點慚愧吧。

㈧ 落井下石是什麼意思_成語故事典故

落井下石成語故事典故
【釋義】意思是有人掉進井裡,不但不救,反而往井裡投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和陷害。
【例句】其些發展中的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拿中共當作最好的朋友;可是,一旦發生了重大事件,確實有了困難的時候,中共不但不幫助他們,反而落井下石,逼他們就範聽命,任其擺布。
【近義;反義】乘人之危 背後誣陷;雪中送炭 助人為樂
這個成語出自唐代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柳宗元是唐朝時的文學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少年時,就以文章優美著稱,名聲很大。成年後,學識淵博,中了進士。當御史大夫時,因有過失而被貶到永州去做司馬(官職名),後又調到柳州去當刺史。
韓愈是柳宗元同時代的大文豪,他眼見好友柳宗元後來被小人所誣,鬱郁不得志地死去,就替柳宗元寫了一篇墓誌銘。其中有段話的大意是:「唉!讀書人要等到窮困的時候,才能看出他的氣節。現在有些人,平常居住在里巷時,大家互相愛慕,用酒食來做游戲追逐,很和睦的談笑著,還指著天地,流著眼淚,發誓要生死與共,絕不背棄,那樣子就像真的一樣。但是如果有一天,遇到小小的利害,便沖突起來,翻臉不認人了,甚至落井下石。這種人應該是連禽獸或野蠻人都不如,但是他們卻自以為做得高明。」

㈨ 落井下石的成語故事

落井下石 [luò jǐng xià shí]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版史,權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誌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誓掏心窩的人。
【典故】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釋義】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反義詞】助人為樂、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