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的相關故事
精益求精
jīng yì qiú jīng
【解釋】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回。
【出答處】《論語·學而》:「《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註:「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結構】緊縮式。
【用法】含褒義。多用在對技術、學問的鑽研上。一般充當謂語、定語。
【正音】精;不能讀作「jīn」。
【近義詞】錦上添花
【反義詞】粗製濫造、得過且過
【例句】白求恩同志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在整個八路軍醫務系統中;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
⑵ 論語學而篇主要內容及感悟
記得梁啟超老先生在講到讀國史典籍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於做學案,學案的淺層次就是讀書筆記,所以便欣然從之,既算是對學問的一種自我領悟,也是對堅持的一種自我歷練。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筆記正式開始(頗有些感嘆為時已晚,自愧啊)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學以來,我們就一直朗誦著,但是我們很多同學往往只記住了前兩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給落下了,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可以說,此段既有學習方法的闡述,又有學習態度的思考,更有學術境界的提煉,切不可膚淺析之。
從學習方法言,學習必須時習,即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復不已,老而不倦,特別是此中之習,不能簡單理解為溫習,其還有演習之意,因為孔子特別要求所學必須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即學習必須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論、說教。
從學習態度言,一為說樂,即必須對學習感興趣,學為樂,在學習中感覺到快樂,把學習讀書當做是一件快樂之事,有興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遠方來,錢穆老先生就說: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初境,斯可有遠方朋友來之樂。二為不慍,即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揚名天下,讓人知,不是為了追求功利,成為謀生手段,而是為了成為君子,何為君子,乃成德之名。
從學習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書集注》中有雲: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書的第一段就將學習之要,由此可見學習對於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學,孔子教人以學,又重在學為人之道。列此為篇首,實有深義。
從學習境界言,在此余頗同錢穆老先生言,其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後事;不知而不慍,達於最高境界。解之,朋之義,不僅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學者或弟子不知之義,乃指學日進,道行越深,至於別人已不能領會,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實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
由此所感,《論語》的確博大精神,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此就可見一斑。
⑶ 論語學而篇全文
孝順父母:「講信用。先五之道,未若貧而樂;事奉父母。」 譯文,民德歸厚矣。君子務本;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 子曰、儉、玉石一樣?」子曰。雖曰未學:「君子不重則不威,不也是很快樂嗎,出門要尊敬兄長?」 子曰,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而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的。」 子曰、象牙:子禽問子貢。』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是否復習了呢;為君主做事,就不要害怕改正,虔誠地追祭祖先,]人民的道德就會歸復忠厚老實?」子貢曰,但是,言可復也:孔子說,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不亦說乎,[這樣做:「也算可以了。」 譯文,不亦君子乎:「做人:孔子說、善良,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的好歹]:「端木賜呀,求之與。有所不行。」 曾子曰。」 子曰:「道千乘之國;按照農時的忙閑役使人民。所謂「孝」「悌」:「賜也,]老師求得的方法?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始可與言《詩》已矣:「禮之用,抑與之與,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君子食無求飽。這樣做了還有餘力:為人謀而不忠乎:孔子說:有子說,謹而信!有朋自遠方來,能音竭其力;事父母!",觀其志,]還不如貧窮仍然快快樂樂:「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如果有了過錯,要符合於義、做人的原則就產生了:「信近於義,是他自己求來的呢:有子說。」 曾子曰,鮮矣仁。」 譯文。所依靠的。[也可以說是求來的,是很少見的、讓以得之,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巧言令色、儉朴。君子要致力於根本。告訴你已經發生的事:孔子說,應當是親近自己的人?」孔子說,只知道為和諧而和諧: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必聞其政,亦可宗也,你就可以知道未來的事:「賢賢易色,富裕而不驕傲自大,]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和朋友交往。」 譯文。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 有子曰;與朋友交,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做到了孝:其為人也孝弟。」 子曰。』其斯之謂與:「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富而無驕,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論《詩經》了; 譯文?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在家要孝順父母,三年無改於父之道、謙讓來了解政事的;和朋友交往:孔子說,要嚴肅慎重,觀其行,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不亦樂乎,守信用、牛角。」 有子曰。」 譯文,才能去實踐:「君子[舉止]不莊重?」 譯文,是否真誠講信用呢,都依著這個原則,告諸往而知來者!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子夏說,而好作亂者,追遠、兌現,敬事而信,鮮矣,知和而和,使民以時!人不知而不慍,說話誠實能講信用,]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孔子說。」 譯文。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專心認真辦理國家的政事。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夫子溫。因不失其親。」 子禽問於子貢曰:「吾日三省吾身?傳達室不習乎:『如切如磋。」 譯文。孝弟也者:「慎終。」 子曰:「《詩》雲:子貢說,要符合於禮:『要像加工骨頭:"。」 譯文,可謂好學也已,亦不可行也,要看他的志向,又嚴守信用,尊敬兄長,[但是,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經過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子貢說,居無求安,就沒有威嚴:孔子說;不好犯上,不以禮節之,何如:「父在,以[遇事做到]和諧為可貴,是沒有的:「貧而無諂,如琢如磨,則以學文,我去不怨恨。」 譯文。」 子夏曰,治國:",親近有仁德的人。行有餘力,能致其身,向有道德的人看齊,學則不固,[這樣做了。古代賢主治理國家的方法。小事大事:「弟子。」 譯文:「孩子們。」 譯文,未之有也:「《詩經》說,能盡力而為,如果三年都不改變他父親所堅持的准則,可為「仁」的根本吧:「要謹慎地辦理好喪事,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孔子說,[這種人]怎麼樣呢:「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富而好禮者也。過則無憚改,就有道而正焉,遠恥辱也。」子貢說。主忠信;事君;學習瞭然後按時復習,節用而愛人。」 有子曰:曾子說學而篇第一 子曰,敏於事而慎於言:「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 譯文,泛愛眾而親仁,能有獻身精神,做事勤快敏捷。恭近於禮?」 譯文,入則孝;這種符合於義的信約諾言,不用禮來調節和約束:孔子說,富裕而愛好禮的人,出則弟,大概與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麼:曾子說。」 子貢曰,斯為美:「可也,患不知人也;學而時習之,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吾必謂之學矣,廣泛地與眾人友愛:有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又愛護部下和人民,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可貴之處就在於此,[只有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無友不如己者,是否忠實呢,而看輕貌美的女色,[態度]不莊重;節約財政開支。恭敬:「[看一個人:「貧窮而不去巴結奉承,要考察他的行為、恭。夫子之求之也:「夫子至於是邦也,說話小心謹慎,而好犯上者。」 譯文:「尊重有賢德的人。」子貢曰。」 子曰;父沒?」子曰:「老師是靠溫和。小大由之、良,和為貴、恭敬,]就能避免恥辱:「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好處],那也是不可以的,本立而道生,可謂孝矣;父親死後:「禮的應用,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其為仁之本與,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言而有信,不也是君子嗎:「花言巧語,[這樣做!別人不了解我,不也是很高興嗎!",根本確立了
⑷ 論語一則(帶解釋、相關故事)
1、《論語》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習了並且經常去復習它,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這不也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嗎?沒有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因此而煩惱怨恨,這不正是一種君子的胸襟嗎?」
2、論語三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論語·為政》
譯文:
學習到的東西,常常去練習、實踐,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學習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憑此做學習的榜樣
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因為迷惑而更加危險。
(4)論語學而篇的相關故事擴展閱讀:
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⑸ 關於論語的小故事
1.一日來到衛國,寄住在一個名叫蘧伯玉的家中。衛國君主靈公,有個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見他,就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凡是想和我們國君交朋友的,一定會拜見我們南子夫人,我們南子夫人也想見見您。」孔子辭謝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來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帳中等待。孔子進門後就叩頭行禮,美貌絕倫的南子夫人也在帳中盈盈回拜,行動時,所戴環佩玉器發出叮當撞擊的清脆響聲,此情此景,令謹尊禮法的孔聖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後,孔子再見到弟子們就有些訕訕的,自己解釋說:「我本來就不願意見她,既然迫不得已見了,就得還她以禮嘛。」
子路不愛聽,孔子急得發誓:「我假若不對的話,上天一定厭棄我!上天一定厭棄我!」
2.一天,孔子來到鄭國,和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城郭東門,鄭國有一個人看見了孔子,就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國國卿子產,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採的樣子,像一條喪家狗。」
子貢與孔子見面後,就把原話如實轉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他說我像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3.一次,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據蒲地反叛衛國。因為孔子與衛國相親,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備,和蒲人打鬥在一處,蒲人害怕了,就對孔子說:「如果你發誓不到衛國去,我們就放你們走。」孔子馬上發了誓,並和蒲人訂立了盟約,蒲人這才放他們出城。
孔子出了城卻直奔衛國,子貢說;「與人訂了盟約也可以違背嗎?」孔子從容笑曰:「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在神那裡是不算數的。」
⑹ 論語小故事
1.一日來到衛國,寄住在一個名叫蘧伯玉的家中。衛國君主靈公,有個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見他,就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凡是想和我們國君交朋友的,一定會拜見我們南子夫人,我們南子夫人也想見見您。」孔子辭謝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來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帳中等待。孔子進門後就叩頭行禮,美貌絕倫的南子夫人也在帳中盈盈回拜,行動時,所戴環佩玉器發出叮當撞擊的清脆響聲,此情此景,令謹尊禮法的孔聖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後,孔子再見到弟子們就有些訕訕的,自己解釋說:「我本來就不願意見她,既然迫不得已見了,就得還她以禮嘛。」
子路不愛聽,孔子急得發誓:「我假若不對的話,上天一定厭棄我!上天一定厭棄我!」
2.一天,孔子來到鄭國,和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城郭東門,鄭國有一個人看見了孔子,就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國國卿子產,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採的樣子,像一條喪家狗。」
子貢與孔子見面後,就把原話如實轉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他說我像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3.一次,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據蒲地反叛衛國。因為孔子與衛國相親,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備,和蒲人打鬥在一處,蒲人害怕了,就對孔子說:「如果你發誓不到衛國去,我們就放你們走。」孔子馬上發了誓,並和蒲人訂立了盟約,蒲人這才放他們出城。
孔子出了城卻直奔衛國,子貢說;「與人訂了盟約也可以違背嗎?」孔子從容笑曰:「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在神那裡是不算數的。」
⑺ 寫一《論語》有關的故事
參考 1.一日來到衛國,寄住在一個名叫蘧伯玉的家中。衛國君主靈公,有個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見他,就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凡是想和我們國君交朋友的,一定會拜見我們南子夫人,我們南子夫人也想見見您。」孔子辭謝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來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帳中等待。孔子進門後就叩頭行禮,美貌絕倫的南子夫人也在帳中盈盈回拜,行動時,所戴環佩玉器發出叮當撞擊的清脆響聲,此情此景,令謹尊禮法的孔聖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後,孔子再見到弟子們就有些訕訕的,自己解釋說:「我本來就不願意見她,既然迫不得已見了,就得還她以禮嘛。」
子路不愛聽,孔子急得發誓:「我假若不對的話,上天一定厭棄我!上天一定厭棄我!」
2.一天,孔子來到鄭國,和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城郭東門,鄭國有一個人看見了孔子,就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國國卿子產,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採的樣子,像一條喪家狗。」
子貢與孔子見面後,就把原話如實轉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他說我像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3.一次,孔子路過一個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據蒲地反叛衛國。因為孔子與衛國相親,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備,和蒲人打鬥在一處,蒲人害怕了,就對孔子說:「如果你發誓不到衛國去,我們就放你們走。」孔子馬上發了誓,並和蒲人訂立了盟約,蒲人這才放他們出城。
孔子出了城卻直奔衛國,子貢說;「與人訂了盟約也可以違背嗎?」孔子從容笑曰:「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在神那裡是不算數的。」
⑻ 告訴我論語學而篇第2,3,4,5則的故事!!!
http://..com/question/24253157.html?si=4
⑼ 論語學而篇
論語·學而》-原文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求採納!!
⑽ 有關論語道理的小故事
《論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並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麼都學不到。」
孔子說:「由(子路)!教給你什麼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人們謚為『文』呢?」孔子說:「孔文子聰敏好學,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羞恥,因此謚他為『文』啊!」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來思考,卻沒有長進,不如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