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少兒版故事
❶ 少兒故事
謝謝剛講給孩子聽了,他很開心。
❷ 秦始皇統一六國中有趣的故事,要能吸引人,不要大家都知道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
秦始皇
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 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物身世】
--------------------------------------------------------------------------------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至大期生子政;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趙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斗爭終於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趙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里的政治生涯。
對於秦始皇來說,最熟悉的女性最莫過於母親了。
在秦始皇3歲的時候,父親異人將他們母子作為人質留在了趙國。母親趙姬曾是呂不韋的姬妾,所以「兩個父親」的傳言一直伴隨趙政的成長,再加上趙國人的唾棄、鄙視都讓年幼的秦始皇對母親———這個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充滿了愛與恨的復雜感受。
秦始皇與母親相依為命。從出生在趙國一直到9歲,這個階段正好是一個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他無法發展出對遠在秦國父親形象的認同,也無法發展出對母親形象的認同,更無法發展出對仲父———呂不韋這個也許是親生父親形象的認同。這些復雜的狀況造成了秦始皇復雜的心理感受。他必須依靠唯一的女性———母親才能生存下來,他卻又鄙視和討厭自己母親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造成了他幼年心靈巨大的創傷。所有的這些創傷帶來的不良情緒都會投射到母親———這個唯一的女性身上。
【登上王位】
--------------------------------------------------------------------------------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趙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邦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太後,又怕太後怨恨,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鬍子就進宮了。秦始皇日漸長大,於是他們就騙秦始皇,說太後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里。秦始皇信以為真,於是他們搬到離秦始皇遠的地方,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在太後的幫助下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繼呂不韋後又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嫪毐難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後對一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後很生氣,並且暗中找了個機會告訴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備叛亂。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後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統一六國】
--------------------------------------------------------------------------------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1]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也是中國封建制王朝的開始。
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奪九鼎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一直受許多國家所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鐵所制。夏、商、周是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51年,
周赧王59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捲入這次活動。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昭王大怒。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盡快掃除統一天下的一個障礙。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咸陽(途中一鼎落於泗水,所以秦國只得到8鼎,但習慣上仍稱九鼎)。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總方針
秦王政親政後,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劃統一六國的大業。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去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
滅韓國
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趙國。因為,趙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強,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但是,趙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趙國均被趙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趙國的同時,秦對韓採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滅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一年。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鐧—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滅魏國
公元前231年,魏景閔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進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准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的當口,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3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滅楚國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志漸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准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滅燕國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國君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系,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余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同一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並入秦的版圖。
滅齊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一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齊王建十六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後逝世,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秦齊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
【首稱皇帝】
--------------------------------------------------------------------------------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於統一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政第一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通知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像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象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為「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藉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中央集權】
--------------------------------------------------------------------------------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中央機構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咨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後和太子的事務;將作少府—負責宮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機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司監察。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他們是:
秦地:巴郡,蜀郡,隴西郡,北地郡;
趙地:太原郡,雲中郡,邯鄲郡,巨鹿郡,雁門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東郡,東郡,碭郡,河內郡;
韓地:三川郡,上黨郡,潁川郡;
楚地:漢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陽郡,陳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會稽郡,長沙郡,衡山郡;
齊地:東海郡,齊郡,琅琊郡,膠東郡,濟北郡;
燕地:廣陽郡,上谷郡,漁縣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
南越故地: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令、長領有丞、尉及其他屬員。縣令、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
縣以下有鄉,其主要職能有四:1.攤派徭役;2.徵收田賦;3.查證本鄉被告案情;4.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游徼掌治安。
鄉下有里,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有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里中設置嚴密的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里連坐。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事。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里。
【全面統一】
❸ 秦朝統一六國的故事
秦始皇繼承祖輩基業,而且發揚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乾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秦始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時間/都城/君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國都:新鄭),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後(公元前230年),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打趙國(國都:邯鄲),前228年俘虜了趙王,趙滅。公子嘉逃到了代郡,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代王也被俘,趙徹底滅亡。 在秦王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敗了燕、代聯軍。攻佔了燕國(國都:薊城)。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後來,燕王只得殺死了曾經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燕國最後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 公元前225年,魏國(國都:大梁)也被秦軍滅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國的秦軍因為兵力太少,被楚軍打敗。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了六十萬重兵,結果,王翦用了三年時間,終於拿下了楚國(國都:郢)。 最後滅掉的是齊國(國都:臨淄)。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國一樣。因此,齊國沒有做任何戰爭准備。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國都被滅掉後,齊國這才派兵准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秦國大將王賁在最終滅掉燕國後,領兵大舉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至此,在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十年統一了中國。 決定性戰役: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國拉開了與趙國長平之戰的序幕。戰爭經過了上黨歸趙,廉頗與秦堅壁對壘,秦將白起使反間計,使趙孝成王撤換了戰爭經驗豐富的趙國名將廉頗,而啟用了善於「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長平一帶雙方擺開了決戰的架勢。趙括一到長平,就改變了廉頗原定的戰略,反守為攻,主動攻擊。白起裝著敗退,誘趙軍深入,爾後斷趙軍退路,將趙軍分割包圍,然後吃掉。趙軍被圍40天,糧絕無援,奮力突圍,傷亡很大,沒有成功,趙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趙軍45萬人被俘,被秦軍全部坑殺在長平一帶。屍骨遍野,頭顱成山,血流成河,成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殺害戰俘的一次戰役。此次戰爭,秦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此次戰爭對於研究戰國晚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變革興衰以及秦統一中國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❹ 《中華上下五千年》秦滅六國的故事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當時呂不韋為秦相,獨擅大權。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歲即將親政,但此時秦國朝廷中卻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爭。
呂不韋和嫪毐把持朝政、惑亂後宮。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平定嫪毐之亂,次年免除呂不韋的相職,呂不韋飲毒酒自殺。秦王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
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了韓王安,於韓地建置潁川郡,韓國滅亡。這時趙國發生大旱災。秦將王翦率領土兵直下井陘(河北省井陘縣西),秦將楊端和率領河內兵進圍趙都邯鄲。
趙派李牧、司馬尚帶領大軍抵禦。趙王寵臣郭開受了秦國賄賂,散布流言說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因此改用趙蔥和顏聚替李牧、司馬尚,並且殺死李牧。
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趙軍,殺了趙蔥,俘虜了趙王。趙公子嘉率領其宗族數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
秦就在趙都邯鄲一帶建立邯鄲郡。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遷都到遼東。秦將李信帶兵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的計策,殺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求和。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將軍王賁攻魏,包圍了魏都大梁,引黃河水灌城,三個月大梁城壞,魏王出降,魏國滅亡。秦就在魏的東部地區建立碭郡。
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帶20萬大軍攻楚失敗。 後秦王政派王翦帶60萬大軍出征,大破楚軍於蘄(今安徽宿縣東南),迫使楚將項燕自殺。接著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國之君,設置會稽郡,楚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攻燕的遼東,虜燕王喜,滅亡了燕國。接著又回師攻代,虜代王嘉,建立代郡(河北蔚縣西南)和遼東郡(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公前221年,秦將王賁從燕國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滅了齊國。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並了東方六國,從此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期,進入了帝國時代。
(4)六國少兒版故事擴展閱讀
秦滅六國的歷史意義:
秦國前後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從此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❺ 六國的成語故事
三足鼎立sānzúdǐnglì
[釋義]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圓形;三足;兩耳。像專三條腿的屬鼎那樣立著。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語出] 《後漢書·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正音] 足;不能讀作「zhú」。
[辨形] 立;不能寫作「力」。
[近義] 鼎足之勢 鼎足三分
[反義] 不打自敗
[用法] 比喻三方面如鼎足相峙並立。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❻ 秦國統一六國的故事大神們幫幫忙
西周滅亡以後,經過春秋五霸,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這時候,七雄並立。而七雄爭斗的結果,是西方的秦國佔了上風。秦始皇,也就是秦王贏政就在這種背景下出生。他在前246年即其13歲時,繼承王位,前237年即其22歲時開始親理朝政。在軍事上,他制定了「分化瓦解各個出破」的正確戰略。經過長期的准備,秦王贏政開始著手進行統一戰爭。 贏政首先滅掉了早已臣服於自己的韓國,將韓國的貴族王室都押送到咸陽。韓國是六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而且和秦國相連,它的滅亡,為秦國勢力東出承谷關提供了條件。 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貫攻破大梁,魏國滅亡,韓趙魏原來是一個國家,就是晉國。晉國原本是春秋諸候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可惜的是,這么一個強國卻分裂為韓、趙、魏三個國家,自己又互相猜疑,最終被秦國各個擊破。 接著,贏政計劃滅掉六國中地盤最大的楚國。在御前會議上,年輕的大將李信認為,楚國雖然地盤很大,但是它的兵力不強,而且早在十幾年前秦國就出兵奪取了楚國的巴蜀部分;如果是非曲直江而下,只要20萬兵力,就可以征服楚國。但是老將軍王翦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楚國是個大國,雖然屢次戰敗,但是實力猶存,用20萬人去消滅楚國是不現實的。要滅亡楚國至少要60萬兵力,而且穩扎穩打,才能成功。但是贏政沒有聽取王翦的意見,他委派李信為統帥,帶領20萬兵力南征楚國。 但是戰爭的結果完全證明了王翦意見的正確,李信的20萬大軍在長江一線遭到楚軍的頑強阻擊,最後後援不及,大敗而退,秦軍損失慘重,兵士死傷無數,七個有名的悍將戰死。 秦王政閏訓大怒,把李信革職,並最後下定決心,派王翦率60萬大軍再次選征。王翦大軍浩浩盪盪向楚國戟。楚國也動員全國兵力進行抵抗。王翦到了前方,只讓兵士修築壁壘,閉門不理楊國大將項燕的一再挑戰。過了一段時間,面燕做出了一個錯誤判斷,他認為秦國新敗,沒有實力和膽量馬上戟,王翦是在這么駐防保護已被佔領的韓國,於是放鬆了敬惕。就在項燕鬆懈之機,王翦突然發起攻勢,楚國迅速瓦解。秦軍乘勝一直打到壽春,俘虜了楚國負 。項楚得知楚王被俘虜的消息,渡過長江,想繼續抵抗。王翦不給項燕以喘息之機,迅速打造戰船,訓練水軍,渡江追擊,項燕購大勢已去人得拔劍自殺,楚國滅亡。 隨著楚國的滅亡,水面的燕國和東西的齊國也相繼在公元前222年和公元前22年滅亡。這樣,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王朝。
❼ 秦滅六國的故事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內史騰率兵滅韓國,俘韓王安,所得韓地置潁川郡,韓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軍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殺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賁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後 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一年後,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滅越國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投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滅韓
公元前230年,秦軍擊破楚軍後休整了兩年,秦王政派內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鄭(今河南新鄭),韓國滅亡。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滅趙
公元前236年,秦王乘趙國進攻燕國之際,分兩路大軍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的的序幕。秦軍攻佔了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鄴(今河北磁縣南鄴鎮)和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9座城池城,趙國的實力大減。
公元前234年,秦王贏政擔心秦滅韓時,趙國仍有助韓的可能,再度攻打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斬首10萬,大敗趙軍,並殺死趙將扈輒。趙國經過秦國數年的攻擊,再無組織進攻能力了,僅能退守邯鄲自保,秦軍才轉向攻打韓國。
公元前232年,秦軍分兩路進攻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擊敗(番吾之戰)。公元前231年,趙國代地發生地震。公元前230年,趙國遭遇飢荒。
公元前229年,秦滅韓後第二年,秦軍乘趙國遭受旱災之際,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十九年(前228年),破趙軍,攻佔邯鄲,俘趙王,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收拾好殘部自立為代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余勢力,俘代王嘉。
滅魏
秦國先後滅韓、趙和重創燕國以後,地處中原的魏國孤立無助,公元前225年,秦國將領王賁率兵出關中,攻佔了楚國北部的十幾座城,保障了攻魏秦軍側翼安全後,旋即回軍北上突襲並圍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依託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軍強攻毫無奏效,於是引黃河水灌入城內。三個月後,大梁城被水浸壞,魏王投降,魏國滅亡。秦在魏國地區設立碭郡。
滅楚
公元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萬秦軍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攻下平興(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進兵到城你(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反擊,大敗秦軍,李信敗逃。
公元前225年,秦王命老將王翦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兩軍在陳相遇,王翦以逸待勞,按兵不動,楚軍多次挑戰,秦軍亦不與交戰,項燕只好帶兵東歸,秦軍趁楚國撤退之時迅速出擊,並在蘄大敗楚軍,殺楚將項燕。
公元前224年,秦軍乘勝追擊,攻佔楚都郢(今湖北荊州),俘虜楚王,楚國滅亡。秦在楚地設郢郡。
滅燕
秦軍破趙以後,王翦屯軍中山故地,准備下一步攻打燕國。燕太子丹派荊軻赴秦,准備以獻督亢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首級之名刺殺秦王,幻想造成秦國混亂,以解被滅亡的危險,結果陰謀敗露,荊軻被殺。秦王以此為借口,於公元前226年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大敗燕軍和前來支援的代軍,攻陷薊,燕王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往遼東。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殲了逃到遼東的燕軍,俘虜燕王,燕國滅亡。
滅齊
秦國重金收買了齊丞相後勝,使齊國即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備。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秦國滅五國後,齊王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准備抵禦秦軍的進攻。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北)。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秦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❽ 秦滅六國的小故事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年),內史騰率兵滅韓國,俘韓王安,所得韓地置潁川郡,韓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軍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殺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賁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後 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領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一年後,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滅越國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投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滅韓
公元前230年,秦軍擊破楚軍後休整了兩年,秦王政派內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鄭(今河南新鄭),韓國滅亡。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滅趙
公元前236年,秦王乘趙國進攻燕國之際,分兩路大軍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的的序幕。秦軍攻佔了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鄴(今河北磁縣南鄴鎮)和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9座城池城,趙國的實力大減。
公元前234年,秦王贏政擔心秦滅韓時,趙國仍有助韓的可能,再度攻打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斬首10萬,大敗趙軍,並殺死趙將扈輒。趙國經過秦國數年的攻擊,再無組織進攻能力了,僅能退守邯鄲自保,秦軍才轉向攻打韓國。
公元前232年,秦軍分兩路進攻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擊敗(番吾之戰)。公元前231年,趙國代地發生地震。公元前230年,趙國遭遇飢荒。
公元前229年,秦滅韓後第二年,秦軍乘趙國遭受旱災之際,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十九年(前228年),破趙軍,攻佔邯鄲,俘趙王,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收拾好殘部自立為代王。
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余勢力,俘代王嘉。
滅魏
秦國先後滅韓、趙和重創燕國以後,地處中原的魏國孤立無助,公元前225年,秦國將領王賁率兵出關中,攻佔了楚國北部的十幾座城,保障了攻魏秦軍側翼安全後,旋即回軍北上突襲並圍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依託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軍強攻毫無奏效,於是引黃河水灌入城內。三個月後,大梁城被水浸壞,魏王投降,魏國滅亡。秦在魏國地區設立碭郡。
滅楚
公元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萬秦軍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攻下平興(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進兵到城你(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反擊,大敗秦軍,李信敗逃。
公元前225年,秦王命老將王翦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兩軍在陳相遇,王翦以逸待勞,按兵不動,楚軍多次挑戰,秦軍亦不與交戰,項燕只好帶兵東歸,秦軍趁楚國撤退之時迅速出擊,並在蘄大敗楚軍,殺楚將項燕。
公元前224年,秦軍乘勝追擊,攻佔楚都郢(今湖北荊州),俘虜楚王,楚國滅亡。秦在楚地設郢郡。
滅燕
秦軍破趙以後,王翦屯軍中山故地,准備下一步攻打燕國。燕太子丹派荊軻赴秦,准備以獻督亢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首級之名刺殺秦王,幻想造成秦國混亂,以解被滅亡的危險,結果陰謀敗露,荊軻被殺。秦王以此為借口,於公元前226年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大敗燕軍和前來支援的代軍,攻陷薊,燕王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往遼東。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殲了逃到遼東的燕軍,俘虜燕王,燕國滅亡。
滅齊
秦國重金收買了齊丞相後勝,使齊國即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備。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秦國滅五國後,齊王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准備抵禦秦軍的進攻。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北)。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秦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❾ 蘇秦掛六國相印的故事
「六國相印」說的是蘇秦游說六國,成為六國宰相之後,身上帶著六國相印的故事。
蘇秦是戰國時期與張儀同樣有名的政治家,與張儀形成一縱一橫的對比。蘇秦有著無比輝煌的政治人生,曾成功說服六國實行他的合縱主張,並執相印,成為六國宰相,權勢滔天。
早年蘇秦在鬼穀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在學成後,就決定游歷列國,向那些國家的君王推廣他的主張,以此受到重用和賞識。
然而他的游說行動卻慘遭失敗,在各國君王那裡遭到了拒絕和輕視。尤其是在多次建議秦王用連橫策略兼並其他國家時,被秦王以他的想法都是空談的理由而拒絕。
長時間的游歷使蘇秦用盡了錢財,身上的衣物也沒有完好的了,最後他只能無奈回家。回到家後,即使被游說的失敗與家人冷漠的態度而打擊,蘇秦仍未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再一次努力鑽研,刻苦讀書,堅信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
在一年的刻苦努力後,蘇秦重新出發游說各國。這次他成功地將自己合縱的主張推廣給了六國君王,成功組織了六國聯盟抵抗秦國,致使秦國十五年內不敢出兵攻打六國,獲取了六國十五年的和平生活。
(9)六國少兒版故事擴展閱讀:
「六國相印」的歷史:
前294年,齊國發生了「田甲劫王」的嚴重政治事件,長期把持齊國政權的田嬰、田文一派受到打擊,孟嘗君被迫出走,這位齊國宗室的後半生就是在對付自己的祖國中度過的。
孟嘗君的下台給蘇秦進一步施展外交欺騙創造了巨大的空間。由於騙取了齊湣王的信任,蘇秦一度被任命為齊、趙、燕三國的相邦(只是三國相印),但他卻利用這一切有利條件極力挑撥齊、趙關系,而蘇秦的籌碼正是富裕強盛的宋國(此時宋國已經幾乎統一了淮泗之間的全部版圖)。
齊湣王想用宋國的膏腴之地籠絡新興的趙國,而蘇代則千方百計阻撓。不僅如此,蘇秦為了使齊國徹底孤立,還鼓動齊湣王攻打昔日的盟國。前289年,齊、趙合軍攻韓,至魯關下。
對於蘇代的活動,趙國曾一度非常抵觸。但是趙國的日漸強大使秦國也不得不未雨綢繆。前288年,秦昭王欲自立為帝,又恐齊國反對,於是便尊齊湣王為東帝,自立為西帝,並約定五國伐趙,瓜分趙國。
燕昭王恐趙國滅亡後齊國愈強、燕國愈弱,於是便讓蘇秦阻止了這次軍事行動。蘇代騙齊湣王去掉了帝號,並於前287年組織齊、楚、三晉合縱攻秦。
但是在對付秦國的同時,齊、趙、魏也在激烈地爭奪宋國。秦昭王去帝請服後,各國失去了共同的敵人,於是矛盾公開化。
齊國和趙、魏為了奪取宋國的控制權而公然大戰。前286年,不甘失敗的趙國又一次向齊國挑戰,挫敗趙國之後,齊湣王緊接著第三次伐宋,這一次孤立無援的宋國終於被吞並了,而齊國也徹底失去了楚、三晉等的支持。
前285年,秦軍越過魏、韓兩國攻齊,打敗了已成強弩之末的齊軍,奪取了位於宋地北界的河東九城,不久後趙國也攻陷了齊國在黃河以西的據點靈丘,作為將來進軍的基地。
前284年,秦、燕、三晉五國聯軍大舉進攻齊國。齊湣王命伐宋的功臣觸子為將。觸子欲圖利用濟水天險和聯軍對峙,然後等待聯軍出現破綻再予以打擊。
但是急於求勝的齊湣王卻用惡言逼迫觸子出戰,觸子不得不與聯軍交鋒,臨陣時又心生猶豫企圖退兵,結果被五國聯軍趁勢大敗,觸子從此不知其所。
齊湣王又命達子率齊軍余部迎戰,但由於齊湣王賞罰不明,士氣低落的齊軍再次被痛擊。齊湣王此時才發現蘇秦的間諜身份,遂將其車裂於臨淄市中。
齊湣王輾轉逃亡到五都之一的莒。楚國以助齊之名佔領了淮北等大片土地,楚將淖齒甚至深入至莒,被齊湣王拜為相邦。不久,齊湣王被淖齒弒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齊湣王
❿ 秦王滅六國的各國故事
揮師滅韓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長驅直入,俘虜了韓王安,在韓國故地設置了穎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縣),韓國宣告滅亡。韓國的滅亡是秦統一戰爭全面展開的標志。 破趙逼燕 秦滅韓之後,第二個目標就是趙國。公元前229年,趙國接連發生大地震和大飢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楊端向趙國發動全面進攻。王翦施行反間之計,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大肆誹謗李牧等人,說他們要謀反,促使趙王將李牧殺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攻克邯鄲,俘獲趙王遷,佔領趙國本土。接著揮師北上,屯於中山(河北定縣),逼近燕國。 攻破燕國 秦軍逼近燕國,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國的太子丹收容秦國叛將樊於期,並通過燕國勇士田光結識了刺客荊軻,企圖刺殺秦始皇,但荊軻未能殺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對燕國的憤怒。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佔燕都薊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 佔領魏地 秦軍攻克燕都薊城後,把打擊的矛頭指向了魏國。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去攻打魏國。王賁看到大梁城地勢較為低下,又離黃河、鴻溝不遠,遂令秦軍開渠,將黃河、鴻溝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個月後,城垣崩塌,秦軍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殺,魏國滅亡。 大舉伐楚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軍攻楚。李信輕敵冒進,先勝後敗。公元前224年,秦始皇親請老將王翦,令率60萬大軍伐楚。大破楚軍於蘄南,殺楚將項燕,佔領楚國大片領土。公元前223年,王翦與蒙武合攻楚都壽春,俘獲楚王負芻。次年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楚國的江南地區,降服百越之君。楚國宣告滅亡。 吞滅齊國 楚國滅亡後,秦始皇派王賁率軍深入東北,掃除燕、趙殘余勢力。公元前222年,王賁攻佔遼東,俘虜了燕王喜。接著攻下代城,俘虜了代王嘉。燕、趙兩國徹底滅亡。至此,東方六國中就只剩下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賁率秦軍從燕國邊界南下進攻齊國。王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的情況下,猝然攻入齊都臨淄(山東淄博)。齊王建入秦投降,齊國也被納入秦國的版圖。 具體故事:荊軻刺秦王,水淹大梁.鄭國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