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的故事1000字
⑴ 誰有林則徐觀後感1000字的
正義之花-讀《林則徐》有感 自從林則徐銷毀了鴉片以後。我就有了一片佩服他的回心。(林則徐銷毀鴉片的過答程)最後我要對林則徐說一句話:「你為了讓中國人民擺脫鴉片的困擾,你下令把這些鴉片銷毀,找回了人民的健康。你真正義,真勇敢!」
⑵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的作文一千字左右
今天,我讀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這本書中的一個故事令我十分難忘,這個故事是「林則除虎門銷煙」。這個故事雖然已經在四年級時上過了,但是今天再次看見這個故事時,我還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激動。這個故事講得是:乾隆未年,來中國以通商為名義的英國特使,在乾隆帝那兒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不死心,他們在罌栗花中提煉出一種有毒的麻醉品——鴉片。自鴉片輸入中國,有增無減,進度十分驚人。道光帝決心禁煙。便派林則徐去銷毀鴉片。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林則除於虎門銷毀鴉片。200多萬斤鴉片,整整燒了23天,就連燒剩下來的煙渣也隨河水沉沒大海了。
鴉片,一種從罌栗花中提煉出來的有毒的麻醉品,經火煎烤,會散發出一種香味,使人吸之,迷迷騰騰,精神興奮,像是一種享受。一旦上癮,則很難戒掉。吸食鴉片不僅有害個人健康,吸食多了甚至可以斷送生命。
白鴉片進入中國以來,開始是一些商人,官宦子弟吸食成癮,後來逐漸擴大到一般平民。給中國人民帶來嚴重性的災難,尤其是廣東沿海地區。
林則徐自上任以來,對走私鴉片的人繩之以法,不但搗毀其窩點,而且嚴懲其窩主。林則除用虎門銷煙,狠狠地打擊了走私鴉片的囂張氣焰,而且打破了中國白銀大量地外流,銀價狂狂地上漲,銅幣貶值,老百姓生活愈加痛苦的現狀,而且讓英國人長了個記性。
林則徐是我國近代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他是怎樣成為人人敬仰英雄的呢?讓我來告訴大家!
十九世紀以後,因為當時的統治者清王朝的皇帝腐敗無能整天吃喝玩樂,根本不把治理國家當成一回事,所以.就有一些英國殖民者販運一種名叫鴉片的毒品到中國來買,毒害中國人的身體,賺取中國人的錢財。當時吸鴉片的人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多達數百萬。林則徐看不過去,就寫信給皇上要求禁絕鴉片,皇帝同意了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讓他去查禁鴉片。林則徐立下軍令狀;不禁絕鴉片,絕不回京。
一到廣州,他先掌握了全部情況,並告訴煙販們;三日以內必須交出所有鴉片。煙販們不以為然,想矇混過關,假惺惺的交出了一千多箱鴉片,林則徐知道煙販們耍花招,就把煙販們統統地抓起來了,煙販們一看大事不妙,就交出所有鴉片,一共兩萬多箱,共重二百五十多萬斤。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天空非常晴朗,就在那一天,所有被收繳的鴉片被銷毀了。
因此,林則徐成為近代史上比較傑出的民族英雄了。
⑶ 林則徐的一本小傳1000字
林則徐(1785-1850) 則徐之名的來源:則,君子是則是效。徐:巡撫徐嗣曾(新任福建巡撫徐嗣曾是一個清官)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謚號文忠。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元撫:以巡撫徐嗣曾為榜樣的意思。少穆石麟,據程恩澤《題林暘谷年丈飼鶴圖遺照》詩及注的解釋,林則徐出生那天晚上,林賓日「夢中親見鳳凰飛」,這使他立即聯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類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為是吉兆,因此在給兒子取名「則徐」之餘又給字「少穆」,「石麟」。林則徐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六年中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二十五年起,先後外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任上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採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撫民。後升任河東河道總督,親自實地查驗山東運河、河南黃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黃河由山東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蘇巡撫。江蘇旱澇災情嚴重,他上奏歷陳民間困苦,堅請緩征受災州縣漕賦;致力興修水利工程。為克服銀荒和利於貨幣流通,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提出自鑄銀幣的主張,為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 十七年,升任湖廣總督。是時鴉片已成為嚴重弊害,黃爵滋上疏主張以死罪嚴懲吸食者。林則徐提出六條禁煙方案,並率先在湖廣實施。八月,他上奏指出,歷年禁煙失敗在於不能嚴禁。九月應召進京,力陳禁煙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十一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十九年正月抵廣州。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並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在此期間,林則徐注意了解外國情況,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製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所譯資料,先後輯有《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澳門新聞紙》等,成為中國近代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購置外國大炮加強炮台,搜集外國船炮圖樣准備仿製。他堅信民心可用,組織地方團練,在沿海招募水勇,操練教習。七月因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拒不交出殺害中國村民的英國水手,又不肯具結保證不再夾帶鴉片,他下令斷絕澳門英商接濟。義律訴諸武力,挑起九龍炮戰和穿鼻洋海戰。林則徐督師數敗英軍。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貿易。十九年十二月實授兩廣總督。鴉片戰爭開始後,英軍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驚恐求和,歸咎林則徐。九月被革職。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協辦海防。五月充軍伊犁。 他在伊犁協助辦理墾務,倡導水利,開辟屯田。又繪制邊疆地圖,建議兵農合一,警惕沙俄威脅。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陝甘總督,次年轉任陝西巡撫。二十七年升雲貴總督。曾先後平息、鎮壓西北西南民族沖突和人民起義,整頓雲南礦政。二十九年因病辭職歸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途中卒於潮州普寧縣(今廣東普寧北)行館。贈太子太傅,謚文忠。林則徐平生愛好詩詞書法,著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等。所遺奏稿、公牘、日記、書札等輯為《林則徐集》。
⑷ 弘揚民族精神作文 林則徐 1000字 急用啊 最好是自己寫的
一個英雄,也有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不同之處在於,英雄的眼界與胸襟較之常人寬闊,縱然身處逆境中,也不自暴自棄,自輕自賤,而是為其所能為者,憂國憂民常系於心,終不令其光陰虛度。
林則徐遣戊伊犁後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文為詩,為人為臣,皆閃爍著這位抗英民族英雄的思想光輝,也流露出人之常情。
遣戍之途,迢迢千里。遠離京域,遺別故土,飽含讒言誹謗之冤,更懷國破家亡之憂,親人淚,故友情,紛紜繚繞;禁鴉片之熊熊烈焰,抗英賦之隆隆炮聲,恍似昨日之事。馬嘶車頓,戈壁蒼黃,夕陽西下,漠風悲涼。正當五十壯年,卻以帶罪之身發配流放伊犁。林則徐是懷著如此矛盾的心情來到伊犁的。
他一路上關心著時局的變化,一路上思念著家鄉的親人,攜帶二子,告別西路一座座城池,告別一個個迎送的新朋故舊,從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離開西安,十一月初九才抵達伊犁惠遠。行程四個月。
初冬的惠遠,彤雲密布,朔風呼號。曾與他並肩抗英,先期發配至此的前兩廣總督鄧廷楨,趕到城外數里迎接。昔日硝煙烽火,今日邊關蕭索,兩位老友在此時此刻重逢,心中多少感慨,盡在無言中……。
對林則徐這位愛國壯士,惠遠是多情多義的,雖是罪臣,從頭台到綏定,都有人前來迎接。
伊犁將軍布彥泰,字於謙,頗有風度,對林則徐敬仰而寬厚。在林則徐到來之前,即囑人在南街鼓樓前東邊寬巷內為其安排好新寓。第二天,又饋之以「米、面、羊、豕,雞、鴨等物」。
然而,畢竟是發配之臣.畢竟是身處逆境,畢竟是獨居天涯,那心境,那思念,那憂憤,那焦灼,亦當在情理之中。他盼家信,家信偏被拆封;他盼友書,友書姍姍婿來遲;他想家事,鄭夫人為寬其心不吐真相;他念國難,傳來的卻盡是不幸。
林則徐的思想感情豐富而又復雜。既有英雄的情操,也有常人的情懷;既有愛國的精神,也有忠君的思想。
在謫居惠遠的日子裡,他也賞花,他也讀書,他也觀園林,也以詩會友。但他畢竟不是長久閑居之人,一旦冰化雪消,春暖花開,他便外出踏勘。禁煙固是他的偉績,治水亦是他的專長。他在江南任職期間,治水業績名揚朝內外。在他被革去官職,發配伊犁後,還奉旨協助大學士王鼎治理過黃河。
布將軍對此自是悉知,也盼得其協助,治伊犁之水,以供屯田之需。林則徐在踏勘中,發現伊犁之水湃豐富,卻未曾好好利用。回民雖挖渠縱橫,卻各自成段,互不相連,且沼滔伊犁水白白流掉,僅靠山上積雪,總有雪消水竭之時,終不是長久之計。
林則徐向布彥泰獻策,修惶渠龍口的導源疏淤工程。布彥泰大喜。1844年,林公解囊捐資,親率錫伯營兵丁和民工數百人前往阿勒卜斯龍口工地,歷時四個月,用工十萬有零。當龍口竣工時,渠水奔騰,水流阡陌,兵民皆手舞足蹈。第二年,即開墾荒地20萬畝。如今湟渠(現改名為人民渠),從伊寧縣經伊寧市流至霍城、惠遠一帶綿綿數百里,沿途田野綠油一片。伊犁人民怎能忘記當年林公的膽識與作為。
布彥泰對林則徐此舉十分贊賞。他向朝廷呈上保奏林則徐的奏摺:「……臣見其賦性聰明而不浮。學問淵博而不泥,誠實明爽,歷練老成……臣平生所見之人,實無出其右者。」
後來,朝廷同意布彥泰之薦,下旨林則徐會同辦事大臣全慶經辦新疆開墾事宜。他先後到過庫車、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和田、庫爾勒、托克遜等地,負責開墾屯田,挖渠引水,並傳授種棉紡織技藝,在南疆各族人民中間撒下中原文化的種子。
「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馬看」。當林則徐1844年年底告別伊犁前往南疆時,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他對伊犁、惠遠充滿了眷念之情。在伊犁兩年多的日子使他不能忘懷,他也永遠留在了伊犁人民的心間。
⑸ 林則徐的故事一萬字
林則徐
中文名稱: 林則徐
又名: 字元撫 字少穆 晚號村老人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清代
民族: 漢族
生 卒 年: 1785~1850
相關事件: 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
生平簡介
林則徐(1785~1850)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六年中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二十五年起,先後外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任上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採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撫民。後升任河東河道總督,親自實地查驗山東運河、河南黃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黃河由山東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蘇巡撫。江蘇旱澇災情嚴重,他上奏歷陳民間困苦,堅請緩征受災州縣漕賦;致力興修水利工程。為克服銀荒和利於貨幣流通,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提出自鑄銀幣的主張,為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
十七年,升任湖廣總督。是時鴉片已成為嚴重弊害,黃爵滋上疏主張以死罪嚴懲吸食者。林則徐提出六條禁煙方案,並率先在湖廣實施。八月,他上奏指出,歷年禁煙失敗在於不能嚴禁。九月應召進京,力陳禁煙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十一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十九年正月抵廣州。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並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在此期間,林則徐注意了解外國情況,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製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所譯資料,先後輯有《四洲志》、《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澳門新聞紙》等,成為中國近代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購置外國大炮加強炮台,搜集外國船炮圖樣准備彷制。他堅信民心可用,組織地方團練,在沿海招募水勇,操練教習。七月因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拒不交出殺害中國村民的英國水手,又不肯具結保證不再夾帶鴉片,他下令斷絕澳門英商接濟。義律訴諸武力,挑起九龍炮戰和穿鼻洋海戰。林則徐督師數敗英軍。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貿易。十九年十二月實授兩廣總督。鴉片戰爭開始後,英軍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驚恐求和,歸咎林則徐。九月被革職。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協辦海防。五月充軍伊犁。
他在伊犁協助辦理墾務,倡導水利,開辟屯田。又繪制邊疆地圖,建議兵農合一,警惕沙俄威脅。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陝甘總督,次年轉任陝西巡撫。二十七年升雲貴總督。曾先後平息、鎮壓西北西南民族沖突和人民起義,整頓雲南礦政。二十九年因病辭職歸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農民起義,途中卒於潮州普寧縣(今廣東普寧北)行館。贈太子太傅,謚文忠。林則徐平生愛好詩詞書法,著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等。所遺奏稿、公牘、日記、書札等輯為《林則徐集》。
經典故事:
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時任江陵布政使的林則徐因父親去世,回到福州守孝。當他得知西湖被侵佔,影響了福州的農田灌溉,毅然站了出來。徵得了當時的閩浙總督孫爾准和福建巡撫韓克均的同意,林則徐撰寫了《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
為了長期維護湖址,杜絕日後再被人侵佔,林則徐在西湖湖邊砌築了1236丈的石駁岸。時光流逝,雖然現存的石駁岸早已不是林公當時修建的石岸,但在它們的保護下,西湖至今還維持著林公當年疏浚後的面積。林則徐在疏浚西湖之後,將李綱祠移建到了西湖邊,並題寫了一對楹聯:「進退一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這對楹不僅反映了林則徐當時的心境,也是林則徐一生為官的真實寫照。林則徐七歲能作文。九歲那年元宵節,老師給學生出對子:「點幾盞燈為乾坤作福」,林則徐應聲對曰:「打一聲鑼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老師帶林則徐等學童游鼓山,一時興起,出「山」、「海」兩字,要求學生做一絕對,當其他學童還在思索之時,林則徐率先吟道:「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又有人出聯曰:「鴨母無鞋空洗腳」,林則徐脫口而出:「雞公有髻不梳頭」。其父高興地說:「此兒性靈,時有發現處,不引之則其機反窒。」
林則徐年少時有一次參加童子試,其父怕他走路累了影響考試成績,便讓他騎在自己肩上趕路。來到考場,主考官見林則徐年少,有意考考他,即景出了一上聯,讓其對下聯,作為進考場應試的條件。此上聯曰:「子騎父作馬。」林則徐不慌不忙,一邊下地,一邊應聲答出下聯:「父望子成龍。」主考官聽了林則徐的下聯,頻頻點頭,贊不絕口,十分高興地放林則徐進了考場。
⑹ 林則徐的愛國故事
1、放眼世界
千古未遇的西方資本主義強敵入侵, 促使林則徐「 最先從封建的閉關自守的昏睡狀態中覺醒,以全新的態度睜眼看世界」 。
林則徐赴廣州主持禁煙後,在與侵略者斗爭的實踐中意識到自己對西方知識的貧乏、國人對王朝之外世界的無知,他急於改變「沿海文武大員並不諳諸夷情,震於英吉利之名,而實不知來歷」 的狀況。
於是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了解。
通過分析外國的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他認識到只有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抵禦外國的侵略。他萌生出「師敵長技以制敵「的思想。
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帶了頭,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
我們從中國國際法學史角度看,他在鴉片戰爭中,不僅是維護國際法原則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2、防衛新疆
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
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沙俄對中國的威脅,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於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有備無患。
他還領導群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人們為紀念他的業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
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曾大聲疾呼,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
果不其然,六十餘年之後,數百萬領土已被蠶食鯨吞,歷史證明了林則徐是正確的!
3、虎門銷煙
清朝的後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國的殖民主義者和投機商人,紛紛向我國走私毒品鴉片 (俗稱大煙) 。他們的目的,一是用鴉片換取白銀,掠奪我國的財富; 二是用毒品殘害中國人的身體,便於他們侵略。
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林則徐在兩湖總督任內向道光皇帝上書言事,痛陳西方國家對我國大量傾銷鴉片的危害,道光讀後深為所動, 即於同年12 月31 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使粵查禁鴉片。
林則徐到了廣州,命令外國商人把全部鴉片繳出來並保證不再私運鴉片到中國來,否則給予嚴懲。有些外國商人照辦了,可英國商人不肯繳,英國政府的代表義律還策劃陰謀,企圖頑抗。
林則徐當機立斷,堅決行使主權,中斷與英方的貿易並不再供應食物和水。英國人沒辦法,只好繳出了鴉片。
1839 年6 月3 日這一天,林則徐親自到虎門海灘,主持銷毀害人的毒品鴉片。他以無比的勇氣和決心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
(6)林則徐的故事1000字擴展閱讀:
1、虎門銷煙的背景-英國貿易入侵:
在中國閉關鎖國的時候,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英國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在當時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力水平。
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正是英國資產階級夢寐以求的潛在市場。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當時的中國堅持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正是英國向中國傾銷其工業產品的「絆腳石」。
19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在與外國的貿易中始終處於出超地位。中國對英貿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優勢。
走投無路的鴉片販子在中國受到熱捧,沿海官兵甚至出動兵船在近海與毒販交易,再由兵船運回內陸,開設煙館傾銷毒資全是國民所為。
英國資產階級先把紡織品輸往印度,然後把印度的鴉片輸往中國,再從中國把茶葉、生絲等輸往英國,英國人在這種三角貿易中大獲其利。
毒販如蠅群而來,除了英國,美國也從土耳其向中國輸入鴉片,俄國從中亞向中國北方輸入鴉片。
2、主要影響
虎門銷煙從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鴉片在中國的泛濫,在民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次,這次禁煙運動大大增加了中國廣大民眾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國向中國販賣鴉片的本質,喚醒了中國人們的愛國意識。
經過這次事件,禁煙英雄林則徐被中國人尊為民族英雄。其清廉、剛正不阿的品質也甚為後人傳頌。但是,「虎門銷煙」並沒有有效地解救中國於水火之中,反而加速了英國對中國的侵略。
原因在於,禁煙運動直接損害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英國政府很快決定對中國發動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虎門銷煙」也成為了外國列強發動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從這個角度看,「虎門銷煙」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腳步,從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
⑺ 林則徐的故事
1、林則徐的故事——虎門銷煙
林則徐派人在虎門海灘的高處,挖了兩個長寬各五十丈的大池,池壁有涵洞與大海相通。6月3日,林則徐率領廣東大小官員,前來監督銷毀收繳的鴉片。
一箱箱鴉片被投入浸滿海水的大池中,再倒上海鹽和生石灰,頓時池水沸騰,濃煙滾滾,鴉片化作了灰燼。成千上萬圍觀的群眾,發出了春雷般的歡呼聲。一批焚毀,沖刷干凈,又投入一批。就這樣,虎門銷煙整整持續了二十三天。
2、林則徐的故事——太極芋泥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時,英、德、美、俄等國的領事為了奚落中國官員,特備了西餐涼席「招待」林則徐,企圖讓林則徐在吃冰淇淋時出醜。事後,林則徐也設豐盛筵席「回敬」,這些領事先生。
幾道冷盤過後,端上了一盤顏色暗灰而發亮,深褐又光滑,似兩條魚顛卧其中,不冒熱氣,猶如冷盤。
一位外國領事拿起湯匙舀了一勺,往嘴裡一送,燙得兩眼發直,吐都來不及;又聽得「吱」一聲,只見另一位領事的嘴唇也燙出了一圈紅紅的「花邊」,其他客人都給驚呆了。這時,林則徐漫不經心地站起來介紹說:「這是中國福建的名菜,叫做太極芋泥。」從此,該菜名噪遠。
3、林則徐的故事——雨化事件
林雨化,字希吾,是林則徐的同族長輩,亦是林賓日所創立的真率會的中堅分子,為人正派不阿,不畏權勢。
他揭發當時的福建按察使錢士椿營私舞弊,遭錢士椿羅織罪名報復,林雨化拒不認罪,錢士椿則迫林雨化父親代押。結果林雨化被監禁七個月後,遣戍新疆,途中受盡折磨,直到六十歲時獲釋歸鄉。
林賓日對林雨化的遭遇感到無限憤慨,林則徐少時已經從父親口中聽聞林雨化事件,希望一見林雨化。在父親的引見下拜見了林雨化,拜讀其著作。之後,林則徐對吏治腐敗加深了認識,日後對他的改革吏治有重要作用。
林則徐的家離南宋抗金將領李綱之祠不遠,結果那裡成為他和朋友聯誼之所。此後,林則徐特別游覽歷代愛國者的遺跡,感受到愛國及民族思想的熏陶,後來他和友人梁章巨發起修葺李綱墓地行動,又重修於謙祠墓。
4、林則徐的故事——改詩深意
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年輕時功名未就,跌宕不羈,曾有詠新月詩雲: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林則徐讀了,認為女婿詩雖好,但卻小有不妥,於是替他把「必」字改為「況」字。沈葆楨的詩托月言志,未免自視清高,氣量偏狹。
林則徐把它改為「何況清輝滿十分」,詩意迥然不同,成為功名未就時,蓄才積識以備濟世之用,一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實現治國安邦的宏圖大業;而且對照上下句,詩中隱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深意。一字之差,反映了翁婿兩人的不同襟懷。
5、林則徐的故事——同榜之誼
潘錫恩,曾任江南河道總督兼漕運總督。晚年晉封太子少保,去世後賜謚號「文慎」。嘉慶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開科取士後,林則徐赫然列居放榜單中第二甲九十二名進士中的第四位,潘錫恩列居第三十五位。中進士後兩人都被選任為翰林院庶吉士。
其後潘錫恩在任會試同考官後的第二年(1817年)大考中名居第一,其所寫的《澄海樓賦》一文深受嘉慶皇帝的欣賞。這兩位彪炳史冊的人物是同榜也是知己,在清朝嘉慶、道光時期曾有一段不平凡的交往。
⑻ 關於林則徐的故事900字
林則徐,福建候官人。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
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後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20歲中舉人。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里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准備了些必要條件。
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編修。此後歷任國史館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秘堂辦事、江西、雲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在京官時期,他矢志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於是,他「文學而潛修」。為了通於政事,「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於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在京師為官七年中,他廣泛搜集元、明以來幾十位專家關於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著述,寫了《北直水利書》。書中明確指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認為只有發展華北水利,提倡種稻,就地解決漕糧,才能合理解決南糧北運及由此產生的漕運積弊問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林則徐曾在京參加過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壺」的文藝團體「宣南詩社」,結識了龔自珍、魏源等人,在詩社裡進行詩文酬唱活動。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則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甄拔人才,建議興修海塘水利,頗有作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種阻力難以應付,曾發泄「支左還絀右」「三嘆作吏難」這樣的苦悶。終於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辭職回籍。林則徐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但由於性情過於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復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雲直上時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並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江蘇這一年夏秋之際大雨成災,松江飢民聚眾告災,洶洶將變。林則徐反對調兵鎮壓,親自赴松江安定災民,採取一系列救災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年底入覲歸來,署江寧布政使,讓林則徐負責全省災賑事務。但道光四年秋,林則徐先後遭父母喪,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喪完畢。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後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歲之中,周歷三省、所至貪墨吏望風解緩。疆臣重其才,皆折節傾心下之。」他為清朝統治的長遠利益,銳意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一時賢名滿天下。」十月,升任河東河道總督。面對關繫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繪畫張掛,便於了解和治理。林則徐辦事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面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他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地力必資人力,土功皆屬農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林則徐這種農耕思想,是在實際考察中體驗出來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蘇大水災,林則徐不顧報災限期和朝廷斥責,詳盡陳述災情,呼籲緩征漕賦,提出「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請求,這對發展生產,蘇息民困在客觀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時,他分析水災原因是由於吳淞江、黃埔江、婁河及與之相表裡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於是決定興修白茆河、婁河,還修建海塘,這些在我國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林則徐對清王朝的財經政策、貿易政策提出異議,反對一概禁用洋錢,並第一次婉轉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鑄銀幣,建立本國銀本位制度的主張。這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這也是適應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保護本國工商業者,保護民族經濟獨立發展,抵制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先進思想。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則徐生平愛好詩詞、書法,著有《雲左山房文鈔》、《雲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書》等著作。所遺奏稿、日記、公牘、書札、詩文等,建國後輯為《林則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