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的梅花精神小故事
① 林和靖」梅起鶴子」的故事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復,寧波奉化黃賢村人。因他四十多歲後長期隱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歲死於孤山,葬於孤山,時人多誤以為他是「錢塘」人。
關於「梅妻鶴子」佳話的傳說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許多賞梅勝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許多梅花,那裡有放鶴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時代的著名詩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長眠在那裡。當年他在此植梅,寫過不少詠梅佳句,還因「梅妻鶴子」的佳話傳說而聞名古今。
據史料記載,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復,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出生於儒學世家,是北宋時代詩人。早年曾游歷於江淮等地,後隱居於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於常年足不出戶,以植梅養鶴為樂,又因傳說他終生未娶,故有「梅妻鶴子」佳話的流傳。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鶴子」的故事,就連我們現在的辭書——《辭海》關於「梅妻鶴子」條目也是這樣記載的:
「宋代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無妻無子,種梅養鶴以自娛,人稱其「梅妻鶴子」。」
其實,林逋是以傑出的詠梅詩詞聞名於世的。他隱居孤山,躬耕農桑並大量植梅,寫出了不少詠梅佳句,其中《山園小梅》傳出後膾炙人口,在詩詞界引起了轟動: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這首詩不僅把幽靜環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韻寫絕了,而且還把梅品、人品融匯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兩句,更成為詠梅的千古絕唱,引起了許多文人的共鳴。從此以後,詠梅之風日盛,如宋代文壇上的幾位大家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陸游、辛棄疾、楊萬里、梅堯臣等,都寫過許多詠梅詩詞。蘇軾甚至還把林逋的這首詩,作為詠物抒懷的範例讓自己的兒子蘇過學習。隨著宋代詠梅風氣的盛行,林逋之名與孤山梅花在文壇上也熱了起來,出現了:「明月孤山處士家」(陶宗儀詩),「瀟灑孤山半支春」(趙孟 詩),「幽人自詠孤山雪」(文徵明詩)等等,到了以後的明代,詩人王 猗又有「不受塵埃半點浸,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之句,這說明從北宋開始,由於林逋佳句的影響,確實把文人們的詠梅風炒熱了起來。
② 有關於梅花精神的人物故事
林逋 南宋 北宋處士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被傳為千古佳話。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典出——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人事。後比喻清高或隱居時也作:梅鶴因緣、妻梅子鶴。是一株不入凡俗的梅!
陸游 南宋 漢族,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陸游愛梅花,也寫過不少梅花詩。而且一輩子都為了收復失地而奮斗。是一株堅貞愛國的梅。
王安石 北宋 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 東鄉縣 上池裡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從小耳熟能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就是出自他的手筆。頂著壓力,勵精圖治,實行變法,不畏大地主大財閥的強權,是一株清傲有節氣的梅
李清照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婉約詞宗。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一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齊州歷城縣人,齊魯著名學者、散文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一株清麗的梅
江姐 紅梅贊說的就是她,抗日戰爭年代,「紅岩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一片丹心,誓死不屈,不畏強敵,江姐真的是一株最美的紅梅
梅蘭芳先生在日寇侵佔我國時期,不畏日寇利誘.威逼,乾脆蓄起鬍子,拒絕登台為敵人演出.
③ 林逋的梅花(必須看說明)
在這百花來凋零的季節,惟有源梅花迎著寒風昂然盛開;那明媚艷麗容顏的占盡了小園的風光。稀疏的倒影兒,橫斜在清淺的水中;清幽的芳香在黃昏的月光之中悠悠地飄散。寒雀想飛落下來時,都要先偷偷地看一看;想必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香艷,一定會銷魂蝕骨,流連忘返。幸好我能低聲吟誦幾句小詩,與梅花親近;不用敲著檀板唱歌,也不用手執金杯飲酒來賞玩。
④ 《梅花》詩詞小故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 崔道融《梅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專笑。 —— 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屬》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 王安石《梅 》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 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 陸游《卜運算元·詠梅》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 王安石《梅 》
1
⑤ 求:林逋,梅妻鶴子,西湖孤山。的故事。
關於「梅妻鶴子」佳話的傳說
文/梅村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許多賞梅勝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許多梅花,那裡有放鶴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時代的著名詩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長眠在那裡。當年他在此植梅,寫過不少詠梅佳句,還因「梅妻鶴子」的佳話傳說而聞名古今。
據史料記載,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復,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出生於儒學世家,是北宋時代詩人。早年曾游歷於江淮等地,後隱居於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於常年足不出戶,以植梅養鶴為樂,又因傳說他終生未娶,故有「梅妻鶴子」佳話的流傳。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鶴子」的故事,就連我們現在的辭書——《辭海》關於「梅妻鶴子」條目也是這樣記載的:
「宋代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無妻無子,種梅養鶴以自娛,人稱其「梅妻鶴子」。」
其實,林逋是以傑出的詠梅詩詞聞名於世的。他隱居孤山,躬耕農桑並大量植梅,寫出了不少詠梅佳句,其中《山園小梅》傳出後膾炙人口,在詩詞界引起了轟動: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這首詩不僅把幽靜環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韻寫絕了,而且還把梅品、人品融匯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兩句,更成為詠梅的千古絕唱,引起了許多文人的共鳴。從此以後,詠梅之風日盛,如宋代文壇上的幾位大家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陸游、辛棄疾、楊萬里、梅堯臣等,都寫過許多詠梅詩詞。蘇軾甚至還把林逋的這首詩,作為詠物抒懷的範例讓自己的兒子蘇過學習。隨著宋代詠梅風氣的盛行,林逋之名與孤山梅花在文壇上也熱了起來,出現了:「明月孤山處士家」(陶宗儀詩),「瀟灑孤山半支春」(趙孟 詩),「幽人自詠孤山雪」(文徵明詩)等等,到了以後的明代,詩人王 猗又有「不受塵埃半點浸,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之句,這說明從北宋開始,由於林逋佳句的影響,確實把文人們的詠梅風炒熱了起來。
其實,孤山之梅,在唐代即已見於白居易詩。當年白居易離開杭州後,曾作過一首《憶杭州梅花,因敘舊寄蕭協律》:
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
伍相廟邊繁似雪,孤山園里麗如妝。
這證明杭州西湖的孤山在唐代即已有梅,但為什麼後來林逋的詩掩過了白詩?這不僅因為在詠梅詩中林有許多好句,還因「梅妻鶴子」佳話的流傳。此外,還與林逋的人品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背景有關。
40多年前在1961年3月21日的《光明日報》上,我國著名的詩詞學家、浙江大學教授夏承燾先生曾發表過《東風世界話梅花》的文章,文中提到林逋的一些情況,大致的意思是:
林逋生前,隱居孤山,當時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薦,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林逋在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去世後,當時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賜了一個謚號給林逋,稱為「和靖先生」,由此,林的名氣就更大了……,這其中的原因是:原先的老皇帝宋真宗,正由於為了挽回自己在異族爭戰中失去的威信,而由大臣王欽若假造帛書放在宮門上和泰山上.鬧了一場「天書封禪」的鬼把戲。後來,老皇帝宋真宗還真的率領文武百官,裝模作樣地跪接「天書」,在濁氣沖天和腐敗的朝政中,一些大臣與無恥文人便借「天書封禪」之機趨炎附勢,呈獻諛文。可見「天書封禪」的鬧劇,在當時是怎樣的不得人心,朝政的腐敗又是多麼嚴惡的一個社會問題!林逋對朝廷這種勞民傷財的亂政,是表示過不滿的。
夏承燾先生還認為:林逋雖然隱居於孤山,但他並不是一個遺世絕俗之人。林逋死了以後,後來的皇帝宋仁宗之所以賜謚號稱他為「和靖先生」,只不過是因他名氣太大,由於他曾被人民和土大夫所敬重和欽佩,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至於林逋「無妻無子」、「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說法,完全是一種傳說,是一個佳話故事而已。尤其是今天在我們全國梅界,更要弄清楚這一歷史上的傳說和故事。這里要提請注意的是:當今杭州的作家、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王旭烽女士在其江南知性之旅第二集《絕色杭州》一書里,特地寫到了「處士林和靖」,她在文章中有這樣一段很有意味的話:
「都說林和靖終身不娶,方有『梅妻鶴子』之說,我卻終有疑惑:那個終身只愛草木禽羽的人,果然能寫出《長相思》來嗎?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難平』。
想來,處士林和靖也是有眼淚的,也是有愛情的。梅可愛,鶴可愛,但終究是人最可愛。我曾從杭州地方史專家林正秋先生處得知,林和靖果然是有愛情的,不但有愛情,而且還有婚姻,不但有婚姻,而且還有後代,後代大大的多,一分又為二了。一支在浙江奉化,人丁興旺。另一支更了不得了,飄洋過海竟到了日本,到了日本還不算完,竟又成了日本人製作饅頭的祖先,這幾近乎傳奇了。但奉化和日本二支林家,前些年又在杭州勝利會師,攝相於孤山祖先梅下,有林教授挽臂為證。這實在是貨真價實的尋根文化了,至於它在學術上經不經得起千錘百煉,要靠史家去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我,卻是希望隱士有後的。絕人情愛的隱士,終不如增人情愛的隱士更可信呢……」
這段文字既抒情,又合乎常理的把長久以來關於林逋終身未娶,在孤山隱居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傳說,用以上事實作了澄清,糾正了過來,為林和靖先生還了正常人的人情味……
http://gb.cri.cn/3601/2004/07/28/[email protected]
⑥ 有梅精神的人的故事50字
【蘇武】西漢大臣。(前140—前60)字子卿。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 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死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林逋】,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工行草,書法瘦挺勁健。看輕官場,孤高性傲,喜恬淡,勿趨榮利,如同梅花一樣。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詩作《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描繪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風姿,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林逋終生不仕不娶,無子,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文天祥】南宋末年丞相,曾組織抗元保宋,九死一生。南宋滅亡時被俘。元庭以丞相之位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以身報國。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所寫詩作《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千古名句,這也正是文天祥民族氣節的寫照。
【魯迅】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朱自清】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北京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物價飛漲,北大的教授們沒法生活下去。國民黨就向人們發美軍的救濟糧。以朱自清為代表的一批教授們寧可餓死也不去領救濟糧。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回憶:「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岳飛】宋朝名將。事母至孝,家貧力學。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准則。公元1129年,金兀術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於次年收復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於郾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復欲進軍朱仙鎮,惜宰相秦檜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還,誣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 岳飛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兵非常害怕「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⑦ 關於梅花精神的名人故事 現代
宋代林逋隱居杭州孤山時,植梅養鶴,清高自適 梅妻鶴子說的就是他
⑧ 中華民族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的小故事
岳飛
宋朝名將復。事母至孝,制家貧力學。其母親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的准則。
公元1129年,金兀術渡江南進,攻陷建康,岳飛堅持抵抗,於次年收復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於郾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淮河、黃河)義軍紛起響應,復欲進軍朱仙鎮,惜宰相秦檜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還,誣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獄。
岳飛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兵非常害怕「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辛棄疾
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⑨ 林逋的詩作《梅花》
《山園小梅二首》是宋代詩人林逋的組詩作品。這是兩首詠物詩,其中第回一首歷來極為讀者稱道贊賞。此詩答開頭先寫梅花的品質不同凡花。頷聯二句歷來被讀者譽為詠梅的絕唱。在這一聯詩中,從姿態和香氣上完美地表現出梅花的淡雅和嫻靜。頸聯從霜禽、粉蝶對梅花的態度,側面加強前一聯描繪出來的梅花的美。最後說可以親近梅花的,幸喜還有低吟詩句那樣的清雅,而不須要酒宴歌舞這樣的豪華。作者在這里賦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作者與梅花的關系達到了精神上的無間契合。全詩著意寫意傳神,採用側面烘托的方法,渲染梅花清絕高潔的風骨,極富神韻。
山園小梅二首
其一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其二
剪綃零碎點酥乾,向背稀稠畫亦難。
日薄從甘春至晚,霜深應怯夜來寒。
澄鮮祇共鄰僧惜,冷落猶嫌俗客看。
憶著江南舊行路,酒旗斜拂墮吟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