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成語以及故事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兩小兒辯日》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② 搜集三個出自《列子》的成語及典故
高山流水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象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象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誇父逐日: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成語故事:
傳說遠古的時候,神中的巨人——「地之子」誇父是個很了不起的英雄,可是他有些不自量力,想要去追赴太陽,和太陽賽跑。
有一天,他一直追到太陽入山的地方。火紅的太陽烤得誇父嗓子像冒了煙似的,他口渴得恨不得馬上找到水。終於他來到黃河邊,見到了滾滾的黃河。誇父一口氣喝乾了黃河水,可他覺得還沒解渴,於是又跑到渭河邊,又喝乾了渭河水。誇父剛想繼續去追趕太陽,可還覺得口渴難忍,於是他打算到北方的大湖澤去喝水。沒想到,還沒走到北方,誇父就渴死在半路上了。快要咽氣的時候他放下自己心愛的手杖,用他的血肉浸潤它,後來這里居然變成一片茂密的桃樹林。
餘音繞梁: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成語故事:
我國古時有一位善歌者韓娥,韓國人。一次她經過齊國,因路費用盡,便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屬山東)的雍門賣唱籌資。韓娥聲音清脆嘹亮,婉轉悠揚,十分動人。這次演唱,轟動全城。唱完以後,聽眾還聚在雍門,徘徊留戀,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韓娥,請她再來演唱。
可是旅店老闆卻對韓娥很不禮貌,韓娥忍不住放聲大哭。哭聲悲傷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動得流下淚來。由於韓娥的歌聲,婉轉動聽,唱完以後兩三天,似乎還有遺留的歌聲,在屋樑間繚繞飄盪,一連三天,大家都難過得吃不下飯。當人們聽說韓娥已經出城離去時,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韓娥不便違拗百姓的要求,便回來為大家繼續演唱了一次。聽眾很高興,幾天來的悲傷情緒一掃而空。
③ 道教《列子》中的成語故事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專北。
北山屬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④ 有關《列子》中的成語故事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回而居.懲山北之塞答,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⑤ 《列子》中的六個成語典故,蘊含人生大道理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版居.懲山北權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⑥ 關於列子的成語
茫然自失 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八荒之外 八面回荒遠的地方以外.形容極其曠遠.
悲愁垂涕答 垂:垂下.涕:淚.因為悲哀、愁苦而落淚.
不識不知 沒有多少知識.舊喻民風淳樸.
多歧亡羊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也比喻學習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⑦ 列子中的寓言故事
一、愚公移山
【原文】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大意】北山愚公長嘆一聲,回答說:「你太頑固了,頑固得一竅不通,你簡直還不如那個寡婦和不懂事的小孩。即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呀!兒子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孫子的兒子又有兒子,他的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但是山不會再增加了,還怕挖不平它嗎?
【寓意】比喻十分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
二、誇父逐日
【原文】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大意】誇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陽的影子,一直趕到太陽落下的隅谷旁邊,他口渴極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飲黃河、渭河的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裡的水。還沒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丟棄掉的手杖,為屍體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潤,生長成一片茂密的樹林,名叫鄧林。鄧林覆蓋面積方圓達幾千里。
【寓意】表現了人們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決心。也比喻自不量力。
三、兩小兒辯日
【原文】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大意】孔子到東方游歷,看見路旁有兩個小孩在爭辯,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最近,到了中午離人最遠。」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最遠,中午離人最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升的時候有車蓋那樣大,到了中午,卻只有盤子那樣大,這不是遠的看起來小近的看起來大嗎?」後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升起時,天氣還是涼絲絲的,中午就熱得像手伸到熱水裡,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孔子無法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寓意】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四、餘音繞梁
【原文】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大意】從前韓娥東去齊國,路上糧食吃完了,經過雍門時,就靠賣唱來換取食物。她走了以後,歌聲的餘音還在棟樑上久久縈繞,三天不斷,附近的居民還以為她沒有離開。
【寓意】形容歌聲優美動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比喻詩文意味深長。
五、齊人攫金
【原文】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大意】從前齊國有一個渴望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戴整齊來到市場上,走進一家賣金子的店鋪,抓起一塊金子就跑。官吏捉住了他,責問道:「這么多人都在那裡,你為什麼還偷人家的金子?」他回答:「我拿金子的時候,沒有看見人,只看見金子。」
【寓意】比喻利慾熏心而不顧一切。
(7)列子成語以及故事擴展閱讀: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 ,戰國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出現以後,便尊之為《沖虛真經》,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其學說被古人譽為常勝之道。
《列子》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於諸子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其書默察造化消息之運,發揚黃老之幽隱,簡勁寵妙,辭旨縱橫,是道家義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論長短,都自成系統,各有主題,反映睿智和哲理,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只要我們逐篇閱讀,細細體會,就能獲得教益。它完全可以與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遠遠超越《伊索寓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列子
⑧ 列舉出來自《列子》的四個寓言故事
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
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2、兩小兒辯日
孔子到東方游歷,看見兩個孩子爭辯不已,孔子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越近越熱而越遠越涼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說的對誰說的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呢?」
3、子列子窮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飢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禦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
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後,列子進到屋裡,列子的妻子埋怨他並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飢色。
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里註定要忍飢挨餓嗎」。
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並不是親自了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於我時必定仍會憑借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願接他贈與的原因。」後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
4、紀昌學射
甘蠅是古代一個善於射箭的人,拉開弓,獸就倒下,鳥就落下,百發百中。甘蠅的一個弟子名叫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卻超過了他的師傅。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說:「你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後我們再談射箭。」
紀昌回到家裡,仰卧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用眼睛注視著織布機上的梭子練習不眨眼睛。幾年之後,即使錐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紀昌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說:「這還不夠啊,還要學會視物才行。要練到看小物體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細微的東西像顯著的物體一樣容易,然後再來告訴我。」
紀昌用氂牛尾巴的毛系住一隻虱子懸掛在窗戶上,面向南遠遠地看著它,十天之後,看虱子漸漸大了;幾年之後,虱子在他眼裡有車輪那麼大。用這種方法 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
紀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裝飾的弓,用北方出產的篷竹作為箭桿,射那隻懸掛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間,但繩子卻沒有斷。
紀昌又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得抬高腳踏步,跺腳,拍胸膛。說道:「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紀昌把飛衛的功夫全部學到手以後,覺得全天下只有飛衛才能和自己匹敵,於是謀劃除掉飛衛。
終於有一天兩個人在野外相遇。紀昌和飛衛都互相朝對方射箭,兩個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
最後飛衛的箭射完了,而紀昌還剩最後一支,他射了出去,飛衛趕忙舉起身邊的棘刺去戳飛來的箭頭,把箭分毫不差的擋了下來。於是兩個人都扔了弓相擁而泣,互相認為父子,發誓不再將這種技術傳給任何人。
5、薛譚學謳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徹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藝,就自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去。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設宴給他送行,秦青打著節拍,高唱悲歌,唱著慷慨雄壯的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流動的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生也不敢再說要回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列子
⑨ 《列子》中有哪些故事
《愚公移山》、《誇父逐日》、《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疑鄰盜斧》等。
1、《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
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全文敘次井然,首尾呼應,情節完整,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極好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2、《誇父逐日》
《誇父逐日》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誇父族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們的心裏面,於是就開始逐日。
他口渴的時候喝乾了黃河、渭水,准備往北邊的大湖(或大澤)去喝水,奔於大澤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為桃花園;而他的身軀化作了誇父山。
3、《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其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
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於探求客觀真理,並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全文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人物語言極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則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4、《紀昌學射》
《紀昌學射》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個性鮮明,好學的紀昌在名師飛衛的指導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射箭高手。通過這則寓言表達了在良師的引導下,要刻苦學習,有恆心,有毅力,終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5、《疑鄰盜斧》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出自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
⑩ 有關《列子》的成語
人有亡斧者,疑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這則成語來源於《列子》: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人的兒子偷走了,於是,他處處注意那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覺得那人無論是走路的樣子,還是臉色都像是偷斧的人。後來,他找到了斧子,又遇到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覺得他走路的樣子、臉色都不像是偷斧的人。
人有的時候或許是因為多疑的性格鑄成了這樣的錯誤,有時候或許是因為一些誤會才有了這樣的尷尬,而這種錯誤或尷尬有時往往因為沒有解釋的機會,而使這種現狀持續下去,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越來越深。
往往等事情真相得以明白的時候,卻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究其根本卻不外乎人之內心的浮誇,修煉不到平和的淡定。每逢大事小事,身邊總少不了那種「竊竊私語」的傳遞,一切都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一切過後,卻又都隨風而逝,不過是幾天的閑議而已,卻把一個人性表露無遺。
」)。《呂氏春秋》雲:「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顏色、言語、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竊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也。」講的也這樣的道理:因為「相信」鄰居之子偷了斧子,所以怎麼看他都像小偷;後來找到了斧子,「相信」鄰居之子沒有偷斧子,所以怎麼看他都不像小偷了。在這方面,經驗上的感知和觀察無法修正信仰,信仰反倒能夠篡改經驗上的感知和觀察。我們一旦認定本某個文本是「經典」(「相信」),哪怕簡陋至極的「床前明月光」或「明月松間照」,都會在經驗的層面上尋找各種證據來證明它的「經典性」,甚至根本不需要在經驗的層面上尋找任何證據,就認定它們是字字璣珠的經典。
這還告訴我們,經典是「追認」、「追封」的結果,甚至是在記憶和懷念中以悼詞的形式提出的。那些動輒就要「創造經典」的無知妄人,哪裡明白這個道理?肝腦塗地、殫精竭慮地要創造經典的,到頭來不過弄了一堆濁臭逼人的垃圾;脫口而出、信筆而來的,未必不能成為令人肅然起敬的經典。人算不如天算,因為把握一個時代的深層慾望,觀察、迎合其走向,並不是「有志者事竟成」的事情。在經典化問題上,「瞎貓碰上死耗子」包含著更為深刻的道理,更符合經典化的無意識邏輯。
故事說:有人丟失了一把斧子,怎麼找也沒有找到。後來他認為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他注意到鄰居孩子的言行,神情,怎麼看都像是一個小偷。於是他斷定斧子是那個孩子偷去了,心裡還對自己說,「我早就看出那傢伙不是個好東西。」後來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在一棵樹邊上發現了自己丟失的斧子。現在他才想起來,原來是前天自己忘記在這里了。他後悔自己隨便懷疑鄰居孩子。回家後,再看那個孩子的言行和神情,根本不像是偷東西的人。於是他又對自己說,「我早就想過,他不是那種偷東西的人。」
丟斧子的人懷疑鄰居家的兒子偷了他的斧子,主觀上,丟斧子的人缺少冷靜,不去做調查研究,只憑主觀想像就懷疑鄰居家的孩子偷了他的斧子,實在不為可取。或者這個丟斧子的人有精神缺欠,天性多疑,甚至對鄰居有敵視心理。大家住在一起,不能做到互相信任,實在是一種可悲的事,任何人都要先以信立身,然後再做到相互信任,沒有「信」,就沒有個人價值,沒有「信」就沒有人類社會,今天說的誠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線,更是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幸好,丟斧子的人懷疑鄰居的心理沒有表現出來,萬一他對人說了:「我丟的那把斧子一定是鄰居家小孩偷走的。」再將他的猜疑傳到小孩耳朵里,瞧不打起來才怪?
鄰里間很多摩擦,都是由懷疑引起的,再有長舌婦們的傳老婆舌頭,無事生非,那就沒有好日子過了。我的一個朋友,住在一個小區里,這個小區里有幾戶跨國婚姻,就有長舌頭的人說閑話,什麼圖人家是外國人呀,只要帶出去保准散夥呀,再難聽的,就更等而下之了。結果鬧得大家都過不安靜,你說我是聽誰說的,他說是誰告訴我的,說人家原來就不是大閨女,又拿不出證據,打成一鍋粥,最後誰也不理誰,天天打頭碰臉,走對面也不說話,那還有個什麼住頭?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千萬別沒事找事,君子聽見傳言,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息事寧人,大家和睦相處,小人無風三尺浪,聽見一點風聲,加油加醋,傳老婆舌頭,說缺德話,鄰里打起來,他看熱鬧,這就是害群之馬。
鄰里和睦相處,是一門學問,大家要安下心來,學好這門學問,然後才能有好的居住環境,千萬不要很好很好的小區,就是住著不開心,白糟蹋了一片好房。
人生啟示]
遇到問題要調查研究再作出判斷,絕對不能毫無根據地瞎猜疑。疑神疑鬼地瞎猜疑,往往會產生錯覺。判斷一個人也是如此,切忌以自己主觀想像作為衡量別人的標准,主觀意識太強,經常會造成識人的錯誤與偏差。
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領導在人才的應用上,常憑著主觀意識去任命一個人,而不加以客觀、公正的審核。感情用事是領導的大忌。對人對事,領導都不要先入為主,帶上有色眼鏡看人,更不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否則,公司就會失去很多優秀人才。
猜疑心重並不是罕見的性格缺陷。為了能消除猜疑心理,首先要了解猜疑心理是怎麼產生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猜疑是一種不符合事實的主觀想像,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心理。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假定某一看法,然後把許多毫無聯系的現象都通過所謂的「合理想像」拉扯在一起,來證明自己看法的正確性。為了能達到這一目的,他們甚至能無中生有地製造出一些現象。真是猜猜疑疑,疑疑猜猜,越猜越疑,越疑越猜。明白了這一道理後,就可以從以下兒個方面來克服自己的猜疑心理:
(1)保持頭腦冷靜。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
前,由於猜疑者消極的自我暗示心理作崇,卻會覺得事情順理成章。例如,成語「疑人偷斧」中的那個「亡斧者」,就是硬把鄰居正常的言談舉止看成是不正常的,以自己的主觀猜測代替了客觀事實,而沒有保持冷靜的客觀分析態度。所以,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觀察、分析和思考問題,是消除猜疑的途徑之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除了要注意在觀察時要放棄原先的假定,以防止這一先人為主的假定產生心理定勢外,還要牢記「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古訓,請一些自己信得過的人幫助分析,以消除一些荒唐可笑的先人之見。
(2)注意調查研究。有了猜疑心後,要注意加強調查研究。調查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俗語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能聽見別人說什麼就產生懷疑,要
以眼見的事實為據。況且,有時眼見也未必是實,這就得花費一定的時間和功夫,找出實質性的東西。
(3)及時開誠布公。猜疑往往是彼此間缺乏交流,人為設置心理屏障的結果也可能是由於誤會或別人搬弄口舌的結果。明白此理,我們就應當通過適當的方式,同被疑者進行開誠布公、推心置腹的交談。在這個問題上,死要面子是毫無意義的。相反,如果你能誠懇相告,對方未必會認為這是你對他的不信任,他甚至能從你的一片誠意中,進一步看出你對他的信賴,從而冰釋前嫌,越發敬重你。而如果你把疑心緊鎖胸中,則只會加深矛盾,惡化相互間的感情。
(4)堅持待人以寬。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對自己要求不高,對別人倒多少有些
苛求。比如,你看到別人背著你講話就不高興。換言之,別人的交往方式必須符合你的心意才行,這不有點苛求於人嗎?又如,你看見老師有時對你態度冷淡點也不高興。換言之,你要求老師對你的言談舉止始終充滿熱情,而不能因為他(她)本人的心理狀態而有所變化,這豈不有點不合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