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兩袖清風的故事及意思

兩袖清風的故事及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18 04:17:30

Ⅰ 兩袖清風這個故事的原文是

【典 故】 兩袖清風(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 一、 其實早在元朝文學家魏初的《送楊季海》一詩中就已出現了「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魏初,字太初,號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書省掾吏、監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職,品性清廉,頗有政聲。 二、 此外,元朝陳基在《次韻吳江道中》一詩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兩袖清風身欲飄,仗藜隨月步長橋。」只不過當時這一詞語還沒有與為官清廉這一意思聯系在一起。到了明朝吳應箕的筆下,「兩袖清風」這一成語就已被用來表達清貧之意了:「入計時,止於兩袖清風,欲送其老母歸楚,至不能治裝以去。」從此以後,「兩袖清風」(亦作「清風兩袖」)才逐漸演變成為官清廉的意思。如明朝另一位清官況鍾(1383~1443年)在出任蘇州知府任滿赴京考績時,為拒收群眾送的禮物,就曾作詩雲:「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綿。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酒注如泉。」 三、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人都穆的《都公譚纂(zuǎn)》記載了下面的故事。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後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於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 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裡搜刮許多的土特產品,諸如絹帕、蘑菇、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

Ⅱ 《兩袖清風》的意思

明人都穆來的《都公譚纂(源zuǎn)》記載了下面的故事。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後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於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
於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裡搜刮許多的土特產品,諸如絹帕、蘑菇、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
可是,在外省任巡撫的於謙進京時卻什麼也不帶。周圍的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寫了首《入京》詩作為回答。詩中這樣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絹帕、蘑菇、線香這些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為貪官污吏的搜刮,它們反而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所以我什麼也不帶,只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古時,人們把隨身的錢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滿。這首詩嘲諷了進貢的歪風,表現了於謙為官清廉、不願同流合污的錚錚風骨。
「兩袖清風」比喻為官清廉或表示貧窮,手頭一點積蓄也沒有。

Ⅲ 兩袖清風小故事

【注音】liǎng xiù qīng fēng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於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專當時的官場十分腐屬敗。於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麼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出處】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示例】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的官,依然是兩袖清風。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

Ⅳ 兩袖清風是什麼意思_成語故事典故

兩袖清風成語故事解釋 【釋義】意思是兩袖迎風瀟灑的姿態。後比喻做官時,非常廉潔,退休後,沒有錢財。也喻家境貧寒,沒有財產。 【例】古代,況鍾當太守,多年來,一心為公,兩袖清風,深受廣大人民的愛戴。 【近義;反義】廉潔奉公 潔身自好;中飽私囊 貪得無厭 這個成語出自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明朝於謙,身居高位,卻非常廉潔。有一次,於謙進京辦事。在明朝官場,外省官員進京辦事,總得賄賂朝中權貴。於謙進京前,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絹帕、線香等土特產品,去孝敬權貴。於謙聽了,感嘆的甩了甩兩只袖管,笑道:「我只帶兩袖清風罷了!」他揮筆寫下了《入京》詩: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意思是:絹帕、蘑菇和線香等土特產,本應供人民享用,只因貪官污吏搜刮,它們反而給百姓帶來災難。我只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免得百姓們說長道短。 紀元1449年,英宗率軍迎戰北方瓦刺,結果英宗被俘。兵部尚書於謙等人,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次年,英宗被釋,回京並發動政變,奪回了帝位。把於謙以「謀逆罪」處死。在查抄於謙家時,沒有發現一件值錢的東西。於謙一生,如此廉潔奉公,真不愧為「兩袖清風」。

Ⅳ 兩袖清風成語故事

【注音】liǎng xiù qīng fēng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於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版老百姓的財物,而當權時的官場十分腐敗。於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麼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出處】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Ⅵ 兩袖清風的典故

【典 故】 兩袖清風(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
一、
其實早在元朝文學家魏初的《送楊季海》一詩中就已出現了「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魏初,字太初,號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書省掾吏、監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職,品性清廉,頗有政聲。
二、
此外,元朝陳基在《次韻吳江道中》一詩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兩袖清風身欲飄,仗藜隨月步長橋。」只不過當時這一詞語還沒有與為官清廉這一意思聯系在一起。到了明朝吳應箕的筆下,「兩袖清風」這一成語就已被用來表達清貧之意了:「入計時,止於兩袖清風,欲送其老母歸楚,至不能治裝以去。」從此以後,「兩袖清風」(亦作「清風兩袖」)才逐漸演變成為官清廉的意思。如明朝另一位清官況鍾(1383~1443年)在出任蘇州知府任滿赴京考績時,為拒收群眾送的禮物,就曾作詩雲:「清風兩袖朝天去,不帶江南一寸綿。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酒注如泉。」
三、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人都穆的《都公譚纂(zuǎn)》記載了下面的故事。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後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於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於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裡搜刮許多的土特產品,諸如絹帕、蘑菇、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絹帕、蘑菇、線香這些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為貪官污吏的搜刮,它們反而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所以我什麼也不帶,只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古時,人們把隨身的錢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滿。這首詩嘲諷了進貢的歪風,表現了於謙為官清廉、不願同流合污的錚錚風骨。
「兩袖清風」比喻為官清廉或表示貧窮,手頭一點積蓄也沒有。
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於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度:我進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

Ⅶ 《兩袖清風》的成語故事

兩袖清風
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 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版一無所有。
[拼音權]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出處]
元·魏初《送楊季梅》:「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
[例句]
他雖身居要職,但臣心如水,兩袖清風。
[近義]
一貧如洗 潔身自好 兩手空空 一清如水 ...
[反義]
野心勃勃 宦囊飽滿 監守自盜 貪求無厭 .

Ⅷ 兩袖清風的於謙的故事

於謙24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了監察御史,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於是就提升他為河南、山西巡撫。於謙他盡管身居高官,但仍過著非常儉朴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後,九歲的太子朱祈鎮繼位,史稱明英宗。宦官王振專權,官僚作威作福。一時間,舉國上下出現了一片貪污腐敗的混亂局面。於謙看不慣王振專擅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於謙非常嫉恨。

當時,地方官要進京朝見皇帝辦事,必須得先賄賂朝中權貴,否則,你寸步難行。於謙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土特產孝敬京城權貴。於謙聽後,非常生氣。他甩了甩兩只寬大的袖子說:「我就兩袖清風!這就是我最好的禮物!」

(8)兩袖清風的故事及意思擴展閱讀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弘治二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

參考資料

網路-於謙

Ⅸ 兩袖清風故事簡單概括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後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於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於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裡搜刮許多的土特產品,諸如絹帕、蘑菇、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絹帕、蘑菇、線香這些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為貪官污吏的搜刮,它們反而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所以我什麼也不帶,只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古時,人們把隨身的錢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滿。這首詩嘲諷了進貢的歪風,表現了於謙為官清廉、不願同流合污的錚錚風骨。「兩袖清風」比喻為官清廉或表示貧窮,手頭一點積蓄也沒有。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於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度:我進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況鍾(1383-1443),字伯律,書吏出身,宣德至正統年間曾三次擔任蘇州知府(1430-1431,1432-1439,1440-1443),時間長達十三年。他很愛護百姓,被蘇州百姓稱為「況青天」。正統四年(1439),況鍾任蘇州知府已經九年,應任滿離蘇。他對蘇州百姓懷有深厚的感情,臨行前感慨萬分,賦詩道: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釃酒密如泉。此外還有其他詩作。後來,一萬八千餘名蘇州百姓聯名上書,請求讓況鍾第三次擔任蘇州知府,獲准。兩袖清風的況鍾最後卒於蘇州知府任上,終年六十一歲。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