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歷史故事兩千字
1. 關於清正廉潔的故事現代200字左右
1羊續懸魚 東漢時,南陽太守羊續,他憎惡當時官僚權貴的貪污腐敗,奢侈鋪張。他為人謙潔、生活樸素,平時穿著破舊衣服,蓋的是有補釘的被子,乘坐著一輛破舊馬車。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飯。 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關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級生活太清苦了,他聽說羊續喜歡吃生魚,就買一條魚送給羊續。焦儉怕羊續拒收,就笑著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餉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平時您把我當作兄弟,所以這條魚只是小弟對兄長的一點敬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諛逢迎之輩,因此,務請筆納!」羊續見焦儉這么說,覺得不收下倒是見外了,於是笑著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等焦儉走後,羊續便把這條魚,掛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儉又買了一條鯉魚,心想一年送一條總可以吧,知道買多了,羊續不會要。到羊續府上,焦儉剛說明來意。羊續便指著那條枯幹了的「三月望餉鯉魚」,說:「你去年送的還在這里呢!」焦儉愣住了,搖搖頭嘆口氣,帶著活魚走了。
2包拯的《誡廉家訓》 北宋包拯,他為官清廉公正是婦孺皆知的,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潔無私,痛恨貪官污吏,到了晚年,擔心後人會出不肖之徒,於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著名的《誡廉家訓》以警戒後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後代子孫中有貪污受賄者,不能被稱為包氏後代,甚至死後,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從此訓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孫。」
3馬寅初拒賄 我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任浙江省財政廳長。有一天,德清縣有一個想當縣長的人託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請馬寅初開開後門,讓他就任某縣縣長。馬寅初勃然大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節,真的當了縣長,一定是個貪官。憑這一條,他就不能當縣長。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
2. 有關於「廉潔」的歷史故事嗎
1,《後漢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有位賢人,名曰子罕。他官至輔政,卻回異常清廉。國中有答人得了一塊碩大而明亮的美玉獻於他,他卻拒而不收。獻者曰:「此乃珍品,價值連城啊!」子罕答曰:「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我們還是各安其寶,否則我們兩人的寶都失去了!」「不貪為寶」,這是多麼精闢而又令人深思的話語!
2,公儀休嗜魚
公儀休喜歡吃魚,有人就送魚給他,他拒而不受。送魚的人說:"聽說你喜歡吃魚,為什麼不肯接受我送的魚呢?"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魚!我現在做宰相,買得起魚,自己可以買來吃,如果我因為接受了你送的魚而被免去宰相之職,我自己從此就買不起魚了,你難道還會再給我送魚嗎?這樣一來,我還能再吃得到魚嗎?因此,我是決不能接受你送的魚的。"
3. 廉潔故事200字
1、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 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3、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4、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 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6、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 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 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 三百兩。
7、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8、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 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 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9、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 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 坤羞愧而去。
10、孫中山
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時,留下了一份《家事遺囑》:「余因盡粹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孫先生為中國的獨立與自由奮鬥了一生,功勛卓著。他擔任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大總統,但臨終時留下的遺物只有一些生前的衣物,2000多本書籍,還有華僑為他募捐購買的住宅。這份《家事遺囑》就是孫先生一生廉潔的真實寫照,怎能不令人動容?
僅供參考 歡迎採納 希望幫到你 祝你學習進步
4. 廉潔作文1000字的好作文!
輪,之所以可以行於茫茫海洋,是有定位系統的導航;船,之所以能夠浮於暗礁遍布的江面,是藉助航標燈的導航;我們,要存於大千世界中,要靠廉潔導航。
剛剛踏上人生旅途的時候,我們都是一塊塊的渾金璞玉,雖然接近於完美,但尚有許多未經打磨的稜角。時間與等待著我們的經歷拿著用於打磨的利刃嚴肅地望著我們,想知道我們有哪些珍愛的品行和財富不願被磨掉。
古今中外,人們徘徊於形形色色的誘惑之中,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但是,廉潔的光芒仍然照亮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翻開中華文明史,廉潔遍布汗青:孔子篤信:「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箴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周敦頤語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鄭燮堅信「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李世民豪言「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悠悠五千文明史,脈脈無限廉潔事,中華的歷史是一部充滿廉潔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被分別謚為「元公」、「純公」、「正公」、「文公」,並從祀孔子廟,榮耀至極。這是對於廉潔的最高崇拜與信仰。
屈原本來受楚懷王的重用,由於小人的挑撥離間,楚懷王疏遠並且貶謫他。屈原抑鬱地走到江邊,被一個漁翁認出:「是三閭大夫嗎?怎麼成這個樣子?」他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所以我被流放了。」漁翁:「既然舉世混濁,為什麼你就不能隨波逐流呢?既然眾人皆醉,為什麼你就不能吃點兒殘羹剩飯呢?為什麼懷里抱著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己卻被流放呢?」屈原:「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又有誰願意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身江水葬身魚腹,又怎能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屈原的言行,正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高潔。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這些古訓,說的就是廉潔的魅力。廉潔是一種心靈的美麗、是一種精神的魅力。人們的心靈因廉潔而變得淳厚朴實、純潔無瑕,人們也因廉潔而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
《北齊書·元景安列傳》中「寧可玉碎,不能瓦全」。人們常用這句話表達一個人堅守氣節的決心。而弄虛作假,虛情假意,為人們所不齒;惟誠實守信,廉潔自守,才能擁有心靈美,才能具有人格的魅力。看看那些中飽私囊的貪官污吏,他們不知何為廉恥,最終還是會被繩之以法,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而後悔不已。然而,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呢?還不是被虛假的利益與財富蒙蔽了雙眼,看不到那廉潔誠信的導航燈!
廉,廉正;潔,清潔。廉潔,君子之道,立人之本。
失去廉潔的人在世界上是被視作空虛的!而我們缺少的,正是去欣賞廉潔。欣賞廉潔,因為廉潔是最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的:「健康」隨著時間損毀;「美貌」隨著光陰枯萎;「金錢」隨著時光耗盡;「榮譽」隨著歷史封塵。但「廉潔」卻如一杯醇酒,越品越有味兒,越品越覺得芬芳、醉人…
羅曼·羅蘭曾說:「人生的大海上,風高浪急,你須自恃扁舟,方能到達彼岸。」我們依恃到達彼岸的扁舟是什麼呢?就是廉潔。
德國詩人海涅說過:「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知曉廉潔,明禮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華夏子孫,龍的傳人,繼承它,弘揚它,是民族的召喚,祖國的需要。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也是如此,廉潔是一把打開人們心靈的鑰匙。只有潔身自好,才會贏得他人的尊敬!
敬廉崇潔、知誠講信。
廉潔教育培養了我們「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意識和文明守法觀念,從不抄襲作業、考試不作弊、言行一致,不貪小便宜等生活習慣做起,讓我們懂得了遠離不良誘惑,潔身自好,做一個誠信守法的人。
人生,漫漫長路遠,紛繁誘惑多。人,作為微小而孤獨的個體,在人生的選擇題前,無可避免地徘徊起來。在一個又一個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險象中,人,究竟能選擇什麼,該選擇什麼?
選擇廉潔,是正確之選。在你一一權衡過後,在你層層過濾之後,你會猛然發現,在人生面紗下最迷人的,原來是那最沒有矯飾、最朴實不花哨的廉潔與誠信!你會發現,沒有了他們,生活原來是那樣的索然無味!
在人生與風浪的洗禮中,有了廉潔,你就用最陽光的心情高唱吧。若為人生故,廉潔不可拋!
初中《焦裕祿》;高中《孔繁森》;現在大學了,看《生死牛玉儒》;雖然沒有痛哭流涕,卻每次都是淚流滿面。他們「孺子牛」 的公僕情懷,共產黨人「春蠶到死絲方盡,燭炬成灰淚始干」的精神風貌和政治本色,為我們樹立起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光輝榜樣。
作為一名團員,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要時刻向他們學習,廉潔自守,以身作則,做好本職。
我深知廉潔的重要。廉潔是指不貪污腐化,不奢侈浪費,不以權謀私,不貪贓枉法,也指有道德修養,行為純潔,不隨便索取不應有的報酬和不正當的財產,並以身作則,與腐敗現象作斗爭。廉潔是美德之一,受人愛戴;廉潔是大公無私的表現;廉潔可以提高人的內在修養。所以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要求自己一定做到廉潔奉公,不謀私利。
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以「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為座右銘,廉潔自守、做一名好學生,好公民。
莫被「浮雲遮望眼」。古語雲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廉潔是一面火紅的旗幟,旗幟不倒,真情永駐;廉潔是一座耀眼的燈塔,燈光不滅,方向永明。前路漫漫,群聚而又孤獨,清晰而又迷茫的我們要扛好廉潔這面旗幟,守好廉潔這座燈塔,本著「淡泊人生蓄以明志,清廉處事方能致遠」的理念,用廉潔的光輝為自己導航!
5. 關於廉潔的小故事 字數一般
1、羊續:「懸魚太守」
東漢時,羊續曾多次任廬江太守,從不請托受賄、以權謀私。其府丞焦儉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見羊續生活太清苦,便給他送了一條活鯉魚來。面對這條「禮魚」,羊續左右為難。
無奈之下只好暫且收下。但等焦儉一走,他就讓下人把魚掛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這件事傳開之後,府吏們為羊續的高風亮節所折服,也都不敢禮賄他了。因此當地老百姓都敬稱其為「懸魚太守」。
2、袁律修:「五代清郎」
隋朝袁律修一生經歷了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5個朝代,官至尚書郎、太常少卿。為官50餘載,卻兩袖清風,連升酒薄禮也不收,人們皆呼他為「五代清郎」。
3、范景文:「二不尚書」
明代的范景文歷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等職。他位高權重,很多人來求他辦事。為杜絕紛至沓來的親朋好友求他,范景文特地在府門上寫下6個大字:「不受囑,不受饋」,故被百姓美稱為「二不尚書」。
4、陳濱:「苦行老僧」
清代古田縣人陳濱,居官清廉,政績顯著。他常對人說:「貪不在多,一二非分錢,便如千百萬。」後來巡撫湖南、福建。當官20餘載,獨身在外,沒有攜帶過家眷。
兒子想去探望他,竟苦於缺路費。在衙門里,他吃的是瓜果素菜,安於清貧,終生不變,受到百姓稱贊。康熙皇帝稱他為「苦行老僧」,此名不脛而走。5、湯斌:「三湯道台」
清代嶺北道道台湯斌,為官多年,竟毫無苟取,堅持以清貧為本,每日以豆腐湯為餚,許多百姓便敬稱他為「三湯道台」。意思是說他:為政像豆腐湯那樣清廉,生活像黃連湯那樣苦澀,對世道人心像人參湯那樣滋補。
6. 廉潔故事130字
記得有這么一個故事:在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他將它獻給齊國的大夫子罕。子罕卻不肯接受。獻玉人對子罕說「我曾把這塊玉石拿給做玉器的工匠看過。工匠認為這是一塊非常難得的寶石,所以才敢拿來獻給您,可您為什麼不接受呢?」子罕說:「我為人處事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如果我把玉石收下,那麼我們兩個都失掉了寶。我不收,這樣我們各人就有各人的寶石啊!」
這是發生在2600多年前的事,盡管它跨越了漫漫的歷史長河,但它卻如同一面清亮的銅鏡,折射出古人淡泊名利、廉潔奉公的優秀品德。同時,這個故事又從另外一個角度警示後人,無論金錢還是物質上的誘惑,都是可怕的。
中國建設銀行原行長王雪冰喜歡收藏珍貴名表,先後多次接受數人送予的款物,物品中多為名貴手錶,最終淪為階下囚;原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副董事長金德琴,侵吞公款,晚節盡失,鋃鐺入獄;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王益,為多名請託人謀取利益,索取、收受對方錢款共計摺合人民幣1196萬余元,被判死緩。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如果時間能夠倒流,相信這些人一定會知道清正廉潔有多麼重要。
先讓我們看看那些已經一失足成千古恨者吧!也許從他們身上會讓我們明白,保持節操一身、正氣滿腔的道德品質是多麼的重要!
也許有的朋友認為,我們只是吃點喝點,或收點小禮小品,根本犯不到這些貪官污吏的地步。但是要知道,只有「勿以惡小而不為」,才不至於「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呀!貪官也並非生來就是壞人。湖北省黃岡市委原常委、統戰部長操尚銀,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出身布衣貧,自幼講誠信。少年懷壯志,半世苦艱辛,與民謀福利,積極兼勤奮」。正因為他不拘小節,抵擋不住形形色色的誘惑,從接受吃喝到收受禮品,索要財物,一步步蛻化變質,結果是:「錢遮眼睛頭發昏,官迷心竅人沉淪。只因留戀名利地,終究淪為犯罪身」。他最終發出的感慨是:「忘其宗旨,觸其法律,悔其自己,傷其親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做其新人,以示後戒」。朋友們,這難道不能引起我們的深思嗎?拒絕誘惑,就是拒絕私慾和貪婪,就是拒絕腐敗和墮落。拒絕誘惑,需要的是浩然正氣,正氣浩然。有人說正氣是道德品質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聚集,是無私奉獻的旗幟,是真善美的化身,而我要說,它更是偉大人格的象徵,是卑微不失凌雲志,平凡猶有不可欺的骨氣,是邪惡之辱不低頭,大義凜然不畏懼的大氣,是一個人的精神氣,一個人的英雄氣。作為新時代的金融工作者,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骨氣,這種大氣,這種精神氣,這種英雄氣,這種大浪淘盡猶然閃光,穿過迷霧依然奪目的人格魅力!
昂揚不墜青雲志,下看金玉不如泥。朋友們,讓我們恪守「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至理古訓,踏踏實實地做人,坦坦盪盪的處事。讓我們以「社興我榮,社衰我恥」為最高信條,認認真真對待每一項工作,乾乾凈凈對待每一筆業務。讓我們用浩然正氣,昂揚銳氣去拒絕誘惑,做一名無欲則剛、清正廉潔的金融衛士。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只要我們恪盡職守,視廉為寶,守身如玉,我們就一定能共同開創信合事業更加燦爛的明天!
7. 古今中外關於廉潔的故事
1賢母「封」 兒廉儉
陶侃,晉朝人。早年喪父,母親守寡,家徒四壁,靠紡織為生。陶侃自幼好學,再加上母親善教,長大後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陶侃20多歲時,受命為當陽縣吏,監漁業。他想:母親辛苦一生,如今自己做監漁官,送一些鮓魚給母親,也算盡點孝心。於是,他託人帶了一罐鮓魚給母親。
誰知,母親拒而不收,封了「鮓」,並寫信說:你當了縣吏,拿公家東西給我,以為是好心,相反,它不僅不能有益於我,反倒給我增加了憂愁。
陶母「憂」什麼呢?她說:「吞占公家的東西,就是貪。貪婪之心是沒有止境的,後果就難以設想。」她告訴陶侃;「人有不為之,而後才可以有為。為人不幹壞事,才會做好事。」
陶侃做官不久,把母親接到府上,母子常在一起議事。這年3月,陶侃乘船漫遊,回來後對母親說:「我乘船時,在水平如鏡的江面上,一點都不怕。
但到了波濤洶涌的地方,船左右搖晃,心裡卻有些膽怯。」陶母說:「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
她拿船、水作比,陳述官與民的關系,教育陶侃要關心民眾,愛護民眾。陶母遇事善導,陶冶了陶侃的廉儉品德。他在荊州任刺史時,不僅清廉,而且節儉。
連造船留下的木屑也命令船官收集起來,等到雪後放晴,這些木屑就撒在雪水打濕的台階上,便於人們行走。官府里用竹,他也把丟下的竹頭積攢起來,這些下腳料又都作了造船的竹釘。
陶侃到了晚年,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軍事,並兼任荊、江二州刺史。告老辭官那天,他把所有軍資、器仗、牛馬、舟車都一五一十交代清楚後,方才離任。
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3、姚崇不徇私情
唐朝開元年間,吏部尚書魏知古要去洛陽一帶考察官員政績。宰相姚崇有兩個兒子在那兒當官,離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辭行,不料姚崇對他十分冷淡。
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到洛陽之後,私下接見了姚崇的兩個兒子。姚崇之子請求他在皇上面前為自己美言。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摺,見他極力贊揚姚崇的兒子,便宣姚崇進殿,對姚崇說:「你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幹,政績不錯,朕有意提升他倆。」
姚崇坦然地說:「我這兩個兒子才識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唐玄宗見姚崇能秉公處事,十分高興地說:「魏知古徇私妨礙公事,辜負了你對他的教導,我也不能原諒他。
看來只有罷了他的官以正朝綱。」姚崇復奏道:「我教子不嚴,罪該受罰。如果陛下因此事貶謫魏知古,那人們就會說他是當了我的替罪羊了。」唐玄宗聽後十分贊許,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書。
姚崇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相。個性是在玄宗時期,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4、包拯拒禮為開廉潔
宋仁宗時,朝野上下彌漫著一股送禮之風。包拯對這股送禮收禮之風歷來持反對意見,幾次上疏皇帝,請求頒昭禁止官員之間的送禮收禮的現象,以開廉潔之風。
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壽,壽辰前幾天,,他就命兒子包貴及王朝、馬漢等站在衙門口拒禮。可誰知,第一個送壽禮的就是當朝皇帝,派來送禮的是六宮司禮太監。
老太監到了門外,執意要面見包拯,要他接旨受禮。這下可難住了包貴,萬歲送來的禮不收,這不是抗旨不遵嗎可父親命他又不敢違,無奈只好請老太監將送禮的緣由寫在一張紅紙上轉呈父親。
老太監提筆在紅紙上寫了一首詩。「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包貴讓王朝把詩拿到內衙呈父親展視。
不一會兒,王朝帶回原紅紙交付老太監。只見原詩下邊添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為官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六宮司禮太監看罷,半晌無語,只好帶著禮物和那紅紙回宮交差去了。
5、毛澤東的廉潔故事
據主席身邊的警衛員回憶,1929年1月,紅四軍下井岡山,迂迴於贛南、閩西之間,毛主席行軍,戰士們沿途沒見他騎馬,可部隊中的傷兵、病號、掉隊的戰士們都騎過他的馬。
雖說毛主席是前委書記,但他同戰士們同吃一鍋飯,同吃一盆菜,沒有絲毫區別。1932年,紅軍打到漳州,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裡。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
已經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發現他盯著他的襪子看,就把腳一伸,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後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
但是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主席說著,還有些捨不得的樣貌。毛主席行軍中惟一禦寒的一條毯子。
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個麻袋片了。部隊並不是沒有像樣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8. 廉潔故事作文1000字左右
有名人來道:「清正在德自,廉潔在志。」這句話就是描寫廉潔的。有些人認為廉潔就是不受賄,但我要告訴大家廉潔就是平常的小事,廉潔就在我們的身邊,如助人,不說謊,誠實守信這就是廉潔的小事。只要大家留心觀察身邊的一點一滴,就會發現廉潔。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一個故事:早在我爸爸年輕的時候,他就喜歡幫助別人,特別是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爸爸年輕時有位鄰居,她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沒有兒女,只得一人生活在冬天沒暖,夏日沒涼的老房子里,世間萬事快速的變化,歲月毫不留情得在她的臉上劃下了痕跡,充滿了滄桑感。爸爸年輕時特愛助人,見到這位孤寡老人,不經總心底升騰起憐愛之情。
遇見這位老人,幾天考慮後,爸爸就決定要幫助她咋么幫助他呢?接下來就讓我一件一件的慢慢論道吧。
爸爸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安排好這位老人的一日三餐,為了這個爸爸還幫他買菜,每天都會細心照料,爸爸每到菜場都細心的幫她挑菜,爸爸還細心的描述當時爸爸為了經濟還挑便宜而好吃的,當時還真像一個家庭小主男。
還有夏天,爸爸專為那位奶奶挑水,
9. 古代廉潔小故事 200字
「廉潔使人坦盪,奢貪使人悲戚」,作為領導幹部一定要以廉為榮、以奢為恥、廉潔自守、克己奉公。以下四則小故事值得一讀。
「新鞋踩泥」。《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台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夫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臟了新鞋。進城後,路面泥濘漸多,轎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後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子罕辭寶」。《左傳·襄公十五年》載文: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曾經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他認為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才敢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貪為寶」的信條,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給人教育和啟迪。
「公儀休拒魚」。《淮南子·道應訓》記載了一個公儀休拒魚的故事:戰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愛吃魚,有人投其所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收。問其原因,他說:「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不能接受,現在我作為國相,能夠用自己俸祿買魚吃,如果現在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儀休「好魚而不貪魚」,實乃其深知「貪贓、枉法、丟官、受懲罰」之間的內在聯系,願每位領導幹部任前任中都時刻不忘認真算一算政治帳、經濟帳、家庭帳。
「滅官燭看家書」。據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麼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後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游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幹部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