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進校園小故事30字
A. 廉潔文化進校園寫50字作文
秋光絢麗,金風送爽。經過廉潔文化洗禮的校園卻是一派春光明媚,生機無限的景象,校園美,心靈更美!而就在今天,少先隊建隊日,那歡樂的樂曲聲、稚嫩而洪亮的歌聲,又再次在耳邊響起。不錯的,今天就是我們新一學期的紅歌會??廉潔文化進校園。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屆的紅歌會,有許多省委,市委的領導要來參觀我們的紅歌會,因此我們要傳揚廉潔文化精神,讓領導看到我們感恩、正直、愛國的一面。紅歌會前,領導們會先參觀我們所製作的展板,我也榮幸的任職了展板解說員這一崗位。
一大早,我就站在我負責的展台旁,准備迎接老師和家長們的參觀。我負責的展板稱為「我珍藏的一張照片」。展台上擺放的是由每個班的同學親手挑選的一張張覺得珍貴的照片,做成的一本本精緻的相冊,記錄著我們成長的點滴。同時,通過這一張張照片,反映了我們五彩繽紛的校園生活;溫暖和睦的家庭生活;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陸陸續續有家長前來參觀,我不由有些緊張,明顯感覺手心正滲著涼汗。有領導前來參觀了,我報以最親切的微笑,迎了上去,領著他們參觀起了展台。參觀站台時,我也隨著領導欣賞著同學們的作品。領導們被一本取名為「高尚」的相冊吸引了,我也給他們介紹了起來,這本相冊是有六年級三班同學製作的。最有特點的是,這本相冊里不僅有同學們的合照,還有一些偉人的故事,他們用看似平凡的一件件的小事,譜寫著一段段不平凡的人生。同時,又有四本相冊也是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那是新加入我們這個大家庭的一年級小朋友,他們分別用梅、蘭、竹、菊四種植物做封面。梅蘭竹菊都是能在暴風雨中屹然挺立的植物,象徵著我們棕北小學的學生,熱愛祖國,誠實正直,並且心懷感恩。參觀時間要結束了,領導們對我的解說非常滿意,我也為自己而自豪,有了這一次的解說,也讓我有了經驗,以後再也不畏懼類似的工作了!
紅歌會開始了,一年級的小朋友用稚嫩的嗓音,和趣味橫生的舞蹈演唱了一首《勞動最光榮》表演奪的了觀眾的掌聲連連;四年級的女生們用優美的舞姿,輕盈的舞步,在其他同學的合唱下,表演了一首《Everyone-is-number-one》瞧,他們翻動的雙手彷彿真如一直緩緩飛舞的鴿子,伸展著婀娜多姿的身體,飛向藍天。
我們年級的節目排在最後一個,三年級的同學表演完後,就輪到了我們。隨著哨聲的節拍,我們步入了會場,挺拔的站在了主席台下,每位同學都笑得很甜,就像蜜罐里的小天使似的,甜蜜無比。我們年將演唱的是《隱形的翅膀》和《愛我中華》隱形的翅膀實在為我們描述一個人在遇到挫折時,是怎樣勇敢面對,我們需要甜美輕柔的演唱;而愛我中華描述的卻五十六個民族的人們歡唱祖國,需要歡快激昂的演唱。我們第一首歌是《隱形的翅膀》,開頭的伴奏曲想起了,同學們雙手緊握在胸前,輕輕的閉著雙眼,祈禱著,一副和平而安詳的景象。起唱了,耳邊響起了同學們輕柔而甜美的歌聲,我們舞蹈表演員們也如小天使般從兩邊「飛」了出來,和著音樂的節拍舞蹈著,也欣賞著同學們優美的歌聲。歌聲彷彿連成了一大串生動的音符,在空中跳躍著,翻滾著,向遠處飄去。在同學們虔誠的祈禱下,我們結束了第一首歌的表演。《愛我中華》的演唱要開始了,我們的臉上頓時洋溢起了喜悅的笑臉,一段激昂的音符蹦了出來,生龍活虎,翻著跟斗,傳進觀眾們耳中的是一段段慷慨有力的歌聲,他們能從歌聲中聽出我們愛國深情和為祖國歡歌躍舞的激情。結尾時,我們滿腔熱情的喊出了對祖國濃濃的愛意,老師和同學們都報以了雷鳴般的掌聲。而整個活動也隨著我們甜嫩的嗓音接近了尾聲。
通過了這次紅歌會,不僅讓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廉潔文化,也讓我們懂得了,作為一個棕北小學生,我們不僅要學習好,更要做一個正直、感恩、愛國……
B. 關於廉潔的故事30字還有嗎
1、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2、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 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3、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4、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5、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
C. 關於校園生活的廉潔小故事 急!!!!
你班裡應該有這樣的故事,或者你自己的都行,最好自己寫,才真誠。
D. 廉政文化進校園的小故事
「四知」清官楊震
東漢年間,有一個有名的清官,名叫楊震。
一年,他居官荊州,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延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數年之後,他調任路過昌邑。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安頓膳宿,照應得無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楊震官邸拜謁,他見室中無外人,迅即從懷中捧出黃金十斤,端放於楊震的案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特備小禮相贈,以報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楊震見狀,連連擺手拒絕。他想不到王密會來這一手,便語重心長地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有真才實學,才推薦你擔如此重任,可你這樣做,是太不知我的為人了。」
王密自討了沒趣,但仍想力爭,於是輕聲輕氣地說:「反正是黑天,又無外人知道。」
楊震更氣了,他正色地說:「你送金子與我,外人怎麼會不知?即使沒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為無人知道,就寬容自己,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聽,羞愧難言,只得挾起金子,謝罪而去。
為政清廉的諸葛亮
諸葛亮功勞蓋世,權傾天下,然而畢生不受不污,廉潔自律。他的高風亮節,讓人感動至深。
在《又與李嚴書》中,諸葛亮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也就是講,他家裡沒有存款,妻子連件像樣的換洗衣服也沒有。
而在《自表後主》一文中,諸葛亮寫到:「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這其實是諸葛亮的一份家庭財產申報單。「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俸制度,這是一個很低的數字。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妻舅叫陰識,家有四千七百餘頃,比諸葛亮多出45倍。「子弟衣食,自有餘饒」,是指諸葛亮的家人在黃氏帶領下從事種植和蠶桑等農事活動,可保溫飽無虞。至於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維持。而「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顯然是指俸祿之外,沒有別的生計,不搞經營,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財致富。
諸葛亮病危時,立下遺囑:死後葬在漢中定軍山,喪事力求節儉,依山為墳,墓穴只須能放一口棺木,棺木中不得放任何陪葬品,自己也只穿平時便服。這就是一代名相的最後要求。
「內無余帛,外無贏財」,諸葛亮以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了他清正廉潔的理想,他的廉潔自律,在蜀國官吏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史載,他任用的官員,大多勤於政事,廉潔自律。例如,名將姜維,住宅十分簡陋,家裡也無多餘的錢財;而鄧芝不僅生活儉朴,家無私產,連妻子也「不免飢寒」,死時,也是「家無余財」。
父清子廉的胡質、胡威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胡威父子倆都以清廉著稱於世。
在曹操當政時,胡質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吏,日後他之所以官職顯要,既不靠逢迎拍馬,也不靠賄賂開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潔和勤勉政績。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胡質任東莞太守,他在東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稱頌;到荊州任刺史後,他的政績依然卓著。他任職之處,形成了「廣農積谷,有兼年之儲」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質病逝時,「家無余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朝廷思其一生為官清廉,體恤民情,特下詔褒獎其清廉品德,並「賜其家錢谷」。
胡威受父親胡質的影響,年少時就有繼承和發揚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刺史的父親。由於胡質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於胡威去看望父親時,沒有一車一馬,也沒有僕人隨從,只有他獨自一人騎著毛驢上路。途中住宿客棧時,胡威自己劈柴、做飯、放驢。同住客棧的得知他是荊州刺史胡質之子後,無不驚訝而欽佩。在荊州小住幾天後,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很想拿點什麼東西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總算從家裡翻出了一匹絹。他對兒子說:「兒啊,父親雖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祿,這匹絹你拿著,就算父親給你的路上的盤纏吧。」可沒想到胡威不但不領情,反而責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佔,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先是一愣,然後解釋道:「這是我節餘下來的。」胡威這才放下心來。
後來胡威歷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職,他也同父親一樣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晉武帝司馬炎聽說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事跡後,很感動,馬上召見胡威,對他父子兩人的廉潔奉公行為大加贊賞。期間,司馬炎問胡威:「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晉武帝又問:「為什麼?」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願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了!」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去世。因他政績突出,為官清廉,朝廷特追賜他為鎮東將軍。
王衍巧防「貪內助」
王衍是西晉大臣,位及三公。他本人不是一個貪官。可他的妻子郭氏,卻是個貪財聚斂的人。王衍知道,「妻賢夫禍少」。一個賢惠的妻子,不僅能夠相夫教子,而且能夠遠罪豐家。相反,一個貪婪的妻子,卻常常會將丈夫推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王衍想了不少辦法,以遏制這個「貪內助」。
首先,王衍終身不言「錢」字,他想以此表明自己的淡泊的心志,逐漸轉化「貪內助」的貪欲。有一天,他老婆想試探他,叫僕人用錢把床圍起來,使他無法下床。但是,王衍早上醒後,仍不言「錢」字,而是叫僕人「把這些東西拿走」。
其次,藉助外在因素,用強力震懾「貪內助」的貪性。當時,幽州刺史李陽是西晉京都有名的大俠客,郭氏非常懼怕他。王衍就充分利用這個外力,每當郭氏對錢財起非分之想時,王衍就勸她說:「不只我說你這樣不行,李陽也說不行。」郭氏聽後,果然有所收斂。
上述兩個辦法,雖然不是很智慧、很得法,但卻是文武並用、軟硬兼施,王衍可謂用心良苦。也正是因為盡可能地遏制了妻子的貪欲,身處亂世的王衍才不至於被貪妻拖累,才能夠在渾濁的官場上保全自己。
陶母教子
陶侃是東晉潯陽人,曾任荊州、江州等地刺史,是晉代很有作為的官員。
陶侃幼年喪父,家中十分貧窮,他的母親湛氏靠紡織供養他讀書,湛氏還教導他要好好做人。
長大後,陶侃做過管理捕魚的小官,名謂「魚梁吏」。一次,很愛母親的他派人給媽媽送去了一罐魚干,以表自己的孝心。誰知湛氏見了,並不領情,她讓來人原封不動地把東西帶回去,同時還捎去了一封信。在信中,湛氏批評兒子道:「你在外當差,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是不孝順,你這樣做會讓我為你擔心啊!」
陶侃聽了母親的教誨,十分後悔,此後再也不敢占公家的東西。後來,陶侃成為一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陶侃的成就,與他母親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
黃金難換心
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時,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舉考試。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去一包黃金,請他給予通融,當即遭到李汰的回絕。李汰還揮筆寫下一首表露心跡的拒禮詩:「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知乾坤有鬼神。」
兩袖清風
明 朝的於謙,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的故事就發生在他身上。一次,他要進京辦事,一些同僚勸他:「你不向上司獻金玉,帶上土特產,如絹帕、蘑菇、線香之類, 也是送個人情啊!」於謙聽罷賦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天朝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這便是成語「兩袖清風」的來源。
海瑞上任
朝廷派海瑞做淳安知縣。他上任時,一不坐轎,二不乘船,只穿了一件普普通通的秀才衣,騎著一頭騾子,帶著書童海安,悄悄地進了淳安縣界,沿著茶園小溪一條小路向前走去。
再說茶園小溪,有個姓馮的大財主,方圓十來里都是他的田莊,他又是淳安縣衙馮縣丞的結拜兄弟,平日仗勢欺人,當地百姓背後罵他「馮剝皮」,到縣城裡去,都不敢打他家門前經過。
這天,馮剝皮正和馮縣丞在中堂喝酒猜拳,突然聽到門外吵鬧,就綳著一副木板臉皮走了出來。只見七八個家人跟一個騎騾的窮秀才爭吵,馮剝皮站在台階上大聲罵道:「呸!哪裡來的瞎眼烏鴉,竟敢在大爺門前吵鬧!」立即吩咐打手:「快把這個野種拉下來,騾子沒收!」
打手們一擁而上,不由分說,就將海瑞從騾背上推下來,把騾子牽走了。海老爺見他們白天打劫,肚皮都氣炸了,跑上前去問:「你做事講不講理?為何無故搶我的騾子?」馮剝皮冷笑一聲:「咦,你這還不懂?你的騾子從我家路上經過,當然得沒收!」海老爺也大笑一聲:「自從盤古開天地,大路一萬八,小路三萬六,哪一條不是老百姓走出來的?田有田契,地有地據,這條路是你家的,拿出憑據來看看!」馮剝皮被問得無話可答,把木板臉皮一放,喝道:「來人啦!掌嘴!」一聲吆喝,就有四五個打手擁上來要綁海瑞。
海老爺站在原地動也不動,說:「慢來!我一不偷,二不搶,你憑什麼綁我?你一不是官,二不是吏,又憑什麼掌我的嘴?」馮剝皮笑道:「好哇,你以為我無法治你嗎?來人,快請縣丞兄出來!」這時,馮縣丞正在中堂喝得暈頭轉向,吃得滿嘴掛油,一聽有請,連忙理理衣衫,搖搖擺擺地走了出來,打起了官腔:「何人大膽,敢在這里吵鬧,打攪本縣吃酒?來人啦,把他拿下!」
海瑞被連人帶物拽進中堂。馮縣丞喝道:「馮爺的房子在這里,屋前的路就是馮爺的。你走了他家的路,他家就該牽走你的騾。你喧鬧不休,擾亂民心,一定是不法之徒。來人,查看一下他的包袱!」
家丁們奪下海安背的包袱,七手八腳打開一看,只見裡面整整齊齊放著知縣的官衣、官帽和官靴。大家都吃了一驚,馮縣丞看了,也嚇得倒吸了一口冷氣,他想: 「這窮秀才哪來的官服?聽說最近朝廷要補個知縣來,莫非就是他?」他越想越怕,鼻尖上直冒汗。這時,海瑞從懷里掏出吏部文書和印信,亮在馮縣丞的面前。馮縣丞和馮剝皮一見,「撲通」跪倒在地上,連連磕頭:「大人恕罪,大人恕罪!」
後來,海老爺把馮縣丞革個職,狠狠打了馮剝皮40大板。茶園一帶的老百姓人心大快,都說:「海老爺沒上任就給老百姓出了怨氣,真是海青天哪!」
徐文長送壽聯
這是一個春光明艷的好日子,蘇州近郊吳縣的鄉村,路兩旁麥黃秧青,百花飄香。徐文長。悠悠地踱著方步走著,卻見路旁男女都滿臉怒氣,有的還在抹淚。徐文長好生奇怪,就問道:「諸位鄉親父老,有何為難之事?」「與你說也是白說!」「不妨說說廠這時,有位老者見徐文長一片誠心,就說道:「徐知縣五月初三壽誕之日,要我們鄉民為他祝壽。如今青黃不接之時,百姓連飯米都艱難,哪來的錢呀!」
「知縣生日,要鄉民為他祝壽,有這等怪事!」徐文長心裡這樣一想,立即就知道這肯定是個貪官污吏。他略一沉思,接著說道:「不用愁,你們這位徐縣爺,與我徐文長是堂兄弟,既然要你們送禮,我就為大家寫副壽聯,你們送去不就省禮了嗎?」
吳縣知縣徐謙也是三考出身,久聞徐文長大名,壽誕之日,見鄉民獻上徐文長寫的對聯相賀,心中大喜,忙將賀聯攤開。不看猶可,一看可把徐謙的臉也氣歪了,只見壽聯上寫著:
大老爺過生,金也要,銀也要,銅錢也要,紅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該死,稻未熟,麥未黃,高粱未有,青黃兩不接,送甚東西。
這副對聯對仗工整,雖是大白話,卻含意深刻。徐謙被刺得好不氣惱,大聲叫道:「狂生大膽,竟敢諷刺本官!」說著,驀地丟下一簽,要衙役去抓徐文長。這時,一位書生模樣的人踱上公堂,只見他對盛怒的徐謙一拱手,說:「有勞大人相邀,我徐文長就在這里,何用去抓。徐大人請我相見,有何見諭?」
徐謙有些才學,就故意在對聯上做起文章來,他說:「既然你擅對聯,那我有一上聯,你能對出來嗎?」徐謙心想,如出一個怪聯,徐文長對不上,那就可以當堂對他發作了。於是徐謙接著說:「如不能對上,那就休怪本官不講情面!」
徐文長知徐謙用意,慢悠悠地說道:「真金不怕火,就請大人賜上聯!」
徐謙突然出了這么一個上聯:
雲鎖山頭,哪個尖峰敢出?
語含雙關,有點威脅味道。徐文長也不計較,抬頭只看外面的天,半晌無語。徐謙斷定他對不上,就大喝一聲:「何來狂徒,竟敢冒稱徐文長,還不給我拿下!」眾衙役正要動手,只見徐文長突然哈哈大笑,然後正色說道:「且慢!」
「為何久無下聯?」徐謙氣勢洶洶。不想徐文長用手指天,說:「我不是早對出來了,難道徐大人真不領會?」
徐謙一愣,說:「那就快說!」
日穿洞壁,這條光棍難拿!
徐謙聞聯,目瞪口呆。
王衍巧防「貪內助」
王衍是西晉大臣,位及三公。他本人不是一個貪官。可他的妻子郭氏,卻是個貪財聚斂的人。王衍知道,「妻賢夫禍少」。一個賢惠的妻子,不僅能夠相夫教子,而且能夠遠罪豐家。相反,一個貪婪的妻子,卻常常會將丈夫推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王衍想了不少辦法,以遏制這個「貪內助」。
首先,王衍終身不言「錢」字,他想以此表明自己的淡泊的心志,逐漸轉化「貪內助」的貪欲。有一天,他老婆想試探他,叫僕人用錢把床圍起來,使他無法下床。但是,王衍早上醒後,仍不言「錢」字,而是叫僕人「把這些東西拿走」。
其次,藉助外在因素,用強力震懾「貪內助」的貪性。當時,幽州刺史李陽是西晉京都有名的大俠客,郭氏非常懼怕他。王衍就充分利用這個外力,每當郭氏對錢財起非分之想時,王衍就勸她說:「不只我說你這樣不行,李陽也說不行。」郭氏聽後,果然有所收斂。
上述兩個辦法,雖然不是很智慧、很得法,但卻是文武並用、軟硬兼施,王衍可謂用心良苦。也正是因為盡可能地遏制了妻子的貪欲,身處亂世的王衍才不至於被貪妻拖累,才能夠在渾濁的官場上保全自己。
陶母教子
陶侃是東晉潯陽人,曾任荊州、江州等地刺史,是晉代很有作為的官員。
陶侃幼年喪父,家中十分貧窮,他的母親湛氏靠紡織供養他讀書,湛氏還教導他要好好做人。
長大後,陶侃做過管理捕魚的小官,名謂「魚梁吏」。一次,很愛母親的他派人給媽媽送去了一罐魚干,以表自己的孝心。誰知湛氏見了,並不領情,她讓來人原封不動地把東西帶回去,同時還捎去了一封信。在信中,湛氏批評兒子道:「你在外當差,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是不孝順,你這樣做會讓我為你擔心啊!」
陶侃聽了母親的教誨,十分後悔,此後再也不敢占公家的東西。後來,陶侃成為一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陶侃的成就,與他母親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
鄭板橋巧宴貪吃知府
「衙齋卧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做山東濰縣知縣時,送給巡撫的一幅畫竹上的四句詩,真摯地寫出了他關心人民疾苦的虔誠願望。言出行隨,他當知縣幾十年,從不中飽私囊,巴結賄賂上司。真可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傳說,他在范縣當知縣時,有一年初夏,知府來巡視,這位知府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對吃有一肚子的學問,也非常講究,不管到什麼地方,吃什麼都要事先徵得他的同意。
這一天,司廚問鄭板橋拿什麼菜招待知府,鄭板橋揮筆寫下了「四菜一湯」——「四菜」是「青龍卧沙灘,白皮顏又煽,一青拌二白,油酥天鵝蛋」。一湯是「門泊東吳萬里船」。鄭板橋還面授機宜,令其報給知府。
知府看過呈上來的菜單,滿心歡喜,認為盡管樣數不多,可都是沒有品嘗過的新鮮佳餚,遂吩咐下去,照此做。
待酒飯端上來以後,知府卻眉頭緊皺,臉上「晴轉陰」,原來「青龍卧沙灘」是麻汁黃瓜,「白皮顏又煽」是酸醋澆粉皮,「一青拌二白」是小蔥拌豆腐,「油酥天鵝蛋」是油炸黃豆粒,「門泊東吳萬里船」則是一碗雞蛋湯,上面還漂著半個蛋殼。
他看了半天,無法下筷,鄭板橋卻在一邊連連相讓,弄得知府不好發作,只得作罷。
E. 廉潔 故事30字
<四知>
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德才兼備就徵召他,舉薦他為「茂才」。經過四次的升遷,內做了荊州刺史、東容萊太守,當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原來由楊震所推薦為茂才的王密現任昌邑縣的縣令,(為了感謝楊震的知遇之恩)前來拜見,深夜帶著十斤黃金用來贈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麼樣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為什麼呢?」王密說:「深夜,不會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楊震(嚴肅地)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後來調動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下的拜見。子孫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長輩有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產業,楊震不肯,說:「使後世的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把這個節操留給他們,不是很寶貴的財富嗎!」
F. 廉潔小故事50字
1.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3.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4.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廉潔,社會永恆的價值追求。
「不受曰廉,不污曰潔」。廉潔,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始終引領著社會向前發展,形成一種良性的追求。這種價值追求早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見屈原的《楚辭.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隨後一直沿用,直至今天。
在發展的過程中,它也由個人的修養發展到對官員的道德要求,進而到今天早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的價值取向,一種社會的價值追求。已經深入人心,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形成的是一種具有約束力的道德准則,現在更是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法律准則。
(6)廉潔進校園小故事30字擴展閱讀
廉潔,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
東漢著名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說:「不受曰廉,不污曰潔」,也就是說,不接受他人的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潔。
廉是清廉,就是不貪取不應得的錢財;潔是潔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態度;清楚一點的說,廉潔就是說我們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為,光明磊落的態度。
廉潔:不損公肥私;不貪污。廉潔」一詞,《辭源》上解釋為「公正,不貪污」。
漢代王充《論衡》中有「案古纂畔之臣,希清白廉潔之人」之句。
《辭海》上解釋為「清廉,清白。」屈原《楚辭》中有「朕幼清以廉潔兮」之詩。王逸注釋為「不受曰廉,不污曰潔」。東漢廬江太守羊續,為政清廉,自有高招。他把下屬行賄送給他的鮮魚,懸掛在大堂屋檐下,風吹日曬,幾天就幹了。
後來又有人送鮮魚給他。他指著干魚對來客說:「你還想讓我把魚掛起來嗎?」送魚的人只好悻悻而返。明代於謙十分欣賞羊續拒腐蝕永不沾的做法,特賦詩贊道:「喜勝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傳有懸魚。清風一枕南窗卧,閑閱床頭幾卷書。」
G. 廉潔小故事 50字左右
廉潔小故事3
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
H. 廉潔文化進校園故事
廉潔小故事1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省委書記自定菜單
一九九六年初,湖南省委書記王茂林帶省委調查組到花垣縣進行調查時,隨身帶著一份自定菜單:一葷一素一湯。每到一地,他就親手將菜單交給負責同志,反復叮囑按菜單備餐就連元宵節那天,也不例外。他的這一舉動,極大地鞭策和鼓舞了當地的幹部講廉潔。
I. 廉潔文化進校園-----廉潔故事
廉政文化進校園——廉政小故事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 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 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