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典型人物故事
❶ 現代名人廉潔故事,急用
1、周總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補,補了再補(有許多補丁),已經磨得沒有絨了仍捨不得丟棄。一件襯衣已經舊得換了袖口領子,一件衣服補得顏色已經不一了,他還在穿,當別人要求他換新的時候,他總是說:「舊的還可以再穿。」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議廳,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2、我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任浙江省財政廳長。有一天,德清縣有一個想當縣長的人託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請馬寅初開開後門,讓他就任某縣縣長。
馬寅初勃然大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節,真的當了縣長,一定是個貪官。憑這一條,他就不能當縣長。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
3、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據,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
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
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4、一天,朱德總司令到教導隊視察,他看到院子里的豹子皮,走過去摸了摸,連連說:「好皮子!好皮子!」並關切地向隊長楊勤生詢問了打獵的情況,還答應給教導隊再撥兩千發子彈。
在這之前,教導隊的領導就聽說總司令鋪的、蓋的都很單薄,他日夜為革命操勞,身體保養不好怎麼行?幾個隊幹部就一起商量,決定選一張豹子皮給總司令用。
下午,總司令要回延安了。教導隊的領導把一張捆好的豹子皮遞給總司令,總司令堅決不收,他說:「你們這是做啥子嘛?給我進啥子『貢』喲?我們黨是有規矩的,不興送禮這一套。我這個當司令的更得帶頭遵守啊!」
總司令指著穿著破舊的教導隊學員說:「同志們都很辛苦,穿得卻那樣破舊。一張豹子皮可以換七八匹布,能做好幾套衣服,讓我白拿豹子皮,那我不成了『剝削戶』了嗎?總司令剝削大家,這多難聽啊!」說完,就哈哈大笑起來。總司令走了,教導隊的領導捧著豹予皮,感動得都不知說什麼好。
5、新中國成立後,陳毅出任上海市長。由於戰爭和封鎖造成的破壞,上海人民生活面臨著巨大困難。陳毅說:「要靠我們黨員幹部自己首先緊縮,拿出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精神來克服困難。」他將自己的警衛人員從16名減為6名,還帶頭到機關食堂吃大灶。
在陳毅率先垂範下,上海駐軍僅一個月就省下20萬石軍糧,大大減輕了政府和人民的負擔。不到一年時間,上海的工業生產、人民生活就恢復了正常。
60年代初,陳毅的父母想回四川安家養老。臨行前,陳毅向工作人員交代了幾條注意事項:一是不要驚動四川省委,把老人直接送到妹妹家;二是為兩位老人找普通民房,不得向當地政府要房;三是兩位老人安家的事要自己解決。工作人員按照陳毅的「約法三章」操辦了此事,他很高興。
陳毅喜歡作詩,不少詩作都涉及到反腐倡廉的內容。他在《七律·手莫伸》中寫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
」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這些詩句現在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❷ 清廉人物的故事有哪些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版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權受。
❸ 廉潔名人的小故事
1、周恩來
周總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補,補了再補(有許多補丁),已經磨得沒有絨了仍捨不得丟棄。一件襯衣已經舊得換了袖口領子,一件衣服補得顏色已經不一了,他還在穿,當別人要求他換新的時候,他總是說:「舊的還可以再穿。」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議廳,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2、馬寅初
我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任浙江省財政廳長。有一天,德清縣有一個想當縣長的人託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請馬寅初開開後門,讓他就任某縣縣長。
馬寅初勃然大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節,真的當了縣長,一定是個貪官。憑這一條,他就不能當縣長。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
3、司馬光
司馬光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鑒》時,居所極簡陋,於是另闢一地下室,讀書其間。當時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陽,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層,最上一層稱朝天閣,洛陽人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
司馬光的妻子去世後,清貧的司馬光無以為葬,拿不出給妻子辦喪事的錢,只好把僅有的三頃薄田典當出去,置棺理喪,盡了丈夫的責任。司馬光任官近40年,而且官高權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讀歷史,讓人深思。
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封建社會,大多數人苦讀寒窗,躋身仕途,無不是為了顯耀門庭,榮華富貴,澤被後世,蔭及子孫。在這些人面前,司馬光的清廉更顯可貴。
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詔賜司馬光金錢百餘萬,珍寶絲綢無數,但司馬光不為所動。
司馬光年老體弱時,其友劉賢良擬用50萬錢買一婢女供其使喚,司馬光婉言拒之,他說:「吾幾十年來,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 。
4、海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按照當時官場的風氣,新官到任,舊友高升,總會有人來送些禮品禮金,以示祝賀。
這些禮品禮金只要數額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開貼告示說「今日做了朝廷官,便與家居之私不同」。然後把別人送的禮品一一退還,連老朋友賀邦泰、舒大猷遠道送來的禮也不例外。
至於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佔。海瑞臨終前,兵部送來的柴金多算了七錢銀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5、李畲之母
唐代檢察御史李畲之母為人清白廉潔。一次,李畲請人將祿米送到家中,母親讓人用斗量過,發現多出了三石,便問是怎麼回事 ,令史回答說:「御史官的祿米在過斗時,按慣例是不要刮平鬥口的。」李母又問運費是多少,又答:「給御史送糧照慣例是不要給本錢運費的。」
李母很生氣,讓他送回多餘的祿米及運費,並嚴厲責備李畲。李畲便追問倉官,並依法判其最,眾御史皆面有愧色。
❹ 有關清正廉潔的人物事例有哪些
以廉為金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在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洗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❺ 清正廉潔人物故事
唐朝宰相盧懷慎
唐朝的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錢財,他的住宅和家裡的陳設用具都非常簡陋。他當官以後,身份高貴,妻子和兒女仍免不了經常挨餓受凍,但是他對待親戚朋友卻非常大方。
他在東都(洛陽)擔當負責選拔官吏的重要公務,可是隨身的行李只是一隻布口袋。他擔任黃門監兼吏部尚書期間,病了很長時間。宋璟和盧從願經常去探望他。盧懷慎躺在一張薄薄的破竹席上,門上連個門簾也沒有,遇到刮風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擋。盧懷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盧從願,看到他們倆來了,心裡非常高興,留他們呆了很長時間,並叫家裡人准備飯菜,端上來的只有兩瓦盆蒸豆和幾根青菜,此外什麼也沒有。盧懷慎握著宋璟和盧從願兩個人的手說:「你們兩個人一定會當官治理國家,皇帝尋求人才和治理國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統治的時間長了,皇帝身邊的大臣就會有所懈怠,這時就會有小人乘機接近討好皇帝,你們兩個人一定要記住。」過了沒幾天,盧懷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時候,曾經寫了一個報告,向皇帝推薦宋璟、盧從願、李傑和李朝隱。皇帝看了報告,對他更加惋惜。
安葬盧懷慎的時候,因為他平時沒有積蓄,所以只好叫一個老僕人做了一鍋粥給幫助辦理喪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獵,來到一片破舊的房舍之間,有一戶人家簡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舉行什麼儀式,便派人騎馬去詢問,那人回來報告說:「那裡在舉行盧懷慎死亡兩周年的祭禮,正在吃齋飯。」玄宗於是賞賜細絹帛,並因此停止了打獵。
另外人們傳說:盧懷慎去世時,他的夫人崔氏不讓女兒哭喊,對他說:「你們的父親沒死,我知道。你父親清正廉潔,不爭名利,謙虛退讓,各地贈送的東西,他一點也不肯接受。他與張說同時當宰相,如今張說收受的錢物堆積如山,人還活著,而奢侈和勤儉的報應怎麼會是虛假的呢?」到了夜間,盧懷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將夫人的話告訴了他,盧懷慎說:「道理不一樣,陰間冥司有三十座火爐,日夜用燒烤的酷刑來懲罰發不義橫財的人,而沒有一座是為我准備的,我在陰間的罪過已經免除了。」說完又死了。
注: 盧懷慎(?—716),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武則天時任監察御史,後歷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開元元年(713)為宰相。盧懷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讓,在任期間的政績只在於薦賢舉能,任宰相三年後病故。盧懷慎為官廉潔,家無儲蓄,門無遮簾,飲食無肉,妻兒飢寒,生活得很貧窮。他是唐代比較清廉的一位宰相。盧懷慎的兒子盧奐在廣州作太守時,不為當地的奇珍異寶所動,能保持清廉節操,也受到當時人的稱贊。 玄宗嘉其美政,為其寫有贊詞:「專城之重,分陝之雄,亦既利物,內存匪躬,斯為國寶,不墜家風。」
❻ 史上廉潔人物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十位千古敬仰的傑出將領。
一。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東安(今山東惠民)人。大約生於公元前6世紀末,死於公元前5世紀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軍事家,同時也是世界級的大軍事家。
二。白起,一生領兵打仗無數,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攻六國城池大小七十餘座,奇跡是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歲月,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各種歷史資料表明的確一次也沒敗過)並且經常以少勝多。既是高超的戰術家又是高明的戰略家。其指揮的戰爭的規模之大,戰斗之殘酷後世鮮有能比者!
三。吳起,生年不詳,死於公元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曹縣北)人,是戰國前期著名的軍事家。 吳起在政治、指導戰爭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把這些經驗深化為軍事理論。著有《吳起兵法》48篇,大部已經失傳,現在保存下來的有《圖國》《料敵》《治兵》《論將》《變化》《勵士》6篇。
四。李牧,(?-公元前二二八年),戰國末期趙國著名軍事將領。 綜觀李牧的軍事生涯,非常善於運用謀略,從心理上把握對方,控制對方,取得最理想的軍事態勢。面對復雜的軍事對抗,能恰到好處的使用軍事戰術,達到戰役目的,實為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將。
五 孫臏,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指揮家,齊國人,在一次賽馬中,助田忌贏了國君,才華初露,被齊威王封為軍師。當時齊國的主要對手是魏國,公元前354年,龐涓率魏兵圍攻越國都城邯鄲,第二年越軍無力支持,救授於齊。齊軍採用孫臏的建議,沒有直接救援邯鄲,而是乘虛而入,進攻魏國國都大梁,魏軍只好放棄邯鄲,回救大梁。在魏軍回國途經桂陵時,遭到守侯多時的齊軍攻擊,大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作為攻其必救、以逸待勞的著名戰例,它一直受到軍事家的推崇。公元前342年,魏軍在龐涓的帶領下,又進攻韓國,韓國向齊求救。齊軍依照孫臏的計策,待兩國交戰多時兵力衰竭時,又一次猛搗魏都大梁。魏軍撤圍回國,與國內駐軍合力夾擊齊軍。在孫臏的指揮下,齊國運用「減灶誘敵」的方法,在東撤路子上丟盔卸甲,逐日減灶。龐涓看到這種情景,錯以為齊軍已潰不成軍,「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在誘敵深入到齊國境內馬陵時,齊軍利用有利地形,設下埋伏,等魏軍一到,萬箭齊發。這一戰股,使魏軍死傷殘重,龐涓兵敗自殺,齊國又一次強盛起來。後來,孫臏和他的弟子們一道對自己的作戰經驗進行了總結,寫成了偉大 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
六。樂毅,生卒年不詳,活動年代約在燕昭王(公元前312年至前279年)燕惠王(公元前278年至前272年)年間。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中山人,魏將樂羊的後裔。公元前284年樂毅率軍伐齊,連下齊70餘城。後卒於趙。
七。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因家境貧寒,常食不裹腹。曾受鄉間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始投項梁,繼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後又投奔漢王劉邦。初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丞相蕭何力薦,才始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拜將不久,即率軍沿南鄭故道東出陳倉,一舉拿下了關中地區,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關,將兵鋒逼至楚都彭城。韓信率兵數萬,開辟外線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以一萬之眾大破二十萬趙軍。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攻佔齊地後,韓信被封為齊王。
公元前202年春,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韓信獨當中軍,他先令兩翼部隊對楚軍實行側擊,再令中軍推進,很快完成了合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終使楚軍喪失鬥志,被漢軍一舉聚殲於亥下。項羽眼見大勢已去,慷慨自刎於烏江邊。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軟禁於劉邦身邊。在這一段索寞的日子裡,他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我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楚。公元前196年,呂後誘韓信至長樂宮的鍾室,以謀反罪名殺之。一代名將,死非其所,實堪哀傷。 八。衛青, 衛青(?~公元前106)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字仲卿 。系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
十。趙雲,三國時期著名的將領。武藝絕倫,作戰所向披靡,英勇無敵。趙雲是我國歷史上繼霸王項羽之後,另一個可以依靠絕對的勇力決定戰場勝負的人物。然而趙雲軍事才能又非常突出,在關鍵時
參考資料
http://tieba..com/f?kz=119498515
周恩來總理對待個人生活
在人們的印象中,周恩來總是那樣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精心織補後繼續穿。1963年,他出訪亞歐14國,到了開羅,他換下縫補多次的襯衣,隨行工作人員不便拿給外國賓館去洗,只好請我駐埃及使館的同志幫忙,並叮囑洗時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後,感動得邊洗邊流淚。至於他穿用了幾十年破舊的睡衣、皮涼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國產手錶等,已作珍貴文物,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周恩來的家常飯很簡單,主食經常吃些粗糧,副食一般是一葷一素一湯。他規定的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的家常飯菜。一位專機機長的回憶,頗為傳神地反映了他的飲食方面的律已要求。有一次,這位機長看他吃飯,掉了個飯粒在桌上,他連夾兩次才夾住放進嘴裡,笑著吃了。看到這種情景,這位機長後來感慨地說:「我心裡不禁百感交集。什麼叫廉潔,看看周總理就知道了。」
住房——建國初期,周恩來搬進了中南海西花廳,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廳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濕陰冷。身邊工作人員於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繕,但他堅決不同意。
用車——周恩來對自己乘坐的轎車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後來他經常乘坐的專車是紅旗轎車。他說:「別人不坐我車,我喜歡國產車。」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1959年,在大躍進的氣氛下,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雲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雲水庫那裡修建一個相當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裡像刀割一樣難受。如果按現在某些幹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矇混過關。但在周總理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後,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水利部黨組隨即決定:將這座價值400多萬元的建築,無償轉讓給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個研究所,並向中央寫了一個深刻檢查的報告。
2、廉潔詩歌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中體現的是剛烈之氣。於謙自幼聰敏,讀書過目成誦,仰慕古代正氣凜然的仁人志士。「土木堡之變」,為了國家和民族,他也甘願冒這個天大的風險。國難當頭,於謙沒有臨難退縮、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只要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鐵骨錚錚、忠心赤膽的於謙盡管以悲劇告終,但於謙「甘灑熱血寫春秋」的愛國愛民情懷,卻給後世樹立了一個楷模和豐碑,給我們鑄造了一個偉大的民族之魂。
我國歷史上的女性廉潔人物故事
我國是個崇尚清官的國家,自古就有「妻賢夫禍少」之說。其賢,除指賢淑之外,便指的是廉潔。從古到今,流傳下來不少母教子廉、妻阻夫貪的佳話。
陶母責子 東晉陶凱年輕時當過潯陽縣的小史,專門監管魚壩。一次,他派人將一罐干魚送給母親品嘗,沒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將干魚送回,而且寫信責備他:你做官,那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不能給我帶來好處,卻反給我增添了憂慮。陶侃讀畢母親來信,愧悔交加,無地自容。自此以後,嚴母訓導銘刻在心。其後為官40年,勤慎實職沒,始終如一。
李母量稟教子 唐代檢察御史李畲之母為人清白廉潔。一次,李畲請人將祿米送到家中,母親讓人用斗量過,發現多出了三石,便問是怎麼回事 ,令史回答說:「御史官的祿米在過斗時,按慣例是不要刮平鬥口的。」李母又問運費是多少,又答:「給御史送糧照慣例是不要給本錢運費的。」李母很生氣,讓他送回多餘的祿米及運費,並嚴厲責備李畲。李畲便追問倉官,並依法判其最,眾御史皆面有愧色。
李清照義揭貪夫 我過文學史上最具有盛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生於官宦之家,一生正處北宋、南宋交替的時代,其後半生更是動盪流離. 李清照46歲時丈夫去世。兩年後,李清照
再嫁張汝舟。婚後不久,李清照就發現張汝舟是個貪官,經常虛報數額貪污軍費。李清照對此毫不姑息,椐實控告了丈夫。在有關部門查證屬實後,張汝舟被判了罪。當時法律規定,
http://www.allzg.com/html/2007-06/36063.html
流芳百世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廉潔八位官員
http://gb.cri.cn/16249/2007/06/05/[email protected]
❼ 自古以來廉潔自律的典型事例
周恩來的廉潔自律
星移斗轉,光陰荏苒。敬愛的周恩來同志離開我們整整20個春秋了。20年前,百萬首都人民肅立十里長街,頂風冒雪,哭送周恩來靈車的動人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隨著時光流逝,人們對周恩來懷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沒有淡薄,反而與日俱增。
那麼,周恩來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顆顆愛心?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在締造和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為黨和人民建樹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他畢生嚴於律己,清正廉潔,不求索取,但求奉獻,把一切獻給了黨和人民,連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華大地,完全徹底地實踐了他「活著為人民服務,死後也要為人民服務」的宏願。正是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構成了周恩來特有的純真的人格魅力,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的愛戴和欽佩,甚至連他的一些國內外政敵也不得不為之折服。
周恩來廉潔自律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貫的。在此,僅就同當前對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要求相關的一些方面,列舉一些具體事例。這樣,難免掛一漏萬,不過可以從細微處見精神。
(一)對待個人生活
衣著——在人們的印象中,周恩來總是那樣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精心織補後繼續穿。有一次,他穿織補過的衣服接待外賓,身邊工作人員說這套「禮服」早該換換啦。他笑笑說:「穿補釘衣服照樣可以接待外賓。」「織補的那塊有點痕跡也不要緊,別人看著也沒關系。丟掉艱苦奮斗的傳統才難看呢!」他的襯衣磨破了,換上新的領口和袖口照舊穿。1963年,他出訪亞非歐14國,到了開羅,他換下縫補多次的襯衣,隨行工作人員不便拿給外國賓館去洗,只好請我駐埃及使館的同志幫忙,並叮囑洗時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後,感動得邊洗邊流淚。至於他穿用了幾十年破舊的睡衣、皮涼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國產手錶等,已作為珍貴文物,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飲食——周恩來的家常飯菜很簡單,主食經常吃些粗糧,副食一般是一葷一素一湯。他規定的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的家常飯菜。他說:「四菜一湯既經濟又實惠。」他在外地視察或主持會議,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不搞特殊,離開時一定付清錢和糧票。他不僅自己這樣做,還要求其他領導幹部也這樣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聽說有的領導同志帶著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費用都由地方開支,非常生氣。回北京後,他在全國第三次接待工作會議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後無論哪個領導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開支,地方一概不要負擔,都要給客人出具帳單,由本人自付。這要形成一種制度。」一位專機機長的回憶,頗為傳神地反映了他在飲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這位機長看他吃飯,掉了個飯粒在桌上,他連夾兩次才夾住放進嘴裡,笑著吃了。看到這種情景,這位機長後來感慨地說:「我心裡不禁百感交集。什麼叫廉潔,看看總理就知道了。」
住房——建國初期,周恩來搬進了中南海西花廳,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廳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濕陰冷。身邊工作人員於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繕,但他堅決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鄧穎超出差外地時間較長,對西花廳進行了保護性維修。他回京一進門就驚訝地問:「這是怎麼回事?誰叫你們修的?!」他還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發、窗簾、吊燈等陳設。事後,對這次「修房風波」,他主動在國務院會議上作了三次檢討,向到會的副總理和部長們說:「你們千萬不要重復我的這個錯誤。」
用車——周恩來對自己乘坐的轎車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後來他經常乘坐的專車是紅旗轎車。他說:「別人不坐我坐,我喜歡國產車。」國家進口了一批高級賓士車後,有關部門想給他換一輛。他不同意,嚴肅地說:「那個賓士車誰喜歡坐誰坐去,我不喜歡,我就坐『紅旗』。」在用車問題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發,醫院看病,探親訪友,看戲等,都算作私人用車,總要叮囑身邊工作人員照章付費,從工資中扣交。
周恩來的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的儉朴作風,受到了長期在他身邊工作的人員交口稱贊。有位秘書說:「總理除了工作,個人一生無所他求。特別是生活的儉朴,更是眾口皆碑。」不是親眼所見是很難想像到了什麼程度。
同周恩來接觸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對他廉潔儉朴的生活作風也是贊不絕口。宋慶齡說:「周總理在個人生活和作風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樣,是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
❽ 有哪些名人廉潔的故事
1、於成龍
於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了。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
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
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
2、於謙
正統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於謙。於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楊」主辦的。
到了「三楊」去世,太監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
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
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
3、司馬光
司馬光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鑒》時,居所極簡陋,於是另闢一地下室,讀書其間。當時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陽,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層,最上一層稱朝天閣,洛陽人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
司馬光的妻子去世後,清貧的司馬光無以為葬,拿不出給妻子辦喪事的錢,只好把僅有的三頃薄田典當出去,置棺理喪,盡了丈夫的責任。司馬光任官近40年,而且官高權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讀歷史,讓人深思。
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封建社會,大多數人苦讀寒窗,躋身仕途,無不是為了顯耀門庭,榮華富貴,澤被後世,蔭及子孫。在這些人面前,司馬光的清廉更顯可貴。
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詔賜司馬光金錢百餘萬,珍寶絲綢無數,但司馬光不為所動。
司馬光年老體弱時,其友劉賢良擬用50萬錢買一婢女供其使喚,司馬光婉言拒之,他說:「吾幾十年來,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 。
4、海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按照當時官場的風氣,新官到任,舊友高升,總會有人來送些禮品禮金,以示祝賀。
這些禮品禮金只要數額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開貼告示說「今日做了朝廷官,便與家居之私不同」。然後把別人送的禮品一一退還,連老朋友賀邦泰、舒大猷遠道送來的禮也不例外。
至於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佔。海瑞臨終前,兵部送來的柴金多算了七錢銀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5、姚崇
姚崇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歷,時人幾乎無人能比。然而,這位資歷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
即便在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個人官位達到至極的開元時期,他依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過著十分儉朴的生活。
由於清廉,只拿「死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所以他買不起京城市區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離朝廷較偏遠的郊區。
❾ 關於廉潔人物的故事有哪些(簡短些)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版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權,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❿ 廉潔小故事(名人故事)
楊震四知
漢代華陰人楊震,通曉經文,風雅清正,志存高遠,人稱關西孔子。他曾推薦「賢人」王密做昌邑縣縣令。一次,楊震因公事路過昌邑縣,晚下榻於館驛。夜深人靜之時,王密懷揣十金前往館驛相贈,以謝楊震知遇之恩。楊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說「此時深夜,無人知矣。」楊震正聲而說「豈可暗室虧心(暗地裡做些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一時傳為美談。
楊震孤貧好學,明歐陽《尚書》,通達博覽,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教授二十餘年,不答州郡禮命,眾人謂之晚暮,而震志愈篤。鄧騭聞而辟之,時震年已五十餘,累遷荊州刺吏、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官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譯文:
楊震從小沒了父親,生活貧苦但愛好學習,精通歐陽《尚書》,眼光透徹,知識廣博,儒者們為他編了這么句話:「關西孔子楊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州郡長官聘請他去做官,他都沒有應允。人們都說他年紀老了,想出來做官也遲了,而楊震卻更安心他的教書生活。鄧騭聽說後就召請他做官,那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了。屢次升遷,升到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往東萊郡上任時,路過昌邑縣,原先他所推薦的秀才王密,這時做昌邑縣令,夜裡懷中揣著十斤金子來贈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麼呀?」王密說:「夜裡沒有人知道這事。」楊震說:「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出門走了。後來調任涿郡太守。為人奉公廉潔,子孫常常吃素菜,出門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讓他為子孫置辦產業,楊震不肯,說:「讓後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用這個『產業』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