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故事啟示
⑴ 簡短的歷史小故事加帶啟示
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版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成語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成語釋義「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⑵ 歷史小故事及感悟50
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為了防止小白回及時回到齊國登基,答在小白會齊國的途中,管仲帶部隊攔截小白,並用弓箭射中了小白的腹部,見小白吐血倒地,以為死了,便回去復命。其實箭被小白腰帶擋住了,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自己的舌頭假裝受傷,最終騙得管仲,及時回到齊國順利登上王位。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個人才,便推薦他給小白,小白也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重用了管仲。此後管仲輔佐小白,成就了一個盛極一時的齊國,小白也當上了春秋時期的霸主。
這就是齊桓公小白與名臣管仲之間的故事。
感悟:不計前嫌,放下恩怨,通力協作,成就了一代明君賢臣的佳話。
⑶ 60個歷史小故事及歷史啟示
我靠鹵煮30分就打法了?100分,手打六十,給分析,干不幹?
⑷ 五個歷史故事 要啟示
1、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的復國事例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卧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2、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公元前二世紀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中國的萬里長城就是在這個朝代初具規模的。但因為父子兩代皇帝的暴政,秦朝的統治僅有15年。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韓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軍事統帥。
韓信是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的軍事統帥,他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建立軍功之前的韓信,既不會經商,又不願種地,家裡也沒有什麼財產,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他與當地的一個小官有些交情,於是常到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費飯,可是時間一長,小官的妻子對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飯的時間,等韓信來到時已經沒飯吃了,於是韓信很惱火,就與這位小官絕交了。
為了生活下去,韓信只好到當地的淮水釣魚,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這樣一連幾十天,韓信很受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老太太聽了很生氣,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韓信聽了很慚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在韓信的家鄉淮陰城,有些年輕人看不起韓信,有一天,一個少年看到韓信身材高大卻常佩帶寶劍,以為他是膽小,便在鬧市裡攔住韓信,說:「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圍觀的人都知道這是故意找茬羞辱韓信,不知道韓信會怎麼辦。只見韓信想了好一會兒,一言不發,就從那人的褲襠下鑽過去了。當時在場的人都哄然大笑,認為韓信是膽小怕死、沒有勇氣的人。這就是後來流傳下來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實韓信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他看到當時社會正處於改朝換代之際,於是專心研究兵法,練習武藝,相信會有自己的出頭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國各地反對秦朝統治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韓信加入其中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軍隊的首領就是後來成為下個朝代開國皇帝的劉邦。最初,韓信只是做了一個管押運糧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後來他認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兩人經常討論時事和軍事,蕭何認識到韓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於是極力向劉邦推薦,但劉邦仍不肯重用韓信。
一天,心灰意冷的韓信悄悄離開劉邦的軍隊,投奔別的起義軍。蕭何得到他離開的消息後,也沒向劉邦匯報,趕忙騎馬去追韓信。劉邦得到消息,以為是二人逃跑了。過了兩天,蕭何和韓信回來了,劉邦又驚又喜,責問蕭何是怎麼回事。蕭何說:「我是為您追人去了。」劉邦大惑不解:「過去逃跑的將領有幾十個,你都不去追,為什麼單單去追韓信呢。」蕭何說:「以前逃跑的將領都是平庸之輩,容易得到,至於韓信是難得的奇才。如果您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劉邦說:「那就讓他在你手下作個將領吧」。蕭何說:「讓他做一般的將領,他未必肯留下來。」劉邦說:「那就讓他作一個軍事統帥吧。」從此,韓信由一名運糧官變成了一位將軍。在後來幫助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他每戰必勝,立下了赫赫功勛。
3、米開朗基羅「以退為進」的故事
碰上僵局,或者對方一直不掀牌,讓你莫測高深的時候,打破僵局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先讓一步。
聰明的米開朗基羅義大利藝術家被公認為最偉大的作品,應該是他的大理石雕刻大衛像。
各位可知道,當米開朗基羅剛雕好大衛像的時候,主管這件事的官員跑去看,竟然不滿意。
「有什麼地方不對嗎?」米開朗基羅問。
「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員說。
「是嗎?」米開朗基羅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聲:「可不是嗎?鼻子是大了一點,我馬上改。」說著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當當地修飾起來。
隨著米開朗基羅的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官員不得不躲開。
隔一會兒,米開朗基羅修好了,爬下架子,請那位官員再去檢查:
「您看,現在可以了吧!」
官員看了看,高興地說:「是啊!好極了!這樣才對啊!」
送走了官員,米開朗基羅先去洗手,為什麼?
因為他剛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塊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樣子。
從頭到尾,他根本沒有改動原來的雕刻。
但是,各位想想:如果米開朗基羅不這樣做,而跟那位官員爭,會有這么好的結果嗎?
⑸ 求五個關於歷史的小故事,就是那種對人有什麼啟示的
《楊靖宇》——愛國英雄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
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
烈犧牲。
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
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
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王偉》——海空衛士
2001年4月1日上午,王偉在執行對美軍用偵察機跟蹤監視的任務中,所駕駛的飛機
被美機撞毀後跳傘落海,光榮犧牲,年僅33歲。
這次在執行任務時,王偉堅毅果敢,沉著冷靜,英勇頑強,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
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凱歌。王偉犧牲後,中央軍委於2001年4月24日在北京
舉行了命名大會,授予「海空衛士」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被海軍黨委批准革命
烈士。
《錢學森》——回國造科技
1955年初冬,剛剛沖破美國當局阻撓回到祖國的錢學森,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參觀。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乾的,
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他以其對中國火箭
導彈技術、航天技術乃至整個國防高科技事業的奠基性貢獻,為我軍武器裝備現代
化建設寫下了精彩絢麗的篇章。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
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
「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
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麼鬼話!」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李商隱》——年少愛國
李商隱年少有為,而且關心國家大事,目睹唐朝國運衰微,憂心如焚,在事業上更有遠大抱負。13歲那年,他看到朝綱不振,君臣昏庸,就寫了一首《富平少侯》詩。
詩中寫一個富平少侯張放,13歲就承襲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驕奢豪侈,醉生夢死,不憂國事。實際上並無其人,只不過是李商隱杜撰假託的人物。
很明顯,寫作的目的是譏諷那些不謀國事的權貴的。13歲就有如此手筆,真是難能
可貴!
⑹ 歷史小故事與道理
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後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擺席慶賀頭一年打敗匈奴等少數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員全都出席了。有七十個在學術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宴會進行當中,博士的領袖周青臣舉酒頌揚秦始皇的功德,他說:「早先秦國的疆域不到一千里,依賴陛下的英明,消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原,趕走了蠻人和夷人。如今凡是太陽月亮照得到的地方,全都服從陛下的統治了。陛下廢除了分封制,設立了郡縣制度,從此免除了戰爭的禍患,使得天下人人都能過著安樂的日子。這樣的太平時世,必定能代代相傳,直到千秋萬世。陛下的威德,真是上古的那些三皇五帝也望塵莫及啊!
秦始皇聽了周青臣的頌揚,心裡甜滋滋的,他連連點頭誇獎周青臣道:「說得好!說得好!」但是這一番頌揚卻觸怒了另一些滿腦子舊思想的博士們,有個叫淳於越的博士,他聽周青臣說分封制不好,郡縣制好,心裡十分難過。他趕快往前走幾步,急急忙忙地對秦始皇說:「陛下!我聽別人說,殷周兩代的國王傳了一千多年,他們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像眾星拱月那樣拱衛中央朝廷,那個制度本來就好得很。如今陛下統一了中原,子弟卻毫無地位和實權。將來萬一出個像當年齊國田常那樣謀篡王位的亂臣賊子,又有誰能挽救得了那種局面呢?我聽老一輩的人說過:事情不照老規矩辦而想要長久,根本就不可能。現在周青臣又當面奉承陛下,加重陛下的過錯,我看他不是忠臣。陛下還是應當重新謀慮關於分封子弟的事情才好!」
淳於越又一次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聽了心裡有些厭煩。他叫大家再議論議論,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這時候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反對淳於越的謬論,他對秦始皇說:」古今時代不同,情況已經隨著時代改變了,我們決不能再拿古代的制度到今天來實行。如今天下已經安定,法令已經統一,老百姓應當努力種田做工,讀書人應當努力學習現行的法令制度。可是如今還有那麼一些讀書人,總是死抱住老一套東西不肯放,老是根據過去古書上的記載來攻擊當前的政治制度,這對於陛下的統治是很不利的,必須予以嚴厲禁止。我建議史官所收藏的圖書,凡屬不是秦國的歷史,全都拿來燒了;不是政治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詩經》、《尚書》,而是私家收藏的這一類書籍,一律焚燒掉,杜絕混亂思想的根源。」
秦始皇覺得事情確實是這樣,如果聽任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到處宣揚舊制度,的確會妨礙他的統治。於是他決定接受李
⑺ 歷史小故事加感想
一次,魯國國君孟孫帶隨從進山打獵,臣子秦西巴跟隨左右。打獵途中,孟孫活捉了一隻可愛的小鹿,他非常高興,便下令讓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宮中,以供日後玩賞。秦西巴在回宮的路上,突然發現一隻大鹿緊跟在後,不停地哀號。那隻大鹿一號叫,這里小鹿便應和,那叫聲十分凄慘。秦西巴明白了,這是一對母子,他覺得心中實在不忍,於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顧秦西巴站在旁邊對自己有什麼危險,一下沖到小鹿身邊,舔了舔小鹿的嘴,兩只鹿便撒腿跑進林子里,眨眼就看不見了。 孟孫打獵歸來,秦西巴對他說放走了小鹿,孟孫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獵回來的余興一下子全沒有了,他氣得將秦西巴趕出宮門。
過了一年,孟孫的兒子到了念書的年齡,孟孫要為兒子找一位好老師。許多臣子都來向孟孫推薦老師,孟孫一一接見這些人,但他總覺得不是十分滿意。正當孟孫悶悶不樂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趕出宮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開朗,立即命人去尋找秦西巴,並把他請回宮來,拜他為太子老師。
左右臣下對孟孫的做法很不理解,他們問道:「秦西巴當年自作主張,放走了大王所鍾愛的鹿,他對您是有罪的,您現在反而請他來做太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呢?」 孟孫笑了笑說:「秦西巴不但學問好,更有一顆仁慈的心。他對一隻小鹿都生憐憫之心,寧可自己獲罪也不願傷害動物的母子之情,現在請他做太子的老師,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終於被國君理解。
仁愛是做人的根本。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終於被國君理解是必然的。一個人,連動物都愛護,他的愛是博大的,令人肅然起敬。我們今天響應國家的號召,要構建和諧社會,正需要這種仁慈博愛的精神。
⑻ 有哲理的歷史小故事
1、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2、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⑼ 四個歷史小故事並說出啟發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顏回。他出生貧寒,上學的生活十分的苦。他每天早上吃的稀飯,中午吃的是糠。但是他為了讓其他的同學不去幫助他,他說自己的生活很好。當別人問他中午吃什麼:他說吃的什麼兩碗米飯一碗湯。這樣的生活當然不錯呀。其實他中午吃的兩碗糠,然後把油放在嘴上,看起來吃的好的食物。當同學了解到這些情況是為了不傷他的自尊,決定採取把錢放在路上讓他撿。當他看到這些錢時。他沒有拿。寫了一句好在此:天賜顏回一定金,外財不發命窮人。這個故事故事我們要有高尚的品德。同學之間要和睦相處。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柱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市祈求再有一條腿嗎??"
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在十七世紀,丹麥和瑞典發生戰爭,一場激烈的戰役下來,丹麥打了勝仗,一個丹麥士兵坐下來,正准備取出壺中的水解渴,突然聽到哀啍的聲音,原來在不遠處躺著一個受了重傷的瑞典人,正雙眼看著他的水壺。
"你的需要比我大。"
丹麥士兵走過去,把水壺送到傷者的口中,但是對方竟然伸出長茅刺向他,幸好偏了一邊,只傷到他的手臂。
"嗨!你竟然如此回報我。"丹麥士兵說:"我原來要把整壺水給你喝,現在只能給你一半了"。
這件事後來被國王知道了,特別召見這個丹麥士兵,問他為什麼不把那個忘恩負義的傢伙殺掉 ?
他輕松的回答:"我不想殺受傷的人"。
這個故事看到人性的一面,在別人忘恩負義之後,仍有饒恕的心,這是第二次的饒恕,也是一種更偉大的情操。
有一個人經過熱鬧的火車站前,看到一個雙腿殘障的人擺設鉛筆小攤,他漫不經心的丟下了一百元,當做施捨。但是走了不久,這人又回來了,他抱歉的對這殘障者說:"不好意思,你是一個生意人,我竟把你當成一個乞丐"。
過了一段時間,他再次經過火車站,一個店家的老闆在門口微笑喊住他。
"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現,"那個殘障的人說,"你是第一個把我當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現在算是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了。"
你怎麼看一個人,那人可能就會因你而有所改變,你看他是寶貴的,他就是寶貴的。一份的尊重和愛心,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善果,所以朋友們,不仿用心的看待這個世界用心的去尊重每一個人及自已,你將會發現,自己及周遭的人都有著無窮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