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關朋友的故事作文
① 文壇或歷史上有關好朋友的故事
管鮑分金
管仲二十來歲時就結識了鮑叔牙,起初二人合夥做點買賣,因為管仲家境貧寒就出資少些,鮑叔牙出資多些。生意做的還不錯,可是有人發現管仲用掙的錢先還了自已欠的一些債,哈哈!這錢還沒入帳就給花了,現在會計上的名詞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錢恐怕離貪污公款罪也不遠了。更可氣的是到年底分紅時,鮑叔牙分給他一半的紅利,他也就接受了。
這可把鮑叔牙手下的人氣壞了,有個人對鮑叔牙說,他出資少,平時他開銷又大,年底還照樣和您平分效益,顯然他是個十分貪財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話,我一定不會厚著臉皮接受這些錢的。鮑叔牙斥責他手下道:你們滿腦子里裝的都是錢,就沒發現管仲的家裡十分困難嗎?他比我更需要錢,我和他合夥做生意就是想要幫幫他,我情願這樣做,此事你們以後不要再提了。
羊角哀和左伯桃
春秋時期,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賢納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聞風而歸,西羌積石山,有一個賢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雙亡,勉力讀書,養成了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那時候左伯桃已經快上五十年紀,因鑒於中國諸侯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所以一向沒有做官的念頭,後來聽說楚元王慕仁為義,遍求賢士,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逕奔楚國而來,迤邐來到雍地,時值嚴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陣陣如刀如刺的狂風,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濕透了,勉強忍住寒冷前進,看看天色漸漸黑了下來,遠遠望見遠處竹林之中,有一間茅屋,窗中透出一點燈亮來,伯桃大喜,就跑到這茅屋前去叩門求宿,屋裡走出一個書生來,四十四五年紀,知道了左伯桃的來意,便一口歡迎他進屋去。左伯桃進得屋內,上下一看,只見屋中傢具簡單,而且破陋不堪,一張床上滿堆了一些書卷,左伯桃請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愛好讀書,想救國救民的人,二人三言兩語,便十分投機,大有「恨相見之太晚」的意思,兩人便結拜做異姓骨肉。左伯桃見羊角哀一表人材,學識又好,就勸他一同到楚國去謀事,羊角哀也正有這個心思。一日天晴,兩人便帶了一點干糧往楚國而去。曉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糧將要用盡,而老天又降下大雪來,左伯桃兀自思量,這點干糧,若供給一人受用,還能到得楚國,否則兩個人都要餓死。他自己知道學問沒有羊角哀的淵博,便情願犧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罷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塊大石來坐著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已經脫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凍得只剩了一口氣。羊角哀大慟而號。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糧帶走,速去求取功名。言畢死去。羊角哀到了楚國得由上大夫裴仲薦於元王,元王召見關角哀時,羊角哀上陳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綢緞百匹。羊角哀棄官不做,要去尋左伯桃的屍首。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屍首尋著之後,給左伯桃香湯沐浴,擇一塊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這里守墓。 墳和荊軻墓相隔不遠,相傳荊軻因刺秦王不中,死後精靈不散,見左伯桃葬在他的旁邊,鬼與鬼便起了糾紛。一夜:羊角哀夢見左伯桃遍體鱗傷而來。訴說荊軻的凶暴,羊角哀醒來之後:提劍到左伯桃墳前說道:「荊軻可惡,吾兄一人打不過他,讓小弟來幫你的忙罷。」說罷,自刎而死。是夜:狂風暴雨,雷電交作,隱隱聞喊殺之聲。天明:荊軻的墳爆開了。
這消息給楚元王知道之後,給他們建立了一座忠義祠,勒碑記其事,至今香火不絕。
高山流水 鍾子期和俞伯牙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俞伯牙,這人琴彈得特別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彈琴的時候,來了一個打柴人叫鍾子期。俞伯牙一彈琴,鍾子期就說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裡很驚訝,因為他心裡正想表現高山呢,就被聽出來了。俞伯牙心想:我換一個主題,我表現流水,看你還能不能聽出來。誰知,鍾子期一聽,又說:「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彈什麼,鍾子期都能聽出音樂表現的內容。於是乎兩個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沒多久鍾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傷心到極點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琴給摔了,發誓永遠不再彈琴。這個故事後來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語,形成了「知音」這樣一個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 生死之交
詩人鄭少谷與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謀面,卻彼此傾慕,忽悠贈答。鄭少谷曾有詩贊王子衡:「海內談詩王子衡,春風坐遍魯諸生。」意思是:當王子衡講評詩歌時,就是魯國孔子的弟子聽了,也會如春風。
後來鄭少谷死了,王子衡驚聞噩耗,哀傷至極,他不顧千里奔波,特地趕到福建,為他辦理喪事,寬慰親屬。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魯肅 周瑜
魯肅(172-217),字子敬,東吳四英將第二位,
② 歷史上反應朋友之間的友誼的故事還有( )( )
歷史上,反應朋友友誼比較有名的就是伯牙絕弦(伯牙和鍾子期)、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1、伯牙絕弦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2、管鮑之交
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
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2)歷史上有關朋友的故事作文擴展閱讀
除了上述伯牙絕弦、管鮑之交外,反應朋友友誼的還有桃園三結義、負荊請罪。
1、桃園三結義
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③ 古今中外關於朋友之間的小故事
1、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做生意,管仲出小錢而分大頭。打仗的時候管仲第一件事就是逃跑。每當別人質疑管仲的行為時,鮑叔牙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為他說話。
鮑叔牙推薦管仲做了宰相,在管仲退休時,他卻沒有向皇上推薦鮑叔牙,稱其不是做宰相的料,鮑叔牙知道後非但沒有怪管仲,他說佩服管仲的識人之能。
自己的確不是做宰相的料。管仲聽說後就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於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
最初見於《列子·力命》,二者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2、刎頸之交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
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
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
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麼。
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
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3、雞黍之交
範式,字巨卿,山陽郡金鄉縣(今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人。別名汜。範式年輕的時候在太學游學,成為儒生,和汝南郡人張劭是好朋友。張劭,字元伯。
後來兩人一起告假回鄉,範式對元伯說:「兩年後我要回京城,我會去拜見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然後就共同約定了日期。後來約定的日期快到了。
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訴了母親,讓她布置好酒食恭候範式。母親說:「都分別兩年了,千里之外約定的事情,你怎麼就這么相信他呢?」
元伯回答說:「巨卿是講信用的人,一定不會違背諾言。」母親說:「如果真是這樣就該為你們釀酒。」到了那天,巨卿果然來了,二人升堂互拜對飲,喝得十分暢快後才相互告別。
4、伯牙絕弦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
鍾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5、左羊之交
楚元王招賢納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聞風而歸,西羌積石山,有一個賢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雙亡,勉力讀書,養成了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那時候左伯桃已經快上五十年紀。
因鑒於中國諸侯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所以一向沒有做官的念頭,後來聽說楚平王慕仁為義,遍求賢士,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逕奔楚國而來,迤邐來到雍地,時值嚴冬。
雨雪霏霏,再加一陣陣如刀如刺的狂風,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濕透了,勉強忍住寒冷前進,看看天色漸漸黑了下來,遠遠望見遠處竹林之中,有一間茅屋,窗中透出一點燈亮來。
伯桃大喜,就跑到這茅屋前去叩門求宿,屋裡走出一個書生來,四十四五年紀,知道了左伯桃的來意,便一口歡迎他進屋去。左伯桃進得屋內,上下一看,只見屋中傢具簡單。
而且破陋不堪,一張床上滿堆了一些書卷,左伯桃請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念「絕」)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愛好讀書,想救國救民的人,二人三言兩語,便十分投機。
大有「恨相見之太晚」的意思,兩人便結拜做異姓骨肉。左伯桃見羊角哀一表人材,學識又好,就勸他一同到楚國去謀事,羊角哀也正有這個心思。
一日天晴,兩人便帶了一點干糧往楚國而去。曉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糧將要用盡,而老天又降下大雪來,左伯桃兀自思量,這點干糧,若供給一人受用,還能到得楚國。
否則兩個人都要餓死。他自己知道學問沒有羊角哀的淵博。便情願犧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才能。想罷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塊大石來坐著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已經脫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凍得只剩了一口氣。羊角哀大慟而號。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糧帶走,速去求取功名。言畢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國,楚元王因愛惜羊角哀的才能,以上卿的禮節安葬左伯桃。羊角哀夢見左伯桃說:感謝你的恩德,我才能得到厚葬。
我因為墳冢靠近荊將軍的墳冢,受到他的逼迫。當月15日那天,羊角哀帶兵馬來到左伯桃墓前,並製作了三個桐木偶,然後自殺,捨命去幫助左伯桃。
④ 歷史上記載的有關朋友的動人故事有哪些
俞伯牙與鍾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相識,子期死後伯牙摔琴為知音;
劉關張桃園內結義;
嵇康與山濤絕交容,有人說嵇康這么做是因為想要保全山濤,因為當時的晉朝統治者,已經對嵇康的不合作態度十分不滿意,而山濤又是嵇康的朋友,所以嵇康這么做就會讓他們認為山濤和嵇康沒有關系了,這樣山濤也可以不必擔心什麼了。這是嵇康甘願為朋友犧牲的一個例子;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
高漸離與荊軻,荊軻刺秦王時,高漸離與太子丹送之於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高漸離繼荊軻之後刺秦失敗而亡。
⑤ 中國歷史上關於友誼的故事
藺相如與廉頗
在戰國時期,趙國屬於有道之國。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大。主要內靠大臣藺相如以德治國,管理國事。外靠大元帥廉頗,英勇善戰,保衛國土。人民才過上太平日子、安樂生活,百姓無不感激趙王用人英明。
那時侯,趙國在邯鄲建都,內有藺相如,外有廉頗,一文一武,忠心耿耿,盡心盡責,成為趙王左右兩翼。歷史鑒證:「君無良臣國運衰,將無良友吃敗丈。」這話千真萬確,藺相如生為一代名相,主要是胸有大志,海量待人。只要是對國家有益的事,寧願委屈自已,也不肯讓國家受到一點損失。所以,人們稱:為海相。廉頗大將生性好強,由於屢建戰功,戰勝齊、魏、燕等國,戰功卓著,被任命為上卿,自以為功勞蓋世,驕滿朝崗。藺相如原來只是趙國宦官繆賢的家官。趙惠文王時,得到了楚國的和氐璧,秦昭王知道後,送信給趙王,願意拿15座城邑換取寶玉。趙國君臣怕秦國欺騙,又懼怕秦國的武力,久久拿不定主意。繆賢舉薦了藺相如,趙王就派他捧著寶玉到了秦國去。秦王在章台接見了藺相如,藺相如把寶玉獻上秦王十分高興。藺相如見秦王沒有割讓15座城邑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寶玉上有個小斑點,請允許我指給大王一看」。秦王就又把寶玉交給他,藺相如後退幾步,靠著殿柱,憤怒地說:「我看到大王沒有誠意將城邑交給趙國,所以我又把寶玉收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就把寶玉和我的頭一起在柱上撞個粉碎!」秦王怕他撞破寶玉,連忙答應割城給趙國。藺相如又要求秦王齋戒五日,在朝堂上設大禮接見,才獻上寶王。秦王知道無法強取,只好假意答應。藺相如料定秦王一定會違背諾言,便派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打扮成為老百姓,從小路把寶玉送回了趙國。秦王齋戒後,藺相如又對秦王說:「秦國歷代國君,素來不堅守盟約,現在秦強趙弱,如果秦國真有誠意,就先割讓15城邑給趙國,趙國不敢留下寶玉得罪大王。」秦王見無法騙取寶玉,只好作罷。藺相如回國後被任命為上大夫。
過了兩年後,秦王約趙王在澠池進行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不打算去赴宴。廉頗、藺相如認為趙王不去,就表示趙國軟弱膽小。這時,才趙王決定赴會,由廉頗、藺相如跟隨前往,廉頗一直送到邊境處。在澠池宴會上,秦王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說:「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彈一回瑟吧?」趙王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立即記下了這件事。這時,藺相如上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的音樂,我獻上瓦缶請秦王為趙王敲一敲。」秦王很生氣,不答應。藺相如捧著瓦缶上前,跪在秦王面前請他敲,秦王仍不肯。藺相如說:「你如果不敲,我就在這五步之內,拿我頸項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從要殺藺相如,藺相如大聲呵斥,侍從們都潰退了。秦王不得己,只好敲了一下瓦缶。藺相如便回頭招呼趙國史官也記下了這件事。秦國的大臣要求趙國拿出15座城邑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相對地要求秦國拿出都城咸陽向趙王獻禮。一直到宴會完畢,秦王始終無法壓倒趙國。這時,廉頗巳在邊防布署了大量軍隊,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趙王回國後,晉升藺相如為上卿,這時廉頗有點不服,再加小人吹捧,廉頗一時與藺相如對立起來,不可開交,處處找藺相如的麻煩。藺相如出巡走大道,廉頗大道阻攔,藺相如繞小道行,廉頗小巷檔道。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只好委屈求全,回府不出。在此種情況下,不少官員向藺相如敬言說:「你身為一品臣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此受這么大恥辱,知情者,知你是高風亮節,不知情者,會認為你有短處,怕廉頗抓你的把柄子。你一二三、三二一再次寬讓,廉頗更會得風揚碌珠。」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藺相如堅持穩定不動搖,以和為貴,善待一切,委屈求全,顧全大局。有一天,秦軍前來侵犯趙國領土澤州大地,趙王立刻下旨,火速派廉頗大元帥領兵出征。廉頗連夜啟程,發兵澤州。在路上心裡想,時機來了,如果藺相如敢在糧草後勤上發難,寧願丟了澤州,也要和藺相如說個高低,有藺無廉,有廉無藺。他沒想到藺相如先行一步,親自出馬,來在澤州大地莒山腳下,將糧草備足備妥,對營坊安排的停停當當。廉頗領大軍到此後,見藺相如在此接迎供侯,稟然大悟,深感自愧不如。他親自用戰刀,在莒山砍下幾把荊條,背在肩上到藺相如勤後住地,跪在帳蓬門外——負荊請罪!並高聲吶喊:「傲則誤國,罪該受刑……。」藺相如明白廉頗一片赤膽忠心,立刻走出帳蓬,將大元帥扶起,讓進內屋,熱情接待。從此留下《將相和》的美名傳遍全國。
據傳言:東莒村是藺相如的故里,原叫藺家莊,自從廉頗負荊登門請罪後,藺相如為了讓後人吸取教訓,懂得和則貴的道理,才把藺改為莒,其意草頭下兩個口,上下一心,互相寬讓,才能成就大事。故安排後人自己死後,一定葬在廉頗負荊之樹下。所以,藺相如的墳墓葬在莒山頂上。從此這座山,叫:莒山。藺家莊叫東莒村。當地人們為了記念藺相如,在莒山的正頂修下了藺相如祠堂廟,每年陰三月十八日,廟會三天,以表記念。
⑥ 歷史上名人與朋友的故事
管鮑之交
管仲: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斗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征」(見先秦租稅),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時與管仲友善,曾一起經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囚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於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
「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裡年老的母親。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王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王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王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王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王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王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後來,小白當上了國王,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王,就讓魯國把王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丞相,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丞相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范的國家制度,還善於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丞相。」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麼還能讓他當丞相?」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王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丞相,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鮑叔牙死後,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嘆說:「當初,我輔佐的王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願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後,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伯牙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這樵夫就是鍾子期.後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後,在鍾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後一支曲子,然後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世上如伯牙與鍾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樣的難得呢.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無論紅顏還是藍顏"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成了人們永遠的思求.
馬克思於1818年5月5日誕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一個律師的家裡,青年的馬克思就有著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並付諸行動,因而他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長期流亡在外。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認識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馬克思長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當,有時竟然連買郵票的錢都沒有,但他仍然頑強地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恩格斯為了維持馬克思的生活,他寧願經營自己十分厭惡的商業,把掙來的錢源源不斷地寄給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幫助馬克思,在事業上,他們更是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他們同住倫敦時,每天下午,恩格斯總到馬克思家裡去,一連幾個鍾頭,討論各種問題;分開後,幾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換對政治事件的意見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們之間的關懷還表現在時時刻刻設法給予對方以幫助,都為對方在事業上的成就感到驕傲。馬克思答應給一家英文報紙寫通訊稿時,還沒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幫他翻譯,必要時甚至代他寫。恩格斯從事著述的時候,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編寫其中的某些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偉大的友誼,共同創造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正如列寧所說的「古老的傳說中有各種各樣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後來的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時由兩位學者和戰友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於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
恩格斯和馬克思偉大友誼中的小插曲
1863年1月7日,恩格斯的妻子瑪麗·白恩士患心臟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將這件事寫信告訴馬克思。信中說:「我無法向你說出我現在的心情,這個可憐的姑娘是以她的整個心靈愛著我的。」第二天,1月8日,馬克思從倫敦給曼徹斯特的恩格斯寫回信。信中對瑪麗的噩耗只說了一句平淡的慰問的話,卻不合時宜地訴說了一大堆自己的困境:肉商、麵包商即將停止賒帳給他,房租和孩子的學費又逼得他喘不過氣來,孩子上街沒有鞋子和衣服,「一句話,魔鬼找上門了……」生活的困境折磨著馬克思,使他忘卻了、忽略了對朋友不幸的關切。正在極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這封信,不禁有點生氣了。從前,兩位摯友之間常常隔一、兩天就通信一次,這次,一直隔了5天,即1月13日,恩格斯才給馬克思復信,並在信中毫不掩飾地說:「自然明白,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對此的冷冰冰的態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給你回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識的庸人在內,在這種使我極其悲痛的時刻對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誼,都超出了我的預料。而你卻認為這個時刻正是表現你那冷靜的思維方式的卓越性的時機。那就聽便吧!」
波折既已發生,友誼經歷著考驗。這時,馬克思並沒有為自己辯護,而是作了認真的自我批評。10天以後,當雙方都平靜下來的時候,馬克思寫信給恩格斯說:「從我這方面說,給你寫那封信是個大錯,信一發出我就後悔了。然而這決不是出於冷酷無情。我的妻子和孩子們都可以作證:我收到你的那封信(清晨寄到的)時極其震驚,就像我最親近的一個人去世一樣。而到晚上給你寫信的時候,則是處於完全絕望的狀態之中。在我家裡呆著房東打發來的評價員,收到了肉商的拒付期票,家裡沒有煤和食品,小燕妮卧病在床……」出於對朋友的了解和信賴,收到這封信後,恩格斯立即諒解了馬克思。1月26日,他給馬克思的信中說:「對你的坦率,我表示感謝。你自己也明白,前次的來信給我造成了怎樣的印象。……我接到你的信時,她還沒有下葬。應該告訴你這封信在整整1個星期里始終在我的腦際盤旋,沒法把它忘掉。不過不要緊,你最近的這封信已經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消除了,而且我感到高興的是,我沒有在失去瑪麗的同時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隨信還寄去一張100英磅的期票,以幫助馬克思度過困境。
中國,人們都知道「朱毛不分家」的故事。1928年4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了。從此,朱德與毛澤東便戰斗在一起,從不分離。於是,便有了「朱毛不分家」的故事。可是,在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歷史上,不僅有「朱毛不分家」的佳話,還有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與中國人民敬愛的總理周恩來之間的佳話,我把它稱之為「恩澤友誼萬古長青」。
那麼,為什麼說「恩澤友誼萬古長青」呢?我們知道,「朱毛」是朱德與毛澤東二人的簡稱,各取了他們的姓氏組合而成。「恩澤」則是周恩來與毛澤東的簡稱,各取了他們名字中的第一個字組合而成。而且「恩澤」本身就是一個詞,是一個聯合式的合成詞,因為「恩」與「澤」意思相近,其中有一個義項甚至相同。所以,這個詞本身就既表明了他們二人有許多相近或相同之處,又表明了他們二人是誰也離不開誰的,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更表明了他們二人都是大有功於中國人民的偉人。因此,我用「恩澤」來稱謂他們,用「恩澤友誼萬古長青」來比喻他們之間的長期共事於深厚友誼,我想一定會得到人們的贊同吧!
其實,周恩來與毛澤東的長期共事與深厚友誼,是說也說不完的。當周恩來還在上海黨中央機關總部時,他已從陳毅的匯報中發現並深深地感覺到了毛澤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大約是在1931年秋冬季節,周恩來隻身來到了中央蘇區。從此,周恩來與毛澤東不但相識了,而且相互尊重,相互敬仰,合作共事,風雨同舟。兩萬五千里長征中,在黨和紅軍處於生死存亡的最危急關頭,是在周恩來的力主下召開了遵義會議,並使毛澤東進入了黨中央最高領導層,從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長征,挽救了革命。在他們的共同努力和領導下,使紅軍克服了重重困難,戰勝了重重阻力,最終勝利到達陝北,完成了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壯舉。西安事變後,周恩來受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重託親赴西安,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開始。解放戰爭時期,他們共同輾轉在陝北的山溝溝里,後又共同渡過黃河,共同來到了西柏坡,共同領導了三大戰役,共同進了北京去「赴考」,共同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共同領導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斗,共同領導了三反、五反運動,共同領導了大躍進運動,共同渡過了三年困難時期,共同領導了文化大革命,共同利用乒乓外交打開了中國的外交大門,共同使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了聯合國,共同開創了我國外交和國際環境的新局面,共同打倒了林彪反革命集團,共同挫敗了「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陰謀詭計,共同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理想和長遠目標,等等,等等。四十多年間,他們從未離開過,而且是密切合作,同舟共濟,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為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同時也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了長期合作、風雨同舟的楷模。「恩澤友誼萬古長青」這一詞語就非常恰當地表明了如上的一切。因此,我用「恩澤」來稱謂他們,用「恩澤友誼萬古長青」來比喻和贊美他們之間的那種長期共事與深厚友誼,大概是再恰當不過了吧?!
盡管我們對毛澤東與周恩來之間的長期共事與深厚友誼的故事已經知道了不少,但我們還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一些認識而已。更深層的認識我們往往知道得不多。為此,就讓我們來聽聽權威人士的解說吧!
在一本名為《說不盡的毛澤東——百位名人學者訪談錄》的書中,有一篇是專門訪問金沖及的訪談錄。訪問的時間是1992年12月19日,訪談錄的題目為《訪金沖及》。在這次訪談中,金沖及著重談了毛澤東與周恩來二人之間的長期共事與深厚友誼。他說:「毛澤東和周恩來這兩個人,的確是不可分離的。說起來很有意思,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常常有兩人並稱的例子。……兩個人中總是以一個為主,另一個也有別人難以替代的作用,往往是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在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集體領導中,雖然沒有『毛周』這樣的說法,但兩人關系的緊密是有目共睹的。在兩人的關系中,當然毛澤東起著主導的作用。……如果沒有毛澤東,周恩來不會成為今天這樣的周恩來。當然從青年時代起,周恩來一直是很傑出的,但真正能使他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下充分施展才能的,還是因為有了毛澤東的領導。這是事實。而對毛澤東,有如一位中央領導同志所說,最離不開的是周恩來。這也是事實。他們之間的關系確實是相得益彰。」
接著,金沖及又說道:「尼克松曾講過這么一句話:毛澤東是拿主意決定大事的人,周恩來是負責執行的。一般來講,尼克松的話不無道理。……所以一般說來,毛澤東確實是更多地在把握大的方向,而周恩來更多地是負責執行和落實。」金沖及又補充道:「說毛澤東是決策者,周恩來是執行者,一般說可以,但不能說死,只是相對而論的。」然後又說道:「在某種意義上說,周恩來也是有意識地使自己主要扮演執行者的角色。……周恩來從國家和革命事業全局的利益出發,甘願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而他內心卻是欽佩毛澤東,相信毛澤東考慮這些更大的問題要比自己高明。」
總之,毛澤東與周恩來二人之間的長期共事與深厚友誼,這實在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段非常美妙的佳話,是中國人民革命史上的一段最值得人們稱道的佳話。讓我們為有這樣的一段不尋常的佳話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吧!讓我們為「恩澤友誼萬古長青」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吧!
最後,我要再次大聲吶喊,我要再次高聲贊美:「恩澤友誼萬古長青!」
⑦ 歷史上關於友情的故事100字
俞伯牙、鍾子期,知音之交:
出自《列子·湯問》。
春秋時期,俞伯牙精通音律,回琴藝高超,卻無人答能聽懂他的音樂。一次他於江邊乘興彈琴,引得岸上的樵夫鍾子期駐足觀望,鍾子期贊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俞伯牙驚訝不已,終於找到了理解自己的知音。後來兩人相約次年的八月十五再次相會,然而造化弄人,第二年鍾子期去世,俞伯牙傷心不已,在鍾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後一支曲子,然後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以紀念知音。
歷史上的八大友誼典故,你知道幾個?
廉頗、藺相如,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藺相如憑著聰明才智,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最後完璧歸趙,受到趙王賞識,封為上大夫,後來又封為上卿,比將軍廉頗地位還高。廉頗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功勞卻不如藺相如的一張嘴,很是不服氣,於是處處排擠藺相如。而藺相如則是以大局為重,處處忍讓,甚至見到廉頗後都主動讓行。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⑧ 歷史上關於朋友的故事
範式,字巨卿,與汝南元伯為友。二人並游太學,後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日:「後二年回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答。」乃共克①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敢信之審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④。」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此為《搜神記》中的故事。
⑨ 歷史上記載的有關朋友的動人故事有哪些
最有名的抄莫過於鍾子期、伯牙襲
春秋時,伯牙擅彈古琴,只是恨無知音。有次伯牙乘船外出,時值中秋之夜,偶遇一樵夫鍾子期。伯牙每彈一曲,子期都能講出樂曲的內容和演奏時的感情。兩人在船上互訴衷腸,結拜為兄弟。並約定一年以後在此相會。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前來彈奏,岸上卻不見鍾子期的影子。後知鍾子期已離開人世。死前他讓人把他葬在岸邊,好讓他的靈魂依約到此相會。伯牙來到墳前,邊哭邊彈,看熱鬧者卻拍手大笑,伯牙爺天長嘆:「子期不在,誰是知音?」遂將古琴摔碎。這個知音相求、同心相依的佳話流傳至今。
高山流水越千年,往事如煙嘆逝川。 別鶴離鸞幾絕調,
正聲美曲倩誰傳? 子期善聽留佳話,俞伯碎琴有續彈。
⑩ 歷史上有關朋友的故事
最有名的莫過於鍾子期、伯牙
春秋時,伯牙擅彈古琴,只是恨無知音。有次伯牙乘船外出,時值中秋之夜,偶遇一樵夫鍾子期。伯牙每彈一曲,子期都能講出樂曲的內容和演奏時的感情。兩人在船上互訴衷腸,結拜為兄弟。並約定一年以後在此相會。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前來彈奏,岸上卻不見鍾子期的影子。後知鍾子期已離開人世。死前他讓人把他葬在岸邊,好讓他的靈魂依約到此相會。伯牙來到墳前,邊哭邊彈,看熱鬧者卻拍手大笑,伯牙爺天長嘆:「子期不在,誰是知音?」遂將古琴摔碎。這個知音相求、同心相依的佳話流傳至今。
高山流水越千年,往事如煙嘆逝川。 別鶴離鸞幾絕調,
正聲美曲倩誰傳? 子期善聽留佳話,俞伯碎琴有續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