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歷史上有吃人的故事作文

歷史上有吃人的故事作文

發布時間: 2021-02-17 16:53:53

❶ 小故事吃人的作文

有一天,一群商人路過森林,馬車跑呀跑,捲起了一陣風。
路過的小熊在他們後面撿到一張紙,那是商人們掉下來的。「跳下馬……向海邊跑去……」不好好學習的小熊嘟嘟囔囔地念著紙上的字。他撓著頭想著:「馬」,我知道,就住在森林旁的草原上,還很熱心呢!「跳」和「跑」我也會,「海」……「海」是什麼呢?
小熊去問小蝴蝶,小蝴蝶說:「海?海是個藍色的大妖怪!會吃人的!」小蝴蝶邊說邊比劃著。小熊想:海是個會吃人的藍色大妖怪?
小熊去問見多識廣的小烏鴉,小烏鴉說:「海?海可咸可咸了!你這個整天吃蜂蜜的傢伙不會知道的!」這個「海」真的那麼咸嗎?小熊越來越好奇了。
小熊去問森林裡最老最老的樹,最老最老的樹慢吞吞地說:「海?嗯……聽我在海邊的椰子樹弟弟說,海里有很多很多可愛的小動物,人類管它們叫魚,就是小貓愛吃的那種……」小熊趕快跑開,他可不想聽最老最老的樹嘮叨它過去幾百年的「光輝歷史」呢!
小熊想:海是個會吃人的大妖怪,可咸可鹹的,還有很多小貓最愛的魚,這個海可真奇怪!
這時,小貓來找小熊,「小熊!我住在海邊的叔叔約我去釣魚,你要一起去嗎?」小貓是小熊最好最好的朋友,有什麼事就想叫小熊一起做。能見到夢寐以求的海,這個機會太難得了,小熊高興地答應了。
收拾完行李,小熊在想著:「海」是他們說的那樣嗎?想著想著,就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小熊早早地來找小貓,他們坐上和商人們一樣的馬車。一路上,小貓不停地說著話:「你不知道,我叔叔厲害極啦!他能釣好多魚,家裡也不缺吃的……」小熊沒在意,他在想著神秘的海。
終於到了。小熊奔向海邊,藍色的大海多漂亮啊!以後再也不聽小蝴蝶的話了。他又嘗了一口海水,還真咸!他從馬車上拿下一桶蜂蜜,倒入海里:「嘗嘗吧,甜的!」海里也有魚,小貓的口水都快流到海里啦。
小熊一定不會忘記這「會吃人的大妖怪,可咸可鹹的,還有很多小貓最愛的魚」的海!

❷ 寫一篇歷史人物故事,400字以上

寫作思路:寫作時從大處著手,盡量闡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思想,既然文章需要寫一篇內歷史容人物的故事,可以選取一個歷史人物,對他的故事進行詳細描述。

在三國演義中,有許多英雄好漢,像劉備,關羽,張飛,曹操……但我最敬佩的,還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你們會問:你為什麼敬佩諸葛亮呢?別急,我一一道來。

首先,我最敬佩諸葛亮能把他頭腦里廣泛的知識於戰國情景結合起來。在草船借箭時,他准確的算出江上會起大霧,料定多疑的曹操不敢貿然出戰,輕松的騙取了曹軍十萬多之劍,連周瑜也自嘆不如。

其次,諸葛亮還是一名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的腳踏水車,為百姓減輕了挑水的負擔。木牛流水是諸葛亮臨死之前建造的,用來運輸糧草。據說當時蜀軍運輸糧草不方便,才發明的。而且木牛流水的肚子裡面都是糧草,轉動鼻子上的木角,就可以讓木牛流馬行動或停止。諸葛亮他一生的發明創造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財富。

諸葛亮神機妙算,善於思考,善於在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去思考者發明創造的精神,足以成為我們的榜樣。當然,他身上還有很多閃光的精神。

他的心繫天下,鞠躬盡瘁,廉潔奉公,謙虛謹慎,以身作則,這些品質都看成千古楷模。

❸ 歷史上的吃人往事有哪些

一般而言,發生飢荒的時候會有人吃人,但歷史書上真記載了一支軍隊,以人作軍糧,就是慕容鮮卑。八王之亂時幽州刺史王浚引慕容鮮卑入中原作戰。他們不帶軍糧,沿途抓了幾萬漢族少女,晚上強奸,白天就吃掉,等打完仗經幽州回去時還剩八千少女,被王浚發現,要求留下。慕容鮮卑不願留下這些少女,全部殺了屍體投入易水中,易水為之斷流,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最血腥的時代,漢民族災難最深的時代
在元朝,也有這一類的例子。《元史》就記載著河南的秦氏姐妹,為了替爸爸治病,姐姐竟鑿出自己的腦漿,妹妹也割下大腿的肉。腦漿是用來熬葯,大腿肉是用來煮粥
吃人肉的事,經濟的和飢餓的兩種原因,本來很接近。以漢朝為例,單就《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里,我們就可看到這些嚇人的記錄:

一、漢高祖二年(紀元前二○五)——「人相食,死者過半。」

二、漢武帝建元三年(紀元前一三八)——「河水溢於平原,大飢,人相食。」

三、漢元帝初元元年(紀元前四八)——「關東郡國十一大水,飢,或人相食。」

四、漢成帝永始二年(紀元前一五)——「梁國平原郡……人相食。」

五、王莽天鳳元年(紀元一四)——「緣邊大飢,人相食。」

六、漢光武帝建武元年(紀元二五)——「民飢餓,相食。」

七、漢靈帝建寧三年(紀元一七O)——「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

八、漢獻帝建安二年《紀元一九七)——「江淮間民相食。」

上面隨手所舉的例子,都是中國人吃人的歷史。這些長忍現象的發生,主要的原因是荒年。還有一些人為的因素,最明顯的,就是戰爭。

唐朝「安史之亂」,張巡、許遠的部隊,被安祿山的軍隊包圍在睢陽。後來因為被包圍得太久了,東西都吃光了,戰馬、老鼠、麻雀等等都吃光了。於是大家互相換小孩子來吃(不忍吃自己的,所以互換)。小孩子吃光了,張巡竟把他的姨太太殺掉。

於是,從吃張巡的姨太太開始,大家又拚命吃女人。女人吃光了,又吃男人。全睢陽城一共有六萬人,最後被安祿山攻破的時候,只剩下幾百人了。

又如唐朝僖宗的時候(紀元八八六),楊行密圍住廣陵城(現在的揚州),一圍就是半年。城裡的人都餓得吃不消了。軍隊公開抓人來賣,捆起來,像殺豬一樣的殺了吃肉。這又是一個長忍的例子。

唐朝昭宗天復二年(紀元九○二),鳳翔城被朱全忠所圍,城裡公開賣起人肉來。人肉的價錢不如狗肉,狗肉每斤五百錢,人肉每斤只一百錢。

宋朝高宗紹興三年(紀元一一三三),杭州也有吃人肉的場面,同時還有了稱呼:瘦的男女叫「饒把火」;女孩子叫「下羹羊」,小朋友叫「和骨爛」,這些被吃的人,統一被稱做「兩腳羊」。

清朝仁宗嘉慶六年(紀元一八○一),四川人羅思舉的部隊缺糧,於是開始吃俘虜,一共吃了3500多人!

上面最後一個例子是指吃敵人的肉。在歷史上,這種情形也很多。

漢朝王莽被殺,幾十個人搶著吃他。

梁朝侯景死了,身體也被老百姓分吃。侯景的參謀王偉,也被公開烹掉,再被老百姓分著吃了。

隋朝煬帝把叛臣斛斯政烹死,把肉分給百官吃。

隋朝關西地方的薛仁杲,恨庾立不肯投降,把庾立放在火上割掉,肉分給軍人吃。(庾立是文學家庾信的兒子。)

明朝武宗時候的太監劉瑾(國劇《法門寺》中的主角),被殺的時候,老百姓恨他已極,竟花錢買他的肉來吃。

這些都是因仇恨而吃人肉的例子。

還有一種是嗜好性的,這些都是極長忍的壞蛋。例如唐朝的大盜朱粲,就是個吃人精。他專門烹吃小孩子,也吃女人。他竟說:「食之美者,寧過於人肉乎!」他的感覺是:天下最好吃的東西,就是人的肉!

除了上面各種吃人肉的情形外,另有一種特殊的例子,就是為了治病的理由。原來在中國的傳統里,有一種迷信,叫做「割股救親」,就是認為在一個人生病的時候,若想病好,非得吃病人自己親人的肉不可,這種認為人肉可以治病的迷信,是唐朝開始的。唐朝有一個叫陳藏器的,寫了一本醫書叫《本草拾遺》,里頭指出人肉可以治病。此後慢慢流傳的結果,一般傻乎乎的小百姓也就真的相信起來,在爸爸媽媽公公婆婆生病的時候,就會有孝子孝媳們出來,用刀「割股」(割大腿上的肉),妄想用自己身上的肉,可以對親人的病,有一點幫助。他們的用心是好的,可是卻是蠢的。

歷史上關於割股治病的事,舉不勝舉。宋朝就有朱雲孫的太太劉氏,她的婆婆第一次生病的時候,由她的丈夫割股;第二次生病的時候,就由她自己割股了。在《宋史》里頭,她是「孝婦」。

接著在元朝,也有這一類的例子。《元史》就記載著河南的秦氏姐妹,為了替爸爸治病,姐姐竟鑿出自己的腦漿,妹妹也割下大腿的肉。腦漿是用來熬葯,大腿肉是用來煮粥,你說這種行為蠢不蠢?

元朝還有割肋肉來為親人治病的例子。割肋肉的人名叫胡伴侶,為了治爸爸的病,才這樣做的。這種行為,還特別得到政府的獎勵,你說這種政府蠢不蠢?(當時政府的獎勵,除了榮譽獎以外,還給絹五匹,羊兩頭,田一頃。)

割股的行為,雖然動機是「孝」,但是跟中國傳統的「孝」的觀念比起來,卻是沖突的。中國傳統的「孝」的觀念是:一個人的身體、頭發、皮膚,都是爸爸媽媽傳給他的,他不能也不敢毀了它們。這種行為的最有名代表人是曾參(曾子)。曾子臨死以前,還戰戰兢兢地把自己全身檢查了一番,發現沒短少什麼,沒毀壞什麼,才覺得對得起自己的爸爸媽媽,才放心地死去。還有一個例子是三國時候的一個將軍,傳說他在作戰時候,眼睛被一支箭射中了,他趕快一拔,眼珠子都被拔了出來。他當時大叫說:「身體是爸爸媽媽給的,不能丟掉,所以這顆眼珠子,我把它吃到肚裡去!」說著,就吃下去了。

上面這種割股的例子,有的不僅限於為親人治病,有的竟還有政治作用在內,因而間接影響了歷史。春秋時候,晉文公在外面逃亡,他的大臣介之推,就割過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吃。另一個最富有政治作用的例子,是清朝的西太後。西太後就是慈禧太後,她雖是咸豐皇帝的老婆,但不是大老婆,大老婆是慈安太後。傳說咸豐皇帝臨死前,怕慈安被慈禧欺負,特別給慈安一個密令,內容說如果慈禧欺負人,就可以把她宰掉。咸豐皇帝死後,慈禧對慈安非常尊敬,目的就是要騙慈安,使慈安毀掉那個密令。有一天慈安病了,慈禧竟在胳膊上割下一塊肉來熬葯,送給慈安吃。慈安很感動,認為慈禧簡直是她的親姐妹,對親姐妹,還要密令干嗎?決定把密令燒掉。誰想到慈安把密令一燒,慈禧再也不買她的賬了,再也不聽話了。後來傳說慈安的暴斃,還是被慈禧下毒的。說來說去,這一切,都是當時吃人肉惹來的麻煩。

❹ 小故事吃人的作文吃人的作文

吃人的樹

吃人的樹

你知道世界上有吃人的樹嗎?有,當然有,
吃人的樹
。在大海下面有一種吃人的樹,如果有人去碰它,它就會用樹枝把人捲起來,分泌一種化學物質,吸取人的養料,

可不是一般的樹啊!。現在地球上大約有500多種吃人的樹。在高山上和地面上也有吃人的樹。
我楊啟賢提醒大家要小心這一類吃人的樹。

❺ 吃的故事 作文

松鼠桂魚」的來歷

「松鼠桂魚」 是姑蘇菜餚中的代表作,在海內外久享盛譽。這只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更讓人感興趣的還有聲。當炸好的猶如「松鼠」的桂魚上桌時,隨即澆上熱氣騰騰的鹵汁,這「松鼠」便吱吱地「叫」起來。

據說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就有「松鼠鯉魚」了,乾隆曾品嘗過。後來便發展成了「松鼠桂魚」。清代《調鼎集》中有關於「松鼠魚」的記載:「取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季魚,應是鯽魚。這條記載間接證明蘇州乾隆年間有「松鼠鯉魚」的傳說是可能的。因為《調鼎集》中的不少菜餚均是清乾、嘉時的。其次可以說明今天的「松鼠桂魚」正是在「松鼠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同的是,古代的「松鼠魚」是掛的蛋黃糊,而今天的「松鼠魚」是拍干澱粉。古代的「松鼠魚」是在炸後加「油、醬油燒」成的,今天則在炸好後直接將制好的鹵汁澆上去的。此外,今天的「松鼠魚」在造型上更為逼真,其味酸甜可口,這些都是古代的「松鼠魚」所難以比擬的。

蒲松齡的早點

蒲松齡的一生較少到外地旅遊,家境貧寒,生活清苦,但他卻常到濟南居留。崐在濟南期間,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題為《客邸晨炊》的詩:春

大明湖上就煙霞,

茆屋三椽賃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園蔬登俎帶黃花。

短短數語,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動情景。特別是後面兩句崐,說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黃花菜,用於佐食小吃崐的情景。可以想見當時蒲松齡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狀況。

蒲松齡所記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飲食,也正是山東大部分地區崐的日常飲食習俗。山東民間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種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崐米綠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紅豆粥、荷葉粥等等。

北京龍舟活魚

「龍舟活魚」是北京聽鸝館餐廳的一道宮廷風味名菜。系將活魚開膛剖腹洗凈,在魚脊中間翻轉呈船艙狀,並將雞泥加蛋清、黃酒攪勻填入「船艙」中,加適量魚湯、蔥、鹽等調料蒸至入味,隨將湯潷入魚盤,推入煮熟的蛋清泡,再放上蒸好的「龍舟魚」,便成色彩艷麗、獨具一格的美餚了。

相傳,清乾隆皇帝一次化裝南巡私訪,在隨身太監陪同下,來到蘇州淞江岸邊,發現停放著一隻金黃色的龍船,乾隆頓生游興,正欲起步上船,卻被船家尚良阻止說:「此舟專為天子而備,庶人無福享用。」

乾隆在笑談中無意露出了貼身黃龍襯衣,尚良見狀驚跪在地,口呼「請萬歲上船,小人罪該萬死!」乾隆道:「不知不怪,何罪之有?」於是解索離岸,泛舟江上。時過中午,乾隆飢餓令傳膳。正巧,船家尚良善烹魚餚,他從江中撈起活魚,烹制了一道「金水渡舟」。只見諾大的魚盤中,金黃色湯汁里浮動著一條用魚做的「龍舟」。乾隆品味後極為贊賞,即更名為「龍舟活魚」選入宮中,自此便成為宮廷御膳名餚。

乾隆在笑談中無意露出了貼身黃龍襯衣,尚良見狀驚跪在地,口呼「請萬歲上船,小人罪該萬死!」乾隆道:「不知不怪,何罪之有?」於是解索離岸,泛舟江上。時過中午,乾隆飢餓令傳膳。正巧,船家尚良善烹魚餚,他從江中撈起活魚,烹制了一道「金水渡舟」。只見諾大的魚盤中,金黃色湯汁里浮動著一條用魚做的「龍舟」。乾隆品味後極為贊賞,即更名為「龍舟活魚」選入宮中,自此便成為宮廷御膳名餚。

新中國成立後,聽鸝館辟為餐廳,為了發掘宮廷風味餚饌,從故宮查閱珍存的御膳檔案膳單,聘請當時清宮老御廚為顧問,經過一段專研製,終於開辦經營的宮廷風味菜點,其中「龍舟活魚」就是典型一例。

荊州翡翠白玉湯

翡翠白玉湯,是古城荊州著名的餚饌,它是以碧綠的菠菜焯水後,配以雪白的豆腐並加入原汁排骨湯烹制而成,滋味鮮美醇厚相傳,乾隆皇帝頗愛吃豆腐菜,在他從北京啟程南巡,僅達官貴人進貢和御膳備用的,就有用燕窩、酒肉、雞鴨、野味等烹制出瑰麗多彩的各種豆腐餚饌。一日,當乾隆微服出訪行至南鄉時,忽感肚空舌燥,又飢又渴。便隨意走向一茅舍中,見一農婦在家,說明需求充飢的來意後,湊巧這貧家農婦屋裡尚存放有一塊豆腐,又從菜園中拔來些新鮮菠菜,洗凈後與豆腐同燒,熟後盛一大碗給客人解餓。盡管乾隆平日多吃山珍海味和名饌佳餚,有道是飢不擇食,其時,乾隆嘗此民間風味,頓覺口頰一新,自思難得如此口福,並問女主人此乃何等美味?農婦笑著說道:「這菜名為「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後來乾隆回京,並派人將農婦接到京城,遂封為「皇姑」,此菜亦取名為「皇姑菜」。從此,這一農家烹制的菠菜豆腐,竟被躋入了清宮御膳房,登上大雅之堂,成了乾隆愛食之菜。

現今,古城荊州沿傳演變下來的「翡翠白玉湯」,其前身就是當年的「皇姑菜。」

合肥曹操雞

「曹操雞」是始創於三國時期的安徽合肥傳統名菜。此菜系經宰殺整型、塗蜜油炸後,再經配料鹵煮入味,直燜至酥爛,肉骨脫離。出鍋成品色澤紅潤,香氣濃郁,皮脆油亮,造型美觀。吃時抖腿掉肉,骨酥肉爛,滋味特美,且食後余香滿口。因而,以其獨具一格風味,受到來合肥旅遊的中外食客好評,曾留言贊美:「名不虛傳,堪稱一絕」。

相傳三國時期,合肥因地處吳頭楚尾,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從都城洛陽率領83萬大軍南下征伐孫吳(即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行至廬州(今安徽合肥)時,曾在教弩台前日夜操練人馬。曹操因軍政事務繁忙,操勞過度,頭痛病發作,卧床不起。行軍膳房廚師遵照醫囑,選用當地仔雞配以中葯、好酒、精心烹製成葯膳雞。曹操食後感到味精美十分喜愛,隨之病漸愈,身體很快康復,爾後每進餐必常食此雞。由此,後人傳於世,「曹操雞」聲名不脛而走。於是這道菜便在合肥流傳至今。

現今「曹操雞」這道美餚,尤以合肥逍遙酒家烹制最為出名,仍以當地優質仔雞為本,並配以曹操家鄉——安徽毫州出產的古井貢酒與天麻、杜仲、香菇、冬筍及花椒、大料、桂皮、茴香、蔥姜等18種開胃健身的輔料製成。營養豐富,具有食療健體之功,聲譽日高,更加名聞遐邇。

宮保雞丁三說

關於宮保雞丁的來歷,有三種傳說

一說:丁寶楨原籍貴州,清咸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餚,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製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任四川總督後,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後來他由於戍邊御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制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

二說:丁寶楨來四川,大興水利,百姓感其德,獻其喜食的炒雞丁,名曰「宮保雞丁」。

三說: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微服私訪。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叫家廚仿製,家廚以「宮保雞丁」名之。

水煮牛肉

相傳北宋時期,在四川鹽都自貢一帶,井鹽采鹵是用牛作為牽車動力,故當地時有役牛淘汰,而當地用鹽又極為方便,於是鹽工們將牛宰殺,取肉切片,放在鹽水中加花椒、辣椒煮食,其肉嫩味鮮,因此得以廣泛流傳,成為民間一道傳統名菜。後來,菜館廚師又對「水煮牛肉」的用料和製法進行改進,成為了流傳各地的名菜。此菜中的牛肉片,不是用油炒的,而是在辣味湯中燙熟的,故名「水煮牛肉」。該菜色深味厚,香味濃烈,肉片鮮嫩,突出了川菜麻、辣、燙的風味。

瑪瑙白玉

瑪瑙白玉,原名「釀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鄉安徽鳳陽縣。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貧,於十七歲在鍾離縣(後改鳳陽)玉皇寺(後改皇覺寺)落發為僧,因為清規嚴律,加上連年災荒,被方丈疏散出寺,雲游化緣過著近乎乞討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鍾離西南二十里處一位姓黃的廚師門口化緣,這位黃廚師見此少年遊方僧衣衫襤褸,骨瘦如柴,頓起惻隱之心,隨將剛出鍋一塊「釀豆腐」施捨給了他。朱元璋飢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終生難忘。後來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當了皇帝,常常想到贈食的「釀豆腐」,令御廚如法烹制,可是都不會做,於是就降旨差員特詔黃廚師進京,並封為「御膳師」專門做「釀豆腐」奉獻,以後宮中每逢瓊林宴,「釀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從此,馳名於世,相傳至今已有六百餘年。黃家十三代孫現在仍住鳳陽,「釀豆腐」這道名菜成為地方一絕。

樟茶鴨

相傳成都人黃晉臨,在清宮御膳房為慈禧當差時,將熏鴨用料,改為樟樹葉和茶葉,熏制出的鴨子,味道極為鮮美,深受慈禧欣賞。此菜皮酥肉嫩,色澤紅潤,味道鮮美,具有特殊的樟茶香味。目前其名聲傳揚海外,成為川菜宴席之名菜。

和尚燒豬頭

按照常理,和尚信佛,佛家吃齋,不茹葷腥,他們應是與豬肉等絕緣的。 可是也有特殊情況。如揚州名菜「扒燒整豬頭」傳說就是一位和尚發明的。當然,他自己是不吃的,專門做給別人吃的。後來,有一位廚師輾轉託人,才將和尚的妙技學到手。於是,這道咸甜適中、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的名菜就流傳開了。 關於這一傳說,雖無明文記載,但卻可以在古籍中找到旁證。清代的《揚州風土詞萃》中收有白沙惺庵居士的《望江南》詞。其中有一首寫道:「揚州好,&127;法海寺閑游。湖上虛堂開對岸,水邊團塔映中流,留客爛豬頭。」這就可以看出,揚州法海寺的「扒燒整豬頭」的確是很有名的。 和尚為什麼會「燒豬頭」,詳情不得而知。但古代揚州人文薈萃,信佛或研究佛學的人不少,一些人與和尚接觸很多,故法海寺和尚破例「燒豬頭」給這些熟人吃也是可以想像的。

不知道你想問的是不是這些?

❻ 求歷史人物故事!!!400字左右的作文

讀完《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篇文章,我的心靈被深深的震撼了,劉胡蘭是多麼偉大啊,小小年紀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3歲啊,正是人生中最燦爛的時候啊,她卻在軍營里到處忙活,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我們現在正直13歲,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的是清閑、舒適的日子,我們怎麼能跟劉胡蘭比呢?

劉胡蘭出生在山西文水縣雲周西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小年紀,便對黑暗的舊社會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從此,她開始逐步了解「人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道理,積極參加村裡的抗日兒童團。

有一回,八路軍把敵人的一個團給包圍了,縣婦女部長奉命組織民兵擔架隊支援前線,劉胡蘭和幾名婦女想到前線去幫忙,隊里的首長奉勸她們說:「前線正在打仗,很危險,還是不要去的好。」劉胡蘭她們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她們毅然要求到前線上去支援:「那些戰士們為了國家,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們不怕,我們也不怕!」首長說服不了她,只得讓她們去幫忙。在戰場上,她們不僅救死扶傷,還幫戰士們運送炸彈,表現的一點也不比那些戰士們遜色,一直忙到天黑才撤軍回營。那時,她才13歲。

後來,劉胡蘭當上了雲周西村婦救會秘書。她就發動群眾與日本主義者斗爭,她經過重重的困難,在1946年6月時終於正式被中央批准為中國共產黨的候補人員。那時,她才14歲。

1947年1月12日那天,劉胡蘭被國民黨軍和地主武裝抓捕了。面對敵人的威脅,她臨威不懼的對敵人說:「怕死不當共產黨!」敵人看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樣子,把劉胡蘭和逮捕的6位革命人士當場鍘死。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永遠的占據著她的心,所以她才能從容的躺在側刀的下面,她那永垂不朽、堅貞不屈的精神依然在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

1947年3月下旬,毛澤東帶領著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轉戰陝北途中,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縱隊司令員任弼時向毛澤東述說了這件令人悲憤的事。悲就悲在劉胡蘭這么小的年紀就英勇的犧牲了,憤就憤在國民黨反動派連這么小的小孩都要殘殺,實在是可惡!毛主席聽完後,悲傷的問:「她是共產黨員嗎?」「是啊,她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共產黨員啊!」任弼時動情的說。毛主席觸景生情,心裡油然而生出一種感慨,揮筆寫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是啊,劉胡蘭在她青春年少的時候,把她的一切都貢獻給了革命,貢獻給了人民,貢獻給了正義!我們為中國有個這樣的英雄豪傑而感到高興,她的名字將永遠留在人們記憶的深處,她的品格將永遠撒撥在那些正義人士的身上,她短暫而又悲哀的青春年華譜寫了一首流傳至今的偉大頌歌!

❼ 歷史上有哪些關於「吃」的故事

有,歷史有記載。吃人肉的事,經濟的和飢餓的兩種原因,本來很接近。以漢朝為例,單就《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鑒》里,我們就可看到這些嚇人的紀錄:

一、漢高祖二年(紀元前二0五)--「人相食,死者過半。」
二、漢高祖二年(紀元前二0五)六月--「關中大飢,……人相食」
三、漢武帝建元三年(紀元前一三八)--「河水溢於平原,大飢,人相食。」
四、漢武帝建元六年(紀元前一三五)--河南……父子相食。」
五、漢武帝鼎元三年(紀元前—一四)--「關東郡國飢,人相食。」
六、漢元帝初元元年(紀元前四八)--「關東郡國十一,大水,飢,或人相食。」
七、漢元帝初元二年(紀元前四七)---「琅邢郡人相食。」
八、漢成帝永始二年(紀元前一五)--「梁國平原郡人相食」
九、漢王莽天鳳元年(紀元一四)--「緣邊大飢,人相食。」
十、漢王莽地皇三年(紀元二二)--「關東,人相食。」
十一、漢王莽時--「北邊及青徐地,人相食。」
十二、漢光武帝建武元年(紀元二五)--「民飢餓,相食。」
十三、漢光武帝建武二年(紀元二六)--「三輔大飢,人相食。」
十四、漢安帝永初二年(紀元一0八)--「州郡大飢,……人相食。」
十五、漢安帝永初三年(紀元一0九)三月--「京師大飢,民相食。」
十六、漢安帝永初三年(紀元一0九)十二月--「並涼二州大飢,人相食。」
十七、漢桓帝元嘉元年(紀元一五一)--「任城梁國飢,民相食。」
十八、漢桓帝永壽元年(紀元一五五)--「司隸冀州飢,人相食。」
十九、漢靈帝建寧三年(紀元一七0)--「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
二十、漢獻帝興平元年(紀元一九四)--「人相食。」

者敖之宴 0位粉絲 二十一、漢獻帝建安二年(紀元一九七)--「江淮間民相食。」

上面隨手所舉的例子,都是中國人吃人的歷史。這些殘忍現象的發生,主要的原因是荒年。還有一些人為的因素,最明顯的,就是戰爭。

唐朝「安史之亂」,張巡、許遠的部隊,被安祿山的軍隊包圍在雅陽。後來因為被包圍得太久了,東西都吃光了,戰馬、老鼠、麻雀等等都吃光了。於是大家互相換小孩子來吃(不忍吃自己的,所以互換)。小孩子吃光了,張巡竟把他的姨太太殺掉,他對守城的軍人說:「你們為國家拚命,好久沒東西吃,可是你們仍舊忠貞。我自己的身體不能給你們吃,豈能可惜一個女人嗎?」於是,從吃張巡的姨太太開始,大家又拚命吃女人。女人吃光了,又吃男人。全雅陽城一共有六萬人,最後被安祿山攻破的時候,只剩下幾百人了。(張巡這種殺親人吃親人的做法,當然很有問題,因為守城的目的是抵抗「沒人性的」叛軍。但是自己竟連老婆都吃掉,所謂人性,又在哪裡?)

又如唐朝信宗的時候(紀元—八六),楊行密圍住廣陵城 (現在的揚州),一圍就是半年。城裡的人都餓得吃不消了。軍隊公開抓人來賣,捆起來,像殺豬一樣的殺人吃肉。這又是一個殘忍的例子。

像這一類的例子,還多著呢!

唐朝昭宗天復二年(紀元九0二),鳳翔城被朱全忠所圍,城裡公開賣起人肉來。人肉的價錢不如狗肉,狗肉每斤五百錢,人肉每斤只一百錢。

宋朝高宗紹興三年(紀元—一三三),杭州也有吃人肉的場面,同時還有了稱呼:瘦的男女叫「燒把火」;女孩子叫「下羹羊」,小朋友叫「和骨爛」,這些被吃的人,統一被稱做「兩腳羊」。

清朝六宗嘉慶六年(紀元一八0一),四川人羅思舉的部隊缺糧,於是開始吃俘虜,一共吃了三千五百多人!

上面最後一個例子是指吃敵人的肉。在歷史上,這種情形也很多。春秋、戰國時候,早就有這類事實。戰國時候,中山君對於私通外國的臣子,就要吃他的肉,還要一個人獨吞,不分給別人。

漢朝王莽被殺,幾十個人搶著吃他。
梁朝侯景死了,身體也被老百姓分吃。侯景的參謀王偉,也被公開烹掉,再被老百姓分著吃了。
隋朝煬帝把叛臣制斯政烹死,把肉分給百官吃。
冶朝關西地方的薛仁泉,恨庾立不肯投降,把質立放在火上割掉,肉分給軍人吃(質立是文學家庾信的兒子)。
隋朝的張金稱本在河北作亂,被官兵抓住,把他綁在架子上,由他的仇人吃掉。唐朝武則天時候,一個兇狠的官吏來俊臣被斬,他的仇人爭著吃光他的肉。
唐朝玄宗時候,宰相楊國忠(嬌滴滴的楊貴妃的哥哥)被軍人殺掉,因為大家恨他,所以給吃掉了。
後晉時候,張彥澤被處死,老百姓搶著喝他的腦髓,又把他的肉吃光。
元朝世祖時候,一個叫阿合馬的討厭鬼被殺,當地軍民高興極了,大家分他的肉,全部吃光。
明朝武宗時候的太監劉理(京劇中《法門寺》的主角),被殺的時候,老百姓恨他已極,竟花錢買他的肉來吃。

這些都是因仇恨而吃人肉的例子。

還有一種是嗜好性的,這些都是極殘忍的壞蛋。例如唐朝的大盜朱案,就是個吃人精。他專門烹吃小孩子,也吃女人。他竟說:「食之美者,寧過於人肉乎!」他的感覺是:天下最好吃的東西,就是人的肉!

還有一個吃人精,是五代時候的趙思倌。他最喜歡人肝,還喜歡用酒吞人膽。他迷信吃人膽可以使自己膽子大,他說:「吞此干枚,則膽無敵矣!」

這一類的吃人精,歷史上還有很多很多。最殘忍的是元朝時候的「淮右軍」。這種軍隊最喜歡吃人。他們的吃法是把人擁在鐵架子上生烤,有的用開水來燙熟。殘忍的程度,真沒法寫出來。

除了上面各種吃人肉的情形外,另有一種特殊的例子,就是為了治病的理由。原來在中國的傳統里,有一種迷信,叫做「割股救親」,就是認為在一個人生病的時候,若想病好,非得吃病人自己親人的肉不可。這種認為人肉可以治病的迷信,是唐朝開始的。唐朝有一個叫陳藏器的,寫了一本醫書叫《本草拾遺》,里頭指出人肉可以治病。此後慢慢流傳的結果,一般傻懵懵的小百姓也就真的相信起來。在爸爸媽媽公公婆婆生病的時候,就會有孝子孝媳們出來,用刀「割股」(割大腿上的肉),妄想用自己身上的肉,可以對親人的病有一點兒幫助。他們的用心是好的,可是卻是蠢的。

❽ 我想知道 中國歷史有那些人吃人的故事

古代的吃人可分為兩類情況:
第一類情況是,由於天災或戰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飢荒,人們為了生存而被迫以同類為食。這種現象史書常見記載,每個朝代在遭逢大飢荒的年頭都會出現吃人的慘象,即使是盛世也不能免,像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只是盡人皆知的一次。有的朝代在災年或災區,人肉還會公開在集□上出售 北宋末年靖康之亂時,江淮之間民眾相食,一斗米要數十千錢,人肉的價錢比豬肉還便宜,一個少壯男子的屍體不過十五千(不如一斗米貴)。明代萬曆四十五、四十六年(1617、1618)山東大飢荒,蔡州有人肉□,慘不忍睹。清同治三、四年間(1864、1865),皖南到處人吃人,人肉開始賣到三十文一斤,後來漲價到一百二十文一斤,同時,江蘇句容、溧陽、溧水等處賣到八十文一斤。這種現象當然是違背人性的,但在那種每個人都面臨著餓死威脅的情況下,靠吃人肉來活命還能夠使後人理解。
另一類情況是屬於殘忍行為的吃人。由於目的不同,這類情況的各種具體表現有差異,有的人以吃人肉來炫示凶暴,有的人聽信左道邪術以吃人肉來治療某種疾病,有的人因懷有仇恨以吃敵方的肉來發泄報復情緒,等等,同飢荒年頭被迫吃人肉相比,都更帶野蠻性和殘酷性。這種吃人不屬於刑罰的范圍,但它和以各種酷刑懲罰人的做法有某些相似之處,充分顯示了古代人的殘忍意識和苛虐心態。
歷史上有不少凶暴的將帥用人肉充作軍糧,所到之處,就地擄掠民眾為食物。十六國時,前秦苻登領兵征戰,把殺死的敵兵叫做「熟食」。他對軍士們說:「你們早上作戰,晚上就可以飽餐肥肉,不必擔心挨餓。」於是,部下都甘願效力,打完仗就吃人肉,吃飽後再作戰,因猛異常。唐末時,秦宗權常派遣部將四處屠殺百姓,他的軍中不帶米面,把殺死的人用鹽腌起來,隨軍攜帶,作為軍糧。唐末楊行密圍攻廣陵時,城中糧草罄盡,守城軍士就抓百姓到集□上販賣,專門派人殺戮他們,像屠宰豬羊似的,這些人被殺時,竟然一聲也不喊叫。隋末的朱粲,更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當時襄陽、鄧州一帶大災荒,白米萬錢一斛還買不到,百姓相食成風。朱粲乘亂起兵,常捕捉民間幼兒蒸熟吃肉。他對軍士說:「世上最美的食物,還能有超過人肉了,只要國中有人,我就不用擔心沒有軍糧。」於是下令,讓部下分道捕獲婦女和兒童,蒸熟分配給士兵當飯。每攻下一座城鎮,朱粲就傳命把弱小的男女分給各部,需要時就殺著吃。後來朱粲降唐,高祖李淵派部將段確接受投降並勞軍,宴席間,段確飯酒半醉時,對朱粲開玩笑說:聽說你愛吃人肉,那到底是什麼滋味啊?」朱粲反唇相譏,說:「如果是剛喝過酒的人,他的肉就像糟藏豬肉一樣。」段確大怒,罵道:「你這狂賊,既然已入我唐朝,不過是一個奴才罷了,還敢吃人嗎?」朱粲亦大怒,就下令將段確殺死,烹食其肉。清代褚人獲《隋唐演義》中有一回名為「□人肉朱粲獸心」,就描述了朱粲的暴行。唐末黃巢起事時,率軍圍困陳州,擄掠百姓為軍糧,把人放在大石碓中連骨搗爛,煮熟當飯。
五代時的趙思綰和朱粲是一丘之貉。他領兵占據長安時,城中沒有吃的,就殺婦女兒童為軍糧,按一定的數目分給各部,每當犒軍時,就殺碭百人。趙思綰愛吃人的肝,他把活人綁在木柱上,剖開肚子,割下肝臟,炒熟飽餐,把肝吃完,那被割下肝臟的人還在慘叫。趙思綰從作亂到敗亡,共吃人肝六十六副。
這種以人肉代替軍糧的行為,在某些正義之師中也不能免。如史載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兵士共食三萬人。當時人們相信這是事實,非常吃驚,韓愈卻獨持不同意見,認為是不可能的,並寫文章進行考辯。後世也曾有人重論此事,說張巡的軍隊所食三萬不是百姓,而是陣亡的士兵的屍體;又說張巡殺死愛妾、許遠烹熟書童的事也與事實不符,實際上是張巡的妾見情勢危急而自殺,許遠的書童是 憂懼而暴亡,張許二公借機用他們的肉犒賞士兵,作堅固軍心的手段。雖然史籍有所誇大,但不論黃巢還是張巡,因軍中缺糧而吃人肉的事總是有的。古時戰爭殘酷,在生死存亡的特殊時刻,環境逼使人性異化,回歸到動物界同類相食的狀態。這樣的情況並非僅見於唐代。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戰亂四起,官兵和百姓都無糧可食,於是就把死人全部用鹽腌起來,曬成肉乾,以供食用。登州人范溫組織義軍抗金,兵敗後乘船渡海到臨安,隊伍進城後還在吃攜帶的人肉乾。他們把這人肉乾叫做「兩腳羊」,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饒把火」(意思是說這種人肉老,需要多加把火),年輕的婦女叫「不羨羊」(意思是說這種人的味道佳美,超過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爛」(意思是說小孩子肉嫩,煮的時候連肉帶骨一起爛熟)。亂離時人民遭受的苦難,由此可想而知。
元朝末年,天下動亂,乃兵四起,駐守淮右的官軍缺糧,也捕人為食。他們認為小孩的肉為上等,女人的肉次之,男人又次之。吃人的辦法有許多種。有的是把人放在一隻大缸里,外面用火煨烤,直到把人烤熟;有的是把人放在一個鐵架子上,下面用火烤,像烤羊肉串似的;有的是把人的手腳捆綁起來,用開水澆在身上,然後用竹掃帚刷掉人身體外層的苦皮,再割剝肌肉烹炒而食;有的是把活人裝在大布袋裡,放進大鍋里煮;有的是把人砍成若干塊,用鹽腌上,隨吃隨取;有的是只截取男人的兩條腿,或者只割下女人的兩只乳房,其餘的部分扔掉。種種酷毒做法,難以詳述。他們把這種人肉叫做「想肉」,意思是說吃了之後美味無窮,還使人想念。元朝的暴政,僅此可見一斑。

❾ 歷史上那些人的故事可以作為以「悔與悟」為話題作文的素材

一 以下這些皇帝,都是知道自己做錯了事,然後後悔,也悟出了正確的人生處事方式的
二漢朝
漢文帝後元年(前163年)詔曰:「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過與?……將百官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漢明帝永平八年(65年)冬十月,出現日蝕。詔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職事,極言無諱。」
漢武帝即位後窮兵黷武,又好神仙方士,大造宮室,揮霍無度,致使民力枯竭,寇盜並起,天下板盪。晚年,巫蠱獄興,衛皇後和太子劉據俱死於此,株連甚廣。不久,即察知太子無辜,乃建「思子宮」,自責悔過,時在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明年,當群臣之面自責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還追悔曾屢受方士仙人欺騙,曰:「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葯,差可少病而已。」隨後,他又駁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的奏請,決定「棄輪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詔」,重啟漢初「黃老」思想,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輪台罪己詔》)曰: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台……乃者貳師敗(貳師將軍李廣利遠征大宛慘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令百姓養馬即可免除徭役),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唐朝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旱、蝗並至,詔曰:「若使年穀豐稔,天下乂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甘心無吝。」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百姓有飯吃,寧願上天把一切災難都降在他一人身上。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天,大旱,帝乃「罪己」求雨。
宋朝
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閏九月,有大雷。丙申,以雷發非時,下「罪己詔」。
明朝
明思宗自縊前下詔「罪己」:「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

❿ 歷史上有沒有吃人的事例

吃人的例子最殘忍的莫過於崇禎年間張獻忠屠川,張獻忠吃人無數,將人肉乾叫做「版兩腳羊」,將老權而瘦的男子叫做「饒把火」,將年輕的婦女叫「不羨羊」,將年幼的小孩叫做「和骨爛」,等等讓人毛骨悚然的稱謂,更是那些雅士們的創新和創造。
民國期間,四川、陝西、河南等地因飢荒貧困而食人的記載很多。1936年5月4日《天津日報》載《成都通訊》說:「今年樹皮吃盡,草根也吃完,就吃到死人的身上。聽說死屍的肉每斤賣五百文,活人肉每斤賣一千二百文。'省賑會'特派員王匡礎到六口場視察,在一肖姓的屋裡發現女飢民張彭氏、何張氏等圍食死屍。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