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清廉的故事
① 清正廉潔故事
一、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二、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
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三、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珅在朝中專權,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珅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 坤羞愧而去。
四、懸鵝子示眾
明時,周新擔任司法按察使後,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搶先出門了。於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後面,以後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著去看那隻已經風幹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五、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② 有關正直,清廉的著名歷史故事
以不貪為寶」的子罕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闆去了。
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回族政治家。海南瓊山(今海口)人,字汝賢,自號剛峰。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獄。世宗死後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竣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後被排濟,革職閑居16年。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兩年後病死於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製作他的遺像,供在家裡。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後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③ 找歷史人物的廉政小故事(要簡短)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
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
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
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
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
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
坤羞愧而去。
④ 史上最清廉的官的故事
海瑞、於成龍——並列第一:
1「海瑞市肉」
海瑞(1515-1587),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
說海瑞在淳安當縣令,革除無名常例,全縣每人每年攤派的雜項銀子,從五兩減到五錢。單靠縣令的薪俸維持全家生計,生活的清貧可想而知。為補貼家用,海瑞常和僕人一起種植稻麥,培育蔬菜,早晚取來自給,並叫家僮上山打柴,力求「樵薪自給」。一家人粗茶淡飯,生活簡朴。
有一天,淳安街頭人們熱議一個爆炸新聞:「海知縣買肉了!!!」海瑞忽然去肉鋪買了二斤肉,這成為淳安乃至全浙江轟動一時的大新聞,「海瑞市肉」,原來是老母生日,海瑞破例買肉二斤替她慶壽。(注意,不是豬肉,海瑞是回民)
古今第一清官——海瑞當之無愧。
海瑞之死
海瑞去世時,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顧海瑞,只見用布製成的幃帳和破爛的竹器,有些是貧寒的文人也不願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來,湊錢為海瑞辦理喪事。海瑞的死訊傳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罷市。
2薪俸救民
清朝名臣 於成龍,
於成龍保持了異於常人的艱苦生活作風。在災荒歲月,他還以糠代糧 ,把節余口糧,薪俸救濟災民。因之百姓在歌謠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於公食糠粥。」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據載,當他出任兩江總督的消息傳出後,南京布價驟然上漲,「金陵闔城盡換布衣。即婚嫁無敢用音樂,士大夫減驅從,毀丹亞,至有驚恐喘卧不能出戶者,……奸人猾胥各拿妻鳥獸竄」。卒後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於成龍逝世後,南京「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
⑤ 古代廉潔小故事
古代廉吏拒賄故事四則
懸鵝示眾
明時,周新擔任司法按察使後,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搶先出門了。於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後面,以後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著去看那隻已經風幹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立檄拒禮
康熙19年,於成龍改任直隸巡撫。大名縣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於成龍嚴詞拒收,還特地頒布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為,並明令所屬官員,今後如果發現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
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於一車糧草的數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⑥ 史上廉潔人物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十位千古敬仰的傑出將領。
一。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東安(今山東惠民)人。大約生於公元前6世紀末,死於公元前5世紀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軍事家,同時也是世界級的大軍事家。
二。白起,一生領兵打仗無數,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攻六國城池大小七十餘座,奇跡是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歲月,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各種歷史資料表明的確一次也沒敗過)並且經常以少勝多。既是高超的戰術家又是高明的戰略家。其指揮的戰爭的規模之大,戰斗之殘酷後世鮮有能比者!
三。吳起,生年不詳,死於公元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曹縣北)人,是戰國前期著名的軍事家。 吳起在政治、指導戰爭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把這些經驗深化為軍事理論。著有《吳起兵法》48篇,大部已經失傳,現在保存下來的有《圖國》《料敵》《治兵》《論將》《變化》《勵士》6篇。
四。李牧,(?-公元前二二八年),戰國末期趙國著名軍事將領。 綜觀李牧的軍事生涯,非常善於運用謀略,從心理上把握對方,控制對方,取得最理想的軍事態勢。面對復雜的軍事對抗,能恰到好處的使用軍事戰術,達到戰役目的,實為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將。
五 孫臏,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指揮家,齊國人,在一次賽馬中,助田忌贏了國君,才華初露,被齊威王封為軍師。當時齊國的主要對手是魏國,公元前354年,龐涓率魏兵圍攻越國都城邯鄲,第二年越軍無力支持,救授於齊。齊軍採用孫臏的建議,沒有直接救援邯鄲,而是乘虛而入,進攻魏國國都大梁,魏軍只好放棄邯鄲,回救大梁。在魏軍回國途經桂陵時,遭到守侯多時的齊軍攻擊,大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作為攻其必救、以逸待勞的著名戰例,它一直受到軍事家的推崇。公元前342年,魏軍在龐涓的帶領下,又進攻韓國,韓國向齊求救。齊軍依照孫臏的計策,待兩國交戰多時兵力衰竭時,又一次猛搗魏都大梁。魏軍撤圍回國,與國內駐軍合力夾擊齊軍。在孫臏的指揮下,齊國運用「減灶誘敵」的方法,在東撤路子上丟盔卸甲,逐日減灶。龐涓看到這種情景,錯以為齊軍已潰不成軍,「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在誘敵深入到齊國境內馬陵時,齊軍利用有利地形,設下埋伏,等魏軍一到,萬箭齊發。這一戰股,使魏軍死傷殘重,龐涓兵敗自殺,齊國又一次強盛起來。後來,孫臏和他的弟子們一道對自己的作戰經驗進行了總結,寫成了偉大 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
六。樂毅,生卒年不詳,活動年代約在燕昭王(公元前312年至前279年)燕惠王(公元前278年至前272年)年間。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中山人,魏將樂羊的後裔。公元前284年樂毅率軍伐齊,連下齊70餘城。後卒於趙。
七。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因家境貧寒,常食不裹腹。曾受鄉間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始投項梁,繼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後又投奔漢王劉邦。初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丞相蕭何力薦,才始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拜將不久,即率軍沿南鄭故道東出陳倉,一舉拿下了關中地區,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第二年,出函谷關,將兵鋒逼至楚都彭城。韓信率兵數萬,開辟外線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以一萬之眾大破二十萬趙軍。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攻佔齊地後,韓信被封為齊王。
公元前202年春,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韓信獨當中軍,他先令兩翼部隊對楚軍實行側擊,再令中軍推進,很快完成了合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終使楚軍喪失鬥志,被漢軍一舉聚殲於亥下。項羽眼見大勢已去,慷慨自刎於烏江邊。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軟禁於劉邦身邊。在這一段索寞的日子裡,他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我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楚。公元前196年,呂後誘韓信至長樂宮的鍾室,以謀反罪名殺之。一代名將,死非其所,實堪哀傷。 八。衛青, 衛青(?~公元前106)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字仲卿 。系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
十。趙雲,三國時期著名的將領。武藝絕倫,作戰所向披靡,英勇無敵。趙雲是我國歷史上繼霸王項羽之後,另一個可以依靠絕對的勇力決定戰場勝負的人物。然而趙雲軍事才能又非常突出,在關鍵時
參考資料
http://tieba..com/f?kz=119498515
周恩來總理對待個人生活
在人們的印象中,周恩來總是那樣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精心織補後繼續穿。1963年,他出訪亞歐14國,到了開羅,他換下縫補多次的襯衣,隨行工作人員不便拿給外國賓館去洗,只好請我駐埃及使館的同志幫忙,並叮囑洗時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後,感動得邊洗邊流淚。至於他穿用了幾十年破舊的睡衣、皮涼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國產手錶等,已作珍貴文物,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周恩來的家常飯很簡單,主食經常吃些粗糧,副食一般是一葷一素一湯。他規定的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的家常飯菜。一位專機機長的回憶,頗為傳神地反映了他的飲食方面的律已要求。有一次,這位機長看他吃飯,掉了個飯粒在桌上,他連夾兩次才夾住放進嘴裡,笑著吃了。看到這種情景,這位機長後來感慨地說:「我心裡不禁百感交集。什麼叫廉潔,看看周總理就知道了。」
住房——建國初期,周恩來搬進了中南海西花廳,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廳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濕陰冷。身邊工作人員於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繕,但他堅決不同意。
用車——周恩來對自己乘坐的轎車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後來他經常乘坐的專車是紅旗轎車。他說:「別人不坐我車,我喜歡國產車。」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1959年,在大躍進的氣氛下,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雲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雲水庫那裡修建一個相當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裡像刀割一樣難受。如果按現在某些幹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矇混過關。但在周總理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後,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水利部黨組隨即決定:將這座價值400多萬元的建築,無償轉讓給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個研究所,並向中央寫了一個深刻檢查的報告。
2、廉潔詩歌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中體現的是剛烈之氣。於謙自幼聰敏,讀書過目成誦,仰慕古代正氣凜然的仁人志士。「土木堡之變」,為了國家和民族,他也甘願冒這個天大的風險。國難當頭,於謙沒有臨難退縮、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只要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鐵骨錚錚、忠心赤膽的於謙盡管以悲劇告終,但於謙「甘灑熱血寫春秋」的愛國愛民情懷,卻給後世樹立了一個楷模和豐碑,給我們鑄造了一個偉大的民族之魂。
我國歷史上的女性廉潔人物故事
我國是個崇尚清官的國家,自古就有「妻賢夫禍少」之說。其賢,除指賢淑之外,便指的是廉潔。從古到今,流傳下來不少母教子廉、妻阻夫貪的佳話。
陶母責子 東晉陶凱年輕時當過潯陽縣的小史,專門監管魚壩。一次,他派人將一罐干魚送給母親品嘗,沒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將干魚送回,而且寫信責備他:你做官,那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不能給我帶來好處,卻反給我增添了憂慮。陶侃讀畢母親來信,愧悔交加,無地自容。自此以後,嚴母訓導銘刻在心。其後為官40年,勤慎實職沒,始終如一。
李母量稟教子 唐代檢察御史李畲之母為人清白廉潔。一次,李畲請人將祿米送到家中,母親讓人用斗量過,發現多出了三石,便問是怎麼回事 ,令史回答說:「御史官的祿米在過斗時,按慣例是不要刮平鬥口的。」李母又問運費是多少,又答:「給御史送糧照慣例是不要給本錢運費的。」李母很生氣,讓他送回多餘的祿米及運費,並嚴厲責備李畲。李畲便追問倉官,並依法判其最,眾御史皆面有愧色。
李清照義揭貪夫 我過文學史上最具有盛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生於官宦之家,一生正處北宋、南宋交替的時代,其後半生更是動盪流離. 李清照46歲時丈夫去世。兩年後,李清照
再嫁張汝舟。婚後不久,李清照就發現張汝舟是個貪官,經常虛報數額貪污軍費。李清照對此毫不姑息,椐實控告了丈夫。在有關部門查證屬實後,張汝舟被判了罪。當時法律規定,
http://www.allzg.com/html/2007-06/36063.html
流芳百世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廉潔八位官員
http://gb.cri.cn/16249/2007/06/05/[email protected]
⑦ 古今中外關於廉潔的故事
1賢母「封」 兒廉儉
陶侃,晉朝人。早年喪父,母親守寡,家徒四壁,靠紡織為生。陶侃自幼好學,再加上母親善教,長大後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陶侃20多歲時,受命為當陽縣吏,監漁業。他想:母親辛苦一生,如今自己做監漁官,送一些鮓魚給母親,也算盡點孝心。於是,他託人帶了一罐鮓魚給母親。
誰知,母親拒而不收,封了「鮓」,並寫信說:你當了縣吏,拿公家東西給我,以為是好心,相反,它不僅不能有益於我,反倒給我增加了憂愁。
陶母「憂」什麼呢?她說:「吞占公家的東西,就是貪。貪婪之心是沒有止境的,後果就難以設想。」她告訴陶侃;「人有不為之,而後才可以有為。為人不幹壞事,才會做好事。」
陶侃做官不久,把母親接到府上,母子常在一起議事。這年3月,陶侃乘船漫遊,回來後對母親說:「我乘船時,在水平如鏡的江面上,一點都不怕。
但到了波濤洶涌的地方,船左右搖晃,心裡卻有些膽怯。」陶母說:「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
她拿船、水作比,陳述官與民的關系,教育陶侃要關心民眾,愛護民眾。陶母遇事善導,陶冶了陶侃的廉儉品德。他在荊州任刺史時,不僅清廉,而且節儉。
連造船留下的木屑也命令船官收集起來,等到雪後放晴,這些木屑就撒在雪水打濕的台階上,便於人們行走。官府里用竹,他也把丟下的竹頭積攢起來,這些下腳料又都作了造船的竹釘。
陶侃到了晚年,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軍事,並兼任荊、江二州刺史。告老辭官那天,他把所有軍資、器仗、牛馬、舟車都一五一十交代清楚後,方才離任。
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3、姚崇不徇私情
唐朝開元年間,吏部尚書魏知古要去洛陽一帶考察官員政績。宰相姚崇有兩個兒子在那兒當官,離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辭行,不料姚崇對他十分冷淡。
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到洛陽之後,私下接見了姚崇的兩個兒子。姚崇之子請求他在皇上面前為自己美言。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摺,見他極力贊揚姚崇的兒子,便宣姚崇進殿,對姚崇說:「你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幹,政績不錯,朕有意提升他倆。」
姚崇坦然地說:「我這兩個兒子才識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唐玄宗見姚崇能秉公處事,十分高興地說:「魏知古徇私妨礙公事,辜負了你對他的教導,我也不能原諒他。
看來只有罷了他的官以正朝綱。」姚崇復奏道:「我教子不嚴,罪該受罰。如果陛下因此事貶謫魏知古,那人們就會說他是當了我的替罪羊了。」唐玄宗聽後十分贊許,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書。
姚崇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相。個性是在玄宗時期,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4、包拯拒禮為開廉潔
宋仁宗時,朝野上下彌漫著一股送禮之風。包拯對這股送禮收禮之風歷來持反對意見,幾次上疏皇帝,請求頒昭禁止官員之間的送禮收禮的現象,以開廉潔之風。
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壽,壽辰前幾天,,他就命兒子包貴及王朝、馬漢等站在衙門口拒禮。可誰知,第一個送壽禮的就是當朝皇帝,派來送禮的是六宮司禮太監。
老太監到了門外,執意要面見包拯,要他接旨受禮。這下可難住了包貴,萬歲送來的禮不收,這不是抗旨不遵嗎可父親命他又不敢違,無奈只好請老太監將送禮的緣由寫在一張紅紙上轉呈父親。
老太監提筆在紅紙上寫了一首詩。「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包貴讓王朝把詩拿到內衙呈父親展視。
不一會兒,王朝帶回原紅紙交付老太監。只見原詩下邊添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為官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六宮司禮太監看罷,半晌無語,只好帶著禮物和那紅紙回宮交差去了。
5、毛澤東的廉潔故事
據主席身邊的警衛員回憶,1929年1月,紅四軍下井岡山,迂迴於贛南、閩西之間,毛主席行軍,戰士們沿途沒見他騎馬,可部隊中的傷兵、病號、掉隊的戰士們都騎過他的馬。
雖說毛主席是前委書記,但他同戰士們同吃一鍋飯,同吃一盆菜,沒有絲毫區別。1932年,紅軍打到漳州,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裡。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
已經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發現他盯著他的襪子看,就把腳一伸,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後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
但是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主席說著,還有些捨不得的樣貌。毛主席行軍中惟一禦寒的一條毯子。
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個麻袋片了。部隊並不是沒有像樣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⑧ 有哪些名人廉潔的故事
1、於成龍
於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了。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
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
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
2、於謙
正統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於謙。於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楊」主辦的。
到了「三楊」去世,太監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
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
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
3、司馬光
司馬光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鑒》時,居所極簡陋,於是另闢一地下室,讀書其間。當時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陽,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層,最上一層稱朝天閣,洛陽人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
司馬光的妻子去世後,清貧的司馬光無以為葬,拿不出給妻子辦喪事的錢,只好把僅有的三頃薄田典當出去,置棺理喪,盡了丈夫的責任。司馬光任官近40年,而且官高權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讀歷史,讓人深思。
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封建社會,大多數人苦讀寒窗,躋身仕途,無不是為了顯耀門庭,榮華富貴,澤被後世,蔭及子孫。在這些人面前,司馬光的清廉更顯可貴。
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詔賜司馬光金錢百餘萬,珍寶絲綢無數,但司馬光不為所動。
司馬光年老體弱時,其友劉賢良擬用50萬錢買一婢女供其使喚,司馬光婉言拒之,他說:「吾幾十年來,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 。
4、海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按照當時官場的風氣,新官到任,舊友高升,總會有人來送些禮品禮金,以示祝賀。
這些禮品禮金只要數額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開貼告示說「今日做了朝廷官,便與家居之私不同」。然後把別人送的禮品一一退還,連老朋友賀邦泰、舒大猷遠道送來的禮也不例外。
至於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佔。海瑞臨終前,兵部送來的柴金多算了七錢銀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5、姚崇
姚崇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歷,時人幾乎無人能比。然而,這位資歷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
即便在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個人官位達到至極的開元時期,他依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過著十分儉朴的生活。
由於清廉,只拿「死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所以他買不起京城市區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離朝廷較偏遠的郊區。
⑨ 中國古代廉潔故事
1.魯國宰相公儀休拒不收魚。
公儀休,春秋時期魯國人,官至魯國宰相,因為廉政,不受人魚而被流傳後世。公儀休非常喜歡吃鯉魚,有人就送鯉魚給他,他拒而不收。其子問原因,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卻而被免去宰相之職,那我還能再吃得到魚嗎?我現在做宰相,買得起魚,自己可以買魚來吃。因此,我是決對不能收人家送的魚。」
2「新鞋踩泥」。
《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台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夫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臟了新鞋。進城後,路面泥濘漸多,轎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後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3「子罕辭寶」。
《左傳·襄公十五年》載文: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說:我曾經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他認為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才敢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貪為寶」的信條,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給人教育和啟迪。
4「滅官燭看家書」。
據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麼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後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游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幹部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