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歷史故事紙上談兵200字

歷史故事紙上談兵2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17 15:14:31

⑴ 紙上談兵故事200字左右

戰國抄時期,趙國大將趙奢襲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

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⑵ 紙上談兵的故事(簡介)

紙上談兵故事簡介:

戰國時期,趙奢的兒子趙括熟讀兵書,倒背如流。長平專之戰時,秦將屬白起和趙將廉頗對峙,不分勝負,趙王聽信謠言認為廉頗消極避戰,便改派趙括擔任統帥。趙括盲目出擊,被白起包圍,斷糧斷水。趙括率部突圍,被亂箭射死,失去統帥的趙軍投降,傳說被白起活埋了四十萬。

紙上談兵指的是在文字上談用兵策略,比喻不聯系實際情況,空發議論。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問題。

(2)歷史故事紙上談兵200字擴展閱讀:

歷史評價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趙括紙上談兵傳,不知合變也。」

趙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司馬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徐鈞:「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⑶ 紙上談兵的典故(100字以內)

趙國統來帥趙括,因為其自空談理論,而無實際作戰的經驗,才導致趙軍最終失敗。

公元前260年,趙國發生飢荒,已經無力抗秦,孝成王遂要求廉頗伺機與秦軍決戰,廉頗打算依然採用疲敵的戰術拖垮秦軍,。這種形勢下,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挺身而出,他說服了趙王改用自己為將,並作為統帥抵禦秦軍。

雖然其理論知識豐富,但其卻始終缺乏實際的作戰經驗。當趙括統帥趙國士卒向秦軍發起猛烈進攻的時候,秦將白起卻誘敵深入,趙國統率的四十多萬大軍終於被秦軍進入到了長平谷地,很快,秦軍就斷掉了趙軍的後路。四十多萬大軍被秦軍包圍,趙括左右拼殺,殞命於沙場。

(3)歷史故事紙上談兵200字擴展閱讀: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本意為解決實際問題時,只知道空談理論,而無實際應用的效果。其出處就來源於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這個成語具有諷刺意味,不過,其用在不同的場合,卻有不同的道理。

這個成語就具有勸解意味,使用這個成語,就是為了規勸當事人按實際情況去做事。如果用於爭執現場,這個成語就帶有諷刺意味,使用這個成語,就是在蔑視當事人空談誤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就是要告訴人們要按實際情況做事,而非照貓畫虎,以書本上的知識空談理論。

⑷ 200字歷史故事十則急切!!!!!!!!

初出茅廬
諸葛亮答應劉備出山,就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群雄
曹操大軍准備並吞江東。東吳君臣是和是戰難以定奪。諸葛亮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雲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趙雲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並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後雖秘不發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後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後,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後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樂不思蜀
蜀漢後主劉禪被司馬氏俘虜,問之是否想家,說:此間樂,不思蜀。形容快樂過頭,忘記了老家。

紙上談兵
原為戰國時期趙國將領趙括書讀兵書卻生硬套取不思變通,導致長平大敗
在三國里指馬謖街亭一役,自認為飽讀兵書一意孤行,而失去街亭從而導致失去戰機的事情.
後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論而不切實際導致失敗.

空城計
三國時期,蜀兵敗而退,諸葛武侯在手下無兵的情況下,彈奏撫琴大開城門迎接追來的司馬懿,司馬懿恐有疑兵而不敢冒進,後撤退.
後比喻在自己陷入危機的時刻,利用周圍環境造成假象,令對手不敢輕進.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吳國呂蒙,自幼刻苦,習武讀書.後成為吳國將軍,令孫權震驚,孫權很難想像得出此人就是當年那個吳下阿蒙了.
後比喻在一段時間後再與某人重逢時,此人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白帝託孤: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危,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對他說:「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國,完成大業。我的兒子劉禪,才能平庸,如果他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無才,你可自取之!」諸葛亮流著淚說:「陛下這樣信任我,我怎敢不竭盡全力輔佐幼主,我願以死效忠貞之節。」劉備又遺命劉禪:「你要像侍奉父親那樣與丞相相處。」劉備死後,諸葛亮便肩負起管治國家和復興漢室的重擔。 桃園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庄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http://ke..com/view/19331.html?wtp=tt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表明:周瑜並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會造出10萬枝箭。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隻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准備停當。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後,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並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10餘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後,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http://ke..com/view/19331.html?wtp=tt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http://ke..com/view/44657.html?wtp=tt#5

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矣,而況姜維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王若後問,宜泣而答曰:先父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選自《三國志》)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http://ke..com/view/10675.html?wtp=tt#8
路人皆知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高貴鄉公卒」裴松之注引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後以「路人皆知」指某些人的用心、隱私等為人所共知。
http://ke..com/view/66924.html?wtp=tt
鞠躬盡瘁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准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⑸ 紙上談兵的故事

公元前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系,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准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

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拚命追趕。

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

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沖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

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5)歷史故事紙上談兵200字擴展閱讀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

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

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論戰談略,自以為天下人沒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與他的父親趙奢談戰陣布設之道,趙奢也難不倒他,但是也並不因此就認為他懂兵法。

趙括的母親詢問其中原因,趙奢說:「戰爭,是關系將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兒竟說得如此輕松容易。將來趙國不用括兒為將則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趙國慘敗的,一定是他了。」等到趙括所率領的大軍就要起程時,他母親上書給趙孝成王說:「不可以讓趙括做將軍。」

趙孝成王問:「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飯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認作朋友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財物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從接受軍令的當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

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你看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

趙括一取得了廉頗的職權,就立刻全盤更改法令,調動官吏。秦國將領白起得到情報,運用奇兵巧計,假裝戰敗退走,卻由背後偷襲趙軍的輜重及補給路線,把趙國的軍隊截斷為兩部分,趙軍軍心浮動。

經過四十幾天後,趙軍飢餓難忍,趙括就出動精兵親自突圍,四次突圍均告失敗,趙括在突圍中被射死。主將陣亡,幾十萬大軍投降了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坑殺了。

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包圍了邯鄲,達一年之久,趙國幾近滅亡,全靠楚、魏兩國軍隊來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孝成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就沒有治她的罪。

趙孝成王答道:「您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日後一旦他不稱職,老身能不受株連嗎?」趙孝成王答應了她的請求。

⑹ 紙上談兵的故事(簡介)少於50字

戰國時期,一名叫趙括的將領飽讀兵法古書,沒有實戰經驗,在一次用兵打仗中,脫離實際,被打得潰不成軍。

具體簡介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

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

後來有一次,秦國派白起為將,統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趙國命大將廉頗,也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廉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自退。

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於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

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餘萬全部被俘,後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6)歷史故事紙上談兵200字擴展閱讀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成語性質:貶義詞。

2、近義詞: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飢、望梅止渴、誇誇其談、秀而不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3、反義詞:埋頭苦幹、腳踏實地、兢兢業業

4、歇後語:軍事論文;講武堂里學打仗

5、成語示例

人們都十分討厭那些只會紙上談兵,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⑺ 紙上談兵讀後感200字

紙上談兵>>讀後感
紙上談兵講的是:一個沒有帶過兵打過仗,只會引經據典誇誇其談的人,被趙國委以重任,在長平對壘秦軍.最後被秦國將軍白起打了個全軍覆沒,最終導致趙國滅亡.一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最終的結果是悲慘的.
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牢牢掌握科學知識,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際的事情上,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
【寫作指導:寫好讀後感的基本要點】
1、精讀文章,找到「感點」
精讀文章,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讀,細細地品味。只有在精讀中,我們才能深刻地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蘇軾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就是這個道理。文章中令人感動、引人思考的「點」,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個畫面、一個感人的情節,總之,哪一點最令你感動,哪一個地方撥動了你的心弦,哪一點就應該是你讀後感文章中的「感點」。
同學們在寫讀後感的時候,最主要的是談自己的感想,可以結合全文來談,也可以結合文章中的某一點來談,談自己的體會,自己的看法,自己這樣做以後的後果……這樣,同學們認識問題的能力,表述自己的觀點的能力就會一步步提高。
2、結合「感點」,展開聯想。
好的作品給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我們面面俱到,哪1點都不會談清楚。(www.t262.com)只有圍繞自己受到啟發教育最深的一點並結合生活實際,抒發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才會寫出優秀的讀後感來。
3、讀後感應該注意哪幾方面?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小學生寫讀後感,歷來是一件較棘手的事情。其實,寫讀後感也有章可循,寫法一般可歸納為「引」、「議」、「聯」、「結」4個字,即引用原文的內容或觀點,在此基礎上展開議論,然後由此及彼聯系實際加以闡述,最後總結全文,提出看法。
「引」
適當地引用原文,引出自己的感受來源。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點語句,然後寫感想;也可以間接敘述原文內容,點出感想是從何處產生的。總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來。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否則會喧賓奪主。很多同學只有「讀」而無「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寫法成了對書的內容介紹,從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議」
針對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寫讀後感,重點應落在「感」字上。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寫一點,最後,什麼也講不深、不透,重點部分卻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掠而過,這樣的讀後感會很平淡,不深刻。
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聯」
密切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
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結」
總結全文,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
以上4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

⑻ 根據社會現象展開聯想寫一篇200字《紙上談兵》寓文故事

就是沒有用的,要實踐最重要

⑼ 紙上談兵的故事200字左右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內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容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

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