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完璧歸趙300字
A. 完璧歸趙的故事(完整版)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只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么大方吶?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美女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准備,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
B. 完璧歸趙的故事300字
戰國時期,趙國是小國,秦國是大國。
有一回,趙王得了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聽說後就想把璧騙到手。於是派人寫信給趙王,說是願意用十五座城來交璧。趙王一看便知這是個騙局,便叫大臣們前來商討。趙王召來了藺相如,問他有沒有好辦法,藺相如說他願意帶著璧去秦國,再見機行事。
藺相如拿著璧來到了秦國,秦王拿著璧左看右看,對璧愛不釋手,絕口不提拿城換璧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換璧的誠意,就跟秦王說如果秦王逼他,他就跟璧一起撞碎。秦王允諾把十五座城交換給趙國。藺相如說要舉行一個儀式後才能交璧。秦王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叫手下先將璧送回趙國。儀式結束後,秦王向藺相如要璧,藺相如就說他已經把璧送回趙國了。秦王只好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2)歷史故事完璧歸趙300字擴展閱讀: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廷力爭,最後終於原璧歸趙。趙惠文王20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章台是戰國時是秦國的象徵。《史記》載秦滅六國的過程中,「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說明了戰國時期章台的歷史地位。完璧歸趙也正是藺相如來到秦國章台所發生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三輔黃圖》說是「在漢長安故城西,秦宮也。中有章台,因名」。再根據《史記·里子傳》及《論衡·實知篇》里有關樳里子葬地的記述確定秦章台宮就在今西安未央宮和建章宮一帶。
考古在未央宮西漢早期地層之下還有戰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了與秦都咸陽第一號宮殿建築遺址相同的瓦當、板瓦、筒瓦等遺物。因此一般認為未央宮即是在秦章台上建造而成的。
C. 完璧歸趙的故事概括250字
楚國有一件叫做來和氏璧源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D. 完璧歸趙縮寫300字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次,秦王寫信給趙王說願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遂派藺相如帶璧前往秦國。 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發現他根本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便派人將璧送回了趙國,秦王的陰謀未能得逞。藺相如因「完璧歸趙」而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讓藺相如隨行,讓大將軍廉頗帶軍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 趙王到澠池會見了秦王,他要趙王鼓瑟。藺相如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以生命為代價逼秦王擊缶。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其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不服氣,揚言要給藺相如下不了台。但藺相如始終避而躲之,並對手下解釋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前請罪。從此以後,兩個人成了好朋友。
將相和中的《完璧歸趙》縮寫
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騙秦王和氏璧有瑕疵使和氏璧回到自己手中,以摔玉為要挾暫時拖延時間,讓自己的下人偷拿回國,終於使寶
E. 完璧歸趙的故事三百字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版用15城換取和氏權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F. 完璧歸趙的故事縮寫300字怎麼 辦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要想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麼辦。
當時有人推薦藺(音lìn)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
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
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寧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
趙惠文王說:「那麼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原文是「完璧歸趙」。)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咸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里接見他。葡相如把和氏壁獻上去。
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壁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夥兒傳著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著眼睛,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使者到趙國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裡。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准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想,可別再上他的當,就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么辦吧。」
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
藺相如回到賓館,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G. 完璧歸趙的歷史小故事 100字以內-_-||拜託了……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
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
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
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 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
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
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
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都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都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釋義】完:完整無缺;璧:古代一種扁圓形的、中間有孔的玉器;趙:趙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國送回趙國都城。後來比喻把原物完整無缺地歸還本人。
(7)歷史故事完璧歸趙300字擴展閱讀:
相關人物: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廷力爭,最後終於原璧歸趙。趙惠文王20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發生地點:
章台是戰國時是秦國的象徵。《史記》載秦滅六國的過程中,「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說明了戰國時期章台的歷史地位。完璧歸趙也正是藺相如來到秦國章台所發生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H. 幫忙給我一篇歷史故事《完璧歸趙》的原文!!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抄,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寶也;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繆相如於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若而勁澠池,柔廉頗, 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I. 完璧歸趙的故事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 ,請求換取和氏璧 。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 :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
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
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麼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裡。
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
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 。」趙王說:「 拿走我的璧 ,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
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於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都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
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
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都。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
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都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都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9)歷史故事完璧歸趙300字擴展閱讀:
完璧歸趙發生地點
章台是戰國時是秦國的象徵。《史記》載秦滅六國的過程中,「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說明了戰國時期章台的歷史地位。完璧歸趙也正是藺相如來到秦國章台所發生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三輔黃圖》說是「在漢長安故城西,秦宮也。中有章台,因名」。再根據《 史記·里子傳 》及《論衡·實知篇》里有關樳里子葬地的記述確定秦章台宮就在今西安未央宮和建章宮一帶。考古在未央宮西漢早期地層之下還有戰國時期的文化層,出土了與秦都咸陽第一號宮殿建築遺址相同的瓦當、板瓦、筒瓦等遺物。因此一般認為未央宮即是在秦章台上建造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