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歷史故事比喻人物成語

歷史故事比喻人物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2-17 14:29:31

A. 來自歷史故事成語(含人物)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抱薪救火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說到這里,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著柴草救火嗎?」

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B. 誰有帶有歷史故事的成語(要成語的涉及人物和比喻意還有告訴人們什麼道理)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C.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要人物

曹植稱象 曹植 草船借箭 諸葛亮 紙上談兵 趙拓。。。。。。

D. 歷史人物的成語典故

1、一鼓作氣(曹 劌)

一鼓作氣,讀音:yī gǔ zuò qì,漢語成語;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相關故事: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庄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庄公。

曹劌問庄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庄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庄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

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庄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庄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庄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庄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庄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庄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2、一字之師(鄭 谷)

一字之師是漢語成語,意思是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之師。多成語故事。

相關故事:鄭谷住在袁州,於是齊己帶著自己的詩作前去拜見他。詩作中有一首《早梅》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看了笑著說:「『數枝』不能表現出早意來,不如用『一枝』好。」

齊己驚訝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從此,眾多讀書人就把鄭谷看做齊己的「一字之師」。

3、一字千金(呂不韋)

一字千金,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形容文字價值極高,文辭精彩奇妙。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相關故事: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散盡千金,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

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裡卻很不服氣。

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望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4、圖窮匕見(荊 軻)

圖窮匕見,讀音tú qióng bǐ xiàn,圖:地圖;窮:盡;見:通假字,同「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相關故事:戰國末期,秦國很強大,在消滅了趙國後,打到北部的燕國,燕國岌岌可危。燕國的太子丹請荊軻去刺殺秦王,並派勇士秦舞陽作荊軻的助手,讓荊軻帶著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禮物,將一把毒葯熬過的匕首藏在地圖里。

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買通了秦王左右為他們引見,秦王很高興,就在咸陽宮接見他們。在登上宮殿的台階時,秦舞陽緊張得發抖,荊軻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過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後,又要看地圖。荊軻捧著地圖來到秦王面前,獻上去。秦王慢慢展開地圖來仔細看,當地圖展到盡頭時,藏在里邊的匕首露了出來。

荊軻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斷了衣袖,轉身逃走,荊軻就在後邊緊追。這時,秦王的衛士們趕來了,荊軻受了傷,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沒有擊中。最後荊軻被衛士們殺死了。

5、紙上談兵(趙 括)

紙上談兵,讀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相關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

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E. 20個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要有人物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F. 歷史故事的八字成語 有人物

1、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虛,沒有的事。本無其事,因傳說的人多,就使人信以為真。
2、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個人把著關,一萬個人也攻不開。形容地勢險要,便於防守。
3、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障,遮蔽。比喻被眼下細小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質。
4、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以,因為。一方面因而高興,一方面因而恐懼。
5、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形容死去活來。
6、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駟:古代一車所駕的四匹馬,或四馬拉的車。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上。表說出來的話就要算數。
7、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個浪頭還沒有平息,另一個浪頭又起來了。原比喻詩文寫得波瀾起伏。後來也比喻一個麻煩問題沒有解決,又出現新的麻煩問題。
8、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原指下棋時關鍵性的一步走錯,以致全局都輸了。比喻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問題,稍有不慎,處理不當,就會招致整個失敗。
9、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形容一個人的言行,總有許多人監督著,如有錯誤決不能隱藏。
10、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培植。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表示培養人才是不容易的。
11、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神通:各種神妙莫測的能力,比喻本領。比喻在集體生活中各有各的辦法或本領來完成共同的事業。
12、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刀俎:剁肉的刀和砧板。指宰割的工具。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1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可,可以,行。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那怎麼能行。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聖賢:聖人或賢人,舊指智慧超群,才能出眾的人;孰,誰。一般人不是聖人或賢人,誰能沒有過錯呢?
15、三十六策,走為上計:原指無力對抗敵人,以逃跑為上計。現多指擺脫困難處境。
16、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比喻學習或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不能堅持下去。
17、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比喻樣樣都准備好了,就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
18、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形容走投無路的窘困境地。
19、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形容兩頭沒著落。
20、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漸積累的。
21、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潰:潰決。被大水沖破堤防;蟻穴:螞蟻洞。千里的長堤,由於有小小的蟻洞而崩潰。比喻小事或小處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或造成嚴重損失。
2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23、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網:天道的網,指自然界的懲罰;恢恢:寬闊的樣子。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很稀疏。但決不放過一個壞人。後形容壞人終於受到懲罰。
24、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木。比喻沒有基礎、根源的事物。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麼。不進老虎洞,怎麼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危險,不經歷最難最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26、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經歷那件事,就不能增長關於那件事情的知識。一般用於經過失敗取得教訓的場合。
2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沒有堵塞的地方,就沒有水的流淌;沒有停止,就沒有行動。
28、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29、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甘居中游,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思想。
30、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象太陽和月亮每天經過天空,江河永遠流經大地一樣永恆。
31、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同一問題,仁者看見它,說它是仁;智者看見它,說它是智。比喻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32、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暈:日月周圍出現的光環;礎:柱子底下的石墩。月亮周圍出現光環就要刮風,礎石濕潤了就要下雨。比喻事故或事件發生前的徵兆。
33、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比喻工作的緊松和生活的勞逸要適當調節,有節奏地進行。
34、為虺弗摧,為蛇若何:虺:小蛇;摧:毀滅;若何:怎麼辦。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麼辦?原來比喻要趁敵人羽翼未豐的時候,就把他消滅。後泛指敵人要及時鋤掉。
35、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淵:迴旋的深水;叢:茂密的森林。把魚趕到深潭中,把鳥趕到樹林里,原來用來比喻反動統治者施行暴政,結果使百姓投奔別國。現指有時有些人實行閉關主義。把一些可以爭取的人趕到對方去了。
36、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尺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比尺短,但與更短的相比就顯得長。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3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對方論據來反駁對方。
38、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用;其:他的。昏昏:暗,模糊,糊塗;昭昭:明白。用他那些模糊的理解去使人明白。現指自己糊里糊塗,卻要指揮那些已懂事故的人。
39、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用瞪眼回答瞪眼,用嘴咬對付嘴咬。比喻對方怎麼來,就怎麼反擊。
40、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無法用話語具體地表達、傳誦。
41、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四肢。勤:勞作。不參加勞作,分不清五穀。形容脫離勞動,脫離群眾。
4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使人勤奮,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致死。
4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日出之處;桑榆:日將落時,余暉在桑榆之間,指日落處。比喻在這邊失敗了,在那邊得到勝利、收獲。
44、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喻做事不從根本上解決或缺乏通盤計劃,只是就事論事,忙於應付。
45、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陶器得到保全。比喻寧願為正義犧牲,也不願苟全性命。
46、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牛後:牛肛門。寧可小而潔,,不願大而臭。舊時比喻寧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擺布。
47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焉:哪裡。連皮都沒有了,毛又長在哪裡呢?比喻基礎沒有了,建築在此基礎上的東西就無法存在。
48、老鼠過街,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東西,人人痛恨。
49、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加:加以。根據群眾所提的意見和批評,檢查自己。有缺點錯誤,就予以改正;沒有缺點錯誤,就加以勉勵自己。
50、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養到極高境界。後泛指以勉勵人們不要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還要繼續努力,不斷進步。
51、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比喻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百家:指學術上的各種派別;鳴:比喻發表意見。百家爭鳴,原來指我國戰國時儒、道、墨、法、縱橫、農、雜、陰陽、名(兵、小說)等各家,在政治上,學術上展開的各種爭論。這里比喻科學上不同學派的自由爭論。
52、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百足蟲:即馬陸,切斷後仍能蠕動。僵:硬。後用以比喻人雖死去,他的勢力或影響仍然存在。
5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
54、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非但不能把事情辦好,反而往往把事情搞糟。也指辦事不懷好意者。
55、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下棋人;旁觀者:觀棋者。後用以比喻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過多,看問題反而糊塗,旁觀的人由於冷靜、客觀,卻看得清楚。
56、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相近的聲音,互相應和;相同的氣味,互相融合。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結合在一起。
57、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春秋魯庄公的弟弟,曾經一再製造魯國內亂,先後殺掉兩個國君。不把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清除,國家就不得安寧。
58、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象聽到他的聲音,看到他本人一樣。比喻對人物刻畫描寫得栩栩如生。
59、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運用得巧妙,全在於善於動腦子,用心思考。也指戰爭的勝敗與指揮員能否根據實際情況,機動靈活地指揮有很大關系。
60、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克:攻下。攻打城池,沒有攻不下的;打仗沒有不贏的。百戰百勝。
61、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來的就不善良,善良的就不來。強調來人不懷好意,要提高警惕。
62、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比喻不管對方使用什麼計策手段,都有方法對付。也比喻針對具體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6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環境對人有很大的影響。
64、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文采。行,流傳。說話要是沒有文采,就流傳不遠。
6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提意見的人只要出於善意,即使說得不正確,也是無罪;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所批評的錯誤,也足以引以為鑒戒。

G. 形容歷史人物的成語

季布一諾
jì bù yī nuò
[釋義] 季布:人名,很講信用,從不食言。季布的承諾。比喻極有信用,不食言。
[語出] 西漢·司馬遷《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近義] 一諾千金

一諾千金
yīnuòqiānjīn
[釋義] 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語出] 《史記·季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正音] 諾;不能讀作「ruò」。
[辨形] 金;不能寫作「斤」。
[近義] 言而有信
[反義] 言而無信
[用法] 常與「出言不苟」連用。一般作謂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大丈夫言出必行;做事要果斷;~。
[英譯] 。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後,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准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台。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

「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樣的話,您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裡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H.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與人物

卧薪嘗膽wòxīnchángdǎn
[釋義]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專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屬志。
[語出]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遣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正音] 嘗;不能讀作「cánɡ」。
[辨形] 薪;不能寫作「新」。
[近義] 發憤圖強 宵衣旰食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