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奉獻人物故事50字
① 關於人物的故事50字左右
林則徐是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就連頭號鴉片販子英國商人在如此清廉的欽差大臣面前,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手從來沒有被賄賂玷污。在中國政治家中,這種情形是聞所未聞的。」
林則徐官場40載,行跡踏遍14省,統兵40萬,到頭來仍兩袖清風,一貧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所述:「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實在令人可欽、可佩!所有這些,正如他故居廳堂懸掛的那幅親筆所書的格言所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查看全部4個回答
高中歷史人物都有哪些?北大學霸傳授...
最近11分鍾前有人申請相關服務
高中歷史人物 高考怎麼提分?想要高中成績神速超越別人,北大學霸在線傳授快..
tql.hquxhxjj.cn廣告
宜春 歷史,1800萬家長的選擇,精英...
最近6分鍾前有人申請相關服務
掌門1對1歷史,五層篩選全國優秀教師,緊扣各地教材...
zhangmen.org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
② 無私奉獻的名人故事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
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
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華羅庚毅然回國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諾貝爾的永恆奉獻
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4,達爾文心系造福事人類
達爾文的後半生體弱多病,仍然堅持實驗和著書。他曾說:「對於科學的熱心使我忘卻,或者趕走了我日常的不適。」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病逝。他在自傳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曾不斷地追隨科學,並且把我的一生,獻給了科學,我相信我這樣倚靠是正確的,所以不會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沒有使人類得到直接的好處。」這些話充分表現了達爾文造福人類的偉大抱負。
5,兩彈元勛——鄧稼先
18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回國,祖國張開溫暖的雙臂迎接這位「娃娃博士」,鄧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歡樂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歷史風雲變幻,祖國面臨核大國的威脅。鄧稼先毅然接受開拓祖國核事業重任,離別妻兒,隱姓埋名,走向大戈壁。
從此,他從物理學界的講台上消失了。20多個春秋過後,頭發里夾著大戈壁沙粒的鄧稼先回來了,「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鄧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現在普通人的中間。此時,他的妻子已年過花甲,而癌魔卻早注入他的肌體,他光輝的生命已燃燒到了盡頭。他臨終前對妻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死而無憾!」
③ 為建設新中國做出貢獻的名人故事五十字左右
王進喜,中國石油工人的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員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他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功勛,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精神財富——鐵人精神。
(3)歷史奉獻人物故事50字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打出大慶油田石油大會戰第一口油井
1960年,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油田石油大會戰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大慶精神」,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寶貴財富。
用身體制服井噴
1960年3月,他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發揚「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為結束「洋油」時代而頑強拼搏。他組織全隊職工把鑽機化整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奮戰3天3夜把井架聳立在荒原上。打第一口井時,為解決供水不足,王進喜帶領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運水保開鑽。
打第二口井時突然發生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決定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他不顧腿傷,帶頭跳進水泥漿池裡用身體攪拌,經全隊工人奮戰,終於制服井噴。
④ 歷史人物故事大全50字左右
1、孔子的故事: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哲理點撥: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
⑤ 偉大的古代人物的故事(50字)
魯迅生平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專原名周樹人,字樟壽,屬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余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⑥ 要5個歷史人物故事,最好50字左右
項羽:
項籍,字羽,中國古代第一猛將,司馬遷《史記》中為十二本紀之一,成為中國正史以非帝王身份入本紀的第一人。
項羽少有大志,力能舉鼎,自言:「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又有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京劇《轅門射戟》中,呂布有一段搖板轉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將軍休要逞剛強,剛強怎比楚霸王。」可見連呂布都敬畏項羽。他僅以八千江東子弟兵起事,後擁兵數十萬,號稱「西楚霸王」,先滅秦,後與劉邦爭天下,敗於九里山前,終於烏江自刎,卻留下一段霸王別姬的千古佳話。可稱得上既有英雄之氣,又有兒女深情,算得上風流人物
李牧
他的赫赫功業是對匈奴的戰績上,李牧是趙國人,趙國一直受匈奴威脅。趙軍屢敗於匈奴,以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知恥而後勇。趙軍從裝備和作戰方式上高度學習匈奴,建立了讓六國震驚的騎兵部隊。李牧真正意義上的與匈奴一戰只有一次,但僅僅是這一次,就打的匈奴幾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戰中李牧將孫子兵法的智慧發揮到及至,先是連敗五陣,丟棄牛羊輜重無數,將匈奴主力從他們擅長的草原引誘到漢人所擅長的長城外圍來進行決戰,並以示弱於敵的手段麻痹對手。接著火速出擊,深夜集合人馬,夜襲匈奴大營,把那些在馬上縱橫的匈奴騎士在睡夢中殺死。同時重裝戰車包圍匈奴營地出口,以密如蝗蟲的箭矢射殺匈奴逃亡者。此戰打的匈奴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幾年難以恢復元氣。重要的是,此戰是漢族軍隊步騎車兵協同作戰的經典戰例,為日後漢政權與匈奴作戰提供了經典戰例~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分裂數百年的中國,建立了影響至今的中央集權體制。鐵腕的始皇征民納稅,大興水利土木。他還統一了全國的度量衡與文字。強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國以"秦"(支那)來稱呼中國。他是中國第一位聲譽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國古代君王中,最負國際聲譽的當推漢武帝。在西方人看來,他是古代中國巔峰狀態的萬世一君,是中國最有作為的帝王。他敬奉儒學為官方學說,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他擴疆開土,征服長江以南大片土地與朝鮮一部分,並打開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遠意義的"絲綢之路"。他使中華帝國達到了同期羅馬帝國的強盛程度。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他堪稱中國的凱撒、亞歷山大或屋大維。
、諸葛亮
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後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後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託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謚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林則徐
林則徐是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就連頭號鴉片販子英國商人在如此清廉的欽差大臣面前,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手從來沒有被賄賂玷污。在中國政治家中,這種情形是聞所未聞的。」
林則徐官場40載,行跡踏遍14省,統兵40萬,到頭來仍兩袖清風,一貧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所述:「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實在令人可欽、可佩!所有這些,正如他故居廳堂懸掛的那幅親筆所書的格言所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⑦ 查找有關無私奉獻的優秀人物的故事五十字
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專無屬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⑧ 講歷史人物故事50字
朱元璋出身貧微,又是孤兒,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在朱元璋十七歲的時候(元朝至正四年),朱元璋的家鄉鳳陽縣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乾旱,糧食絕產,蝗蟲四起,瘟疫爆發,朱元璋的父母和兩個哥哥先後在飢餓和病困中去世。
這一年,可謂是朱元璋一生之中最為悲痛的一年。在含淚埋葬完親人之後,朱元璋擦乾眼淚,目視著前方——雖說自己現在沒有了親人,但畢竟日子還要過,自己還要活下去。於是,朱元璋想起了當年父親幾次三番要送自己去寺院當和尚的事情——早年間,朱元璋體弱多病,寺院中不僅有葯師及時進行救治,關鍵還能混口飯吃。
於是,朱元璋便離開自己生活了十七年的家,來到了附近的寺院——皇覺寺,正是出家為僧,當起了和尚。
當然,在和尚雲集的寺院中,也有著現在職場般的等級之分——畢竟先來後到的順序,還是要分的。
於是,剛剛入職的朱元璋,成為了寺院中等級最為底下的菜鳥。
所以,寺院之中所有的臟活、累活,都要他朱元璋去做——誰讓你輩分最低呢?想吃飯,你就得幹活!
為了混口飯吃,填飽肚子,朱元璋忍受著其他僧人的欺凌和羞辱。
然而,很快朱元璋便得知自己就連這種生活也失去了——來到皇覺寺剛剛五十天的朱元璋,被告知寺院糧食也緊張了,除了方丈和管事之外,其他僧人一律要去外面自己化緣,自己想辦法解決溫飽問題(以九月入皇覺寺,僅五十日,寺僧以食不給,散遣其徒游四方)。
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好離開了皇覺寺,從此開始過上了長達三年的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
朱元璋「乞丐皇帝」的稱呼,也正是從這段苦難的經歷中得來的。
雖說在皇覺寺中時常被人欺負,但至少自己還有一個地方可以住,刮風下雨也不用擔憂。
但是,從朱元璋離開皇覺寺的那一天起,不僅吃飯和住宿的問題要靠自己去解決,而且還面臨著同行之間的激烈競爭(當時的乞丐比較多),一個不小心很可能還會有生命危險。
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死掉一個乞丐是根本就沒有人去注意的。
就這樣,十七歲的朱元璋,便孤孤單單一個人踏上了乞討的道路,開始了四處流浪的生活。
在之後的三年裡,朱元璋雖然經歷了很多常人一輩子也沒有受過的苦,但卻也開闊了眼界,擴展了自己的思維。
三年之後,因為元朝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忍無可忍的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頓時天下大亂。
在外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朱元璋,便回到了自己的所在單位——皇覺寺。
然而,安穩的日子並沒有過幾天,朱元璋的單位皇覺寺,就在混亂中被人一把大火給燒了。
就這樣,二十歲的和尚朱元璋,就連一個完整的棲息場所也沒有了,只好離開破爛不堪的皇覺寺外出繼讀流浪過著多年的乞丐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就不說了。
⑨ 歷史人物故事50字
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專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屬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