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跳龍門哲理故事
A. 鯉魚躍龍門的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鯉魚躍龍門的故事說明了:人是可以戰勝所有的困難的,具有逆流勇進,奮發向上的成才精神。只有不怕困難,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才能更強大,更完美。
在科舉時代,參加會試獲得進士功名的,也被稱作為「登龍門」。鯉魚跳龍門,既是這個優美傳說的形象表述,更寄託著祈盼飛躍高升、一朝交運的美好願望。尤其是那些指望子弟靠讀書應試博取功名前程的人家,都把它當作幸運來臨的象徵。
(1)鯉魚跳龍門哲理故事擴展閱讀:
故事內容: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
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
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
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B. 鯉魚跳龍門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什麼
鯉魚們都想跳過龍門。因為,只要跳過龍門,他們就可以從平凡的魚變成不凡的龍了。
可是,龍門太高,要想跳過去談何容易。他們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竭,摔碰得鼻青臉腫,卻沒有誰能夠跳過龍門。他們一起向龍王請求:「尊敬的殿下,我們想求您一件事,那就是希望您將龍門降低一點!以現在這個高度,我們很難跳過去。」
龍王沒有答應他們的要求,鯉魚們就跪在龍王面前不起來。他們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龍王終於被感動了,答應降低龍門的高度。
鯉魚們一個個輕輕鬆鬆地跳過了龍門,變成了夢寐以求的龍了。
沒過多久,成了龍的鯉魚們發現,大家都成了龍,跟大家都不是龍的時候好像並沒有兩樣。於是,他們又一起來到龍王面前,把自己的疑惑說了出來。
龍王笑道:「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你們要想變成真正的龍,還是去跳那座沒有降低高度的龍門吧。」
成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只有不斷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你才能逐漸走向成功。
C. 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寓意是什麼
有遠大志向的理想不停的向上翻越,為了跳躍龍門成為龍的故事。比喻中舉、陞官等飛黃騰達之事。
鯉魚也不是只跳了一次就成龍了,也告訴我們要有毅力和恆心,堅持不懈的努力,直到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沒有跳過的鯉魚會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也是告訴大家在成長的道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困難。
(3)鯉魚跳龍門哲理故事擴展閱讀
「鯉魚躍龍門」故事,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漢代辛氏所著《三秦記》(書已失傳)。據《藝文類聚》《太平廣記》中引述的文字來看,《三秦記》中曾多次提到「魚躍龍門」的傳說。譬如:「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
《竹書紀年》中有「龍門赤河」的記述。每年春季大批鱘魚回遊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並在臨產卵前兩三天內頻繁跳躍。躍出水面時,鱘魚充血發紅的魚鰭也露出水面,一時間成千上萬條大魚在河面翻動,遠望一片紅光,此即「龍門赤河」。因魚多,可達數里,亦可持續數日,所以古書中也有「赤河三日」「赤河三里」之說。
「鯉魚躍龍門」中所說的「鯉魚」實際上是「鮪魚」或稱「鱣魚」,幽冥「鯉魚」或者「鰉魚」,也就是鱘魚。鱘魚是江海回遊的魚類,體長約2米,最大可達5米。由於古代大鯉亦名「鱣」,故古人將「鮪鱣」 與大鯉相混,傳為「鯉魚躍龍門」。
D.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的鯉魚跳龍門故事簡介
古代中國傳說中黃河鯉魚跳過龍門(位於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黃河峽谷),就會變化成龍。比喻中舉、陞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
「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
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
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
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4)鯉魚跳龍門哲理故事擴展閱讀:
原因
俗話常說「鯉魚跳龍門」,這是比喻鯉魚喜歡跳水的習性。鯉魚和其它許多魚都喜歡跳水。不同的魚跳水的本領也不同。有的魚跳得很高,如有一種叫做「跳魚」的魚,它能跳離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說是魚中的「跳高冠軍」。鯉魚有時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
魚為什麼會跳水呢?根據科學家們的分析,一般認為有幾種原因。有的是由於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如地震災害發生前夕,地球磁場發生變化,魚感受到了威脅;如為了躲避敵害的突然襲擊,而越過途中的障礙;或者受到突然的恐嚇等原因。魚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本能反應。
另一種原因是生理上的變化,當魚到了快要生殖的時候,體內就產生了一些能刺激神經的東西,使它處於興奮狀態之中,因此就特別喜歡跳躍。
鱘魚到龍門不是為「騰躍成龍」,而是為了繁衍後代。四川省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著的《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一書稱:鱘魚產卵「多在江河上游,水溫較低,流速較大,流態復雜,河道寬窄相間並具石礫底質的急灘地帶」。而山、陝兩省交界處的龍門一帶正具有以上地貌特徵,因而成為鱘魚雲集產卵的一個理想場所。
「龍門赤河」現象則因為鱘魚產卵前雌雄追逐,時常躍出水面。每年春天大批鱘魚回遊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並且在臨產卵前兩三天內頻繁跳躍。
躍出水面時,鱘魚充血發紅的魚鰭也露出水面,一時間成千上萬條大魚在河面翻動,遠望一片紅光,於是出現了「赤河」景象。因魚多故可長達數里,亦可持續數日,即形成了「赤河三日」「赤河三里」的特異現象。
當魚從水中被撈上來時,也會亂蹦亂跳,其原因是魚在水中游動時,全身的肌肉總是一伸一縮,搖頭擺尾,才能使它在水中前進。當它剛離開水時,仍然像在水裡一樣,做著同樣的動作,但是因為沒有受到水的阻力,所以搖動的動作就特別大,這時如果碰到如地面,船板等比較堅實的物體,就出現了亂蹦亂跳的現象。
其實,以現代科學即可破解「鯉魚躍龍門」這個謎團:這里說的「鯉魚」實際是「鮪魚」,或稱「鱣魚」,又叫「鰉魚」或「黃魚」,也就是鱘魚。鱘魚是江海回遊性的魚類,體長約兩米,最大可長5米以上。我國珍稀動物中華鱘、東北鱘、長江鱘即是這類魚。由於古代大鯉亦名「鱣」,故古人將「鮪鱣」與大鯉相混,傳為「鯉魚躍龍門」。
《竹書紀年》是戰國末期魏國史官的作品,書中「龍門赤河」的記載,說明當時「鯉魚躍龍門」的神話故事還未形成。而「魚化為龍」的記載多出自漢代典籍,故神話故事的形成當在西漢初年,且可能與漢初神龍崇拜觀念強化有關。
E. 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海里住著好多鯉魚。有一天一個年老的鯉魚說,在海的盡頭有一座龍門,傳說只要能超過它就能變成龍。領頭的金色小鯉魚對大家說我要去找龍門,經歷了千辛萬苦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
在紅色小鯉魚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鯉魚躍過了龍門成為了真正的龍。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首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成語解釋
古代漢族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比喻中舉、陞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出處用法
【出處】:《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
【用法】:作賓語;比喻中舉、陞官等飛黃騰達之事。
(5)鯉魚跳龍門哲理故事擴展閱讀
鯉魚跳龍門的地名有四處。
一、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龍門鎮。
龍門鎮是南充三大古城鎮【閬中古城(中國四大古城之一)、龍門古鎮(鯉魚躍龍門)、周子古鎮(司馬相如故鄉)】之一。
在宋代以前,龍門鎮叫安福場。場北有雲霧山,嘉陵江繞場東流過。後來洪水沖斷雲霧山,嘉陵江改由龍門場西流。雲霧山斷裂處兩山對峙形成峽口,如門狀,就是現在的龍門峽,安福場也因此而得名龍門鎮。
據當地人講,每逢漲洪水時,龍門峽波濤洶涌,峽口形成一道水牆。此時,鯉魚拚命往上游,跳躍飛過水牆。這一壯觀景象被人們稱為「鯉魚跳龍門」。
二、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3公里的伊河兩岸東、西山上龍門。
西山又名龍門山,故名。古稱伊闕,故又稱伊闕石窟。碑刻題記數量居全國石窟之首,著名者如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初唐、盛唐書法之作。
三、陝西省韓城市境內。
關於「禹鑿龍門」,《呂氏春秋》說:「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三才圖會》記載:「此處兩山壁立,河出其中,賽約百步,兩岸斷壁,狀盡斧鑿,形狀似門,故稱「龍門」。
四、壺口瀑布南面約65公里處,在晉陝峽谷的最南端的龍門。
龍門之南,就是開闊平坦的關中平原。黃河之水從狹窄的龍門口突然進入寬闊的河床之中,河性發生很大變化。龍門的形成,是其東面的龍門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一個只有100米寬的狹窄的口門,好像巨鉗,束縛著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
每當洪水季節,由於峽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峽谷後,河谷突然變寬,水位則驟然下降,於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
F. 鯉魚跳龍門的典故
鯉魚跳龍門
鯉魚跳龍門
1、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埤雅·釋 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范·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後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陞官等飛黃騰達之事。
2、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麼高,怎麼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線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客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G. 小鯉魚跳龍門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首先,你要抄知道龍門在哪裡襲。有一個目標。曉得自己最後的目的地。
第二,你要知道跳過龍門之後,你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你要有面對這種變化的心理准備。不是每一條魚都想跳過龍門,化身成龍的。也許有的魚只想在泥塘之間嬉戲。
第三,你還需要努力。而且要有面對失敗的准備和勇氣。在成功之間,你甚至可能無數次的接近龍門的最高點,但最終都有可能會被水流沖下去。
第四:鯉魚跳龍門,必須逆流而上。逆水流而上。這裡面需要的技巧是極端高明的。除了高明的技巧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必須有面對整個你生活環境反對的勇氣。這才是鯉魚所面對的最大的挑戰。逆流而上。人也是,逆的,就不是水了,而可能包括你的本性在內,包括你的親友,包括你的生活環境,包括社會壓力等等這些壓力。
要有偉大的成就,就必須面對強大的困難。
H. 鯉魚跳龍門的故事,簡短點的梗概,要上台說的
一年一度的跳龍門大節又到了,眾鯉魚紛紛來到龍門處。它們都爭著搶個好位置,要知道,只要跳過龍門,自己可就是萬人崇拜的龍了。
可是一次又一次,眾鯉魚們還是沒能夠跳過那高高的龍門。於是它們開始抱怨:「這叫怎麼一回事,玉皇大帝告訴咱們跳過龍門就變龍,可是卻把龍門設這么高,這不明擺著騙咱們嘛!」「就是就是,算上今年我都跳了12年了,再等到明年我會老得連跳都跳不起來了!」... ...
怎麼辦呢?眾鯉魚想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龍門降低一些!這個妙計頓時讓它們興奮不已,於是它們開始忙碌。幾個月過去了,新建的龍門果然夠低,連那些小鯉魚們都能輕松地躍過去。所以,不一會兒,所有的鯉魚便都變成了龍。
可是沒過多久,它們就發現了問題:大家都變成了龍,跟沒變成龍時似乎沒什麼兩樣。而且由於龍成了處處可見的動物,人們對龍的崇拜之感一掃而空,甚至開始反感它們日夜不休地戲水。
帶著疑惑,眾「龍」們來找玉皇大帝商量對策,沒想到玉皇大帝聽後哈哈大笑:「要想找到龍的真正感覺,你們就得把龍門恢復到原來的高度才行!」
小故事大道理:為了盡快成功而降低成功的標准,卻不去努力提升自身能力,這無異於掩耳盜鈴,即便能騙過自己,也騙不了別人。
I. 求鯉魚跳龍門的相關故事
和上面的一樣 還有一種傳說 在很早以前,龍溪河畔的鄉民,男耕女織,過著安居樂業的美滿生活。一年,不知從哪兒飛來一條大黃孽龍,作惡多端。它不是呼風喚雨破壞莊稼,就是吞雲吐霧殘害生靈,把整個峽谷搞得烏煙瘴氣,不得安寧。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這天,更是強迫人們獻上一對童男童女和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豬、羊等物供它享用。如若不然,它就發怒作惡,張開血盆大口,竄上村莊吞噬人畜,破壞田園,害得寧河黎民怨聲載道,叫苦連天。 峽口龍溪鎮上,有一位聰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決心,非除掉這條惡龍不可。有幾次,她登上雲台觀去找雲台仙子求救,都未找著。她仍不灰心,繼續去找。這天清晨,她登上雲台觀,仙子被玉姑心誠志堅的精神感動了,就出現在她眼前,向她指點說:「離這兒千里之外有個鯉魚洞,你可前去會見一位鯉魚仙子,她定能相助於你。」 玉姑辭別雲台仙子,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鯉魚洞中,找到鯉魚仙子,說明來意。鯉魚仙子對玉姑說:「你想為民除害,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須犧牲你自己啊!你能這樣做嗎?」玉姑毫不猶豫地說:「只要是為鄉親們除害,消滅那惡龍,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鯉魚仙子見玉姑這樣誠懇堅決,十分滿意地點了點頭,朝玉姑噴了三口白泉,她頓時變成了一條美麗剛勁的紅鯉魚。 小紅鯉逆江而上,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鄉。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搖身變還原貌,見鄉親們已准備就緒:一對童男童女,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肥羊肥豬。人們敲鑼打鼓,宛如一條長龍向祭黃龍的峽口走來,前面那一對身著紅衣紅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淚人了。 黃龍見百姓送到盛餐佳餚,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張開大口。就在這千鈞一發之時,玉姑搶先上前,攔住父老鄉親們說道:「大家在此暫停等著,讓我前去收拾這個害人精。」話剛說完,只見玉姑縱身跳下水中,霎時變成一條大紅鯉魚,騰空飛躍,直朝惡龍口中沖去,一下竄進它的肚中,東刺西戳,把龍的五臟六腑搗得稀爛,惡龍拚命掙扎,渾身翻滾,但無濟於事,終於被玉姑殺死了。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黃龍腹中。 從此,寧河人民又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人們為了緬懷玉姑為民除害,在峽口半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