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麗的小故事
A. 李素麗事跡簡介
21路公共汽車線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沿線10公里、分布14個車站,李素麗就在這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日復一日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真誠的笑臉、熱情的話語、周到的服務和細致的關懷。李素麗售票台的抽屜里總是放著一個小棉墊,是她為抱小孩的乘客准備的,有時車上人多,一時找不到座位,李素麗就拿出小棉墊墊在售票台上,讓孩子坐在上面。她的售票台旁的車窗玻璃在進出站時總是敞開的。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車窗打開,伸出傘遮在上車前脫掉雨衣、收攏雨傘的乘客頭上。李素麗習慣在車廂里穿行售票,盡管總是擠得一身汗,可她卻說:「辛苦我一個,方便眾乘客。」
素麗是公共汽車司機的女兒。上高中時,李素麗的夢想是當播音員。高考時,李素麗按照自己的意願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但是她以12分之差沒能考上大學。落榜後的李素麗,到公交60路汽車當了售票員。李素麗在父親的教育下,在周圍同事的感染和幫助下,她漸漸地愛上了售票員工作。從60路調到21路後,李素麗通過多年的實踐和一點一滴的積累,練就了能根據乘客的不同需求,給他們最需要的服務的本領。老幼病殘孕,最怕摔怕磕怕碰,李素麗就主動攙上扶下;上班族急著按時上班,李素麗見到他們追車就盡量不關門等他們;外地乘客既怕上錯車,又怕坐過站,李素麗不僅百問不煩,耐心幫他們指路,還記著到站提醒他們下車;遇到人生地不熟的乘客,李素麗從來不跟他們說「東西南北」,而是用「前後左右」指路,讓乘客更容易明白;中小學生天性活潑,李素麗總要提醒他們車上維護公共秩序,車下注意交通安全;遇到堵車,她就拿出報紙、雜志給乘客看,以緩解他們焦急的心情;看到有人暈車或不舒服想吐,她會及時地送上一個塑料袋;遇到不小心碰傷的乘客,她趕緊從特意准備的小葯箱里拿出常備的「創可貼」;姑娘們夏天穿著長裙上下車,她忘不了提醒她們往上拎一拎,以免被後面的人踩上摔跟頭。
B. 王素麗的故事
1.普通售票員李素麗的成功事例
「各位乘客,歡迎乘坐我們21路1333號車.您可能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我將用北京人熱情、好客的傳統,為您提供周到的服務.途中,如果有什麼困難、有什麼要求,請不要客氣,我會熱心幫助您.」伴著擴音器里李素麗甜潤的聲音,汽車啟動了.
21 路公共汽車線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走的不是多麼繁華的地界,但南來北往的外地客人一下火車,往往就通過這路車接受北京人的第一次服務.這路車沿線10公里分布14個車站,34歲的售票員李素麗就在這平平凡凡的崗位上,用自己日復一日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真誠的笑臉、熱情的話語、周到的服務、細致的關懷.她「崗位作奉獻,真情為他人」的精神風貌,給乘客們帶來美好的天地,給乘客們留下難忘的印象.
「我為我的職業、我的崗位自豪,是它給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獻真情的機會,讓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實」.
這是一個漂亮整潔的車廂:彩旗掛滿四周,地板漆色鮮艷,玻璃明亮照人,扶手乾乾凈凈,「乘客之家」幾個大字分外醒目.
15年前,以12分之差沒能考上大學的李素麗,到60路汽車當了售票員.開了一輩子公共汽車的父親的教育,黨團組織的幫助,使她漸漸愛上了售票員工作.
啟示:只要在自己平凡的崗位兢兢業業,就能創造出不平凡的成績.
C. 李素麗的故事
李素麗在十米車廂中創造了舉國矚目的業績,成為飄揚在全國公交行業的一面旗幟。除了她對本職工作的無比熱愛、把一腔熱情全部傾注到工作崗位上,還與她注意社交技巧、講求口語藝術,用藝術化的語言開展工作密不可分。李素麗是怎樣追求口語的藝術,最終達到藝術的口語呢? 1.以情暖人。李素麗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與乘客的情感交流,她靠真摯的感情來換取乘客的真情,用自己火熱的心來溫暖乘客的心。每次發車出站,她都會臉掛親切的笑容,用甜美、悅耳的聲音與乘客們「打招呼」。大年初一的早班車上,面對節日期間不能休息無法與家人團聚的乘客,她送上了真摯的祝福:「乘客同志們,今天是大年初一,首先,我代表車組全體成員給大家拜年,祝大家春節好!祝您在新的一年裡工作進步,萬事如意……」雖然車廂內寒氣逼人,但李素麗的一番話使乘客們活躍起來,大家的心裡頓時熱乎起來。 2.以「場」促人。除了自己的努力,李素麗還非常注意在車上營造一個文明禮貌、互相尊敬友善的「公眾場」,以喚起眾乘客對愛心和善心的共鳴、對文明禮貌的呼應。當小夥子應李素麗的詢問為剛上車的母女二人讓座,落座的小女孩忘記答謝讓座的小夥子時,李素麗便柔聲提醒:「小朋友,叔叔給你讓座了,你該說什麼呀?」女孩的一句「謝謝叔叔!」不也包含了李素麗的一番良苦用心嗎?正因為有了這一幕,女孩隨媽媽下車後的兩三分鍾時間里才沒有人去搶坐這個座位。座位最終讓給了一位年齡稍長身體單薄的女同志,這不正是「場」的效應和力量嗎?以「場」促動大家的愛心、善心、文明行為、禮貌行為,就是李素麗的「場」所具有的春風化雨般的「李素麗效應」。 3.以理服人。任何工作,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李素麗的公交車,雖然線路不變,但面對的卻是不斷更替的乘客。各種各樣的乘客會給售票員帶來不同的問題,也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不文明行為。面對隨便往車廂地板上吐痰,而且不服車上其他工作人員批評的乘客,李素麗以情開路,以理服人,她走到不文明乘客跟前,娓娓而談:「您看,我們這車天天打掃,您把痰吐在地上多不衛生!再說,隨地吐痰對您的健康也不利啊。」她首先講明「我們這車天天打掃」,委婉地批評不文明乘客不尊重公交工人的勞動,然後又從乘客自身的健康出發引導他認識隨地吐痰的錯誤,合情合理,情理交融。特別是說完話,她蹲下去將痰擦掉,更是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既震撼了不文明乘客的靈魂,也教育了車上的其他乘客。所以,不文明乘客才能夠在下車時主動向李素麗認錯,賠禮道歉;那趟車直到終點,甚至再沒有乘客向車上扔一片紙屑。 4.以新引人。李素麗的工作,可謂兼收並蓄。她虛心向其他車次的勞動模範學習,學習44路勞模的熱情,學習10路勞模的宣傳,學習老勞模的朴實。除了在服務內容上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還追求服務形式的新穎、獨特,努力創造自己的服務特色。她的工作語言,不拘泥於一般的「照本宣科」,而是獨樹一幟,給乘客耳目一新的感覺,使乘客容易接受,樂於接受。比如,車輛拐彎,她提醒乘客扶好坐好;遇上滿載,需要疏導車內乘客,她說:「請您往裡走半步,後面的同志就上來了。」有老、弱、病、殘、孕者上車,她問:「哪位年輕同志少坐一會兒……」這些話,非常貼近乘客的實際情況,讓人聽起來是那麼親切。想想看,只動半步就可以為他人提供方便,只少坐一會兒就幫助了他人,多麼具有鼓動力和號召力啊。把動員讓座的范圍縮小到「年輕同志」,似乎是信口說來,其中又包含著李素麗多少次的揣摩和推敲呢。一個「半步」「一會兒」,不正是對「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最好的印證嗎。 5.以甜動人。李素麗的聲甜,微笑甜。為了把這個「甜」字送給乘客,她把自己的聲音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在十米車廂這個特殊舞台上,盡情發揮著聲音的魅力,努力追求聲音表達的優美動聽。如何吐字用氣,怎樣把握聲調和語氣,怎樣控制時間,是她在車下反復練習的項目。面對乘客,如何綻露動人的笑容,是她在鏡中無數次揣摩演練的「節目」。家庭成員成為她忠實的聽眾和嚴格的教練,牆上的鏡子成為她誠懇的觀眾和挑剔的裁判。正是有了車下的刻苦練習,才有了車上熱情、大方的表情和舉止,柔美、悅耳的嗓音和語言。 有人說,李素麗是一個有著出眾口才的優秀售票員。的確,口語的藝術和藝術的口語為李素麗的服務工作插上了翅膀。
D. 李素麗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普通售票員李素麗的成功事例
「各位乘客,您好!歡迎乘坐我們21路1333號車。您可能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我將用北京人熱情、好客的傳統,為您提供周到的服務。途中,如果有什麼困難、有什麼要求,請不要客氣,我會熱心幫助您。」伴著擴音器里李素麗甜潤的聲音,汽車啟動了。
21 路公共汽車線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走的不是多麼繁華的地界,但南來北往的外地客人一下火車,往往就通過這路車接受北京人的第一次服務。這路車沿線10公里分布14個車站,34歲的售票員李素麗就在這平平凡凡的崗位上,用自己日復一日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真誠的笑臉、熱情的話語、周到的服務、細致的關懷。她「崗位作奉獻,真情為他人」的精神風貌,給乘客們帶來美好的天地,給乘客們留下難忘的印象。
「我為我的職業、我的崗位自豪,是它給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獻真情的機會,讓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實」。
這是一個漂亮整潔的車廂:彩旗掛滿四周,地板漆色鮮艷,玻璃明亮照人,扶手乾乾凈凈,「乘客之家」幾個大字分外醒目。
15年前,以12分之差沒能考上大學的李素麗,到60路汽車當了售票員。開了一輩子公共汽車的父親的教育,黨團組織的幫助,使她漸漸愛上了售票員工作。
啟示:只要在自己平凡的崗位兢兢業業,就能創造出不平凡的成績。
E. 李素麗的事跡
人物事跡
三尺票台上的優質服務
李素麗是公共汽車司機的女兒。上高中時,李素麗的夢想是當播音員。高考時,李素麗按照自己的意願報考了北京廣播學院。但是她以12分之差沒能考上大學。落榜後的李素麗,到公交60路汽車當了售票員。李素麗在父親的教育下,在周圍同事的感染和幫助下,她漸漸地愛上了售票員工作。從60路調到21路後,李素麗通過多年的實踐和一點一滴的積累,練就了能根據乘客的不同需求,給他們最需要的服務的本領。老幼病殘孕,最怕摔怕磕怕碰,李素麗就主動攙上扶下;上班族急著按時上班,李素麗見到他們追車就盡量不關門等他們;外地乘客既怕上錯車,又怕坐過站,李素麗不僅百問不煩,耐心幫他們指路,還記著到站提醒他們下車;遇到人生地不熟的乘客,李素麗從來不跟他們說「東西南北」,而是用「前後左右」指路,讓乘客更容易明白;中小學生天性活潑,李素麗總要提醒他們車上維護公共秩序,車下注意交通安全;遇到堵車,她就拿出報紙、雜志給乘客看,以緩解他們焦急的心情;看到有人暈車或不舒服想吐,她會及時地送上一個塑料袋;遇到不小心碰傷的乘客,她趕緊從特意准備的小葯箱里拿出常備的「創可貼」;姑娘們夏天穿著長裙上下車,她忘不了提醒她們往上拎一拎,以免被後面的人踩上摔跟頭。 21路公共汽車線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沿線10公里、分布14個車站,李素麗就在這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日復一日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真誠的笑臉、熱情的話語、周到的服務和細致的關懷。李素麗售票台的抽屜里總是放著一個小棉墊,是她為抱小孩的乘客准備的,有時車上人多,一時找不到座位,李素麗就拿出小棉墊墊在售票台上,讓孩子坐在上面。她的售票台旁的車窗玻璃在進出站時總是敞開的。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車窗打開,伸出傘遮在上車前脫掉雨衣、收攏雨傘的乘客頭上。李素麗習慣在車廂里穿行售票,盡管總是擠得一身汗,可她卻說:「辛苦我一個,方便眾乘客。」 公共汽車是一個流動的小社會,車上什麼樣的乘客都有。特別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間,車廂擁擠、嘈雜,有時還會發生矛盾和口角。李素麗往往幾句話就能化解一個個矛盾。對待一些不講理的乘客,李素麗也是以禮待人,以情感人。一次,有個小夥子上了車就往乾乾凈凈的地板上吐了一口痰。李素麗輕聲提醒他不要隨地吐痰。不想氣呼呼的小夥子又吐了一口。這時,李素麗沒有再說話,走過去,掏出紙把地板上的痰跡擦乾凈。在全車人的注視下,小夥子臉紅了,下車時連連道歉。
F. 全國勞動模範李素麗的故事的簡介
李素麗的故事 李素麗是北京市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她的工作可以說是再平凡不過版的了。但是她權認為:工作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重要的是對職業的態度。在被人認為「臉上無光,工作無彩」的三尺票台上,她卻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總是能根據乘客的不同需求,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服務。在售票台的抽屜里,李素麗總是放著一個為抱小孩的乘客准備的小棉墊,有時車上人多,一時找不到座位,她就拿出小棉墊放在售票台上,讓孩子坐在上面。她就是這樣,想盡一切辦法把真誠的笑臉、熱情的話語、周到的服務、細致的關懷帶給乘客,被人們譽為「乘客的貼心人」。她說:「我為我的職業、我的崗位自豪,是它給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獻真情的機會,讓我每天都感到充實
G. 孔繁森和李素麗的先進事跡
孔繁森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時,親屬都在農村,母親已年近八旬,妻子王慶芝體弱多病,三個孩子最大的八歲,最小的只有兩歲,生活非常艱難。可是孔繁森想到這是黨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時候,自己不去總得有人去,誰家又沒有困難呢?於是,他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告別了家鄉和親人,在西藏一干就是三年,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認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經驗,便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當問他有什麼困難時,他依然還是那句老話:「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要走了,他默默地來到老母親面前,又一次為老人家梳理著那稀疏的白發,然後,貼近母親的身邊,聲音顫抖地說:「娘,兒又要出遠門了,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要翻過好幾座山,過好多條河。」已是風燭殘年的老母親,她撫摸著兒子的頭問:「咱不去不行嗎?」孔繁森哽咽著說:「不行啊娘,咱是黨的人,咱得給公家辦事啊……」「那你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兒誤了不行,多帶些干糧、衣裳,路上可別喝涼水……」老母親心疼地認可了,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撲通」跪倒在老母親的面前,流著眼淚對母親說:「娘,兒走了,您可要多保重啊!」說完,給老母親磕了一個頭,便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進藏擔任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僅四個月的時間,就跑遍了全市八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為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奔波操勞。
孔繁森對於分管的衛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樣的投入,為了結束尼木縣續邁等三個鄉群眾易患大骨節病的歷史,他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採集水樣,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問題。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處西藏自治區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積相當於兩個山東省,而人口僅有六萬,地廣人稀,這里長年氣溫零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級大風佔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都望而卻步。
1993年春天,年近50歲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阿里的情況,孔繁森逐縣、逐區、逐鄉的跑,實地考察、求計問策,與當地幹部一起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地區106個鄉他跑遍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處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跡。
在阿里,孔繁森同時兼任阿里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他為阿里的軍隊建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早在1990年,遲浩田將軍就誠曾寫下「心連心,同命運,共呼吸」的條幅贈予孔繁森。
1994年初,一場罕見的特大暴風雪席捲了阿里高原,孔繁森迎著暴風雪到受災最嚴重的改則縣和革吉縣指揮救災,救災途中,餓了就吃一口風乾的牛肉,渴了就抓一把雪塞到嘴裡,超負荷的工作和長時間的高山反應,使孔繁森本來就帶病的身體更加虛弱。
2月27日的凌晨,孔繁森躺在革吉縣曲倉鄉一座牧民的帳篷里,劇烈的頭痛使他怎麼也睡不著,他感到心跳加快、胸悶氣短、天旋地轉。有著高原生活經驗和醫學常識的孔繁森,預感到死神正在朝他逼近……,可是,讓他放心不下的是遠在山東的老母親、妻子和兒女,他艱難地支撐著病體,打開手電筒在筆記本上給公務員小梁寫下了這樣的交待:「小梁,不知為什麼我頭痛的厲害,怎麼也睡不著。人有旦夕禍福,萬一我發生不幸,千萬不能讓我的老母親、家屬和孩子知道,請你每月以我的名義給家裡寫一封報平安信……,我在哪裡發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裡。」這哪裡是什麼交待啊,這分明是孔繁森提前寫好的一份遺書啊!然而,這一夜孔繁森沒有倒下,終於挺了過來。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奮戰,阿里人民終於戰勝了這場罕見的雪災,全地區沒有凍死、餓死一個人,而年僅50歲的孔繁森卻蒼老了許多,黑瘦了許多,他的頭發過早的灰白了。
為了加速阿里的發展和振興,1994年11月,孔繁森帶領阿里工作組赴新疆塔城考察邊貿工作,途中他在4頁便箋上擬就了「關於阿里發展的12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可誰又會想到這竟成了他留在高原的絕筆。
孔繁森在藏工作十年間,深深愛上了西藏人民和那裡的山山水水,早在孔繁森生前《大眾日報》《聊城日報》《山東畫報》《西藏日報》等報刊都多次報道過孔繁森在西藏的感人事跡。孔繁森第一次進藏工作時,了解到農牧區缺醫少葯的情況,1988年,他第二次赴藏,隨身的物品里就多了一個小葯箱,每次下鄉時,他都用自己的錢購置葯品裝滿小葯箱,工作結束後,他的身邊總圍著一群等候看病的農牧民,他認真地聽診、把脈、發葯、打針、直到小葯箱空了為止,孔繁森在拉薩市任副市長時,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會福利院,他走訪過48所,他經常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每見到這些孤寡老人,就像見到我遠在家鄉的老母親,照顧好這些老人,也就是為我的老母親盡孝了」。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強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崗鄉的地震廢墟上,領養了三個失去親人和家園的藏族孤兒: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只有5歲的貢桑。
一個人孤身在外,既要工作,又要帶孩子,辛苦和勞累可想而知,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孔繁森回到家裡,先要給孩子們做好可口的飯菜,然後再教他們讀書識字。節假日,只要空閑,他總是同孩子們一起娛樂,上街給他們購買衣物和書籍。
收養孤兒後,孔繁森在生活上更加拮據,1993年的一天,他悄悄地來到西藏軍分區總醫院血庫,要求獻血,其實他是為了孩子們來賣血,就這樣孔繁森三次以「洛珠」的名義獻血900毫升,900毫升鮮血蘊含了孔繁森對這三個藏族孤兒深深的愛啊。
孔繁森長期擔任領導職務,卻從不利用職權搞特殊,謀取個人私利。
1986年孔繁森擔任聊城行署辦公室副主任,用車本來很方便,可元宵佳節,他卻借來地板車推著年邁的老母親上街觀燈賞景。1991年已是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的孔繁森,新蓋的專員住房本來有他的一套,他卻讓給了其他住房困難的同志,自己仍然住在簡陋的房舍里。在西藏孔繁森吸煙只吸幾毛錢的低檔煙,一次孔繁森到阿里黨校講課,黨校的同志在桌子上放了兩和紅塔山香煙,孔繁森卻批評道:在阿里一斤羊毛四塊八毛錢,一盒紅塔山卻二十元錢,吸一盒紅塔山,四五斤羊毛就燒掉了!
孔繁森殉職以後,在他的遺物中還有數千元的各種發票,這些發票在他任職期間完全可以簽字報銷,然而他卻嚴格地把握了公與私的界限,其中有一張5元錢的用車發票,就是孔繁森在擔任聊城地區林業局局長期間,因私事用車按每公里1元錢,交納的用車費。
1994年7月,孔繁森帶領阿里的同志到北京跑項目,一連數日,他和同志們都在街頭的小攤上吃面條,隨行的同志覺得一個地委書記吃小攤不雅觀,可孔繁森卻鄭重的說:「咱阿里太窮,想想咱們那裡還不富裕的群眾,大魚大肉咱能吃的下嗎?」
孔繁森一生生活極為簡朴,幾十年來,無論是當工人、當部長、當書記,身上的內衣大都是帶補丁的,他身邊還常備著一個針線包,衣服破了就自己縫補……。
藏族農民向孔繁森敬獻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實際情況,他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不到兩年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外出時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餓了就吃口風乾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旅途中雖然艱苦,孔繁森卻充滿樂觀,並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說:「快嘗嘗,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污染,等我們開發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李素麗
http://www.ganbu.cn/news/2005_7/200571120481366237.shtml
H. 李素麗平凡事跡
李素麗,女,漢族,1962年出生,是北京市公交總公司汽一公司第一營運分公司21路售票員,1998年起從事「李素麗熱線」管理工作。在18年的售票員工作中,她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真誠、熱情地為乘客服務,被群眾譽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導、病人的護士,群眾的貼心人」,先後榮獲全國五四獎章及「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用力去做只能達到稱職,用心去做才能達到優秀。」日前與全國勞模李素麗交談的時候,記者強烈地感受到她「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敬業精神和全心全意為百姓服務的崇高境界。
李素麗衣著得體,言談有素。對此,她自信地說:「我的形象代表的不是我自己,對內我代表首都,對外我代表中國。」
從售票台到熱線平台,是什麼使李素麗在平凡的崗位上光芒耀眼?她坦言:「不管幹什麼工作,都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和愛心,只有把自己和職業融為一體,把自身價值和本職崗位緊密相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把本職工作干好。」
為了給聾啞人提供優質服務,李素麗學會了簡單的啞語;為了使外地人在北京有親切感,李素麗一有機會就學習方言;為了給不同層次的乘客提供優質服務,李素麗不斷「充電」,目前已經是一位碩士研究生。她說,做一名優秀的服務人員很不容易,只有學到過硬的本領,才能為百姓搞好服務。一個好的售票員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一個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和外交家。工作中,李素麗常常試著與乘客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乘客著想,努力把握乘客心理,常常幾句話就化解了車廂里的矛盾。她說:「車廂就是一個流動的小社會,化解矛盾是售票員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
I. 李素麗的事跡
「各位乘客,您好!歡迎乘坐我們21路1333號車。您可能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我將用北京人熱情、好客的傳統,為您提供周到的服務。途中,如果有什麼困難、有什麼要求,請不要客氣,我會熱心幫助您。」伴著擴音器里李素麗甜潤的聲音,汽車啟動了。
21路公共汽車線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走的不是多麼繁華的地界,但南來北往的外地客人一下火車,往往就通過這路車接受北京人的第一次服務。這路車沿線10公里分布14個車站,46歲的售票員李素麗就在這平平凡凡的崗位上,用自己日復一日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真誠的笑臉、熱情的話語、周到的服務、細致的關懷。她「崗位作奉獻,真情為他人」的精神風貌,給乘客們帶來美好的天地,給乘客們留下難忘的印象。
「我為我的職業、我的崗位自豪,是它給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獻真情的機會,讓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實」
這是一個漂亮整潔的車廂:彩旗掛滿四周,地板漆色鮮艷,玻璃明亮照人,扶手乾乾凈凈,「乘客之家」幾個大字分外醒目。
27年前,以12分之差沒能考上大學的李素麗,到60路汽車當了售票員。開了一輩子公共汽車的父親的教育,黨團組織的幫助,使她漸漸愛上了售票員工作。特別是當她熱情為國內外乘客服務,得到乘客贊揚時,更感到自己平凡崗位的不平凡。
「對內我代表首都,對外我代表中國。」對這句流行在首都窗口行業的話,李素麗有深刻體會。她常說,國內外乘客下了火車,接受北京的第一次服務,可能就是我這個售票員,服務的好壞直接關繫到首都的聲譽和中國的形象。我一定要讓他們從一開始就享受到北京人的美好服務。
「禮貌待客要熱心,照顧乘客要細心,幫助乘客要誠心,熱情服務要恆心。」這是李素麗為自己訂的服務原則。
「多說一句,多看一眼,多幫一把,多走一步;話到、眼到、手到、腿到、情到、神到。」這是李素麗對自己工作的要求。
李素麗售票台旁的車窗玻璃,一年四季進出站時總是敞開的。「這樣我可以更好地照顧乘客。」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車窗打開,伸出傘遮在登車前脫掉雨衣、收攏雨傘的乘客頭上。
李素麗習慣在車廂里穿行售票。車里人多,一擠一身汗,可她說:「辛苦我一個,方便眾乘客。」
她的車上設有方便袋,遇到堵車,就拿出報紙、雜志,讓乘客看一會兒,緩解焦急;看到有人暈車或不舒服想吐,她會趕緊送上一個塑料袋;遇有不小心碰傷的乘客,她的小葯箱里有「創可貼」;姑娘們夏天穿著長裙上下車,她忘不了提醒往上拎一拎,以免讓人踩上摔跟頭。
李素麗售票台的抽屜里,放著一個小棉墊。這是特意為抱孩子的乘客准備的。小棉墊墊在售票台上,讓孩子坐在上面。
李素麗為她的崗位感到自豪。她說:「是它給了我每一天都能向他人奉獻真情的機會。如果我能把這十米車廂、三尺票台當成為人民服務的崗位,實實在在去為社會作貢獻,就能在服務中融入真情,為社會多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時自己有點煩心事,只要一上車,一見到乘客,就不煩了。」
公共汽車是一個流動的小社會,車上什麼樣的乘客都有。特別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間,車廂擁擠、嘈雜,有時還會發生矛盾和口角。李素麗往往幾句話就化解了一個個矛盾。
李素麗處理與乘客之間的矛盾,更顯示出服務水平。一次,李素麗查驗下車乘客的車票,一個小夥子掏完衣兜掏褲兜,就是拿不出票來。李素麗看出小夥子沒買票,說:「您可能一時著急找不到票了,要不,你今天再買一張,下車後,你要是找到了,下次坐我的車就不用買票了。」小夥子不好意思了,拿出兩元錢說:「大姐,剛才我沒買票,您說怎麼罰就怎麼罰吧!」「按我們的規定,下車逃票才罰款,您及時補票就行了。下次上車要主動買票,這樣就不耽誤您的時間了。」
事後,李素麗說:人人都有自尊心,售票員不能得理不讓人。讓乘客下台階,我的服務就上了台階。
對待一些不講理的乘客,李素麗也是以禮待人,以情感人。有個小夥子上了車就往乾乾凈凈的地板上吐了一口痰。李素麗輕聲提醒他不要隨地吐痰。不想氣呼呼的小夥子又吐了一口。這時,李素麗沒有再說話,走過去,掏出紙把地板上的痰跡擦乾凈。在全車人的注視下,小夥子臉紅了,下車時連連道歉:「剛才全是我不對,請大姐原諒。」
「每一條公共汽車的線路都有終點站,但為人民服務沒有終點站。我永遠屬於我的乘客,屬於我的崗位」
讓李素麗欣慰的是,她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她越是節假日和星期天就越不能休息,一年到頭很少有機會全家一起出去玩一玩,可她的工作得到了丈夫和女兒的理解與支持。車上那隻漂亮的小葯箱,就是李素麗的丈夫用兩個晚上趕制出來送給妻子的禮物。女兒莎莎精心扎了三朵花,掛在車廂里,讓媽媽一看見花就想起爸爸和莎莎。自己刪除不要的東西
J. 李素麗的故事!!!!!!!
李素麗在十米車廂中創造了舉國矚目的業績,成為飄揚在全國公交行業的一面旗幟。除了她對本職工作的無比熱愛、把一腔熱情全部傾注到工作崗位上,還與她注意社交技巧、講求口語藝術,用藝術化的語言開展工作密不可分。李素麗是怎樣追求口語的藝術,最終達到藝術的口語呢?
1.以情暖人。李素麗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與乘客的情感交流,她靠真摯的感情來換取乘客的真情,用自己火熱的心來溫暖乘客的心。每次發車出站,她都會臉掛親切的笑容,用甜美、悅耳的聲音與乘客們「打招呼」。大年初一的早班車上,面對節日期間不能休息無法與家人團聚的乘客,她送上了真摯的祝福:「乘客同志們,今天是大年初一,首先,我代表車組全體成員給大家拜年,祝大家春節好!祝您在新的一年裡工作進步,萬事如意……」雖然車廂內寒氣逼人,但李素麗的一番話使乘客們活躍起來,大家的心裡頓時熱乎起來。
2.以「場」促人。除了自己的努力,李素麗還非常注意在車上營造一個文明禮貌、互相尊敬友善的「公眾場」,以喚起眾乘客對愛心和善心的共鳴、對文明禮貌的呼應。當小夥子應李素麗的詢問為剛上車的母女二人讓座,落座的小女孩忘記答謝讓座的小夥子時,李素麗便柔聲提醒:「小朋友,叔叔給你讓座了,你該說什麼呀?」女孩的一句「謝謝叔叔!」不也包含了李素麗的一番良苦用心嗎?正因為有了這一幕,女孩隨媽媽下車後的兩三分鍾時間里才沒有人去搶坐這個座位。座位最終讓給了一位年齡稍長身體單薄的女同志,這不正是「場」的效應和力量嗎?以「場」促動大家的愛心、善心、文明行為、禮貌行為,就是李素麗的「場」所具有的春風化雨般的「李素麗效應」。
3.以理服人。任何工作,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李素麗的公交車,雖然線路不變,但面對的卻是不斷更替的乘客。各種各樣的乘客會給售票員帶來不同的問題,也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不文明行為。面對隨便往車廂地板上吐痰,而且不服車上其他工作人員批評的乘客,李素麗以情開路,以理服人,她走到不文明乘客跟前,娓娓而談:「您看,我們這車天天打掃,您把痰吐在地上多不衛生!再說,隨地吐痰對您的健康也不利啊。」她首先講明「我們這車天天打掃」,委婉地批評不文明乘客不尊重公交工人的勞動,然後又從乘客自身的健康出發引導他認識隨地吐痰的錯誤,合情合理,情理交融。特別是說完話,她蹲下去將痰擦掉,更是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既震撼了不文明乘客的靈魂,也教育了車上的其他乘客。所以,不文明乘客才能夠在下車時主動向李素麗認錯,賠禮道歉;那趟車直到終點,甚至再沒有乘客向車上扔一片紙屑。
4.以新引人。李素麗的工作,可謂兼收並蓄。她虛心向其他車次的勞動模範學習,學習44路勞模的熱情,學習10路勞模的宣傳,學習老勞模的朴實。除了在服務內容上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還追求服務形式的新穎、獨特,努力創造自己的服務特色。她的工作語言,不拘泥於一般的「照本宣科」,而是獨樹一幟,給乘客耳目一新的感覺,使乘客容易接受,樂於接受。比如,車輛拐彎,她提醒乘客扶好坐好;遇上滿載,需要疏導車內乘客,她說:「請您往裡走半步,後面的同志就上來了。」有老、弱、病、殘、孕者上車,她問:「哪位年輕同志少坐一會兒……」這些話,非常貼近乘客的實際情況,讓人聽起來是那麼親切。想想看,只動半步就可以為他人提供方便,只少坐一會兒就幫助了他人,多麼具有鼓動力和號召力啊。把動員讓座的范圍縮小到「年輕同志」,似乎是信口說來,其中又包含著李素麗多少次的揣摩和推敲呢。一個「半步」「一會兒」,不正是對「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最好的印證嗎。
5.以甜動人。李素麗的聲甜,微笑甜。為了把這個「甜」字送給乘客,她把自己的聲音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在十米車廂這個特殊舞台上,盡情發揮著聲音的魅力,努力追求聲音表達的優美動聽。如何吐字用氣,怎樣把握聲調和語氣,怎樣控制時間,是她在車下反復練習的項目。面對乘客,如何綻露動人的笑容,是她在鏡中無數次揣摩演練的「節目」。家庭成員成為她忠實的聽眾和嚴格的教練,牆上的鏡子成為她誠懇的觀眾和挑剔的裁判。正是有了車下的刻苦練習,才有了車上熱情、大方的表情和舉止,柔美、悅耳的嗓音和語言。
有人說,李素麗是一個有著出眾口才的優秀售票員。的確,口語的藝術和藝術的口語為李素麗的服務工作插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