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故事和資料
Ⅰ 李四光的生平資料及生活學習小故事
李四光(1889-1971)我國卓越的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早年留學日本,曾參加辛亥革命。
1913年赴美學習地專質,1919年回屬國。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
他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工作並創立了地質力學,為探索解決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問題開辟了新途徑;首先發現了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對古生物化石鑒定分類工作釐定十項標准,為世界各國所採用。李四光在地質工作、尋找石油資源、研究地質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貢獻。
Ⅱ 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學。12月,李四光結識了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經介紹又認識在東京京西大學工藝化學的馬君武。此時,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走上革命道路。並毅然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邊。
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船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宣統二年畢業。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並獲孫中山贊譽,送其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3、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然而做好回國准備時卻被倫敦的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告知,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將被扣留。
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了北京。
4、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
這十條標准,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採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5、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馬儀,為中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做了工作匯報。
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
Ⅲ 有關李四光的生平資料及生活學習小故事
1、李四光生平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內學家、容
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
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1-3]
2、李四光的故事(李四光的名人軼事-李四光名字由來)
李四光出身於窮苦家庭。原名李仲揆。
1902
年,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
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發現寫錯後,他因為家裡窮,捨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
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後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後,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
明,前途是有希望的。」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
Ⅳ 李四光的故事
《奇怪的大石頭》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
小時候,他喜歡和小夥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每次他都受藏在一塊大石頭的後面。這塊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聽到小夥伴的腳步聲,他就悄悄圍著大石頭躲閃。大石頭把他的身影遮得嚴嚴實實的,小夥伴圍著石頭轉來轉去,也找不到他。時間長了,他對這塊大石頭發生了興趣: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李四光跑去問老師,老師想了想,說:「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我小的時候它就在那兒了。
「是誰把它放在哪兒的呢?」
「聽說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這么重的大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一定非常大。它應該把草地砸一個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為什麼沒卧進土裡去呢?」
「這我可說不上來了。」
李四光又跑去問爸爸,爸爸也說不清楚。
這塊突兀的大石頭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沒有一塊石頭呢?這個問題李四光想了許多年。直到他長大以後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里甚至上千里。
後來,李四光回到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他終於弄明白了,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經過進一步的考察,他發現在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動的遺跡。他的這一研究成果,震驚了全世界。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總是要到街上路燈通明時分,才騎著自行車回家;愛人總是焦急地等待著他回來吃飯。繁忙時,李四光連回家吃飯也忘了,愛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兒去叫他。一天,為撰寫一篇學術論文,竟忘記天晚該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時,偶爾抬眼,瞅見一個小女孩靜悄悄地站在桌邊,他未加理會,又低頭繼續寫作,並輕聲催道:「你是誰家的小姑娘啊?天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媽媽該等著急啦!」這時,只聽見小女孩埋怨說:「爸爸,媽媽不是等我著急,是等你在著急哪!」李四光聽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兒李林。他不由得笑出聲來,忙答道:「這就回家,這就回家。」
Ⅳ 李四光的資料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地質學家。蒙古族。湖北黃岡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別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留學日本和英國。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國外之時,他已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歸國後,他長期擔任著政府地質部部長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李四光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他是中國地質學的先驅之一,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認為各種構造形跡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並為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所證實。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著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北訓之 科》、《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及文集《天文、地質、古生物》等。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李四光,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回龍鎮下張家灣村的一個鄉村教師家庭。童年隨父親入村塾讀「四書」、「五經」,學寫詩文。他勤奮好學,愛好勞動。由於常聽父親講甲午中日海戰,中國慘敗,清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的故事,他從小就萌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他暗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為中國爭氣,學會造船,打敗帝國主義的侵略。1902年,兩湖開辦新學堂,李四光離開家園,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學堂。由於他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因此學習未滿兩年,沒有畢業就被湖北省選派官費留日深造。1904年7月,到達東京,入宏文書院習日語。
1905年8月,由孫中山先生親自主盟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第一批會員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見其年輕,勉勵他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從此李四光更加堅定了刻苦學習,報效中華的決心。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舶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初步實現了他為祖國學習造船的心願。1910年7月,畢業歸國,任武昌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教師兼工場場長。第二年秋夏之交,參加清廷舉行的留學生回國第六次廷試,成績優等,獲「工科進士」稱號。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軍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財部參事,後被選為湖北省實業部部長,1912年改為實業司司長。不久,袁世凱竊權,篡奪了革命果實,辛亥革命失敗。李四光懷著郁悶的心情,憤然辭去了實業司司長的職務。計算自己年齡還不太大,不如再讀書10年,准備一份力量。1913年7月,獲臨時稽勛局通知,官費保送留英學習,入伯明翰大學。考慮到為祖國造船,不能沒有鋼鐵,要鋼鐵就得先搞冶煉,因此先學了采礦一年,又感到采礦離不開地質,再又決定轉到理科地質系,開始專攻地質學。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學習期間,在導師W.S.包爾頓(Boulton)教授的指導下,他一面博覽群書,一面實地調查,不僅在學術上造詣日深,而且在文字語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國文字,均可運用。他視野遼闊,信息敏捷,基礎知識深廣。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學通過了畢業論文《中國之地質》的答辯,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
畢業後,他婉謝了國外的高薪聘請,1919年考察歐陸地質後,接受了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的聘書,於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他一面為祖國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積極參與北京大學一些重要的校務活動。在不少重要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創造性的成就。他聲譽日著,很快成為當時北京大學的名教授之一。1927年冬,應蔡元培邀請,南下到上海,參加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長,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為止。抗日戰爭爆發前,仍兼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和教授。
1934—1936年,根據中英兩國交換教授講學的協議,應邀赴英講學,在倫敦、劍橋、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學,講授中國地質學。講稿整理後在倫敦正式出版《中國地質學》,此書除英文版外,還有俄文譯本和摘要漢譯本。學術界給予很高的評價。英國李約瑟(Joseph Neebham)博士稱作者為「最卓越的地質學家之一」。1936年回國途中過美國,在他的學生朱森協助下,對美國地質做了一次由東到西的實地考察。回國後住在廬山做第四紀冰川研究工作。第二年「七七」事變,全國燃起了抗日烽火。李四光率領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同仁,輾轉內遷。
1938—1944年夏,基本上以桂林良豐為基地,依靠廣西地方當局的支持,開展了廣西地質的調查研究,填制了廣西地質圖。並多次長途跋涉考察南嶺東段地質,考察川東、鄂西、湘西、桂北和貴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其間還創辦了桂林科學實驗館,親任館長,為戰時研製必要的科研實驗器材和儀器。1944年11月,日軍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再度搬遷重慶。由於旅途過度疲勞,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壩,幸醫療及時,愈後健康顯著減弱。1945年4、5月間,應重慶大學、中央大學聯合邀請,向兩校地質系師生作《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的學術報告。這是他20多年來研究地質力學的第一次總結。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投降,全國人民無不歡欣鼓舞。但是,不久出現了內戰陰霾,李四光為此憂心忡仲,焦慮不安。
1946年秋,離開重慶東下直抵上海養病,未去南京,此時他有祖國雖大,似乎難覓容身之地的感觸。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倫敦召開的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偕夫人許淑彬乘船再度赴英,並經挪威接受奧斯陸大學授予的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倫海峽之濱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特別興奮。立即准備起程回國,為了擺脫國民黨駐英大使館的阻撓,獨自化名先行,經巴黎至巴塞爾,等候夫人一道至義大利登輪,在海上漂泊數月,1950年4月6日經葉劍英派人接應,由香港到達廣州,終於回到了祖國。5月6日到北京,及時地會見了中央領導周恩來、董必武等同志,作了長時間的交談。
李四光回到新中國後,除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外,還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在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9月,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員。195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長,直到1970年地質部改為計委地質局時才離職。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李四光被選為主席。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中國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和國務院科教組組長。1971年4月29日逝世,享年82歲。
李四光一生,經歷了祖國幾次偉大的社會變革。他由一個樸素的愛國主義者,參加了民主主義革命,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最終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畢生為繁榮中國近代科學事業,提高地質科學水平,發展地質工作,做出了光輝的業績。他留下了數百萬言的科學論著和豐碩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創造性的治學精神、治學方法和奉獻精神,都是祖國科學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後人應當繼續發揚光大之。
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附李四光簡歷
1889年10月26日 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回龍鎮下張家灣村。
1904—1907 年留學日本,入東京宏文學院普通科學習。
1905年8月 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
1907年—1910年7月 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舶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畢業歸國後任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教師。
1911年10月—1912年8月 先後任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事,湖北軍政府實業司司長,湖北省同盟會支部書記。
1913年10月—1918年6月 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先學采礦,後學地質學。畢業時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
1920年 歸國,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1928年1月 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31年 英國伯明翰大學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934年—1936年4月 在英講學,接受挪威奧斯陸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37年11月 率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遷廣西桂林。
1948年8月 赴英出席在倫敦召開的第18屆國際地質學大會。
1950年5月 回到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員會主任,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
1951年4月 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6年2月 成立地質力學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長。
1958年6月 被蘇聯科學院授予國外院士。8月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9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9年4月 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 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1971年4月29日 逝世於北京。
Ⅵ 李四光的生平事跡和文學成就。
回國找油田
1927年,李四光應蔡元培的約請,離開北京南下,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28年1月,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擔任所長。搞地質研究常常要餐風飲露,條件十分艱苦。況且剛剛成立的研究所經費少,設備缺,甚至沒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戰期間,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盡奔波輾轉之苦。那時,他抽的是用草紙做的煙,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們始終沒有放棄地質研究。由於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的勞累,他患了心絞痛和肺結核。
1948年2月初,李四光從上海啟程赴倫敦,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他的夫人許淑彬也一同前往。會後,他們在英倫三島上又住了一年,一面養病,一面觀察國內外時局的發展。李四光雖遠在歐洲講學考察,但仍關注著祖國的命運。
李四光
1949年初,他數次給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許傑(地質學家、解放後曾任地質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等人寫信,支持他們堅守南京,反對搬遷廣州,為新中國地質科學事業保留了一支隊伍及設備。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維護和平大會。出國前,郭沫若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給李四光帶了一封信,請他早日回國。看了這封由郭沫若領頭簽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動。新中國就要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自己的本領可以施展,抱負可以實現了。他積極奔走起來,准備盡快返國。可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從英國到遠東的客輪船票要一年前預訂,歸期只得拖延。他一面調養身體,一面把科研方面遺留的事情辦完。
李四光焦急地等待著起程的日期。一天,倫敦的一個朋友給李四光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一個聲明,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拒絕接受人民政協給他的全國委員的任命,否則就有被扣留的危險。
事情緊急,李四光當機立斷。他拿起一隻小皮包,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准備從那裡渡過英倫海峽,先到法國去。普利茅斯港海面寬闊且多風浪,是偏僻的貨運航道,一般人通常都不會從這里渡海,因而能避開
李四光紀念郵票
國民黨特工人員的追蹤。臨行前,他提筆給駐英大使寫了一封信,讓許淑彬兩天後寄出。第二天,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果然派人來找李四光,許淑彬機警地對來人說,李四光外出考察去了。
兩天以後,許淑彬寄出了李四光留下的信,信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我多少年來日思夜想的理想國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是我竭誠擁護的政府。我能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委員,我認為是莫大的光榮。我已經起程返國就職。他還規勸這位大使脫離禍國殃民的國民黨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國的懷抱……
兩星期後,許淑彬收到李四光的來信,得知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便立即前去會合。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了北京。這一年他60歲,但是他覺得,新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李四光科學事業嶄新的一章。他提任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和科聯主席。
他認真學習了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等著作,努力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論學習,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決心扔掉那些舊日留下來的包袱,……達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的地質事業中去,兢兢業業,鞠躬盡瘁。在他的具體領導下,中國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58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端的日子裡,毛主席、周總理就詢問過李四光:中國天然石油這方面遠景怎麼樣?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個鑽井隊,在陝北膚施一帶,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萬美元,因收獲不大就走掉了。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克威爾德來到中國調查地質,寫了《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一文,下了「中國貧油」的結論。從此,「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但是,李四光根據自己對地
李四光與周恩來
質構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以後他在《中國地質學》一書中,又一次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沉降帶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個沉積物講的就是石油。
因此,李四光樂觀地回答了國家領導人的提問:「我們地下的石油儲量是很大的。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到兩湖地區,可以做工作……」。
1955年,普查隊伍開往第一線。在幾年裡,就找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1958年6月,喜訊傳來: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地質部立即把隊伍轉移到渤海灣和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以後,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繼建成。地質部又轉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淺海海域繼續作戰。
1964年12月,周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中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
Ⅶ 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是我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縣的四龍山鎮。因為他是父親的第二個兒子,所以,父親給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時的李仲揆,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優秀。1902年,14歲的李仲揆聽說省城辦了一所官費的高等小學堂,凡是學習好的都可以去報考;特別是聽說那裡不學「四書五經」,而是教授國文、算學,成績優秀者還能出國留學。因此,李仲揆終於說服了父母,帶著借來的幾個盤費,徒步到省城報考。
李仲揆辦理了報考手續,買了一張報名單。是由於太興奮,太緊張?還是沒見過世面?李仲揆提筆在姓名欄中端端正正寫下了「十四」二字,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點叫起來,「怎麼能把年齡當成自己的名字呢!」
無論怎樣後悔,也已經晚了。重新買一張報名單吧,身上剩下的錢已經不多了,何況還要住宿、吃飯。
李仲揆雙眼注視著「十四」二字,一簇思維的火花在幼小的頭腦中迸發出來。他重新提起筆,把「十」字改成「李」字,然而,這「四」字與「仲」字的筆劃和字形卻相差太大,確實是難以改成。難道還能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們平時說到不相乾的人而代用的「張三」、「李四」了嗎!
第一次離家出門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他急得鼻子尖都滲出了汗珠。忽然,眼睛一亮,瞥見大廳正中掛著一塊橫匾,上面刻著「光報四表」四個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個「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詳著自己起的新名字,心裡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
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南路高等小學堂。從此,李四光便「取代」了李仲揆。他那富有戰斗性和科學精神的一生,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光照四方!
年輕的李四光,曾被派往日本學造船,派往英國改學地質,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不為國外優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動,學成後毅然回國了。
李四光在地質科學上為祖國贏得的第一榮譽,就是發現了中國內地有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大量的實據,推翻了那些國內外學術權威認為在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理論,為我國進行地質研究,奠定了真實可靠的理論基礎。
李四光熱愛地質科學,為地質科學而獻身的精神,在人們心中傳為佳話。
1930年,一位失業的大學生在上海街頭徘徊。他忽然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個他熟悉的背影,那就是李四光老師。
奇怪,他的學生為什麼能在背後很遠就認出老師呢?
原來,李四光從事科學研究,一向是一絲不苟,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嚴格的,連走路,也要學生練好基本功。他經常對學生說,搞地質經常到野外去工作,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岩石的尺子,要求邁出的每一步的距離都要相等,並且要記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長。
李四光要求學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養成了一個習慣,走路不緊不慢,步子大小相等,邁一步就是0.85米。不論到哪兒,他彷彿老在度量距離。
所以,他的學生只看見他那走路的模樣,就能認出他來。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總是要到街上路燈通明時分,才騎著自行車回家;愛人總是焦急地等待著他回來吃飯。但是當他一出現在愛人面前時,家庭的氣氛馬上就變了:他臉上白一道、黑一道的泥痕,總是讓人看了好笑。每當這時,愛人總是開玩笑地問他一句:「又到哪兒演出了?」等到接過他的手提包,發現帶去的饅頭只咬了幾口,愛人一切都明白了,眼裡噙著淚水,趕快走進廚房去。
繁忙時,李四光連回家吃飯也忘了,愛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兒去叫他。一天,為撰寫一篇學術論文,竟忘記天晚該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時,偶爾抬眼,瞅見一個小女孩靜悄悄地站在桌邊,他未加理會,又低頭繼續寫作,並輕聲催道:「你是誰家的小姑娘啊?天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媽媽該等著急啦!」這時,只聽見小女孩埋怨說:「爸爸,媽媽不是等我著急,是等你在著急哪!」李四光聽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兒李林。他不由得笑出聲來,忙答道:「這就回家,這就回家。」
Ⅷ 李四光與大石頭的故事
小時候的李四光,喜歡和小夥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每次他都愛藏在一塊大石頭的後面。這塊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聽到小夥伴的腳步聲,他就悄悄地圍著大石頭躲閃。
大石頭把他的身影遮得嚴嚴實實,小夥伴圍著大石頭轉來轉去,也找不到他。時間長了,他對這塊大石頭產生了興趣: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這個問題李四光想了很多年,直到他長大以後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里甚至上千里。後來,李四光回到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他終於明白了,這塊石頭是片麻岩,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因為那時候只有秦嶺有片麻岩。
(8)李四光故事和資料擴展閱讀
故事由來:
《奇怪的大石頭》文章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玩耍時,對家鄉的一塊巨石產生了疑問,通過自己多年的研究終於弄明白了巨石的由來。體現了李四光勤於思考、善於動腦、執著追求的精神。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他確立了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點,並運用這些理論概念探討了中國的地質
條件和石油形成條件。
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地質學家潘鍾祥就明確提出了陸相生油學說,說明中國廣布的陸相地層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反駁了西方所持的中國貧油的觀點。
Ⅸ 李四光的一個小故事20個字
李四光在農村生活了近14個年頭。從五六歲起,他就在父親教書的私塾里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艱苦的生活培養了他刻苦奮斗的精神和倔強的性格。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之後,洋務派興起,湖北辦起了許多新學堂,以講新學而標新立異。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隻身前去投考,以優異成績被錄取。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他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9)李四光故事和資料擴展閱讀:
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由於舊中國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1949年後,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
李四光建立的地質力學,是把力學理論引進到地質學的研究中,即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他認為,地球表層的各種構造現象都是地殼運動的產物。地殼在運動中存在,必然有一種力量在起作用,這種力就是地應力。
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會形變,由於各種岩石性質不同,產生的構造形跡也不同,依照構造形跡的力學特徵和組合形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進而探索地殼運動的方向和起源。這是一項研究地殼運動的新方法。它把力學和地質學密切結合起來,開辟了一條解決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問題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