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真實故事
① 李四光的回國故事
1952年的一天,毛澤東在日理萬機,操勞國內外、黨內外大事的百忙之中,在一次會議期間接見了李四光。那天,李四光回到家裡,精神格外奮發,興致勃勃地談起了接見時的幸福情景:毛澤東身材魁梧。紅光滿面,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毛澤東問他:「山字型構造」是怎麼回事,你是不是給我講一講?李四光非常感動。毛澤東博學多聞,這樣關心地質科學的發展,連地質力學中「山字型構造」這樣專門的概念都注意到了。 在李四光任地質部長期間,毛澤東主席多次對地質工作作出指示。1953年,毛澤東指出,地質部是黨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部。1956年,毛澤東又指出:地質部是地下情況的偵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要提早一個五年計劃。 李四光與毛澤東
對於李四光創立的地質力學,毛澤東也很重視。1955年,周恩來總理遵照毛澤東的指示,支持地質部成立地質力學研究室。此後,在這個研究室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今天才有了專門的地質力學研究所。 毛澤東極其關心中國的石油遠景。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有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的一座客廳里接見了李四光。當時,周恩來也在座。談話中間,毛澤東關切地問到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怎麼樣?李四光早在1932年就注意了這個問題。以後,從1935年到1936年,他在英國講學時,寫過一本《中國地質學》,其中提到「東海、華北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實際指的就是石油。他用樂觀的、十分肯定的語氣回答毛澤東說,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為。他根據數十年來地質力學的研究,從新華夏構造體系的觀點出發,向毛澤東、周恩來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認為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松遼平原、包括渤海灣在內的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北部灣,還有黃海、東海和南海,都有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這句話,因為過去是用英文寫的,所以故意說得含糊些。 聽到這里,周恩來笑著說:我們的地質部長很樂觀啊!毛澤東也高興地笑了,當即作了關於開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戰略決策。根據毛澤東的戰略決策,地質部和兄弟部門一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戰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根據地質力學的理論,他們在一些遼闊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中,在約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內進行了程度不同的石油普查。打了3000多口普查鑽井,總進尺120多萬米。從所取得的大量地質資料看,不僅初步摸清了中國石油地質的基本特徵,而且證實了中國有著豐富的天然石油資源。後來在大慶油田噴射出大量的石油就是最好的例證。 地質力學在找油實踐中經受了檢驗。毛澤東對這件事一直記在心上。1964年,在三屆人大會議期間,一個服務員同志在人大代錶行列中找到了李四光,對他說:「請您到北京廳去一下!」當時李四光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他走進北京廳時,見到大廳中只有毛澤東一人坐在那裡。李四光沒有想到是毛澤東找他,以為服務員說錯了地點,連忙道歉說:「主席,對不起,我走錯門了!」但毛澤東卻健步走了過來,緊握住李四光的手,說:「沒有走錯,是我找你的。」毛澤東接著風趣地對李四光說:「李四光,你的太極拳打得不錯啊。」李四光一時沒有理解毛澤東的意思,回答說:「身體不好,剛學會一點。」毛澤東笑著說:「你那個地質力學的太極拳啊。」這時,李四光才理解毛澤東的話是對他和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一起,用新華夏構造體系找到石油的高度評價。毛澤東的贊揚,激勵著李四光為祖國找到更多的石油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② 李四光的小故事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新中國的政協委員職務,否則予以扣留……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③ 關於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本名李仲揆,李四光這個名字,是後來李仲揆去上學的時候內,需要填寫報名單,李仲揆誤將容姓名欄當成年齡欄,隨手就寫了個「十四」,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年齡。可是,他馬上便發覺填錯了欄目,這下可怎麼辦呢?聰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幾筆改成「李」字,可「李四」這個名字實在不好聽,正在為難的時候,李四光抬頭看見堂中上方掛著一塊大匾,上寫「光被四表」,他靈機一動,在「李四」後面又加上了一個「光」字。從此,李仲揆又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時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艱辛的。一家數口僅靠父親辦私塾收繳學生的一點學費來勉強維持,如果遇上災荒年,私塾的學生少了,就有斷糧斷炊的危險,不得已時也只好從當地的地主家裡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親也經常紡線織布,換些零用錢。特別是李四光的父親為人耿直,愛打抱不平,曾經因與黃岡的革命黨人有來往被迫逃離家鄉,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艱難。這一切,對童年的李四光影響很大。當他50 多歲的時候,還不時想起幼年的苦難,深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種種苦楚而痛心。
④ 李四光的小時侯的故事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至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 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
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
李四光是新中國的地質學家,開拓了新中國地質學的新篇章,為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他小時候艱苦讀書的故事依然激勵著我們。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家裡很窮,是家裡的第二個兒子,家裡供不起他上學。村裡有個老秀才叫陳二爹,李四光經常去他家玩,跟著他讀書識字,算是啟蒙。
李四光聰明好學,受到陳二爹的誇獎,就免除李四光的學費,免費授課。李四光更是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那個時候農村裡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里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
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就會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熏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李四光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打開自己的書包,卻先看了看油盞里的燈芯。媽媽在裡面放了兩根燈芯,李四光用撥燈輕輕撥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 李四光說。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李四光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誰,一直堅持到燈盞里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筆墨紙張。
李四光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創造出精彩的人生,而他留下的這段學習經歷依然激勵著我們。
(4)李四光的真實故事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1、提出蜓科鑒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
這十條標准,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採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2、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
20世紀20年代初,李四光開始了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興趣關注中國東部有關第四紀冰川作用問題,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廬山》一書,引起中國及其他國家地學界的很大興趣和探討。
40年代他又對貴州高原、川東、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調查,發表了不少有關中國冰川的文章,為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3、地震預報
20世紀60年代初,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發生了強震之後,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之嚴重,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
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因此,對構造應力場的研究、觀測、分析和掌握其動向,是十分重要的。
他在邢台地震之後,對河間、渤海灣和唐山等地區孕育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過一些預測性的意見,後來證明是正確的,可惜這項工作他沒有來得及深入總結,就與世長辭了。
⑤ 李四光小時候的故事
李四光是農村中一位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他的祖父母更窮。他們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於什麼原因,在清朝光緒年間, 沿途乞討,流落到湖北黃岡的回龍山旁。
回龍山,蜿蜒起伏,氣象不凡。人們傳說回龍山原有九條龍蟄伏在這里,後來 都乘著雲雨回到龍宮去了,獨有那第九條小龍,捨不得這個地方,又返了回來,後 來變成回龍山。它確實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這個去處靠山有水,不願再四處流浪,就帶著妻兒在一座破 廟里住了下來。
白天,他帶著兒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換點糧食、零錢養家活口。晚上,他 帶著兒子在燈光下讀四書五經。
清朝的時候設有科舉考試。李卓候在父親的教誨下進府應考,倒也考上了一個 秀才,只可借家中無錢無勢,因此也並沒有得到什麼出路,只得在離家比較遠的另 一座破廟里,設了一個館,靠著教幾個農村的學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這回龍山下的下張灣里誕生,因為他是父親李卓 侯的第二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叫仲揆。
六歲,小仲揆跟著一位名叫陳二爹的老先生發蒙了,他學習很用功,經常受到 陳二爹的誇獎。
爸爸讓他這么早就讀書,也是抱著「早發蒙、早出息」的希望。家裡雖然貧寒, 但是,他交代給小仲揆的媽媽,家裡寧可少吃點油,每天晚上也要給孩子們一盞燈 油,讓他們可以在晚上讀點書。
那個時候農村裡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 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里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 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 就會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 熏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打開自己的書包,卻先 看了看油盞里的燈芯。媽媽在裡面放了兩根燈芯,小仲揆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 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別省這 點兒油了。」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哥哥,是吧?」 小仲揆說著,抬起頭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實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 誰,一直堅持到燈盞里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 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 筆墨紙張。
⑥ 李四光的故事有哪些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出生日期:1889年10月26日逝世日期:1971年4月29日
籍貫地: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回龍山香爐灣 家人:父親李卓侯,姐姐李希賢,夫人許淑彬,女兒李林(中國科學院院士)身份: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
李四光,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