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愛國故事500字
Ⅰ 李四光愛國 故事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版立權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Ⅱ 關於李四光的演講稿500字
有人對我說:「真正的英雄是誰?是文天祥,是周恩來,是戰天佑。」「NO!這些都不是,是李四光。」我充滿激情的說。是他那股好奇心的力量感動著我。
李四光,1889年出生,死於1971年,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里,曾先後留學日本和英國,李四光為我國的地質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我國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者和研究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地質力學理論,在尋找我國石油等礦產資源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故事是這樣發生的。小時候,李四光喜歡和小夥伴們捉迷藏,別的小朋友躲在草叢中,或躲在灌木叢中,而李四光喜歡躲在一個大石頭後面。久而久之,李四光對這塊大石頭產生了興趣,心想:這個大石頭是從哪裡來的?李四光帶著這個疑問去問了小朋友,小朋友說:「原來就有的。」李四光又沒有辦法,他又去問村裡見多識廣的陳二爹,陳二爹說:「我小的時候,他已經就在這里了,我聽我爺爺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李四光不相信,又去問爸爸,爸爸想了想說:「天上的流星掉了下來,落到地上,變成了隕石。」
可這些問題依然纏繞在李四光的腦海中。長大後,李四光到英國學習地質學,考察了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冰川,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里甚至上千里。他想,故鄉的那塊大石頭,會不會就是遠古時代的冰川從其他地方推來的呢?可是外國學者斷言,中國沒有第四紀冰川。
回國後,李四光就開始對中國的冰川進行考察研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黃河上下。1921年在太行山東麓,山西大同盆地發現了第四紀冰川的遺跡,後來又發現許多處冰川遺跡。這些科學的發現,推翻了某些外國學者的錯誤斷言。
這,就是李四光鍥而不舍的精神感動著我,使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
Ⅲ 請用20~40字說說李四光的愛國事跡。
40個字很容易 挑著寫吧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縣的四龍山鎮。因為他是父親的第二個兒子,所以,父親給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時的李仲揆,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優秀。1902年,14歲的李仲揆聽說省城辦了一所官費的高等小學堂,凡是學習好的都可以去報考;特別是聽說那裡不學「四書五經」,而是教授國文、算學,成績優秀者還能出國留學。因此,李仲揆終於說服了父母,帶著借來的幾個盤費,徒步到省城報考。
李仲揆辦理了報考手續,買了一張報名單。是由於太興奮,太緊張?還是沒見過世面?李仲揆提筆在姓名欄中端端正正寫下了「十四」二字,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點叫起來,「怎麼能把年齡當成自己的名字呢!」
無論怎樣後悔,也已經晚了。重新買一張報名單吧,身上剩下的錢已經不多了,何況還要住宿、吃飯。
李仲揆雙眼注視著「十四」二字,一簇思維的火花在幼小的頭腦中迸發出來。他重新提起筆,把「十」字改成「李」字,然而,這「四」字與「仲」字的筆劃和字形卻相差太大,確實是難以改成。難道還能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們平時說到不相乾的人而代用的「張三」、「李四」了嗎!
第一次離家出門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他急得鼻子尖都滲出了汗珠。忽然,眼睛一亮,瞥見大廳正中掛著一塊橫匾,上面刻著「光報四表」四個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個「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詳著自己起的新名字,心裡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
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南路高等小學堂。從此,李四光便「取代」了李仲揆。他那富有戰斗性和科學精神的一生,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光照四方!
年輕的李四光,曾被派往日本學造船,派往英國改學地質,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不為國外優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動,學成後毅然回國了。
李四光在地質科學上為祖國贏得的第一榮譽,就是發現了中國內地有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大量的實據,推翻了那些國內外學術權威認為在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理論,為我國進行地質研究,奠定了真實可靠的理論基礎。
李四光熱愛地質科學,為地質科學而獻身的精神,在人們心中傳為佳話。
1930年,一位失業的大學生在上海街頭徘徊。他忽然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個他熟悉的背影,那就是李四光老師。
奇怪,他的學生為什麼能在背後很遠就認出老師呢?
原來,李四光從事科學研究,一向是一絲不苟,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嚴格的,連走路,也要學生練好基本功。他經常對學生說,搞地質經常到野外去工作,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岩石的尺子,要求邁出的每一步的距離都要相等,並且要記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長。
李四光要求學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養成了一個習慣,走路不緊不慢,步子大小相等,邁一步就是0.85米。不論到哪兒,他彷彿老在度量距離。
所以,他的學生只看見他那走路的模樣,就能認出他來。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總是要到街上路燈通明時分,才騎著自行車回家;愛人總是焦急地等待著他回來吃飯。但是當他一出現在愛人面前時,家庭的氣氛馬上就變了:他臉上白一道、黑一道的泥痕,總是讓人看了好笑。每當這時,愛人總是開玩笑地問他一句:「又到哪兒演出了?」等到接過他的手提包,發現帶去的饅頭只咬了幾口,愛人一切都明白了,眼裡噙著淚水,趕快走進廚房去。
繁忙時,李四光連回家吃飯也忘了,愛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兒去叫他。一天,為撰寫一篇學術論文,竟忘記天晚該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時,偶爾抬眼,瞅見一個小女孩靜悄悄地站在桌邊,他未加理會,又低頭繼續寫作,並輕聲催道:「你是誰家的小姑娘啊?天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媽媽該等著急啦!」這時,只聽見小女孩埋怨說:「爸爸,媽媽不是等我著急,是等你在著急哪!」李四光聽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兒李林。他不由得笑出聲來,忙答道:「這就回家,這就回家。」
Ⅳ 李四光的愛國事跡50字
四光的個人事跡: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在湖北出生,字仲拱,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4)李四光愛國故事500字擴展閱讀:
1949年秋,在海外已經取得博士學位的李四光沖破重重阻力,滿懷著惟圖國強、不謀己榮的愛國情懷,攜夫人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對於這樣的選擇,身邊的好多朋友感到不解,面對質疑,李四光堅定地回答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我所學的全部知識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
現在,我的祖國和人民還在貧困中掙扎,我應當回去,用我所學到的本領去改變祖國的面貌。李四光歸國之時正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
以李四光為首的地質學家們預見到,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大規模興起,我國地質科學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培養相關人才的任務迫在眉睫。
1951年8月,由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並組成的東北地質學院正式成立。
時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李四光兼任校長,在學校籌備期間,李四光數次往返於北京和長春,親自參與籌建工作。從此,地學在吉林這片土地上扎了根。
Ⅳ 愛國英雄事跡
\錢學森 :錢學森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1955年10月,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懷下,他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社會主義祖國,並於1958年10月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盡管當時人力、物力等條件很差,但他以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與忠誠,滿腔熱情地投入我國國防尖端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卓越貢獻。1991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軍委的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9年為獎勵他的突出功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他頒發「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鄧亞萍鄧亞萍鄧亞萍鄧亞萍 中國乒乓球名將。雖然身高僅1米50左右,但訓練作風頑強,比賽敢於拼搏,16歲就奪得世界冠軍。前後參加兩屆奧運會,均囊括女子單打和女子雙打冠軍,另外她還在世乒賽、世界盃乒乓球單打、雙打和團體賽上奪得14枚金牌。世界冠軍總數達到18個。這個紀錄保持了9年,直至去年才被王楠打破。 李四光李四光李四光李四光 說到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和地質科學所取得的成就,就不能不想到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李四光出生於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而處於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的年代。為了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李四光東渡日本、遠去英國求學。求學歸來後,他拒絕外國高薪聘請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國。當時,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正處於襁褓時期,迫切需要培養大量的專門人才。李四光來到北京大學,協助蔡元培校長教書育人,他一面講授地質學,一面從事科學研究,在此期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地質科學專門人才。他在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領域所做的工作,為相關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 礎。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南宋廬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國勢弱小,北方蒙古族於1271年結束了內部爭奪皇位的自相殘殺局面,建立了元朝,接著把侵略矛頭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顏統20萬大軍攻下襄、樊,以此為突破口,順江而下,兩年不到,便後臨南宋首都臨安的近郊。蒙古兵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田荒廢,百業凋敝,這是一場空前殘暴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南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文天祥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英雄。 鄧世昌鄧世昌鄧世昌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台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Ⅵ 有哪些愛國故事人物故事400~450字
第一章 愛國詩人的一生
盪氣回腸的愛國情懷
嚴復的憂國之心
李宗仁的愛國情懷
華羅庚,祖國母親的孩子
中國人,永不下跪
一代戰神張自忠
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
戎馬一生,以死報國的佟麟閣
愛國詩人的一生
戰斗英雄王海
偉人之師--徐特立
曠古奇冤袁崇煥
焦裕祿:民眾的貼心人
第二章 愛國名將霍去病
永遠的戰士江雪芹
英雄葉挺
愛國名將霍去病
志向遠大的周恩來
著名大將蒙恬
英勇的捷克民族
玄奘西遊
英雄不滅
傳奇蔡鍔
巾幗英雄秦良玉
立警為民--任長霞
霍元甲:雪洗「東亞病夫」之恥的英雄
第三章 楊靖宇堅持抗日
蔡廷鍇:抗日愛國將領
傅作義:不流血斗爭方式的創造者
永不屈服的心
英勇就義的李公朴
徐悲鴻:沒有人可以嘲笑我是中國人
王二小:革命小英雄
楊靖宇堅持抗日
蘇步青:一心只為她服務
吉鴻昌:我是中國人
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
吳玉章:國家尊嚴必須維護
第四章 大禹治水的故事
勤儉愛民的召信臣
「香玉劇社號」的由來
水利專家李儀祉
地質學家李四光
愛國的安徒生和肖邦
大禹治水的故事
董存瑞的故事
馮子才大敗法軍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關天培的故事
戊戌變法
林則徐虎門銷煙
國歌聲中懷念聶耳
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愛國華僑陳嘉庚
第五章 鐵血男兒林覺民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女俠秋瑾
秦始皇統一九州
三元里人民的故事
張騫和絲綢之路
昭君出塞
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世昌與致遠號共存亡
左宗棠收復新疆
詹天佑
鐵血男兒林覺民
鐵人王進喜
一個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一生的清末秀才
抗洪英雄--李向群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劉胡蘭
第六章 烈火英雄邱少雲
宋教仁與二次革命
烈火英雄邱少雲
革命先驅李大釗
陳天華憤然投海
蔡元培與北大精神
岳飛精忠報國
愛國詩人屈原
陸游的故事
千古功臣張學良
科學巨擘阿基米德
一代忠臣史可法
人民英雄劉志丹
愛國之心從分毫開始
鄧稼先:愛國要從娃娃抓起
行醫仁者盧世璧
買書也是一種愛國體現
清官裴俠
Ⅶ 關於李四光的愛國故事
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協主席,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主張用力學研究地殼現象、探索地殼運動與礦產分布的規律,把各種構造形跡看作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從而創立了「構造體系」的基本理論。用此理論分析中國東部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大面積儲油層。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主張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測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是我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始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縣的四龍山鎮。因為他是父親的第二個兒子,所以,父親給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時的李仲揆,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優秀。1902年,14歲的李仲揆聽說省城辦了一所官費的高等小學堂,凡是學習好的都可以去報考;特別是聽說那裡不學「四書五經」,而是教授國文、算學,成績優秀者還能出國留學。因此,李仲揆終於說服了父母,帶著借來的幾個盤費,徒步到省城報考。
李仲揆辦理了報考手續,買了一張報名單。是由於太興奮,太緊張?還是沒見過世面?李仲揆提筆在姓名欄中端端正正寫下了「十四」二字,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點叫起來,「怎麼能把年齡當成自己的名字呢!」
無論怎樣後悔,也已經晚了。重新買一張報名單吧,身上剩下的錢已經不多了,何況還要住宿、吃飯。
李仲揆雙眼注視著「十四」二字,一簇思維的火花在幼小的頭腦中迸發出來。他重新提起筆,把「十」字改成「李」字,然而,這「四」字與「仲」字的筆劃和字形卻相差太大,確實是難以改成。難道還能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們平時說到不相乾的人而代用的「張三」、「李四」了嗎!
第一次離家出門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他急得鼻子尖都滲出了汗珠。忽然,眼睛一亮,瞥見大廳正中掛著一塊橫匾,上面刻著「光報四表」四個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個「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詳著自己起的新名字,心裡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
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南路高等小學堂。從此,李四光便「取代」了李仲揆。他那富有戰斗性和科學精神的一生,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光照四方!
年輕的李四光,曾被派往日本學造船,派往英國改學地質,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不為國外優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動,學成後毅然回國了。
李四光在地質科學上為祖國贏得的第一榮譽,就是發現了中國內地有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大量的實據,推翻了那些國內外學術權威認為在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理論,為我國進行地質研究,奠定了真實可靠的理論基礎。
李四光熱愛地質科學,從事科學研究,一向是一絲不苟,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嚴格的,連走路,也要學生練好基本功。他經常對學生說,搞地質經常到野外去工作,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岩石的尺子,要求邁出的每一步的距離都要相等,並且要記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長。
李四光要求學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養成了一個習慣,走路不緊不慢,步子大小相等,邁一步就是0.85米。不論到哪兒,他彷彿老在度量距離。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總是要到街上路燈通明時分,才騎著自行車回家;愛人總是焦急地等待著他回來吃飯。繁忙時,李四光連回家吃飯也忘了,愛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兒去叫他。一天,為撰寫一篇學術論文,竟忘記天晚該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時,偶爾抬眼,瞅見一個小女孩靜悄悄地站在桌邊,他未加理會,又低頭繼續寫作,並輕聲催道:「你是誰家的小姑娘啊?天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媽媽該等著急啦!」這時,只聽見小女孩埋怨說:「爸爸,媽媽不是等我著急,是等你在著急哪!」李四光聽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兒李林。他不由得笑出聲來,忙答道:「這就回家,這就回家。」
李四光晚年仍極大地關注地震研究。他經常分析大量的觀察資料,還冒著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多次深入實地考察地震的預兆。逝世的前一天,他還懇切地對醫生說:「只要再給我半年時間,地震預報的探索工作就會看到結果的。」
1971年5月2日,周恩來沉痛地當場宣讀李四光女兒李林寫給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詞
1971年4月29日凌晨,李四光的動脈瘤破裂,被送進北京醫院搶救。周恩來得知後,立即派自己的保健醫生趕到醫院,一直守護在手術室旁,隨時將李四光的病情和搶救措施向周恩來報告,直到李四光停止呼吸。
由於當時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國務院辦公廳的主要軍代表說,中央決定追悼會上一律不致悼詞,有關負責同志就沒有安排准備悼詞。
5月2日,周恩來趕來參加追悼會,發現沒有準備悼詞,非常生氣,嚴厲批評有關負責同志。周恩來沉痛地當場宣讀李四光女兒李林寫給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詞。李林在信中反映了她父親生前對祖國地質科學工作的關注和希望,以及今後開發利用地熱、加強地震預報研究、發展地質力學所提出的建議。周恩來在講話中,高度評價李四光在地質科學上的傑出成就和對我國地質事業的重大貢獻,稱贊「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