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李時珍的故事簡單介紹

李時珍的故事簡單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2-17 10:57:41

Ⅰ 李時珍的故事,簡短易背會的,急需要!!

李時珍的小故事:故事開棺救母子

一次,李時珍在路上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說:「快停下來,棺材裡的人還有救啊!」眾人聽了,面面相覷,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經死了,再開棺驚動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嗎?可萬一……李時珍當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便反復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一試。李時珍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扎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竟然醒了,人群頓時歡動。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於是人們都傳言李時珍一根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這就是李時珍開棺救母子的故事。

李時珍的小故事:活人斷其死

李時珍在以一根銀針救活母子兩人後,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一天,有家葯店老闆的兒子正在櫃台上大吃大喝,聽說了之後,也想去看看熱鬧。他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麼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後,十分惋惜地說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裡人到處找。」眾人都不信,那個葯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後來在眾人的勸說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由此,人們更是驚嘆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

有一天,有一個病人,高燒不出汗,頭痛得厲害,請李時珍去診斷。李時珍趕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飲,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脈看病。他診斷病人患的是傷風病,首先應該發汗,於是他就叫病人在葯抓回來之前先煎些生薑水喝,然後裹緊被子睡一覺,出出汗,病就會減輕。

李時珍開好處方准備走了,病人問他:「傷風病能不能吃魚?」李時珍一抬頭看見病人家裡掛著一條烏鱧魚,就笑著說:「用生薑煮烏鱧魚吃無妨,只要發了汗就行。」

李時珍辭別了傷風病人就到別處去診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裡,剛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兒子就喘著粗氣趕來說,他老子吃了生薑煮的烏鱧魚後,眼眶子變大,臉色變白,舌頭打結,喘氣不勻。

李時珍一聽急了,心想:不好,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幸好這時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老先生挖葯回來,一聽說這件事,抓起幾樣草葯就和李時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趕到了傷風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個老中醫,他讓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葯,等病情好轉些再煎服治傷風病的草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幹活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李時珍問他父親。父親告訴他,生薑煮烏鱧魚能使人中毒。這件事對李時珍震動很大,他一連幾夜都沒睡好覺,傷風病人中毒的情景總是在他的頭腦里打轉轉。他暗下決心,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葯的葯性,他一邊采葯行醫,一邊四處求拜名師。工夫不負苦心人,他後來終於成了「醫聖」,寫出了《本草綱目》。

直到現在,還有些地方不用生薑煮烏鱧魚吃。

Ⅱ 李時珍的小故事

一、李時珍小的時候身體不太好,平時經常會生病,但是他又特別的活潑好動,尤其是喜歡讀書,他對父親和朋友們聊天聊到的傳奇事件,新鮮的事物,還有那些醫學類的書籍他都非常的感興趣。平時里沒事的時候,他喜歡到處逛逛,他會去田野里或者是鄉間跟蝴蝶玩,順便欣賞一下大自然的美麗風光。

在李時珍的心裡,父親是非常偉大神聖的,父親醫術非常高明可以治好很多病,李時珍覺得給人治病可比參加各種考試有趣。但是無奈,父親一心想讓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然後出人頭地,李時珍沒辦法只好聽從父親的安排。長大之後的李時珍一次一次的參加考試,終於在他十四歲的時候考取到了秀才。

二、公元的1540年,當時的李時珍22歲了,這是他第三次參加鄉試。在來考試之前李時珍剛生了病,因為他受了風寒,一直咳嗽不停,因而導致他開始渾身發熱無力。病剛好的李時珍根本無心考試。

參加考試對於李時珍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他不想讓自己再這樣痛苦下去,於是他做了一個極其重大重要的決定,那就是放棄所有的考試,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走自己想走的路。正是李時珍的這個決定才讓《本草綱目》這本書誕生,從此之後改變了醫葯學的發展。

三、有一次李時珍在外出的路上碰見好多人正在抬著棺材送葬,按理說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李時珍發現這個棺材一直在不斷的往外滲血。李時珍覺得不對勁,便立馬上前去查看,他發現棺材裡流出來的血全部都是鮮血。於是李時珍趕緊攔住了人們的去路,讓他們趕緊停下來,說棺材裡的人還沒有死還能救活。

當時人們聽了他這么說都很是驚訝,大家幾乎都不相信李時珍說的話,而且如果現在開棺材的話也不吉利。聰明的李時珍一眼就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開始好言好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最後主人終於答應開棺材了。

李時珍先對棺材裡的人進行了按摩。然後又在那個人的心窩的地方扎了一針,沒過多久,棺材裡的人就發出了一點聲音,人醒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被李時珍救活的婦女還生下了一個兒子。從這件事情之後,人們都說李時珍用一根針,一次性救活了兩條人命,讓人起死回生。

四、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誌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葯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願耽下去了,借故辭職。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說:「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葯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

這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寫道: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現。

五、李時珍20歲那年,蘄州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水災。滔滔洪水如猛獸般沖決了江堤,蘄河兩岸的千頃良田頓時化作一片汪洋。鄉親們流離失所,到處是一片哭聲。洪水剛過,瘟疫開始蔓延,病魔無情地吞噬著無辜的生命。李時珍目睹慘景,心如刀絞,和父兄一道,沒日沒夜地救護著病人,不知把多少瀕臨死亡的人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這天,李時珍正在診病,突然一幫人鬧鬧嚷嚷地拉著一個江湖郎中涌進診所。為首的年輕人憤憤地叫道:「李大夫,你給評評理!我爹吃了這傢伙開的葯,病沒見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賬,他硬說葯方沒錯。我們信得過你,你給看看。」

說著把給父親煎葯的葯罐遞了過來:「喏,這就是葯渣。」 李時珍抓起葯渣,一一仔細聞過,又放在嘴裡嚼嚼,自言自語道:「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聽「虎掌」,慌忙分辯說:「我絕對沒開過這味葯!」

「那肯定是葯鋪弄錯了!」年輕人說著,就要往門外沖。李時珍忙拉住他,說道:「別去了,這是古醫書上的錯誤。就以《日華本草》的記載來說,就把漏藍子和虎掌混為一談了??」「對,我開的是漏藍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葯鋪有醫書為據,打官司也沒用。」眾人慨嘆了一陣,只得把江湖郎中給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醫生為一名精神病人開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葯,病人服葯後很快就死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吃了醫生開的一味叫黃精的補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

原來,幾種古葯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說成是同一葯物,而狼毒、鉤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這一樁樁、一件件葯物誤人的事,在李時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瀾。毫無疑問,古醫葯書籍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漏誤。若不及早訂正,醫葯界以它們為憑,以訛傳訛,輕者會耽誤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燭光搖曳。李時珍和父親在燈下傾心而談。聽了兒子的一番宏論,李言聞語重心長地說:「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錯,可是難啊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這么大的力量。何況,關於本草的書,相當浩繁,你雖然讀了一些,可研究得還很不夠,遠遠不能適應修書的要求。還是先在讀書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說是不是?」

父親的話,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李時珍的心。在以後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煙海的醫書寶庫中,熟讀了《內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以及歷代名家著述和大量關於花草樹木的書籍,單是筆記就裝了滿滿幾櫃子,為修訂本草積累了許多珍貴資料。

Ⅲ 李時珍的故事有那些

李時珍的故事有

1、雨湖傳說

李時珍出生那天,他的父親李言聞正在雨湖上打魚。平常運氣還不錯,這一次卻連下幾網都一無所獲,李言聞很喪氣。最後一網拉起來感覺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為是條大魚,原來是一塊大石頭。李言聞嘆道:石頭呀石頭,我與你無冤無仇,今日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石頭突然也說話了:石頭呀石頭,前來賀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來這石頭就是雨湖神。李言聞急忙趕回家,正好李時珍生下地,於是給他起名叫「石珍」。當晚李言聞又做了一個夢,夢見仙人鐵拐李前來道喜說:「時珍時珍,百病能診。做我高徒,傳我名聲。」

2、死人診活

一天,李時珍和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讓抬棺材的人停下來,眾人聽了,面面相覷,不敢相信。李時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復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

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扎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醒了。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

(3)李時珍的故事簡單介紹擴展閱讀:

李時珍的經歷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於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

其祖父是草葯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例目。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願李時珍再學醫葯。

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

Ⅳ 李時珍的故事50字

李時珍親嘗曼陀羅葯性
有一次,李時珍經過一個山村,看到前面圍著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見一個人醉醺醺的,還不時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先這個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葯酒。「山茄子……」李時珍望著笑得前俯後仰的醉漢,記下了葯名。回到家,他翻遍葯書,找到了有關這種草葯的記載。但是葯書上寫得很簡單,只說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羅」。
李時珍決心要找到它,進一步研究它。之後李時珍在采葯時找到了曼陀羅。他按山民說的辦法,用曼陀羅泡了酒。過了幾天,李時珍決定親口嘗一嘗,親身體驗一下曼陀羅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頭以至整個口腔都發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會兒竟發出昏昏沉沉的,不一會兒竟發出陣陣傻笑,手腳也不停地舞動著;最後,他失去了知覺,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嚇壞了,連忙給李時珍灌了解毒的葯。過了好一會兒,李時珍醒過來了,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醒來後的李時珍興奮極了,連忙記下了曼陀羅的產地、形狀、習性、生長期,寫下了如何泡酒以及製成葯後的作用、服法、功效、反應過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險了,他卻笑著說:「不嘗嘗,怎樣斷定它的功效呢?再說,總不能拿病人去做實驗吧!」聽了他的話,大家更敬佩李時珍了。就這樣,又一種能夠作為臨床麻醉的葯物問世了。

Ⅳ 李時珍的故事概括20字

你們是不是傻啊,你們又不是評價別人,而是來說李時珍的故事,要為人做貢獻

Ⅵ 李時珍成長史的簡單介紹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
字東璧,號瀕湖,身高約合現今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
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
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
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
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
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
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本草綱目》共五
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葯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葯
798種,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每種葯首先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述產狀;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說明體用.內容極其
豐富,是我國葯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本草綱目》的故事於行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
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既繁,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葯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於是,
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採」,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
豪門大戶借.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
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萬余卷的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數位前代偉
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鑽研過.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葯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葯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
葯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麼?是否有區別?歷代葯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
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並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
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葯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葯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的混雜,使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的不明.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
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
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
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極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
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葯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
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葯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
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葯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
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
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葯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註解出來了.
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葯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
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
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
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
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
《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准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
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
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
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葯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葯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
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採摘回
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採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采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麼攻效.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研
究,發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並沒有什麼特殊攻效.
鯪鯉,即今天說的穿山甲,是過去比較常用的中葯.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
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裡剖出了一
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食蟻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
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葯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
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葯1892種,新增葯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葯物學的空
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
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Ⅶ 李時珍的故事

一、雨湖傳說

李時珍出生那天,他的父親李言聞正在雨湖上打魚。平常運氣還不錯,這一次卻連下幾網都一無所獲,李言聞很喪氣。最後一網拉起來感覺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為是條大魚,原來是一塊大石頭。李言聞嘆道:石頭呀石頭,我與你無冤無仇,今日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石頭突然也說話了:石頭呀石頭,前來賀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來這石頭就是雨湖神。

李言聞急忙趕回家,正好李時珍生下地,於是給他起名叫「石珍」。當晚李言聞又做了一個夢,夢見仙人鐵拐李前來道喜說:「時珍時珍,百病能診。做我高徒,傳我名聲。

五、巧用煉金術

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長生不老。方士看準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煉不死仙丹,取悅皇帝,因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煉丹熱潮,但不少人因服用仙丹後中毒死亡。

李時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銀、鉛、丹砂、硫磺、錫等煉取,含有毒素,於是疾呼:「丹葯能長壽的說法,決不可信。」並列舉服食丹葯後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駁說:「古代葯書上說,水銀無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種長生葯。」李時珍認為前人遺留下來的知識可以參考,但一定要經過分析,不能盡信書上所說的。

李時珍雖然堅決反對服食仙丹,卻以科學的態度應用煉丹的方法。他親自研製水銀來醫治瘡疥等病,又利用煉金術燒制外用葯物,他還把研究的數據記載在《本草綱目》里。

Ⅷ 有關李時珍的故事

一、巧治心理病

明朝醫學家李時珍出名後,找他看病的人特別多。有的病人已經請別的醫生看過,沒什麼效果,又請他再看看。有一回,李時珍路過某鎮,鎮上一位財主拿出前幾天一個郎中開的葯方說:「我吃了這葯一點兒也不見效。」

李時珍一看,葯方上開的「四君子湯」,共是四味中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李時珍給財主一診脈,病人氣虛,「四君子湯」正好可以醫治財主的病。他攤開紙筆,想了想,替財主另外開了一張葯方,也是四味中葯:鬼益、楊木包、松腴、國老。

之後,李時珍讓病人按葯方連服半月。財主見這四味葯自己從未服過,心中特別高興,於是便連服15天,果然葯到病除。財主登門向李時珍道謝:「還是您的葯方靈呀!」

「我給你開的葯也是『四君子湯』:人參的別稱叫鬼益,楊木包也就是白術,松腴正是茯苓,國老和甘草本是同一味葯啊!」李時珍笑道。財主聽罷,半天沒回過神來。

二、奇花異草帶來的樂趣

1518年,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裡。李時珍的祖父是一位背著葯箱、搖著串鈴,終年奔波於城鄉的鈴醫。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繼承父業,勤奮好學、努力鑽研,是蘄州一帶很有名氣的醫生。父親李言聞不僅飽讀經書、醫術高明,而且十分注重實踐,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因此李家在蘄州地區深受當地人們的敬重。

李時珍從小便喜愛花草。李家後園里種滿了父親李言聞從各地收集來的葯草,像牡丹、芍葯、水仙、貝母、山茱萸、款冬、剪春羅等等,小小的後院差不多一年四季都開滿了花。

6歲的李時珍那時候經常跟在爸爸身邊,興致勃勃地為葯草澆水、培土。很快他就認識了許多草葯:開黃花的是蒲公英、開白花的是土茯苓、開喇叭形紫花的便是牽牛花。李言聞看到兒子出奇地喜愛花草,就十分耐心地回答兒子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父親也給他講了許多關於花草治病的功用。

父親的啟蒙教育在李時珍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鮮艷美麗的花草不僅好看,而且能夠治病。於是,李時珍對花草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李時珍漸漸長大了,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門,到更廣闊的大自然里去。

李家門前的雨湖,附近的鳳凰山都是他們經常去玩耍的地方。山上繁多的花草樹木,湖濱各種花鳥魚蟲,都是那時李時珍認識自然的好場所。漁民、樵夫、農民都成了他的老師,李時珍從他們那裡不僅得到許多豐富的知識,而且養成了虛心學習、追求真知的好習慣。這對他以後立志學醫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對醫學書籍的懷疑

李時珍從小勤奮好學,受到全家人的寵愛。父親李言聞對他的教育也十分重視,他採用種種辦法培養兒子追求知識的興趣。他不僅教給李時珍一般應考的必讀書,還教給他一些醫葯知識。上山采葯時,也時常把李時珍帶在身邊,讓兒子親眼看看葯草的生長狀態,增長實際知識。

受這種環境的影響和家庭的教育,李時珍的葯物學知識增長得很快,他的求知慾越來越強。當他流暢而准確地背誦《爾雅》書中的《釋鳥》、《釋獸》章的全文時,父親李言聞感到十分驚奇,他不能不承認,小小的李時珍有著非凡的記憶力和強烈的求知慾望。

李時珍家裡有豐富的醫學藏書,他在閱讀這些書的時候發現許多講葯物的書並不完全可靠,他決心把葯書中的錯誤糾正過來,把新的經驗和知識補充進去。因此,李時珍非常喜歡通過親身實踐去弄明白醫書上的一些疑問。

有一次,他問父親:「醫書上畫的24塊斜方塊的花紋,是什麼意思?」父親說:「我們這地方就出白花蛇,你到山上捉一條看看,不就知道了嗎?」於是,李時珍獨自登上鳳凰山,在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條白花蛇。他仔細一看,白花蛇確實有24塊斜方塊形的花紋。這才算真正相信了醫書上的說法。

還有一次,李時珍聽說均州(今湖北均縣)的太和山上有一種很希罕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可以長壽,他決定親自去山上看看。當李時珍在半山腰的一座廟里休息時,看廟的老人聽說他要上山采榔梅,擔心地對他說:「可不能去呀,皇上有令,榔梅只能由皇家來采。百姓要是采了,就要問罪。」

李時珍心想:「榔梅是天生的果樹,又不是皇上自己種的,為什麼不能碰?我一定要弄幾個回去,看看它到底有什麼功效。」這天夜裡,李時珍趁著月色從小路上了山,採到了幾顆榔梅,還連枝帶葉折了幾枝。

回家後仔細一研究,發現榔梅原來是一種榆樹類的果實,吃了它根本不可能長生。李時珍不禁笑起來,從此他更加堅信了只有親自實踐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救死扶傷的決心

在幾次親自上山實踐尋找正確的醫學理論後,李時珍更是悄悄地立下志願要做一名藝術高超、妙手回春的好醫生。

可是,李時珍追求知識,立志行醫的興趣和理想,卻給父親李言聞帶來了憂慮。因為在封建社會里,醫生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在剝削階級看來,醫生是和算命、賣卦、看風水的人一樣,是從事「小道」、「賤業」的人,受到輕視。

他們恣意呼喚醫生,侍候自己,因此,當時社會里,不僅有錢有勢的子弟,就連一般的讀書人也都不肯輕易去做醫生。李言聞父子兩代為醫,飽受了達官貴人的輕視和欺辱,這種痛苦經歷,使李言聞決心要改變李家的社會地位。

尤其是在李言聞多次科舉考試失敗後,他更把全部希望寄託在聰明好學的李時珍身上,他固執地為李時珍選擇了一條通過科舉做官的道路。從此以後,父親李言聞一次一次地拒絕李時珍請教他醫學方面的問題,因為,他決不肯輕易讓李時珍和自己一樣做一名醫生。

於是,李時珍從12歲起,便在父親嚴格的監督下,離開了自己喜愛的山林湖濱,關在家中讀經書,作八股文,准備參加鄉試。當時,這種參加科舉考試,得中功名之後為官的人生理想,是幾乎每一個讀書人的最終目標,也是光宗耀祖,彰顯門庭的唯一途徑。

但是,李時珍並不快樂,在科舉考試的限制下,讀書成了繁文縟節,束縛心智的代名詞。14歲那年,聰慧過人的李時珍便中了秀才。李時珍在科舉道路上的小小成就,給了父親李言聞以巨大的希望,他越發感到自己為兒子選擇的科舉道路是正確的。

但是最後,李時珍沒能像父親一心嚮往的那樣,在仕途上一路順暢地走下去。經過科考的幾番失敗之後,李時珍也漸漸長大,他決心徹底放棄科舉這條道路,而是重新拾起兒時的夢想,做一名懸壺濟世的行醫之人。

李時珍選擇了一條在當時根本不為人所稱道的道路,背離了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所謂「坦途」,卻懷著一份救死扶傷的夢想和執著,成為把中華醫葯學傳承下來的一代宗師。

五、活人斷其死

傳說李時珍在以一根針救活母子兩人後,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一天,有家葯店老闆的兒子正在櫃台上大吃大喝,聽說了之後,也想去看看熱鬧。

他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麼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後,十分惋惜地說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裡人到處找。」

眾人都不信,那個葯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後來在眾人的勸說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由此,人們更是驚嘆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

Ⅸ 李時珍的簡介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
字東璧,號瀕湖,身高約合現今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葯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葯798種,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每種葯首先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述產狀;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說明體用。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葯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本草綱目》的故事於行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既繁,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葯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於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採」,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餘種萬余卷的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數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鑽研過。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葯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葯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葯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麼?是否有區別?歷代葯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並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葯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葯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的混雜,使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的不明。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極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葯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葯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葯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葯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註解出來了。
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葯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准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葯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葯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採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採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采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麼攻效。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並沒有什麼特殊攻效。 鯪鯉,即今天說的穿山甲,是過去比較常用的中葯。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裡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食蟻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葯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葯1892種,新增葯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葯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Ⅹ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代李時珍編寫的。李時珍,內字東璧,號瀕湖容,1518年生於湖北蘄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里築起了堤壩,後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蘄州風景區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著各種野生葯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後來李時珍稱贊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薰陶著。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