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故事800字
⑴ 關於老舍的感人故事
風雨交加度童年------人是為明天活著的,因為記憶中有朝陽小露;假若過去的早晨都似地獄那麼黑暗丑惡,盼明天干嗎呢?是的,記憶中也有痛苦危險,可是希望會把過去的恐怖裹上一層糖衣,像看著一出悲劇似的苦中有些甜美。
出生:灶王爺上了天,我卻落了地。
父親:父親的模樣,我說不上來,因為還沒到我能記清楚他的模樣的時候,他就逝世了。
母親:母親出嫁大概很早,我不知道母親年輕時是什麼樣子。省我的時候,母親已有四十二歲,但是我從記事兒起,直到她去世勞動,我總以為她在二三十歲的時節,使我們窮人骨頭硬,有自信心。母親使兒女們相信:只要手腳不閑著,便不會走到絕路,而且會走得噔噔的響。
奔波-----假若沒有「五四」運動,我很可能終生作這樣的一個人: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的伺奉老母,規規矩矩的結婚生子,如是而已。我絕對不會忽然想起去搞文藝。感謝「五四」,它叫我變成了作家,雖然不是怎麼了不起的作家。
二十七歲出國。為學英文,所以念小說,可是還沒想起來寫作。到異鄉的新鮮勁兒漸漸消失,半年後開始感覺寂寞,也就常常想家。.....為什麼不可以把自己的記憶的圖畫用文字畫下來呢?我想拿筆了。
處女作:《老張的哲學》,繼而《趙子曰》、《二馬》
成家立業----三十四歲結婚,今已有一女一男(註:老舍先生共有一兒三女),均狡猾可惜。閑時喜養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所惑,並不著急。教書做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後悔。如是而已,再獲四十年也許能有點出息。
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邊教邊寫。
讀書是把別人的思想裝入自己的腦袋中,寫作是把自己的思想擠出來。
獨身一人,自己吃飽便天下太平,每逢困於油鹽醬醋的菜難中,就感覺到家庭的累贅。家庭之累,大半是由兒女造成的。
北美之旅-----我們必須要使美國朋友們能夠真正了解我們的老百姓,了解我們的文化。
譯書作文。此間翻譯《四世同堂》、《離婚》、《駱駝祥子》等。
幸福大道-----我高興回到祖國來,祖國已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而是嶄新的,必能領導全世界被壓迫的人民走向光明,自由,與幸福的路途上去的偉大力量!
⑵ 關於老舍的故事
老舍的故事:老舍上小學那年,已經出嫁多年的姐姐,給小弟弟做了一雙新襪子。她興高采烈地給老舍穿上了,看著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學了。可是弟弟放學回來時,她發現弟弟的腳上卻是空空的。
她問老舍:「弟弟,你的新襪子呢?」老舍從書包里掏出那雙新襪子,說:「老姐,我一出校門就脫掉了,我怕穿壞了。我上學時穿,放學了就脫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比學習,不是比闊氣。」
第二天上學,老舍仍穿著以前穿的舊襪子,頭抬著上學去了。走著走著,老舍想,我把鞋也脫下來,不就可以少磨些鞋底,於是,大街上多了一個光著腳走路的小小讀書郎。
(2)老舍的故事800字擴展閱讀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老舍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致力於文學的普及和曲藝的改造,是民間曲藝改革的一位先驅者。
老舍的《茶館》、《龍須溝》奠定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獨特的風格,創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龍須溝》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劇本為演出建立了一個現實主義的,形象鮮明的,強調從生活中塑造一個鮮明形象的基礎。
這對我國的話劇事業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成長起到了一個最基礎的關鍵作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風格,被北京人藝的導演、演員所繼承並沿用至今。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領導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老舍在擔任總務部主任期間團結了全國的抗戰文人,使這一時期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文藝界團結得最好的時期之一。
⑶ 老舍《駱駝祥子》讀後感、要超800字。
小說主要講了一個洋車夫的苦難史,描繪了舊社會如何把一個正直,好強,好體面,自食其力的洋車夫從肉體到靈魂加以毀滅的過程。駱駝祥子善良淳樸,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願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著。後來,經過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嶄新的洋車,但是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騙去了他所有的積蓄,虎妞對他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身心都帶來磨難。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在經過多次挫折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墜落。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產這個悲劇的原因。這個故事,反映了北平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命運與遭遇。祥子本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個世界!
我彷彿看到了天橋、鼓樓、白塔,是牌樓、街道、小巷,是車廠、大雜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這就是幾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這兒沒有絲毫田園詩一般的快樂, 而是祥子的那雙大腳馬不停蹄地跑過大街,穿過小巷,烈日下,雨雪中處處有他艱難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楊先生的盤剝,劉四爺的臭罵,孫偵探的明搶,洋大夫的冷漠,這是一座千真萬確的地獄!最後虎妞慘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馬頭倒斃在街頭,祥子也終於窮途潦倒,逐漸消失在一座城門洞里……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層廣大勞動大眾的生活,這逼真的描寫讓我體會到了人力車夫們不可逾越的悲慘命運,讓我深刻地認識了「地獄究竟是什麼樣子」。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小說通過祥子周圍人物及人際關系的描寫,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面目,展現了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丑惡面目,以及由他們織成的統治之網對祥子們的壓迫與被壓迫關系的一種變形反映。
整部小說語言生動,文筆剛勁有力,刻劃出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堪稱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說里充斥著的悲涼發人深省,故事離奇感人。所以家喻戶曉,已譯成各種語言流傳多國,在世界文壇都有極重要的影響。這部小說里所說的事情,的確離我們現在有幾十年了,並且也肯定有藝術加工,但文學總是來源於生活的,是千千萬萬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過它,我們至少可以知道:社會曾是那麼的黑暗,希望曾是那麼的渺茫,因為它畢竟就發生在不久前的中國,發生在這雄雞病危的年代。
現在的社會穩定,經濟也在不斷發展。作為青少年,有書讀,而且到處都有人維護著,鼓勵著。所以我們不能辜負新中國對我們的期望。至少,我們要學習駱駝祥子奮發向上的精神。
⑷ 關於老舍小故事
老舍的生活來一直不富裕,他曾源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個字——『飯』——給我時間與飯我能夠寫出較好的。」在抗戰時的重慶尤甚,那時老舍特別關心好友吳組緗先生家養的一口小花豬。小豬病了,老舍建議吃葯、發汗,又專程探病,不過養豬不是為了當做寵物,而是希望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幾斤臘肉。老舍說那年月「豬比人還貴呀!不過每逢有朋友來,老舍就不惜典當衣服買點酒菜。有一次賣了一套舊西裝買了飯,碰巧遇上一個賣貓頭鷹的,就順便把貓頭鷹也買回來了,一時傳為笑談。
⑸ 老舍的文章有哪些
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長篇小說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火葬,二馬,貓城記,離婚,蛻,文博士
小坡的生日,駱駝祥子,正紅旗下,牛天賜傳,無名高地有了名,鼓書藝人,四世同堂(包含《惶惑》、《偷生》、《飢荒》三部長篇)
中篇小說有:我這一輩子
短篇小說集有:櫻海集,蛤藻集,貧血集,東巴山集,趕集,火車集
(5)老舍的故事800字擴展閱讀: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⑹ 老舍的勵志故事有哪些
老舍的勵志故事
在倫敦西部的荷蘭公園區聖詹姆士花園街31號,有一幢黑色的三層小樓,這里被英國文化部正式列為倫敦「名人故居」。這幢掛牌的「藍牌屋」,便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英國居住過的地方,它吸引著各國人士的目光。
在英國得到「藍牌屋」的30多個外國名人中,老舍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中國人,他曾經在英國生活五年,他的創作生涯由此出發,在這里,他先後寫出了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以及《二馬》的前半部,從此踏上了幾十年筆耕不輟,用獨有的深度與幽默、紛繁與精彩影響後世的創作之路。
出身貧苦母親是真正的老師
在老舍一歲半的時候,八國聯軍野蠻地攻入北京城。作為一位保護皇城的士兵,老舍的父親頑強地堅守陣地,最後戰死沙場,在那個年代裡,父親的早逝註定了這個家庭的清貧與寒苦。
老舍幼年營養不良,身體瘦弱,3歲時還不會說話。等他漸漸長大了,母親想讓他上學,但是交不起學費。直到9歲,老舍還是一個不識字的窮孩子。後來,在一位親戚的資助下,老舍才讀上了私塾。
「從私塾到小學,再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20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老舍的記憶里,母親的手終年都是鮮紅微腫的,白天她給人洗衣服,即使屠夫們送來漆黑如鐵的布襪,她也洗得潔白。晚上母親守著一盞油燈,縫補衣裳一直到深夜。母親勤勞整潔、朴實寬厚、熱情好客,這些印象深深地刻入了少年老舍的腦海中。這些美好的品質在日後老舍的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由於生活困苦,老舍經常要餓著肚子去上學。但他最愛讀書,加上聰穎好學,能背大量的古文詩詞,作文和演講更是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當時學校實行復讀班制,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在同一個教室里上課,老舍常常被指定做低年級同學的代課「小老師」。
小學畢業的這一年,老舍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重點中學,可是因交不起學費,第二學期他瞞著母親,偷偷地報考了北京師范學校。這所學校最打動老舍的,便是學費、伙食、書籍還有制服一律都由學校供給。
⑺ 老舍先生的故事
老舍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寫過經典小說《駱駝祥子》,中學選取一章《在烈日和暴雨下》,這其實是老舍的親身經歷和體驗。。。。。
。。。。。
。。
⑻ 老舍母親的故事900字以上
當我在小學畢了業的時候,親友一致的願意我去學手藝,好幫助母親。我曉得我應當去找飯吃,以減輕母親的勤勞困苦。可是,我也願意升學。我偷偷的考入了師范學校——制服,飯食,書籍,宿處,都由學校供給。只有這樣,我才敢對母親提升學的話。入學,要交十元的保證金。這是一筆巨款!母親作了半個月的難,把這巨款籌到,而後含淚把我送出門去。她不辭勞苦,只要兒子有出息。當我由師范畢業,而被派為小學校校長,母親與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說了句:「以後,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我入學之後,三姐結了婚。母親對兒女是都一樣疼愛的,但是假若她也有點偏愛的話,她應當偏愛三姐,因為自父親死後,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親和三姐共同撐持的。三姐是母親的右手。但是母親知道這右手必須割去,她不能為自己的便利而耽誤了女兒的青春。當花轎來到我們的破門外的時候,母親的手就和冰一樣的涼,臉上沒有血色——那是陰歷四月,天氣很暖。大家都怕她暈過去。可是,她掙扎著,咬著嘴唇,手扶著門框,看花轎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學校,家中只剩母親自己。她還須自曉至晚的操作,可是終日沒人和她說一句話。新年到了,正趕上政府倡用陽歷,不許過舊年。除夕,我請了兩小時的假。由擁擠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爐冷灶的家中。母親笑了。及至聽說我還須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嘆出一口氣來。到我該走的時候,她遞給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麼熱鬧,我卻什麼也沒看見,淚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淚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當日孤獨的過那凄慘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會再候盼著我了,她已入了土!
兒女的生命是不依順著父母所設下的軌道一直前進的,所以老人總免不了傷心。我甘三歲,母親要我結了婚,我不要。我請來三姐給我說情,老母含淚點了頭。我愛母親,但是我給了她最大的打擊。時代使我成為逆子。廿七歲,我上了英國。為了自己,我給六十多歲的老母以第二次打擊。在她七十大壽的那一天,我還遠在異域。那天,據姐姐們後來告訴我,老太太只喝了兩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說出來。
七七抗戰後,我由濟南逃出來。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據了,可是母親日夜惦念的幼子卻跑西南來。母親怎樣想念我,我可以想像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總不敢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帶來不好的消息,告訴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關於老母的起居情況。我疑慮,害怕。我想像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親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寫去祝壽的信,算計著會在壽日之前到達。信中囑咐千萬把壽日的詳情寫來,使我不再疑慮。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勞軍的大會上回來,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讀。就寢前,我拆開信,母親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
⑼ 老舍的小故事 要有喜怒哀樂
悲喜交集 大喜過望 大喜若狂 紅白喜事 回嗔作喜
好大喜功 歡天喜地 歡喜若狂 歡喜冤家 皆大歡喜
見獵心喜 驚喜交集 驚喜交加 驚喜若狂 驚喜欲狂
夢熊之喜 弄瓦之喜 弄璋之喜 喬遷之喜 人逢喜事精神爽
雙喜臨門 桑中之喜 聞過則喜 喜不自勝 喜從天降
喜出望外 喜見於色 喜眉笑眼 喜怒哀樂 喜怒不形於色
喜怒無常 喜氣洋洋 喜上眉梢 喜聞樂見 欣喜若狂
喜新厭故 喜新厭舊 喜笑顏開 喜形於色 喜行於色
喜躍抃舞 喜溢眉梢 喜逐顏開 一悲一喜 宜嗔宜喜
厭故喜新 宜喜宜嗔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轉悲為喜 轉嗔為喜
轉愁為喜 轉憂為喜 沾沾自喜
勃然大怒 沖冠發怒 沖冠怒發 藏怒宿怨 春筍怒發
東怒西怨 東怨西怒 發怒穿冠 發怒沖冠 敢怒而不敢言
敢怒敢言 橫眉怒目 橫眉怒視 赫然而怒 鯨波怒浪
驚風怒濤 金剛怒目 驚濤怒浪 積羞成怒 疾言怒色
戟指怒目 狂風怒號 雷嗔電怒 雷霆之怒 老羞成怒
怒不可遏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怒發沖冠 怒火沖天 怒火中燒
怒目而視 怒目橫眉 怒目切齒 怒猊渴驥 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怒氣沖沖 怒氣沖天 怒氣填胸 惱羞變怒 惱羞成怒
怒形於色 遷怒於人 人怨神怒 人怨天怒 神怒人怨
室怒市色 天怒人怨 鮮車怒馬 心花怒放 心花怒發
喜怒哀樂 喜怒不形於色 息怒停瞋 喜怒無常 嬉笑怒罵
嘻笑怒罵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鮮衣怒馬 直眉怒目 眾怒難犯
眾怒難任
哀哀父母 哀哀欲絕 哀兵必勝 哀而不傷 哀告賓服
哀感天地 哀感頑艷 哀感中年 哀鴻遍地 哀鴻遍野
哀毀骨立 哀毀瘠立 哀梨蒸食 哀莫大於心死 哀絲豪竹
哀思如潮 哀聲嘆氣 哀天叫地 哀痛欲絕 感舊之哀
豪管哀弦 鴻雁哀鳴 豪竹哀絲 節哀順變 樂極哀來
樂盡哀生 樂極生哀 樂往哀來 乞哀告憐 生榮死哀
嗚呼哀哉 喜怒哀樂 於呼哀哉
安堵樂業 安居樂業 安家樂業 安樂窩 安貧樂道
安貧樂賤 安身樂業 安生樂業 安身為樂 安土樂業
安心樂業 安心樂意 不改其樂 伯樂相馬 伯樂一顧
不亦樂乎 吃喝玩樂 長樂未央 慘然不樂 逢場作樂
躬耕樂道 甘貧樂道 鼓樂齊鳴 鼓樂喧天 忽忽不樂
何樂不為 何樂而不為 好善樂施 津津樂道 極樂世界
及時行樂 鈞天廣樂 敬業樂群 苦樂不均 苦中作樂
樂不極盤 樂不可極 樂不可言 樂不可支 樂不思蜀
禮崩樂壞 樂此不倦 樂此不疲 樂昌分鏡 樂昌破鏡
樂成人美 樂昌之鏡 樂道安命 樂道安貧 樂道好古
樂道忘飢 樂道遺榮 樂而不荒 樂而不淫 樂而不厭
樂而忘返 樂而忘死 樂禍幸災 禮壞樂崩 樂極哀來
樂盡哀生 樂極悲來 樂盡悲來 樂極悲生 樂嗟苦咄
樂極生哀 樂極生悲 樂極則悲 樂極則憂 樂山愛水
樂善不倦 樂善好施 樂善好義 樂事勸功 樂天安命
樂退安貧 樂天任命 樂天知命 樂往哀來 樂新厭舊
樂行憂違 樂業安居 樂以忘憂 利災樂禍 樂在其中
悶悶不樂 靡靡之樂 貧而樂道 潘文樂旨 其樂不窮
其樂無窮 愀然不樂 愀然無樂 賞心樂事 隨緣樂助
天倫之樂 為善最樂 尋歡作樂 喜怒哀樂 喜聞樂見
⑽ 老舍資料300字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10)老舍的故事800字擴展閱讀:
老舍的作品風格:
1、創作題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2、語言風格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他的「白」,讓讀者易於理解卻又頗有深度。
3、文學思想
老舍的文學思想成分復雜,現代文學史中無產階級文學和資產階級文學的斗爭里,他的派別色彩不明顯,雖然他對左派的革命領導文學的藝術指導方式及其他藝術和思想上的主張頗有微詞。同時老舍也未曾加入蘇汶和梁實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認為文學至死都是自由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