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老馬識途故事20字

老馬識途故事20字

發布時間: 2021-02-16 11:36:57

① 老馬識途的故事,我要簡短的,100字左右

老馬識途的故事:戰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孤竹。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險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說:老馬無論走多遠,總能順著來路回去。果然,齊軍跟在老馬後面,走出了險谷。將士們紛紛誇贊還是老馬識途啊!

後來用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塗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馬、識途驥等比喻富於經驗、知是識非的人。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1)老馬識途故事20字擴展閱讀

一、成語老馬識途

1、釋義:途:路,道路。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到引導作用。

2、語法結構:主謂式

3、感情色彩:褒義詞

4、近義詞:老驥伏櫪、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5、反義詞 :老氣橫秋、老態龍鍾、初出茅廬

6、成語用法: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7、出處:戰國·韓非子《韓非子·說林上》: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譯文:於是放開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於找到了回去的路。)

二、老馬識途的真實原因

馬的臉很長,鼻腔也很大,嗅覺神經細胞也多,這樣就構成了比其他動物更發達的「嗅覺雷達」。這個嗅覺雷達不僅能鑒別飼料,水質好壞,還能辨別方向,自己尋找道路。

馬的耳翼很大,耳部肌肉發達,轉動相當靈活,位置又高,聽覺非常發達。馬通過靈敏的聽覺和嗅覺等感覺器官,對氣味,聲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記憶。所以,馬能夠識途。

② 老馬識途的故事簡介30字左右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專往。齊軍是春天出征屬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③ 老馬識途的故事簡短

老馬識途的故事:戰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孤竹。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險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說:老馬無論走多遠,總能順著來路回去。果然,齊軍跟在老馬後面,走出了險谷。將士們紛紛誇贊還是老馬識途

後來用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塗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馬、識途驥等比喻富於經驗、知是識非的人。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3)老馬識途故事20字擴展閱讀:

真實原因

馬的臉很長,鼻腔也很大,嗅覺神經細胞也多,這樣就構成了比其他動物更發達的「嗅覺雷達」。這個嗅覺雷達不僅能鑒別飼料。

水質好壞,還能辨別方向,自己尋找道路。馬的耳翼很大,耳部肌肉發達,轉動相當靈活,位置又高,聽覺非常發達。馬通過靈敏的聽覺和嗅覺等感覺器官,對氣味,聲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記憶,因此馬能夠識途。

④ 老馬識途,簡要概括這個故事

燕國收到山戎攻擊,向齊國求助。齊桓公打敗了山戎,但回來時迷路路了,管仲建議說也許老馬認識路,於是讓老馬走在前方,果然走出來了

⑤ 關於馬的歷史故事20字

1、老馬識途:老馬經過常年的經驗,能夠認識回去的路,說明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視版經驗的作用。

2、指鹿為權馬:秦朝太監趙高把持朝政,為了辨別朝中誰對自己有異議,一日上朝牽一驢上朝,指鹿為馬,借機鏟除異己。

3、伯樂相馬:伯樂擅於相馬,能夠認出千里馬,遂後人將能發掘人才的人稱為伯樂。

4、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的馬走丟了,大家勸他不要傷心,他反而問大家他為什麼要傷心,後來他的馬果然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馬,後人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比喻什麼事情都有可能有轉機。

5、老馬識途: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

6、按圖索驥:按照圖上畫的樣子去尋找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7、伯樂相馬: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比喻善於識別人才,愛惜人才。

⑥ 關於馬的歷史故事。還要20字左右的概括內容。

1、老馬識途(老馬經過常年的經驗,能夠認識回加的路,說明在日常生活專中要重視經驗的作用)屬
2、指鹿為馬(秦朝太監趙高把持朝政,為了辨別朝中誰對自己有異議,一日上朝牽一驢上朝,指鹿為馬,借機鏟除異己)
3、伯樂相馬(伯樂擅於相馬,能夠認出千里馬,遂後人將能發掘人才的人稱為伯樂)
4、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賽翁的馬走丟了,大家勸他不要傷心,他反而問大家他為什麼要傷心,後來他的馬果然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馬,後人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比喻什麼事情都有可能有轉機)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⑦ 老馬識途的故事30字左右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內前往。齊軍是春容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⑧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老馬識途》概括50字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老馬識途》故事出自春秋時期《韓非子·說林上》。

《老馬識途》原文: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與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譯文:

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老馬的才智可以利用。」

於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終於找到了路。走到山裡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七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

於是挖掘地,終於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聖明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不知道帶著愚蠢的心去向有智慧的人學習,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

(8)老馬識途故事20字擴展閱讀:

"老馬識途"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廣開人才渠道,擯棄"奉職循理"作為衡量優劣、取捨標準的傳統的用人機制,不拘一格降人才,知人善任,使其在自己的崗位上能放開手腳施展自己的才幹。

這就需要在工作中,改"相馬"為"賽馬",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的主要標准,做到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為各種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寬松的環境,真正做到"人盡其才、事得其人、人適其事"。

作者:

韓非(約公元前280~233年),戰國時期韓國人,為韓國公子,與李斯同學於荀子,喜好刑名法術之學,為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韓非子》是在韓非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非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非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著作中許多當時的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

⑨ 老馬識途的成語典故20字

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到引導作用。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