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與故事
Ⅰ 孔子的經典名言和故事有哪些
故事: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版鄭國有人對權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Ⅱ 孔子的故事與經典名言
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東游,見田裡放著農具,卻不見農夫,便拾起鋤頭,圍著一顆秧苗版,費力的權鋤了起來。
不一會兒,農夫回來了,一見大怒,憤憤的說:「你為什麼鋤我的秧苗?」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著秧苗說:「你看,我鋤的明明是草啊。」沒想到農夫更加惱火的說:「我種的就是喂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Ⅲ 關於孔子的名言和關於這條名言的故事
【原文】: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解讀】:本章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學而時習之」,乃初學之文,為一境;「有朋自遠方來」,則成學後事,為二境;最後一境,本非學者所望,乃求學深造日進所得。以人為本的社會,教育關注的是人的和諧發展,《論語》把「知、能、德」作為構建人的和諧發展的三個要素放在開篇,由此可見千古至聖大師教育思想的精髓。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沖破混沌,擺脫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斷的豐富自己,充實自己。求知為用,要廣泛地與志趣高潔的人交流,在實踐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但這僅僅是「人」,而不是「才」。要真正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必須要修德,這是和諧人的最高層面。「知、能、德」三者具備,才能達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樹人的標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觀,這也是現代社會人才的標准。正如毛澤東所說:「這才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這是《論語》的開始,似乎,夫子對學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讀書和做人的原則和標准暴露給學生:「每天學習並經常復習;知己不期而至,遠道而來,高興之情,無法形容;君子的標准之一即是別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慍惱」。
的確,這三條於我有切身的體會。先說第一條,學習過的知識重溫舊夢時,快樂之情確乎無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誦的詩詞歌賦,留存在記憶的某個角落,漸漸被時光沖淡,一天因某種機緣又一次含英咀華,爛熟在心時,朗朗在口時,何止是快樂,簡直是對逝去年華最美好的回憶和溫存、無言的感動和感恩。是在過去的日子裡認識了這些高貴的朋友,才至心靈重新彌漫似曾相識的快樂,何止?每每這時,我就會產生創作的沖動和喜悅。更何況,夫子講的「習」,不僅包括詩,還包括禮、樂、射、御等等當時貴族子弟要學習的六藝呢!古語雲:「大丈夫當建功立業」。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實現孔子的施政綱領的。《論語》大多教人要積極出世,這和《老莊》迥然有異。更何況「學而優則仕」呢!古人讀書,胸懷天下,因而在這種情境下,夫子之話,萬古不移。
第二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話,但我們誰能否定,人生終究是走向愈來愈孤獨和寂寞?個體生命無疑在社會和他人的碰撞中被無形地傷害。即便人生坦盪沒有任何坎坷,也會被無可阻擋的時光無情地傷害。慢慢老去本來就是件殘酷的事,更殘酷的是,從一出生就註定了這種趨勢。於是,在文學藝術領域,超越生死,追求永恆成了不老的表現母題。比如《浮士德》、比如《誇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而終究以英雄式的悲劇震撼人心。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於某些原因,這些朋友並不能時常見到,忽然有一天不請自到,你會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
第三條,自己被別人誤會的時候經常有,人與人有時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機緣湊巧,依然會互相了解。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慍惱,難道不應該嗎?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達成自己的願望,那就找他,讓他了解。如無傷,人不了解你就算了,如果慍惱,我覺得是庸人自擾。
Ⅳ 孔子的故事和名言
一、孔子的故事
1、孔子讓孩子做自己的老師。
在春秋的時候,孔子經常會帶著自己器重的幾名弟子周遊別國,來傳揚他的思想還有政治主張。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們打算去晉國,在路上行走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擋住了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說:「小朋友你是不應該在路中間玩石子的,這樣會擋住車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對孔子說:「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麼了嗎?」孔子轉過頭去看了一眼,發現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著就說:「現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麼了,那到底是應該車讓路給城,還是城讓路給車呢?」孔子一下子被問的不知道怎樣回答了,他發現在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著禮貌的問答,就問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實告訴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歲,孔子轉頭就跟自己弟子講:「這孩子如此小就能夠懂得禮數,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啊。」
2、客觀推動好事的發展。
在很久之前,孔子路過一個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條河,沒成想他們還沒走過去呢,就有人掉進了河裡面。孔子的徒弟會水,下去就把人給救了上來,而這件事也是轟動了整個村莊。
落水的人家人聞訊趕來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對救命之恩的感謝,就把自己家的一隻牛給了孔子的徒弟。後來這片村莊就開始流傳孔子教導無方的話,說是:救人一命還收人家的錢財。這事情不知道怎麼樣又傳回了孔子的耳朵裡面。
孔子見自己的徒弟還是有些傷心的,就對徒弟說他做的很對,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以讓被救的人家心裡好受,也可以推動更多的人願意去救人,這是一件好事。這番言論沒過多久又傳回了那個村莊,曾經對此事進行過抨擊的人都不再議論了,孔子就這樣用客觀的做事方法推動了好事。
3、孔子解答子路的問題。
子路問過孔子一個問題:「是否得到一個優秀的主張就應該直接實施呢?」孔子便回復:「有時候你認為的優秀只是你認為,在你之上還有很多年長你的人,他們的見識是不凡的,可以大家一起商量後再決定,最好是不要立刻去實施的。」
而同樣的問題冉也曾問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這樣的:「可以直接去實施。」這件事的全過程都被公西華給看到了,公西華很困惑,就問了孔子原因。孔子說:「這是我在因材施教呢,冉這個人比較畏首畏尾,做事情不果斷,如果我的言論能讓他勇敢,何樂而不為?而子路這個人的性格還是比較草率的,他需要別人的深切指導,才可以更好的去完成任務。」
4、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5、 兩小兒辯日
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二、孔子的名言
1、戰國 孔子《論語》
孔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處世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警惕貪戀美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盛,要警惕爭斗好勝;等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退了,要警惕貪得無厭。
2、戰國 孔子《論語》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3、戰國 孔子《論語》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自己願意實行仁,仁就可以達到。
4、戰國 孔子《論語》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
5、戰國 孔子《論語》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卻不顧道義。
Ⅳ 孔子名言背後的故事
相傳孔子晚年喜歡讀來《易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以至於「韋編三絕。」韋,是熟牛皮。春秋時期多以竹簡寫書,然後用熟牛皮編連起來,稱之韋編。三,指多次。孔子反復讀《易》,以至於將牛皮繩弄斷多次,可見,孔子對《易經》的喜愛和學習、研究的刻苦程度。
Ⅵ 有什麼孔子的名言、故事
孔子的名言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故事:《論語》
孔子精通音樂,深諳畫理,具有很高的音樂美學素養。在齊國,有一次他聽到韶樂,贊不絕口,自稱「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曾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10天後還是彈同一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另學新曲了。」
孔子說:「曲子雖熟,技巧還不熟。」
過了幾天,師襄子又說:「技巧已熟,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說:「還沒有領會曲子志趣。」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已經領會曲子志趣,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道:「還未領悟出作曲者是誰。」
再過一段時間,孔子若有所悟地說:「此曲除了周文王,還會有誰能作出呢?」
師襄子肅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個開補習班的人,不僅有教無類,連補習費多寡,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確規定:
三十而立;交三十兩銀子只能站著聽課;
四十不惑:交四十兩銀子者可發問,直到沒有疑問;
五十知天命:交五十兩銀子者可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題;
六十耳順:能出得起這個價錢者,老師可以講些你喜歡聽的話給你聽,讓你耳順。
七十隨心所欲:上課要躺要睡或者不來上課隨你。
Ⅶ 孔子的名言故事是什麼
孔子精通音樂,深諳畫理,具有很高的音樂美學素養。在齊國,有一次他聽到韶樂,贊不絕口,自稱「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曾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10天後還是彈同一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另學新曲了。」
孔子說:「曲子雖熟,技巧還不熟。」
過了幾天,師襄子又說:「技巧已熟,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說:「還沒有領會曲子志趣。」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已經領會曲子志趣,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道:「還未領悟出作曲者是誰。」
再過一段時間,孔子若有所悟地說:「此曲除了周文王,還會有誰能作出呢?」
師襄子肅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個開補習班的人,不僅有教無類,連補習費多寡,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確規定:
三十而立;交三十兩銀子只能站著聽課;
四十不惑:交四十兩銀子者可發問,直到沒有疑問;
五十知天命:交五十兩銀子者可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題;
六十耳順:能出得起這個價錢者,老師可以講些你喜歡聽的話給你聽,讓你耳順。
七十隨心所欲:上課要躺要睡或者不來上課隨你。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Ⅷ 孔子的名言故事有什麼
孔子的名言故事有: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意思是:聰明而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而不以為羞恥。這句話表明,要想獲得真知,好學和善問缺一不可,而要做到這兩點,都需要有謙虛的態度。
君子坦盪盪 小人長戚戚
意思是:有德者心地平坦寬廣,無德者卻經常局促憂郁。
小不忍則亂大謀
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意思是: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Ⅸ 孔子的經典名言和故事有哪些
孔子精通音樂,深諳畫理,具有很高的音樂美學素養。在齊國,有一次他聽到韶樂,贊不絕口,自稱「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曾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10天後還是彈同一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另學新曲了。」
孔子說:「曲子雖熟,技巧還不熟。」
過了幾天,師襄子又說:「技巧已熟,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說:「還沒有領會曲子志趣。」
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已經領會曲子志趣,可以學新曲了。」
孔子道:「還未領悟出作曲者是誰。」
再過一段時間,孔子若有所悟地說:「此曲除了周文王,還會有誰能作出呢?」
師襄子肅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個開補習班的人,不僅有教無類,連補習費多寡,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確規定:
三十而立;交三十兩銀子只能站著聽課;
四十不惑:交四十兩銀子者可發問,直到沒有疑問;
五十知天命:交五十兩銀子者可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題;
六十耳順:能出得起這個價錢者,老師可以講些你喜歡聽的話給你聽,讓你耳順。
七十隨心所欲:上課要躺要睡或者不來上課隨你。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Ⅹ 孔子的故事和名言有哪些
兩小兒辯日
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回陽在早晨離人近答,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名言: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3、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4、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5、言必信,行必果。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