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短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短

發布時間: 2021-02-16 03:48:43

『壹』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短的

孔子離開匡邑隨即經過蒲邑。一個多月後,返回衛都,寄居在蘧內伯玉家。衛靈公有個容叫南子的夫人,靈公派人對孔子說:「四方來的君子不以為辱想與寡人結為兄弟的,必定會見我的夫人。我的夫人希望見到你。」孔子推辭謝絕,最後不得已而拜見南子。夫人在細葛帷帳之中。孔子進門,面朝北行稽首之禮,夫人從帷帳中行拜禮兩次,身上的佩玉叮鐺作響。孔子說:「我原來來不想見她,既然見了便以禮相答。」子路不高興。孔子起誓說:「我如果不是所說的那樣,就讓上天厭棄我!上天厭棄我!」在衛都居住一個多月,(有一天,)衛靈公和夫人同乘一輛車,宦官雍渠為車右擔任護衛,出宮游覽,讓孔子乘第二輛車,招搖過市。孔子說:「我沒看見他愛好德行如同愛好女色啊。」於是厭惡衛靈公,離開衛國,經過曹國。這一年,魯定公去世。

『貳』 孔子的故事(短些)

第一來個故事:孔子誤會了顏回源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啟示】

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須根據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才可避免許多的

『叄』 誰有孔子的小故事,越短越好,最好50字

1、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雲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你行大禮干什麼呢?」母親問他。「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2、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嬰的車夫回家後,他的妻子要求離婚,車夫不解,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過門口,晏嬰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麼朴實無華、自居人下。

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車夫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慎、發奮圖強。晏嬰知道後,也努力培養他,後來車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

3、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

冉求認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度。

4、孔子說,可以和他人說的事但不說,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說的事,卻和他說了,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鄉里間,貌溫恭謙,表現得像個不善言辭的人;當他在祭祀宗廟和議論朝政時很善於明辨,對答如流。

與上大夫談話時,中正而有諍辯,敢於說實話;與下大夫交談時,侃侃而談,和氣而又歡樂;君視朝時,恭恭敬敬,但又威儀中適,不張不弛。根據人的性格特徵和場合說話,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氣。

5、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

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順境不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肆』 孔子的故事 短一些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版撈起來,正權想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伍』 孔子的小故事,真實.簡短

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後,孔子通過反復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5)孔子的故事有哪些短擴展閱讀: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後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盡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我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陸』 孔子的故事 都有什麼呢 一個故事 也可以 短一點的

看《史記》,其他都是瞎掰。

『柒』 孔子的故事,很短的,50字以內

1、有一天 孔子去拜訪老子,問:「先生,請問人生的真諦是什麼?」

老子不僅不滿的張大了嘴。

孔子以為老子沒有聽見,又問了一遍。

老子又把嘴巴張的更大了。

孔子不解,提高了嗓門,又問了一遍。

老子這把嘴巴全部張開,只見裡面只剩下了幾顆牙齒。

孔子說,謝謝先生,學生受教了,柔弱勝於剛強。

2、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麼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

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裡面,於是低著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

」沒有。「

」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麼會說話?

」是「,退而學詩。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

」還沒有「。

」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麼做人?

」是「,退而學禮。

3、有一天,孔子和弟子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

孔子說:「給她六斗四升。」

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

冉求認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

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5、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

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

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

『捌』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一定要短

1、孔子行禮

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於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

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你行大禮干什麼呢?」母親問他。「如果我現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2、評贖奴隸

當時在春秋時代,魯國有個規定,凡是到國外旅行去,看到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可以花錢把他贖出來,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去報帳,國庫照付。孔子有一個學生,真的在國外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了,就把他贖出來。贖出來以後,他沒到國庫去報帳,別人都說這個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後,大罵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錯了。別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贖了人,又不去報帳,這不是好事嗎?不是品格高尚嗎?孔子說看問題不能這樣看,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妨礙了更多的奴隸被贖出來。

這個人回來後沒有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想贖他出來,又想,我贖了以後,如果去報帳,別人就要議論:以前某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如他。這樣,這個人就可能裝作沒看見,不去贖人了。所以,這個做法就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人家贖買出來,是有害的。

3、落水救人

有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4、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這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在,孔子的名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5、孔丘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丘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准備動身的孔丘讓路。孔丘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丘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起,於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孔丘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玖』 誰有孔子的小故事,越短越好。

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這個故事跟老子一樣古老。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說明孔子是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孔子故事

『拾』 關於孔子的故事簡短

故事一 【原文】:
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孔子家語·好生第十》
【白話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故事二 【原文】:
哀公問於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對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白話易解】: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是聰明有才智的人比較長壽,還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較長壽呢?」孔子回答道:「是這樣的。人有三種死,並不是他壽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損掉的。比如起居沒有定時,飲食沒有節制,時常讓身體過度疲勞或無限度地放逸。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愛惜身體,使身體受到損傷,這樣,疾病就可以奪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卻無視君王,以下犯上;對於自己的嗜好慾望,不肯節制,貪求無厭。這樣的人,刑罰也能奪去他的壽命。再者,人少卻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卻還要去欺辱強大;忿怒時不懂得剋制自己,意氣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計後果地行動。這樣,刀兵戰事就可以讓他夭折。像這三種情況:『病殺、刑殺、兵殺』,是死於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們行動有節,合乎道義,喜怒適時,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養自己高尚的性情,這樣他們得享長壽,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嗎?」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