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孔子的故事顏回

孔子的故事顏回

發布時間: 2021-02-16 03:46:34

1. 60字的孔子故事或顏回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3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 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為之」, 這段故事雖無孔子,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4子見南子
南子,衛靈公的夫人,宋國人,富有風情,緋聞頗多。南子也是一個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來了,得好好見一見,《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就是"子見南子"。按理,這一次會見,不過是極普通的一個追星族與名人的見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對此予以記載,其奧妙何在?
這是因為子路不悅的緣故。
子路這人也怪,自己的老師去見了一個漂亮的女粉絲,有什麼值得小題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悅肯定有其道理,況且,因子路不悅,導致他的老師竟然反復對天發誓:"天厭之"。

2. 孔子誤會顏回的故事出自那裡,原文是什麼呀

孔子誤會顏回,至少可以在兩個地方找到記載,但兩處在後半段卻有很大差異。
一則出自《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原文如下: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另一則出自《孔子家語(卷五)困厄(第二十)》,原文如下:
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齋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觀之,不悅,以為竊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孔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第一則的大意是:「孔子被困陳、蔡之間,一共七天都沒有進食。估計實在是累壞了,也顧不得禮儀,在白天都躺著休息,以保存體力。後來顏回想辦法討到了一些米,就拿回來煮飯。快要熟的時候,恐怕是飯香吸引了孔子,反正正好孔子路過,遠遠看見顏回從鍋子里抓了一點飯出來自己吃掉了。等到顏回拿著飯請孔子吃飯的時候,孔子假裝不知道,起身說:『我夢到祖先了,應該那這些清潔的食物先祭祀他們。』顏回忙說:『不行!剛才有灰塵掉到鍋子里了,我抓了出來,扔掉總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孔子聽到後反省道:『原以為眼見為實,誰知道實際上眼見的未必可信;那麼憑借內心來做一個衡量吧,到頭來也不可靠。看來要看懂一個人真不容易啊!』」
第二則開頭也是交代孔子被困陳蔡,七日不食的窘境。隨後關於飯食的來源卻是子貢和當地人物物交換得來的。而後做飯的依然是顏回,而且還加了一個子路。接下來明白交代有灰塵掉到飯里,顏回抓出來吃掉了。但看到這個動作的不是孔子而是子貢。子貢看到後就很不平,跑到孔子那裡說:「如果一個人變節了,還能算得上仁義和廉潔嗎?」孔子說:「當然不算!」子貢就說了顏回偷吃飯的事。結果孔子說:「我一直相信顏回是仁者。雖然你這么說,但我還是不會懷疑他,恐怕是另有隱情吧。你先別說了,我會問他的。」接下來,孔子考問顏回的情節與之前的故事也一樣。聽完顏回的陳述後,孔子說:「是啊,要是我也會吃的。」顏回出去後,孔子對周圍的人說:「我這樣信任顏回,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周圍的人都信服了。

這兩則故事,無論從故事結構還是情理來說,我都更喜歡前者。
首先,第一則故事雖短,卻在敘述中故意隱去了灰塵掉入飯鍋的情節,留到後面交代。從而是的故事一波三折,富有懸念。而第二則明確交代灰塵入鍋的事實,整個故事顯得很平泛,缺乏美感。
其次,第一則故事中的更像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生的,不同於常人的是孔子最後的反省。而第二則故事中,卻顯得不合情理。
第一,既然是顏回和子路一起煮飯的,那麼飯掉到鍋子里後,顏回一定會和子路商量,而不是自作主張一個人悄悄抓起來吃掉。
第二,子貢去告狀,沒有交代他知不知道真相。如果不知道,按說同學的關系更親近,子貢應該先和顏回溝通,至少也會向子路打聽;如果明明知道了,還去告狀,那麼子貢人格又就有問題了。
第三,孔子對顏回百分百的信任,也異乎常情。當然他們是聖賢,你又能說什麼。
第四,第一則故事中寫到了「晝寢」,這為後面的「說夢」做好了鋪墊;而第二則故事沒有交代這一點,還在後面安排場景,讓孔子和「二三子」陳述他對顏回的信任。整個場景很從容,根本不像是餓了七天的樣子。
據此分析,第一則故事更可能是真的,而第二則很可能是「孔子之罪人」的「腐儒」為了美化孔子故意改編的,可惜讓子貢做了犧牲。這真實「孔顏無端作聖賢,子貢無辜成小人。」

3. 孔子和顏回的故事

顏回字子淵,比孔子小30歲,魯國人,就住在曲阜。曲阜今日尚有顏回井,可以作為顏回當年住所的座標。顏迴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意謂如果人人能夠克制自己的慾望而恢復到禮治的要求,恪守各種典章制度,那麼,天下的百姓便都會歸向仁愛了。 顏回沉默寡言,乍看好像有些愚笨,孔子就說:「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最能理解孔子的心思,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便可以看出前文所提孔子三大弟子子路、子貢和顏回的性格,也可看出孔子為什麼特別喜歡顏回的緣故。故事很生動,為保持原貌,錄出這段文字的原文: 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 顏回死,門人提出要厚葬,孔子不同意。結果門人還是厚葬了。孔子說:「顏回把我當父親對待,可我卻沒有把他當兒子對待啊!可這不是我啊,是學生們啊!」孔子可能是內心有些矛盾。因為父親在,兒子則不當厚葬,孔子兒子孔鯉死就是薄葬。此事可看出孔子重視人之本生,主張薄葬的觀點

4. 孔子誤會顏回的故事 文言文閱讀答案

孔子中年之後,曾周遊列國,聚眾講學。顏回為了學習老師高尚的品德和淵博的知識,也跟著孔子輾轉千里,游學四方。一次,他們自衛赴陳,途經匡城,被匡人錯認為仇人陰虎,四處圍捕。孔子師徒只好東躲西藏,才倖免於難。但是,躲藏之際,糧吃完了,錢花光了,孔子和顏回已幾天幾夜粒米未進,餓得渾身沒有一點力氣。

在這種困難情況,孔子只好白天黑夜都躺在床上睡覺,藉以忍耐飢餓。顏回平時十分敬愛老師,現在眼看老師遭受飢餓的折磨,真是憂心如焚。他想;我還年輕,也許能忍耐些日子,老師已這么大年紀,怎麼受得了這種折磨?萬一老師在這里有個三長兩短,如何是好?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向人行乞,萬萬不能讓老師再忍飢挨餓。

這天,顏回拖著虛弱的身體出去乞討,恰好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婆婆。這位老婆婆見顏回餓成這個樣子,非常同情,就送給他兩碗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拿回了白米,急急忙忙劈柴點火,快手快腳煮起飯來。他真想一眨眼就把飯煮好,端給敬愛的老師。當飯鍋里透出誘人的香味時,顏回立即掀開鍋蓋,動手盛飯。然而,匆忙之中,卻不慎將手上的炭灰落在飯鍋里。顏回望著這來之不易的米飯,心中又急又氣。他想老師這些天已粒米未進,萬萬不能因此飯已臟,讓老師吃得不痛快。於是,便將已弄臟的那團米飯盛出來,匆匆忙忙吞了下去。

恰在這時,孔子一覺醒來,聞到撲鼻的飯香後,心中十分高興,便到外屋看個究竟。誰料剛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在大口吞飯,孔子見狀,不禁十分生氣,氣的是平日諄諄教誨的顏回,不該這么無禮,在老師沒吃之前就先吞吃起來。想到這里,孔子又悄悄地退回到裡屋睡下。

過了片刻,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了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白米飯,輕輕地對孔子說:「先生,今天我遇到一位好心的婆婆,送給我們一點白米,現在飯做好了,請您老人家起來吃飯吧!」

孔子滿腹怒氣,但不動聲色,慢慢地說:「顏回呀,我剛才熟睡之中,做了一夢,夢見了你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來之不易的米飯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

顏回一聽,連忙上前阻攔,急切地說:「先生,不可不可。我做飯時不小心掉進鍋里一塊炭灰,弄臟了米飯。我怕老師看到吃得不舒服,便吃掉了這團污飯,然而此飯確已污染,不可用來祭奠先人。」

孔子聽到這里,方才恍然大悟。他激動地拉著顏回兩手說:「顏回呀顏回,你待師如父,真是個難得的賢人啊!」

5. 關於孔子與顏回的眼見不一定為實的故事

故事簡介:

孔子周遊列國,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忍飢挨餓,大家七天沒有吃到米飯,顏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飯,在米飯快熟的時候,孔子偶然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塞。孔子默默地離開了,裝作沒有看見,也沒有去責問顏回。

等顏回煮好了飯,將飯食獻給孔子的時候,孔子才說:「我剛剛夢到祖先了,我想,我們應該把這鍋沒有動過的白米飯,先敬獻祭祀祖先。」顏回立刻拒絕到:「不行的!這鍋飯我剛才已經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孔子看著顏回說:「為什麼要這樣做?」顏回說:「因為剛才煮飯的時候,房樑上掉了些灰塵在鍋里,我覺得沾了灰的白飯扔掉可惜,於是就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聞,教育弟子們說:「平時,我最信任的就是顏回,可是今天見到他抓飯,我還是會懷疑他,可見我們的內心是難以穩定和確定的,你們要牢記這件事,不要隨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別人,要了解一個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啟示:有些時候,即使是親眼看到的,也未必就是正確的,凡事應當從多種角度去分析、認識,不要過於主觀地去「我認為」、「我覺得」,這樣最容易造成誤會。

看人不順,未必是別人不對,有可能只是自己不能理解而已。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價值觀所認為的一切當做唯一。不要急著下判斷,不妨換位思考,多了解一下對方。

(5)孔子的故事顏回擴展閱讀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

顏回的忠厚與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於哪個層次。

6. 有關孔子的弟子顏回的小故事梗概(50字)

有關孔子的弟子顏回的小故事梗概:

顏回家住東關的貧民區,顏回的父親在城外種地,不回家吃飯;顏回的母親在外給人幫工,也不回家吃飯。

顏母每天走時給兒子做一鍋菜湯,顏回回到家也不管涼熱,拿起竹筒做成的飯碗,舀出菜湯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菜湯喝不飽,就跑到井邊,用水瓢舀幾瓢水喝,然後拍拍脹起的肚皮,樂滋滋地拿上包,往學堂跑去。

孔子派人觀察了幾天,天天如此。孔子非常憐憫,又十分嘆服。於是說了收在《論語》上的這段話:「一簞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孔子的故事顏回擴展閱讀:

顏回的另一個小故事:

顏回家貧,平時又不善言談,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有時還借故侮辱。顏回從不和這些同學計較,只是一門子用功讀書。 一天,有個同學的銅方圈丟了,就懷疑是顏回偷了。雖然大家都在顏回面前旁敲側擊,顏回依然鎮靜自若,不理不睬。這樣,同學們更加懷疑是顏回偷的了。

同學們都到孔子面前說顏回偷了銅方圈,開始孔子不信,可告狀多了,孔子就生氣了,沒想到自己門下竟會出現偷兒,就要把顏回趕出學堂。可轉念一想,顏回偷方圈又沒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不是白白冤枉了一個好孩子嗎?孔子就拿出一錠金子寫了幾個,說:「那就試試!」。

飯後,又見顏回第一個來到學堂。腳一進門就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顏回穿的草鞋,這下碰得可不輕,疼得彎腰按摩腳指頭,忽見腳下有個白紙包。顏回心想,這是啥玩意兒這么硬,打開一看是一錠金閃閃的金磚,紙包什麼寫到:「天賜顏回一錠金。」。

顏回笑了笑,取出筆也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處,然後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經書放聲閱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有人趁顏回不注意,把那紙包交給了孔子。孔子打開一看,紙包上又多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命窮人。

孔子看了莫不做聲,那些誣賴顏回的弟子們都低下了頭。後來,丟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學找顏回道歉,顏回只是一笑而過。從此,孔子更加器重顏回。顏回呢,也不負師望,不僅學問大進,而且品德修養也居孔門弟子之首,成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中的首位。

7. 顏回顏回和孔子其他弟子間的故事

論語》里的故事:孔子與顏淵

顏回字子淵,魯國人。在眾多弟子中,顏淵是孔子最為欣賞的一個,認為他好學而不違仁,最有可能繼承自己的理想。

孔子說:「顏淵這個人,他能夠保持三個月不違背仁之道,其餘的弟子能保持幾天乃至一月,也就到頭了。」「顏淵真是個賢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飯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簡陋的巷子里,若是別人發愁還顧不過來,顏淵卻依然能保持快樂的心態。顏淵真是個賢人啊!」

孔子覺的,自己與顏淵之間最能夠產生共鳴。他說:「告訴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踐行,也只有顏淵能做到吧!」「顏淵,他對我的話,可以說無不會然於心,因心領神會而欣喜呀!」

孔子對顏淵說:「受人重用就出來做官,沒人重用就隱居藏善,只有我們兩個能夠這樣吧!」

顏淵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他也沒有問難的話,好象很傻的樣子。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為舉止,發現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

孔子問子貢:「你覺的你和顏淵誰更有才能?」子貢回答:「我哪敢跟顏淵相比。顏淵那個人,聽到一個道理,他就能發揚出十個來;我聽到一個道理,能發揚出兩個罷了。」孔子說:「是不如顏淵啊。我也認為你不如顏淵。」

顏淵體弱多病,二十九歲頭發就白了,三十二歲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聲嘆道:「啊!老天要讓我的理想不能傳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傳下去啊!」孔子因為顏淵之死,哭的非常傷心。

弟子們說:「老師太悲傷了。」孔子說:「太悲傷了嗎?不為這樣的人悲傷,還為誰悲傷呢?」

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弟子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淵的弟子,最為好學,不遷怒於他人他事,不犯與過去同樣的錯誤。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就沒有了,沒有聽說有這樣好學的人。」

顏淵早死,孔子一直為他惋惜,說:「真可惜啊!我看到顏淵進步,而沒有看到他止步。」孔子認為顏淵若不早死,一定會成為更了不起的人。

8. 孔子誤會顏回的故事出自哪裡原文是什麼

相關資料: 1、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2、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齋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觀之,不悅,以為竊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孔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語》卷五「困厄」第二十)

9. 「孔子誤會顏回」的故事的文言文

1、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2、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齋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觀之,不悅,以為竊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孔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10. 孔子誤會顏回的故事出自哪裡原文是什麼

相關資料:1、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2、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齋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觀之,不悅,以為竊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孔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語》卷五「困厄」第二十)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