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孔子的故事書徵文500字

孔子的故事書徵文5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16 03:29:30

A. 我要關於孔子的故事,5~600字就行。

後生可畏

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 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 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 出來,也不給准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 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 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 起,於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 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 呀!」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升堂入室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辦學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個。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筆直的竹桿,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 讀書干什麼。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 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裡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 仗一樣充滿著殺氣。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 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為什麼要在我家裡彈瑟呢?」孔子的弟 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 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後,就對大 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他已 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孔子的故事

B.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500字左右……( ̄∇ ̄)

孔子有個徒弟,他叫鑽子

C. 介紹孔子的作文500字怎麼寫

介紹孔子的作文500字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沖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里,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篇二:介紹孔子的作文500字
孔子,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歲是父親離世,十七歲時母親又離開人間,但他沒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憑著他受到的教育,開辦私塾,把自己學到的和積累的知識教給他的學生,被他所教育過的學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費教育他們,讓他們也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孔子的品行優良,他根據學生的性格來不同的教育他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體現了他的謙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展現了他教育學生的方法。
不只是中國,其他國家的人也了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過多達三千名學生,而著名的就有七十幾個個,他是多麼無私。在國外,還創辦了許多孔子教育學校,這說明孔子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也很大,他是多麼偉大。他55歲時率弟子一起周遊其他列國,把自己的教學方法介紹給其他列國,可是他們一行人在周遊過程中多次被困遇險。
孔子把「任」和「義」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仁」可以將它理解為對人的關心,"義"則是道德,他講求學生道德好,對他人關心關愛,他的學生把他說的名言名句記錄下來,流傳至今,這些育人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值得老師學習。
孔子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動使他成為了風靡全球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國歷史上重重的畫上了一筆,在許多人的心上畫上了一筆。

D. 孔子故事(500)字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3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為之」, 這段故事雖無孔子,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E. 關於《走近孔子》的讀書徵文,500字左右,內容簡單些

坐在窗前,桌子上放著一杯熱茶,手中捧著一本書,這個有些詩意畫面經常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我是一個書蟲,深信著高爾基所說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認為一本好書就像是你的一個良師、一個益友,他開拓你的視野,增長你的智慧,洗滌你的心靈。我也喜歡把我所讀的好書跟所有同樣愛書的人分享!

最近讀了一本自認為很好的書—《於丹《論語》心得》,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就很喜歡於丹。看到她才知道原來講《論語》的不一定是老頭子,喜歡聽她講的《論語》,因為是那樣的與眾不同:沒有文鄒鄒的死板語言,有的只是生動的趣語。還記得於丹的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在我心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多麼精彩的一句話,還不成熟的我不太理解這句話,可讀完這本書,我認為孔子是灰色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普通的,貼近人心的。我們不需要仰望他,只需平視。

之所以買這本書,一是因為於丹,二是因為孔子。孔子是家喻戶曉的,自上學前我就對他有一定的了解,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自己,就是「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另一方面從「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可以看出他不求富貴,只求道義,他認為行義是最重要的;同時孔子生性正直,老子曾這樣評價他:「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他善良,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作為一名學者,他勤奮好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歷代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的人們不再關注於古典,他們更關注時尚的、新潮的語言,這難道不是人類一種變相的落後嗎?正是因為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化,才使現在的人們少了一些純真,少了一些真誠

我也許就是同學所說的落伍的人吧,但是不知怎的,我對那些時尚的東西總是沒什麼興趣,我可能更中意於古典的東西吧!其實誰說少年不能讀《論語》,論語是我道德品質的教材,論語所代表的思想其實也是儒家的主張,從古至今,儒家思想一直是歷史的主流,最早是漢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近代則是,中國在各國所設立的孔子學院,論語是中國的一個標志,孔子是中國人的典範。

作為一名新中國的少年,我應該向孔子學習,學習他的精神—不求名利,樂於助人,勤奮好學,正直,力爭成為第二個孔子!

輕輕地合上書,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的依然是孔子的形象和語言,睜開眼時忽然發現窗外不知何時下起了細雨,論語何嘗不是著春雨呢,滋潤著我們的心靈。

F. 關於孔子的故事600字

後生可畏

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 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 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 出來,也不給准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 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 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 起,於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 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 呀!」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升堂入室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辦學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個。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筆直的竹桿,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 讀書干什麼。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 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裡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 仗一樣充滿著殺氣。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 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為什麼要在我家裡彈瑟呢?」孔子的弟 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 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後,就對大 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他已 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孔子的故事

G. 關於孔子的故事,湊足500字。

孔子師項橐
正在周遊列國的孔子,猛然看見一個小孩蹲在路中間玩,駕車的子路就大聲吆喝:「閃開!閃開!」這就是項橐,他若無其事,照樣玩他的。孔子下車問:「你這小孩子怎麼不讓路?」項橐說:「城躲馬?還是馬躲城?」孔子一時語塞,弟子們也啞口無言。只好繞「城」而過。孔子斷定這個小孩就是神童項橐。這地方無論是民宅還是店家,都種秋齊棘子當院牆。孔子進店沒注意,袍子被棘子掛破了。一個弟子很惱火,便對圍觀的人有所指的說:「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長刺,大了更惡,實乃無用之材。」項橐也在其中,一聽便知弦外有音,就問:「先生們,什麼是『有用之材』?」 孔子說:「諸木之中,唯有四季長青的松柏最好。」項橐接著問:「松柏確實是有用之材,你能說出松柏為什麼四季長青嗎?」孔子說:「因為松柏木質硬,無孔、心紅。」項橐接著又問:「那竹子可是心白有孔,為什麼也四季長青?」孔子無言以對。第二天一早,孔子項橐和另一個小孩兒正在池塘邊爭執著什麼。於是孔子便湊了過去,只見兩個小孩兒爭得面紅耳赤。那個小孩兒指著太陽說:「你看!你看!早晨它像車輪子,中午就像個盤盂,這不是早晨離我們近,中午離我們遠嗎?」項橐說:「離我們近必定曬人厲害,可早晨雖大,反而滄滄涼涼,但到了中午卻像火盆烤人,開水燙人呢?」正當二人相持不下,見孔子來到,便請教孔子。孔子哼哼啊啊也沒說出個所以然。這時,有群鵝在池塘哇哇叫著戲水。項橐就問孔子:「鵝的叫聲為什麼這樣大?」孔子說:「因為它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孔子又吱吱嗚嗚了。項橐誠懇地說:「人們都說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倫綱常,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聖人,怎麼這些事不給俺講清楚呢?」孔子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

H. 作文孔子給我的啟示五百字

孔子,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歲是父親離世,十七歲時母親又離開人間,但他沒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憑著他受到的教育,開辦私塾,把自己學到的和積累的知識教給他的學生,被他所教育過的學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他免費教育他們,讓他們也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孔子的品行優良,他根據學生的性格來不同的教育他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體現了他的謙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展現了他教育學生的方法。
不只是中國,其他國家的人也了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過多達三千名學生,而著名的就有七十幾個個,他是多麼無私。在國外,還創辦了許多孔子教育學校,這說明孔子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也很大,他是多麼偉大。他55歲時率弟子一起周遊其他列國,把自己的教學方法介紹給其他列國,可是他們一行人在周遊過程中多次被困遇險。
孔子把「任」和「義」視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仁」可以將它理解為對人的關心,"義"則是道德,他講求學生道德好,對他人關心關愛,他的學生把他說的名言名句記錄下來,流傳至今,這些育人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值得老師學習。
孔子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動使他成為了風靡全球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國歷史上重重的畫上了一筆,在許多人的心上畫上了一筆。

I. 孔子讀書的故事

1、誨人不倦

孔子一輩子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教書,他教導過許多學生,號稱「孔門學生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一位良師,他講課時總是力求把要點講清楚,讓每個學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於啟發,他總是耐心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

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學生的特長都開發出來。因此,孔子的學生思想都很活躍,而且許多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顏回、子路等學生,在當時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於孔子學問高深,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後人才把他尊稱為「孔聖人」。

2、以漁夫為師

一天,孔子與眾學生在樹林里休息,孔子彈琴自樂。附近河岸邊的船上有個老漁夫,他問孔子的學生:「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子貢說:「他就是以仁義、忠心而聞名的孔聖人啊。」漁夫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啊。」

孔子聽到後,立刻走到漁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說:「我從小就開始求學,現在都69歲了,還沒聽過如此高深的教導,因此來向您請教。」漁夫毫不客氣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孔子聽了很受啟發,不斷地點頭。最後,孔子謙卑地對漁夫說:「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運,我願意做你的學生。」

3、不恥下問

生於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學問淵博,有學生三千,在當時便被人們尊奉為「聖人」。當時的人,從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國君,有什麼不懂的問題都喜歡向孔子請教,在他們眼中,孔子可以稱得上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

然而,孔子並沒有因為眾人的推崇而驕傲自滿,他總是認為「三個人在一起走路,總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因而愈加謙虛謹慎。有一天,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的祭祖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別人詢問祭祖典禮的事,幾乎把每個細節都問到了。

當時人有譏笑他說:「誰說『鄒人之子』(孔子的父親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把孔子稱為『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他來到太廟還不是什麼事都要向別人詢問~」孔子聽了那人的譏諷,一點也沒有感到羞恥,反而微笑著回答道:「我對於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會向別人虛心請教。

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卻假裝知道,而恥於向別人請教,那我就永遠不會懂得禮儀了。」孔子為了增長學問和見識,曾向許多人拜師學習。他向郯子請教過官名,向萇弘學習過音律,跟師襄學習過操琴,還向老子請教過《周禮》中的有關道理。

在當時,郯子、萇弘、師襄這些人的名聲都遠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舊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學問日益精進,成為一位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儒學大師。當時,衛國有一個大夫名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又非常謙虛,深受衛國國君的尊敬。

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那種勤奮好學、謙虛謹慎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有一天,在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

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有很多,憑什麼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呢,」孔子聽了微笑著說:「孔圉勤奮好學,頭腦聰明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向別人請教,即使對方的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也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

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是十分恰當的。」經過孔子的一番解釋,子貢終於心服口服了。

4、請教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息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5、韋編三絕

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從十五歲開始,孔子便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得到處找人請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問,不管什麼人他都可以拜為老師。他請教過做官的人,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

教過白發蒼蒼的老人,也請教過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因為虛心好學,學無常師,三十歲時孔子便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 那時還沒有紙張,製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簽,颳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刻字,稱為「竹簡」。

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寫成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後,再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由於一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

所以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沉重。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讀了一遍,還只是基本了解它的內容。

接著,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後,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同時也為了給學生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易經》。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

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讓人感動。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經》的文字與內容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