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故事
⑴ 科學小故事
1、愛因斯坦改國籍的故事
在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天德皇軍隊通過慕尼黑的市街。好奇的人們都湧向窗前喝彩助興,小孩子們則為士兵發亮的頭盔和整齊的腳步而嚮往。
但愛因斯坦卻恐懼得躲了起來,他既瞧不起又害怕這些「打仗的妖怪」,並要求他的母親把他帶到自己永遠也不會變成這種妖怪的國土去。
中學時愛因斯坦放棄了德國國籍,可他並不申請加入義大利國籍。他要做一個不要任何依附的世界公民,大戰過後,愛因斯坦試圖在現實的基礎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的夢想,並且在「敵國」里作了一連串「和平」演說。
德國右翼刺客們的黑名單上也出現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懸賞兩萬馬克要他的人頭。為了使自己與這個世界保持「和諧」,愛因斯坦不得不從義大利遷到荷蘭。
又從荷蘭遷居美國,而且加入了美國國籍。他認為,在美國這個國度里,各階級的人們都能在勉強過得去的友誼中生存下去。
2、祖沖之刻苦求精
在祖沖之那個時代,算盤還未出現,人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叫算籌,它是 一根根幾寸長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鐵、玉等各種材料製成。
通過對算籌的不同擺法,來表示各種數目,叫做籌演算法。如果計算數字的位數越多,所需要擺放的面積就越大。
用算籌來計算不象用筆,筆算可以留在 紙上,而籌算每計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擺動以進行新的計算;只能用筆記下計算結果,而無法得到較為直觀的圖形與算式。
因此只要一有差錯,比如算籌被碰偏了或者計算中出現了錯誤,就只能從頭開始。
祖沖之為求得圓周率的精準數值,就需要對九位有效數字的小數進行加、減、乘、除和開方運算等十多個步驟的計算,而每個步驟都要反復進行十幾次,開方運算有 50 次,最後計算出的數字達到小數點後十六、七位。
3、沈括獨具慧眼
據《夢溪筆談》記載,沈括在開封相國寺見到高益的一幅壁畫,內容為樂工同奏,很有意境。但人們都詬病彈琵琶的樂工撥錯了弦,管樂吹奏的都是「四」字音,在琵琶的上弦,但畫上撥的卻是下弦。
沈括經過仔細觀察後,認為高益畫的沒錯。他指出,弦樂跟管樂不同,演奏管樂時,手指按在什麼音,就發什麼音,是同時的;琵琶則不同,只有當手指撥弦之後,才會發音,動作是早於聲音的。
正因為這樣,彈琵琶的樂工的手指不在「四」字音的上弦,而在下弦。足見畫家布置巧妙,匠心獨運。
4、達芬奇完成《基督受洗》
達·芬奇的老師韋羅基奧受聖薩爾賓諾教堂的委託繪制《基督受洗》,全畫的人物雖已畫完,但是還剩下背景沒有畫,教堂一再催促,限定韋羅基奧必須在復活節前交畫。
這時離復活節僅七天了,可是韋羅基奧又不願敷衍了事,他決定帶著達·芬奇去希莫尼湖寫生,然後再畫背景。不料途中遇暴雨,韋羅基奧受寒感冒,高燒不止。
由於任務緊迫,韋羅基奧只好命達·芬奇來畫背景。達·芬奇趕回佛羅倫薩,反復琢磨體會老師的創作意圖,模仿老師的畫風,經過一天的辛勤勞動,終於完成了全畫。第二天早晨,當達·芬奇揭開畫布時,他驚呆了。
原來,老師以達·芬奇作模特兒畫的天使形象竟被嫉妒成性的師兄們刮掉了。他感到事態非常嚴重,時間又緊迫,他下定決心不辜負老師的委託,為了維護老師的榮譽,自己動手來補畫這個天使。
他找出老師原稿,以自己為模特兒,對著鏡子,重畫天使。韋羅基奧康復歸來,看到畫作時,激動萬分,他伸出雙手緊緊抱住達·芬奇的肩膀興奮地說:「它是如此的完美,看來我以後只能去拿雕刻刀了。」從此達·芬奇聲名鵲起,成為佛羅倫薩有名的畫家了。
5、牛頓煮懷表
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我出去買東西,請您自己煮個雞蛋吃吧,水已經在燒了!」
正在聚精會神地計算的牛頓,頭也不抬地「嗯」了一聲。老保姆回來以後問牛頓煮了雞蛋沒有,牛頓頭也沒抬地說:「煮了!」
老太太掀開鍋蓋一看,驚呆了:鍋里居然煮了一塊懷表,雞蛋卻還在原地放著。原來牛頓忙於計算,胡亂把懷表扔到了鍋里。
⑵ 一個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故事(100字左右)
義大利著名的物理、天文學家伽利略是一個勤於思考的人。伽利略是個天回主教徒,有一天,他到比答薩教堂去做禮拜,突然,一陣風吹來,使吊燈不停地在半空擺動,這時伽利略發現,不論吊燈擺動的副度是大還是小,它們擺動的時間總是相等的。又一陣風吹來,伽利略驚奇的發現:吊燈的擺動與擺動的幅度大小無關。伽利略回到家找來一根繩子,吊上重物,變換著方式,讓它擺動。於是,他再次發現: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跟所物體的重量沒有關系,而和擺長有關系。
⑶ 關於科學研究的小故事,急急!!!短一點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版離開德國才可以不權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⑷ 科學家的探究故事(簡短)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 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製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這里來!」 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
義大利著名的物理、天文學家伽利略是一個勤於思考的人。伽利略是個天主教徒,有一天,他到比薩教堂去做禮拜,突然,一陣風吹來,使吊燈不停地在半空擺動,這時伽利略發現,不論吊燈擺動的副度是大還是小,它們擺動的時間總是相等的。又一陣風吹來,伽利略驚奇的發現:吊燈的擺動與擺動的幅度大小無關。伽利略回到家找來一根繩子,吊上重物,變換著方式,讓它擺動。於是,他再次發現: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跟所物體的重量沒有關系,而和擺長有關系。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並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種病毒病,但從科學實踐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質經過反復傳代和乾燥,會減少其毒性。他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注射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裡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後,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後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
荷蘭有位名叫楊瑞恩的眼鏡匠,每天都忙著磨鏡片。有一天,調皮的孩子們把磨好的鏡片帶到二樓去玩。有個孩子把兩片鏡片疊起來看東西,驚奇地大叫著: 「多奇怪呀,那麼遠的鍾樓怎麼跑到眼前來了?」孩子們輪流看著,一個個都驚奇地叫起來。楊瑞恩聽到孩子們的叫嚷,跑到樓上來,拿過重疊的鏡片一看,頓時驚呆了:明明是在遠處的鍾樓,怎麼會一下子跑過來了呢?孩子們的意外發現,引起了楊瑞恩的研究興趣。經過不斷的鑽研和改進,他終於發明瞭望遠鏡。
⑸ 科學家專心科學研究的小故事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內來服兵役。由於容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⑹ 關於著名科學家科研的故事有哪些
愛迪生小時候熱愛大自然。7歲時被媽媽送到了學校。從此,愛迪生每天都要端坐在教室聽恩格爾老師講1加1等於2,或者說2等於1加1。愛迪生開始在課堂上琢磨其他的事,例如他想:既然摩擦動物的毛可以生電,那麼,如果把電線接在貓身上,再用力摩擦貓的毛是不是可以發電?恩格爾老師最煩上課時精神不集中的學生,於是他經常呵斥愛迪生,愛迪生的學習成績成了全班倒數第一。更讓恩格爾老師惱怒的是,愛迪生還愛冷不防地問些令人難以回答的稀奇古怪的問題。為此老師跟家長說這個學生跟不上學習,令家長將孩子領走。愛迪生的媽媽說:「據我觀察,愛迪生還算聰明……」恩格爾反駁道:「不不不,他總考全班倒數第一!並總提荒唐古怪的問題,例如他問:『老師,為什麼 2加2等於4?』等於4就是等於4,這還要問嗎?」媽媽不以為然地說:「恩格爾老師,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算荒唐的問題巴!當牛頓發現一個蘋果掉下來,提出了個問題:蘋果為什麼往下掉而不往天上掉?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荒誕的問題,卻成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第一步。我們能說,牛頓不該提出這樣的發問嗎?」
恩格爾一時不好回答,可他還是堅持己見,邊敲著桌子邊說:「牛頓是誰,您的孩子又是誰,能相提並論嗎?」
愛迪生一生中惟一正規的教育就這樣結束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愛迪生對媽媽說了一句心裡想了很久的話:「媽媽,長大後我要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發明家!」
陳景潤-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陳景潤(1933-1996)福建福州人,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50年代對高斯圓內格點、球內格點、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作了重要改進。60年代以來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證明了命題「1+2」,將200多年來人們未能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這一結果被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其後又對此作了改進,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深受稱贊。
陳景潤是世界著名解析數論學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 ·威爾(A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陳景潤於1978年和1982年兩次收到國際數學家大會請他作45分鍾報告的邀請。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他所取得的成績,他所贏得的殊榮,為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樹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幟,輝映三山五嶽,召喚著億萬的青少年奮發向前。
陳景潤共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著名地質學家——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蒙古族。黃岡(今團風)縣回龍山香爐灣人。著名地質學家。1902年入武昌高等小學堂,1904年選送日本弘文學院留學,1906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0年回國,次年被清廷授予「工科進士」。不久參加武昌起義,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13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采礦和地質,1918年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
192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次年任北大地質系主任,率學生在河北、山西實習時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遣跡。1922年被選為中國地質研究所所長,1929年被英國倫敦地質學會選為國外會員,任中國地質學會會長。1930年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1931年被伯明翰大學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34年應邀赴英國伯明斡、劍橋等大學講學,1936年回國,繼續進行地質考察研究工作。1946年獲挪威奧斯陸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赴英國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年會,在得知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後,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輾轉回到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學會副會長兼國立京師圖書館副館長。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質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等職。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二至第四屆副主席,中共九大中央委員。在古生物蜓科分類方面有重大貢獻,在冰川學方面確定了中國數次冰川時期的活動證據,特別是奠定了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基礎。在地質學理論上創立了地質力學,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指出我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兩湖地區蘊藏在豐富的石油,為我國石油資源的開發作出了貢獻。晚年對地震地質和開發利用地下熱能等新領域進行了有成效的研究。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
陳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於浙江嘉興.少年時就喜愛數學,覺得數學既有趣又較容易,並且喜歡獨立思考,自主發展,常常「自己主動去看書,不是老師指定什麼參考書才去看」.陳省身1927年進入南開大學數學系,該系的姜立夫教授對陳省身影響很大.在南開大學學習期間,他還為姜立夫當助教.1930年畢業於南開大學,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成為中國國內最早的數學研究生之一.在孫光遠博士指導下,發表了第—篇研究論文,內容是關於射影微分幾何的.1932年4月應邀來華講學的漢堡大學教授布拉希克對陳省身影響也不小,使他確定了以微分幾何為以後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同年,得到漢堡大學的獎學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漢堡大學數學系留學.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嘉當方法在微分幾何中的應用.1936年獲得博士學位.從漢堡大學畢業之後,他來到巴黎.1936年至1937年間在法國幾何學大師E·嘉當那裡從事研究.E·嘉當每兩個星期約陳省身去他家裡談一次,每次一小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大師面對面的指導,使陳省身學到了老師的數學語言及思維方式,終身受益.陳省身數十年後回憶這段緊張而愉快的時光時說,「年輕人做學問應該去找這方面最好的人」.
陳省身先後擔任我國西南聯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研究員,芝加哥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終身教授等,是美國國家數學研究所、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的創始所長.陳省身的數學工作范圍極廣,包括微分幾何、拓撲學、微分方程、代數、幾何、李群和幾何學等多方面.他是創立現代微分幾何學的大師.早在40年代,他結合微分幾何與拓撲學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內一般形式和埃爾米特流形的示性類論.他首次應用纖維叢概念於微分幾何的研究,引進了後來通稱的陳氏示性類(簡稱陳類).為大范圍微分幾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遠遠超過微分幾何與拓撲學的范圍,成為整個現代數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陳省身還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他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獲得了許多榮譽和獎勵,例如1975年獲美國總統頒發的美國國家科學獎,1983年獲美國數學會「全體成就」靳蒂爾獎,1984年獲沃爾夫獎.中國數學會在1985年通過決議.設立陳省身數學獎.他是有史以來惟一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沃爾夫獎」的華人,被稱為「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被國際數學界尊為「微分幾何之父」.韋伊曾說,「我相信未來的微分幾何學史一定會認為他是嘉當的繼承人」.
菲爾茲獎得主、華人數學家丘成桐這樣評價他的老師:「陳省身是世界上領先的數學家……沒有什麼障礙可以阻止一個中國人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
2004年11月2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討論通過,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發布第52733號《小行星公報》通知國際社會,將一顆永久編號為1998CS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陳省身星」,以表彰他對全人類的貢獻.
卓越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竺可楨
竺可楨於1890年出生在東關鎮一個普通家庭里。他的大哥是一位從事語文教學的秀才。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從小就在私塾里讀書,學習十分勤苦。中學階段,讀書於上海澄衷學堂和復旦公學,後到唐山路礦學堂讀書。由於他學習努力,成績卓著,五次考試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公費留學生,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學習農學。後又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專攻氣象。哈佛大學求實崇新、自由探討的學風,給他深刻影響。1918年他以台風研究的優秀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時年28歲。他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回到了祖國,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0年他受聘擔任南京高師地學教授,次年,學校改稱東南大學,在竺可楨主持下,建立了地學系,下設地理、氣象、地質、礦物四個專業,並新任系主任。這是我國高校建立地學系之始。1927年學校又改名中央大學。在此期間,他一面擔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學通論。氣候學,氣象學等課程,培養了我國第一批氣象學和地理學研究及教育人才。張寶堃、呂炯、黃廈千、沈孝凰、胡煥庸等,都是這個時期培養出來的優秀學者。他還積極參加中國科學社,做了大量宣傳工作。
竺可楨於1956年領導創建了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並一直兼任主任職務。他多次指出:要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發展國民經濟,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綜合考察工作。綜合考察應為國家和地方編制國民經濟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其任務首先是調查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徵與數量、質量,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的科學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國家之所急,積極投身於海南島、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以發展橡膠為目的的地理調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組織籌建了西藏工作隊。為治理黃河,他主持組織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此後,中科院專門成立了綜合考察委員會,組織開展了四項重大考察任務。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橫斷山區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地區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熱帶地區特種生物資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資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僅 1956—1957年兩年間,就先後建立了6個綜合考察隊。它們是:黑龍江綜合考察隊,新疆綜合考察隊,華南與雲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長江、黃河流域土壤調查隊,柴達木鹽湖科學考察隊等。此外,還組織了治沙考察隊,南水北調考察隊等。到他去世時為止,在他領導下,中科院先後組織了25年規模不同的綜合考察隊,參加工作的達100多個單位,1萬多人次。積累了大批珍貴資料,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
竺可楨在氣象氣候學研究中的成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他早年就從事台風和東亞季風的研究,在氣候變遷領域的研究中,更有著卓越的貢獻。他持之以恆,鍥而不舍,數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經、史、子、集,及中外文獻,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1961年他撰寫了《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72年他又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等學術論文。前者依據北冰洋海冰衰減、蘇聯凍土帶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後退、海面上升等有關文獻資料記述的地理現象,證明了二十世紀氣候逐步轉暖,並由此追溯了歷史時期和第四紀世界氣候、各國水旱寒暖轉變波動的歷程,發現十七世紀後半期長江下游的寒冷時期與西歐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後指出: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可能是引起氣候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而為歷史氣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論據。後一篇論文,可說是他數十年深入研究歷史氣候的心血的結晶,是一項震動國內外的重大學術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國古代典籍與方誌的記載,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觀測和儀器記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文章指出:從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的二千年間,黃河流域的年平均溫度大致比現在高2℃,一月溫度約3—5℃;此後的一系列冷暖變動,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歷時約400年至800年;歷史上的幾次低溫出現於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為50—100年的小循不,溫度變動的幅度0.5—1℃;氣候的歷史波動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時期,似乎都是先從東亞太平洋沿岸出現,而後波及歐洲與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變動的原因主要受太陽輻射的控制,小變動的原則與大氣環流活動有關。這項研究,博大精深,嚴謹縝密,為學術界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贊揚。我國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每讀一遍使我覺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為多年所少見的作品,理應側身於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
毛澤東讀了竺可楨的文章後很高興,邀他到中南海面談,幽默地說:「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來了!」 竺可楨從青少年時代起,就確立了以「科學救國」的志向。留學回國後,他看到中國沒有自己的氣象站,氣象預報和資料竟由各列強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氣象圖,乃一國政府之事,而勞外國教會之代謀亦大可恥也。」在抗戰爆發前的十餘年間,他靠著水滴石穿的韌勁,不辭辛勞在全國各地建立了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觀測站,初步奠定了中國自己的氣象觀測網。 此間,國內新軍閥混戰不息,南京政府和各省當局沒有多少心思用於建設,竺可楨卻在兵荒馬亂中奔走。建立氣象站的艱難確非和平時期的人們所能想像。在此過程中,他又同帝國主義者的控制圖謀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竺可幀堅持全國所有氣象電報都由中央氣象台集中廣播,並改原先用英國殖民者規定的英制記錄為國際通用標准。1937年,竺可幀去香港出席遠東氣象會議,港督安排晚宴時竟然把中國代表排在末尾。竺可幀認為這是故意損害中國國格,絕不能容忍,便與另外兩名中國代表一起憤然離席以示抗議。 全國解放後,竺可楨以很大精力關注中國的農業生產,想方設法利用氣象學知識增加糧食產量。1964年,他寫了一篇重要論文《論我國氣候的特點及其與糧食生產的關系》,其中分析了光、溫度、降雨對糧食的影響,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的許多設想。毛澤東看到此文非常高興,專門請竺可楨到中南海面談,對他說:「你的文章寫得好啊!我們有個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彌補了八字憲法的不足。」竺可楨回答:「天有不測風雲,不大好管呢!」毛澤東幽默地說:「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來了!」 現存的竺可楨日記從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連續38年一天未斷,共計8O0多萬字。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 在科學研究中,竺可幀一絲不苟,喜歡事事躬親。抗戰期間,浙江大學幾次遷移。雖條件極其艱苦,每到一地竺可幀總不忘收集資料,開展科研。學生們都知道,竺校長隨身總帶著四件寶:照相機、高度表、氣溫表和羅盤。他71歲時,還參加了南水北調考察隊,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壩高原,下到險峻的雅礱江峽谷。他嚴謹的學風,深受廣大學者推崇。 竺可楨自幼秉性溫和,做事勤勤懇懇,有一種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和韌勁。他年輕時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種外語。解放後,年過六十的竺可楨根據工作需要又開始學習俄語,一直堅持到70歲,終於能閱讀俄文資料。 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開始,竺可楨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其中又主要記錄了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由於戰亂,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記,共計38年37天,其間竟然一天未斷!這些日記頁頁蠅頭小楷,一筆不苟,共計800多萬字,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在日記本上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數據。 1972年增補、修訂了《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一文,基本上解決了國際上100多年的爭論,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他的事例已被選入小學課本。
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牛頓
1643年1月4日,艾薩克•牛頓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鄉下的一個小村落埃爾斯索普村的埃爾斯索普庄園。牛頓在科學方法論上的貢獻正如他在物理學特別是力學中的貢獻一樣,不只是創立了某一種或兩種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論體系,提出了幾條方法論原理。在牛頓《原理》一書中集中體現了以下幾種科學方法:
①實驗——理論——應用的方法。牛頓在《原理》序言中說:「哲學的全部任務看來就在於從各種運動現象來研究各種自然之力,而後用這些方去論證其他的現象。」科學史家 I.B.Cohen正確地指出,牛頓「主要是將實際世界與其簡化數學表示反復加以比較」。牛頓是從事實驗和歸納實際材料的巨匠,也是將其理論應用於天體、流體、引力等實際問題的能手。
②分析——綜合方法。分析是從整體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觀點),綜合是從部分到整體(如積分,也包括天與地的綜合、三條運動定律的建立等)。牛頓在《原理》中說過:「在自然科學里,應該像在數學里一樣,在研究困難的事物時,總是應當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後才用綜合的方法……。一般地說,從結果到原因,從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論證到最普遍的原因為止,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綜合的方法則假定原因已找到,並且已經把它們定為原理,再用這些原理去解釋由它們發生的現象,並證明這些解釋的正確性」。
③歸納——演繹方法。上述分析一綜合法與歸納一演繹法是相互結合的。牛頓從觀察和實驗出發。「用歸納法去從中作出普通的結論」,即得到概念和規律,然後用演繹法推演出種種結論,再通過實驗加以檢驗、解釋和預測,這些預言的大部分都在後來得到證實。當時牛頓表述的定律他稱為公理,即表明由歸納法得出的普遍結論,又可用演繹法去推演出其他結論。
④物理——數學方法。牛頓將物理學范圍中的概念和定律都「盡量用數學演出」。愛因斯坦說:「牛頓才第一個成功地找到了一個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礎,從這個基礎出發他用數學的思維,邏輯地、定量地演繹出范圍很廣的現象並且同經驗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滿足近代物理學家對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頓最偉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頓把他的書稱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正好說明這一點。
牛頓的方法論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學中的推理法則」中的四條法則中,此處不再轉引。概括起來,可以稱之為簡單性原理(法則1),因果性原理(法則2),普遍性原理(法則3),否證法原理(法則4,無反例證明者即成立)。有人還主張把牛頓在下一段話的思想稱之為結構性原理:「自然哲學的目的在於發現自然界的結構的作用,並且盡可能把它們歸結為一些普遍的法規和一般的定律——用觀察和實驗來建立這些法則,從而導出事物的原因和結果」。
牛頓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體系被愛因斯坦贊為「理論物理學領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綱領」。這是一個指引著一代一代科學工作者前進的開放的綱領。但牛頓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不可避免地有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和不徹底性,這是科學處於幼年時代的最高成就。牛頓當時只對物質最簡單的機械運動作了初步系統研究,並且把時空、物質絕對化,企圖把粒子說外推到一切領域(如連他自己也不能解釋他所發現的「牛頓環」),這些都是他的致命傷。牛頓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機械的」時,提出了「這些事情都是這樣地井井有條……是否好像有一位……無所不在的上帝」的問題,(《光學》,疑問29),並長期轉到神學的「科學」研究中,費了大量精力。但是,牛頓的歷史局限性和他的歷史成就一樣,都是啟迪後人不斷前進的教材。
名言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如何看我,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僅僅是一個在海邊嬉戲的頑童,為時不時發現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愛的貝殼而歡喜,可與此同時對我面前的偉大的真理的海洋熟視無睹。
「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我,但我自己以為我不過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發現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塊卵石或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至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自然和自然律隱沒在黑暗中;神說,讓牛頓去吧!萬物遂成光明。」
「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遠征。」
「你該將名譽作為你最高人格的標志。」
⑺ 著名科學家研究科學時的故事梗概
愛迪生小時候熱愛大自然。7歲時被媽媽送到了學校。從此,愛迪生每天都要端坐在教室聽恩格爾老師講1加1等於2,或者說2等於1加1。愛迪生開始在課堂上琢磨其他的事,例如他想:既然摩擦動物的毛可以生電,那麼,如果把電線接在貓身上,再用力摩擦貓的毛是不是可以發電?恩格爾老師最煩上課時精神不集中的學生,於是他經常呵斥愛迪生,愛迪生的學習成績成了全班倒數第一。更讓恩格爾老師惱怒的是,愛迪生還愛冷不防地問些令人難以回答的稀奇古怪的問題。為此老師跟家長說這個學生跟不上學習,令家長將孩子領走。愛迪生的媽媽說:「據我觀察,愛迪生還算聰明……」恩格爾反駁道:「不不不,他總考全班倒數第一!並總提荒唐古怪的問題,例如他問:『老師,為什麼 2加2等於4?』等於4就是等於4,這還要問嗎?」媽媽不以為然地說:「恩格爾老師,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算荒唐的問題巴!當牛頓發現一個蘋果掉下來,提出了個問題:蘋果為什麼往下掉而不往天上掉?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荒誕的問題,卻成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第一步。我們能說,牛頓不該提出這樣的發問嗎?」
恩格爾一時不好回答,可他還是堅持己見,邊敲著桌子邊說:「牛頓是誰,您的孩子又是誰,能相提並論嗎?」
愛迪生一生中惟一正規的教育就這樣結束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愛迪生對媽媽說了一句心裡想了很久的話:「媽媽,長大後我要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