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科學家名人小故事

科學家名人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5 22:11:59

❶ 科學家的一些名人故事

電報、電話、電燈,這些東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看來是多麼的普通和司空見慣,誰也不會因此而驚奇。可是你知道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人們是多麼的至關重要和欣喜若狂嗎?人類因此而記住了它們的發明者——愛迪生。
被人們稱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他的一生,僅是在專利局登記過的發明就有1328種。一個只讀過三個月書人,怎麼會有這么多發明創造呢?我想,如果你聽說過「愛迪生孵小雞」的故事,就一定會明白,他的成功源於強烈的好奇心。
1847年,愛迪生降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米蘭市的一個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時候,愛迪生就顯露出了極強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兒問個不停,非要問出個子丑寅卯來。
一天,他指著正在孵蛋的母雞問媽媽:「母雞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幹嘛呀?」媽媽說:「哦,那是在孵小雞呢!」下午,愛迪生突然不見了,家裡人急得四處尋找,終於在雞窩里找到了他。原來,他正蹲在雞窩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雞蛋孵小雞呢!父母看了以後,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來,又是給他洗臉,又是給他洗衣服。還有一次,他看見鳥兒在天空中自由飛翔,就想:既然鳥能飛,人為什麼不能飛呢?於是,他找來一種葯粉給小夥伴吃,為了讓小夥伴飛上天空去。結果,小夥伴差點兒喪命,愛迪生也被父親狠揍了一頓。
好不容易,愛迪生長到了8歲,父母把他送進了一所鄉村小學讀書,以為從此以後他能安安份份上學了。誰知,他仍然愛追根問底,經常把教師問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術課,教師在黑板上寫下了「2+2=4」,愛迪生馬上站起來問:「老師,2加2為什麼等於4呢?」這個問題把老師問住了,他認為愛迪生是個搗蛋鬼,專門和老師鬧別扭,於是,在上了三個月的課以後,愛迪生就被老師趕回家了。
愛迪生的母親是位偉大的母親。她沒有因為獨生子被攆回來而責怪他,相反,他決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當她發現愛迪生好奇心重、對物理、化學特別感興趣時,就給他買了有關物理、化學實驗的書。愛迪生照著書本,獨自做起實驗來。可以說,這就是愛迪生搞科學發明的啟蒙教育。
長大了的愛迪生,學會了無線電收發報技術。他在斯特拉得福鐵路分局找到了一個夜班報務員工作。按規定,夜班報務員不管有事無事,到晚上九點後,每小時必須向車務主任發送一次訊號。愛迪生為了晚間休息好,白天能鑽研發明創造,就設計了一個電報機自動按時拍發訊號。這就是電報機的雛形。
沒過多久,他又對電報機進行了改進,經過多次試驗,一架新式的發報機試製成功了。愛迪生望著自己發明的機器,欣慰地笑了。
應該說,愛迪生的每一項發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緊緊相聯的。在他發明了電報之後,又開始搞電話實驗。他發現傳話器里的膜板能夠隨著說話聲音引起相應震動,就仔細觀察,並且在筆記本上做了詳細記錄。由此,一個「會說話的機器」做成了。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紛紛前來觀看,並稱他為「最偉大的發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個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決條件
不僅著名的科學家需要好奇心,我們普通人要學習知識、有所成就也需要好奇心。1991年7月,《光明日報》科技部曾對全國青少年科技小發明比賽中獲獎的118名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您的主要心理特徵」一欄里,92%的同學寫的是「好奇心強」。湖南零陵地區道縣一中的少年何驥,在一天到雞棚撿蛋的時候,禁不住好奇地想道:雞蛋到底為什麼一頭大一頭小呢?是大頭先出母體還是小頭先出母體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他每天一放學就立刻趕回家,蹲在雞棚旁靜靜地觀察,有時甚至連晚飯都忘了吃。兩個多月以後,何驥終於發現:雞蛋是大頭先出母體。為此,他寫了論文,得到許多生物學家的稱贊。他的發現,居然是鳥類文獻中還沒有記載過的新發現。
成才需要好奇心,但是有了好奇心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成才。要想有成就,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種子,沒有種子就長不出參天大樹,沒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種子播種在黑土裡以後,經過人們的澆灌、培育,會逐漸地破土而出,由小苗長成棟梁。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也一定能夠使你成為有用之才。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說:「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學離不開好奇。道理很簡單,只有好奇才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可怕的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正因為好奇心如此重要,所以,許多人都把好奇心稱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對於一個有志成才、渴望成功的少年來說,好奇心是最寶貴的。
無論是大發明家愛迪生的故事,還是小中學生何驥的故事,都向我們證明了一個真理:好奇心——發明家之心。
你渴望你的智慧之花早日綻開嗎?你渴望你的創造靈感早日到來嗎?那麼,就仔細地觀察生活吧!一個不熱愛生活、對周圍的一切都漠然視之的人是不會擁有一顆好奇之心的。如果你想在未來的人生舞台上做一顆明亮的星,就從現在開始邁出你成才的第一步——強化你的好奇心吧!

❷ 科學家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一 袁隆平——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獲得者。在國際上11次捧回大獎。獲得的「世界糧食獎」更是農業領域國際上的最高榮譽。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二 愛迪生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麼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❸ 科學家的小故事

牛頓

伊薩克·牛頓,是17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是人類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個科學巨人之一。他在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的貢獻,都是劃時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頓出生在英國一個叫烏爾斯索普的小村子裡,剛出生時極度衰弱,幾乎夭折。牛頓自幼喪父,與母相依為命。1661年,他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學習。
1665至1667年間,牛頓已在思考引力的問題。一天傍晚,他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他忽然想到:為什麼蘋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飛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和開普勒的三定律,進而思考:行星為何繞著太陽而不脫離?行星速度為何距太陽近就快,遠就慢?離太陽越遠的行星,為何運行周期就越長?牛頓認為它們的根本原因是太陽具有巨大無比的吸引力。

經過一系列的實驗、觀測和演算,牛頓發現太陽的引力與它巨大的質量密切相關。牛頓進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規律:凡物體都有吸引力;質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間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這就是經典力學中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根據牛頓的發現,可測定太陽和行星的質量,確定計算慧星軌道的法則,說明月亮和太陽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現象,並推導出克服地球引力、飛向太陽系和飛出太陽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們分別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並依次命名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牛頓不但驗證了前輩們的成果,而且為未來空間運載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確而權威的科學依據。

牛頓將其一生的成就寫在《自然哲學與數學原理》一書中。他發現了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創立了微積分數學。他後來在談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時說:「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頓於久病不醫中去世。據說在生命即將停止的時候,他的心情是坦盪而平靜的。英國詩人波普為他寫的碑銘說:「自然和自然的規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間;人帝說『讓牛頓降生』,使一切變得燦爛光明。」

❹ 著名科學家的小故事

科學家的故事

每個科學家都有他失敗的一面,現在,我就來看一看科學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義耳——懷疑派化學家

波義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於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個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個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時波義耳並不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不大喜歡熱鬧的游戲,但卻十分好學,喜歡靜靜地讀書思考。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學歐洲。在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寫的。

由於戰亂、父親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國隨姐姐居住在倫敦。在那裡開始學醫學和農業。學習中接觸了很多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很快成為一位訓練有素的化學實驗家,同時也成為一位有創造能力的理論家。在這期間,他同許多學者一起組織一個科學學會,進行每周一次的討論會,主要討論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在實驗室中遇到的問題。波義耳稱這個組織為「無形大學」。這個學會就是著名的以促進自然科學發展為宗旨的「皇家學會」的前身。波義耳是該學會的重要成員。由於學會的分會設在牛津,波義耳於1654年遷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並聘用了一些很有才華的學者作為助手,領導他們進行各種科學研究。他的許多科研成果是在這里取得的。那本劃時代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是在這里完成的。這本書以對話的體裁,寫四位哲學家在一起爭論問題,他們分別為懷疑派化學家、逍遙派化學家、醫葯化學家和哲學家。逍遙派化學家代表亞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說」觀點,醫葯化學家代表「三元素說」觀點,哲學家在爭論中保持中立。在這里,懷疑派化學家毫不畏懼地向歷史上權威的各種傳統學說提出挑戰,以明快和有力的論述批駁了許多舊觀念,提出新見解。該書曾廣泛流傳於歐洲大陸。

波義耳十分重視實驗研究。他認為只有實驗和觀察才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他總是通過嚴密的和科學的實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他對光的顏色、真空和空氣的彈性等進行研究,總結了波義耳氣體定律;在化學方面,他對酸、鹼和指示劑的研究,對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的探討,都頗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家。石蕊試液、石蕊試紙都是他發明的。他還是第一個為酸、鹼下了明確定義的化學家,並把物質分為酸、鹼、鹽三類。他創造了很多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與足量氨水形成銅氨絡離子)來檢驗銅鹽;利用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能產生白色沉澱來檢驗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這些發明富有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我們今天還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還在物質成分和純度的測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實驗。在1685年發表的《礦泉水的實驗研究史的簡單回顧》中描述了一套鑒定物質的方法,成為定性分析的先驅。

1668年,由於姐夫去世,他又遷居倫敦和姐姐住在一起,並在家的後院建立實驗室,繼續進行他的實驗工作。晚年波義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對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義耳因勞累而中風,之後的健康狀況時好時壞,當無法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時,他致力於整理他多年從實踐和推理中獲得的知識。只要身體稍感輕快,就去實驗室做他的實驗或撰寫論文,並以此為樂趣。1680年,他曾被推選為皇家學會的會長,但他謝絕接受這一榮譽。他雖出身貴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卻是在科學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從未結婚,用畢生精力從事對自然科學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這位曾為17世紀的化學科學奠定基礎的科學家在倫敦逝世。恩格斯曾對他作出最崇高的評價:「波義耳把化學確定為科學。」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氣體化學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國利茲,從小家境困難,由親戚撫養成人。175年進入神學院。畢業後大部分時間是做牧師,化學是他的業余愛好。他在化學、電學、自然哲學、神學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寫了許多自以為得意的神學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卻是他的科學著作。1764年他31歲時寫成《電學史》。當時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由於這部書的出版,1766年他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722年他39歲時,又寫成了一部《光學史》。也是18世紀後期的一本名著。當時,他在利茲一方面擔任牧師,一方面開始從事化學的研究工作。他對氣體的研究是頗有成效的。他利用製得的氫氣研究該氣體對各種金屬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還將木炭置於密閉的容器中燃燒,發現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氣變成碳酸氣,用石灰水吸收後,剩下的氣體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於他虔信燃素說,因此把這種剩下來的氣體叫「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顯然他用木炭燃燒和鹼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氣中的氧和碳酸氣,製得了氮氣。此外,他發現了氧化氮(NO),並用於空氣的分析上。還發現或研究了氯化氫、氨氣、亞硫酸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氣等多種氣體。1766年,他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三卷本書出版。該書詳細敘述各種氣體的制備或性質。由於他對氣體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稱為「氣體化學之父」。

在氣體的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是氧的發現。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煙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鏡加熱,發現它很快就分解出氣體來。他原以為放出的是空氣,於是利用集氣法收集產生的氣體,並進行研究,發現該氣體使蠟燭燃燒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輕松舒暢。他製得了氧氣,還用實驗證明了氧氣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質。但由於他是個頑固的燃素說信徒,仍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所以他還把這種氣體叫「脫燃素空氣」,其性質與前面發現的「被燃素飽和的空氣」(氮氣)差別只在於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歐洲參觀旅行,在巴黎與拉瓦錫交換好多化學方面的看法,並把用聚光鏡使汞銀灰分解的試驗告訴拉瓦錫,使拉瓦錫得益匪淺。拉瓦錫正是重復了普利斯特里有關氧的試驗,並與大量精確的實驗材料聯系起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判斷,揭示了燃燒和空氣的真實聯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錫的燃燒與氧化學說已普遍被人們認為是正確的時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錫的解釋,還堅持錯誤的燃素說,並且寫了許多文章反對拉瓦錫的見解。這是化學史上很有趣的事實。一位發現氧氣的人,反而成為反對氧化學說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發現的氧氣,是後來化學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各國化學家至今都還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於同情法國大革命,作了好幾次為大革命的宣傳講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圖書及實驗設備都被付之一炬。他隻身逃出,躲避在倫敦,但倫敦也難於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歲時不得不移居美國。在美國繼續從事科學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兩國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國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國,他住過的房子已建成紀念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獎章已成為美國化學界的最高榮譽。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蘭物理學家、化學家。

1898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AntoineHenriBecquerel)發現含鈾礦物能放射出一種神秘射線,但未能揭示出這種射線的奧秘。瑪麗和她的丈夫彼埃爾·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擔了研究這種射線的工作。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瀝青鈾礦進行分離和分析,終於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後發現兩種新元素。

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她將一種元素命名為釙(polonium),另一種元素命名為鐳(Radium),意思是「賦予放射性的物質」。為了製得純凈的鐳化合物,居里夫人又歷時四(MarieCuI7e,1867--1934)載,從數以噸計的瀝青鈾礦的礦渣中提煉出1O0 mg氯化鐳,並初步測量出鐳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25。這個簡單的數字中凝聚著居里夫婦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作為博士答辯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11月,居里夫婦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戴維金質獎章。12月,他們又與貝可勒爾共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彼埃爾·居里遭車禍去世。這一沉重的打擊並沒有使她放棄執著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們摯愛的科學事業。她在巴黎大學將丈夫所開的講座繼續下去,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一書出版。同牟,她與別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並測出它的性質。她還測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放射性的重要論著。鑒於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這位飽嘗科學甘苦的放射性科學的奠基人,因多年艱苦奮斗積勞成疾,患惡性貧血症(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不幸與世長辭,她為人類的科學事業,獻出了光輝的一生。

❺ 科學家的小故事(50字以內)

斯蒂芬·威廉·霍金,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專學博士學位,但不久他發現自己屬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正由於他身殘志堅!先後在宇宙學.量子物理學方面舉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被喻愛因斯坦之後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❻ 科學家的故事有哪些是多種名人

電燈的發明
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明。19世紀前,人們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這雖已沖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用各色各樣的電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為白晝,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造財富。
真正發明電燈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他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製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特別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發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進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後決定用炭絲來作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製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幾天試驗,發明炭絲作燈絲後,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後又選用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點亮1200個小時。電燈的發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繼愛迪生之後,1909年,美國柯進而奇發明了用鎢絲代替炭絲,使電燈效率猛增。從此,電燈躍上新台階,日光燈、碘鎢燈等形形色色的燈如雨後春筍般登上照明舞台。
燈使黑暗化為光明,使大千世界變得更光彩奪目,絢麗多姿.

❼ 名人科學家故事

《科學家的故事》——居里夫人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學習非常專心。不管周圍怎麼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她們悄悄地在瑪妮雅身後搭起幾張凳子,只要瑪妮雅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 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妮雅一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 瑪妮雅長大以後,成為一個偉大的的科學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