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抗日戰爭兒童團故事

抗日戰爭兒童團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5 16:50:08

㈠ 抗日兒童團故事情節

《抗日兒童團》的故事情節:

1942年,在河北省行河縣河岔村有這樣一個兒童組織,小根生的爺爺是蘇維埃農協會長、爸爸是八路軍的團長、媽媽在軍醫院,從小根生就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立志要保家衛國、打日本鬼子,根生擔任村裡兒童團的團長,和妹妹珍珍、郭妮、麻雀、小榮等夥伴們一起在村口站崗放哨,

用他們自己的行動為鄉親和區小隊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天,根生從區小隊李叔叔和爺爺的對話里知道,一名在關東軍做卧底的女八路軍同志被日本鬼子追落鷹嘴潭懸崖,下落不明,便自告奮勇要進山去找那位女同志。

根生帶著小夥伴宏寶兩人進了鷹潭溝,同時日本鬼子小野中佐帶著一隊日本兵也進入了鷹潭溝。根生帶著宏寶終於搶在日本人之前找到了受傷昏迷的女共產黨南尼蘇,他們一邊躲避日本人的圍追堵截,一邊想辦法與武工隊的匯合,還要救治南尼蘇流血不止的傷。

同時,兒童團的其他成員們,也在協助武工隊阻止敵人的追捕,尋找根生和南尼蘇……為了掩護根生和南尼蘇,根生的爺爺、宏寶的外公、兒童團的夥伴們……一一倒在了敵人殘忍的槍口下。

《抗日兒童團》講述了一個熱血和感動交織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那個艱苦的年代全中國上到80老人下到10來歲孩童對祖國的熱愛、對家園的守護、對正義的擁護,向社會展示以片中主人公為代表的青少年面對生死面對侵略者的無畏無懼,

給予當代的兒童和青少年一番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洗禮。《抗日兒童團》講述一段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

(1)抗日戰爭兒童團故事擴展閱讀:

抗日兒童團的創建背景

早在1938年6月26日,毛澤東同志為《邊區兒童》(半日刊)的題詞中教導道:「兒童們起來,學習做一個自由解放的中國國民,學習從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爭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變成新時代的主人翁。」

1942年「四?四」兒童節時,又為《解放日報》題詞:「兒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新主人。」

朱德同志在為晉東南武鄉縣王家峪兒童團題詞中指出:「斗爭與學習缺一不可」。周恩來、劉少奇、陳毅等領導同志,也都分別為新安旅行團、孩子劇團的工作作出不少重要指示。

這些題詞和指示,對抗日戰爭時期兒童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黨在這個時期指導少年兒童工作的指針。

㈡ 有關抗日兒童團的故事,人物名子來

張嘎
故事以1934年的白洋淀為背景,以嘎子夢想參加八路,夢想得到一支屬於自己的真槍展開。

這些故事都是有原型人物的

楊建業,1923年4月出生,抗戰開始後一直擔任村裡的兒童團長,1941年轉入區政府開始革命工作,擔任中心學校校長,五台縣第10區民教助理員、副區長等職。1948年入伍,擔任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宣傳部助理員、第6軍組織部紀委工作人員、西北航空第二預備學校大隊政委、書記等職,1983年離休安排在蘭空西安干休所休養。

抗戰爆發後,華北廣大農村地區活躍著一群天不怕地不怕,更不怕日本鬼子的孩子,他們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勇敢地和敵人做斗爭,這樣一些獨立的沒有納入八路軍編制的「兒童團」,在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中發揮了獨特的大人們無法替代的作用。

「小毛孩」干起了革命

1937年8月底,八路軍從陝西韓城的靈芝東渡黃河到達山西。9月份,八路軍總部設在山西省五台縣南茹村之後,八路軍的身影就不時出現在各個村落,他們走訪慰問當地老百姓,關切詢問群眾的生活情況,藉以擴大我軍影響。由於當時山西境內的情況比較復雜,多種勢力混合、交錯在一起,老百姓從心底里非常懼怕「扛槍桿子的人」。

一天,在五台縣的神頭村突然來了幾個頭戴斗笠、打著綁腿、扛著長槍的人。這幾個人與以往扛槍桿子的人似乎大不一樣,他們一見到老百姓就噓寒問暖,像自己的親人一樣,非常關心群眾的疾苦。後來人們才弄清,這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到抗日前線打鬼子的。由於年少無知加上太淘氣,當時年僅14歲的楊建業還頑皮地奪過八路軍的槍支,拿著去玩耍。

次年,八路軍在神頭村成立了兒童團,楊建業擔任了兒童團的團長。說是兒童團,其實就是十七八個小毛孩,小的只有七八歲,大的也不過十四五歲。不過,楊建業可認真了,他紅纓槍一扛,每次都走在隊伍的最前頭,正式地「干起了革命」。

抓住個「皇協軍」

成立之初,兒童團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村口站崗、放哨,查外來人員的通行證。可別小看了這幫孩子,雖然年齡都不大,但是「威力」卻不容忽視。他們的工作很有章法,每天都有兩個團員在村口站崗,主要查那些非本村的人進入村子是否有通行證,如果覺得哪個人可疑,就將其押送到村公所去審問。遇到有人不配合甚至反抗,團員們就會蜂擁而上,抓胳膊抱腿,將其制服並押送到村公所接受保安員的問訊處理。

一次,楊建業和一個團員執行站崗任務時,發現一個穿著樸素但行跡可疑的人。楊建業攔住了那人去路:「你是干什麼的?到哪兒去?有通行證沒有?」那人賠著笑說:「我就在鄰村住著,來這兒走個親戚,我有通行證呢,讓我過去吧。」楊建業一臉嚴肅地說:「笑什麼笑?讓你把通行證拿出來,聽到沒有?」那人又笑著說:「好好好,我拿我拿還不行,這群孩子怎麼這么認真啊!」說完煞有介事地在身上東摸摸西找找,弄了半天什麼都沒拿出什麼來,只好結結巴巴地對楊建業說:「呀!真不好意思,忘帶了,你就放我過去吧,我絕不是什麼壞人。」楊建業哪裡能饒得過他,沒通行證說什麼也不放他走。交涉過程中,那人說話吞吞吐吐。楊建業當機立斷,和同伴將他送到村公所交給保安員處理。村公所的保安員一番審問後得知,那人原來是個為日本人辦事的「皇協軍」,這次受上司指派專門到村上探聽八路軍的一些情報。不想卻栽在一個小小的兒童團長手裡。

這次楊建業也算是立了個不小的功,村公所的領導對他大加贊揚。組織上還特意獎勵給楊建業和他的同伴每人兩支石筆。得到褒獎後的楊建業對兒童團的工作更加用心了,而組織上也開始將更重要的任務交給兒童團去執行。

智取雞毛信

相較而言,日寇對小孩子的戒備心不強,也不太注意他們的行蹤。八路軍抓住敵人的這一弱點,開始了新的計劃。兒童團的工作范圍更廣了,肩負的責任更大了。當時山西分為鞏固區、游擊區和敵占區。八路軍將自己的「內線」設在敵占區里,楊建業所在的五台縣縣城就是一個敵占區。一次,楊建業和同村的梁雙林接到任務:去縣城的憲兵隊找梁雙林的一個遠房親戚取點「東西」。在縣城,日軍設的一個關卡擋住了他倆的去路,一個鬼子兵端著刺刀凶神惡煞般地吼道:「你們兩個小鬼,什麼的幹活?」楊建業手裡抱著貓不慌不忙地答道:「皇軍大大的好,我們兄弟倆進城看我姨來了,皇軍就讓我們過去吧。」那個日本兵上下打量了他們一番,很不耐煩地揮揮手說:「快滾,快滾!」倆人便一溜煙地跑了。

一路上,楊建業抱著貓,梁雙林拿著陀螺,倆人玩玩耍耍地來到憲兵隊門口,被站崗的日本兵再一次擋住了去路。這時候,從憲兵隊裡面走出一個身穿和服、年紀20多歲的日本女人,她看見楊建業手裡抱著的貓特別可愛,就跑過來逗那隻貓,還好奇地將梁雙林手裡的陀螺拿過來玩。楊建業靈機一動,乘機對那個日本女人說:「太太您大大的好人,讓皇軍通融通融的,我們的進去,看一下在

㈢ 抗日兒童團

在戰火中成長——中國抗日小英雄的傳奇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
擔起了沉重的抗爭。
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紀念碑

活在歌聲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盪」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跡的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跡深深打動,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1940年河北唐縣兒童團員在執行「安檢」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了。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電影《小兵張嘎》講述了一個小八路戰鬥成長的過程。
這部兒童軍事題材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響了幾代小觀眾。
這部影片榮獲了1980年中國第2屆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後來,小兵張嘎的故事又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手持紅纓槍站崗放哨的兒童團員

「消息」樹上的小哨兵

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影片主角是12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裡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帶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裡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有一天,村裡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這是小說《雨來沒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管樺從小就和村裡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瞭望,捕捉敵情。1940年,他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他參軍以後,童年時代的情景常常浮現眼前。於是,他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小說《雨來沒有死》,發表在《晉察冀日報》上。
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的小說改名《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兒童劇團:孩子劇團

抗戰期間,學生在製作木刻書籍宣傳抗日
孩子劇團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和愛國知識分子創辦的兒童藝術團體。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上海,以滬東臨青學校為主的一部分中小學生,自發地在難民收容所進行抗日宣傳活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難教育社得知情況後,立刻派人前往,於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劇團。孩子劇團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抗日救亡愛國宣傳。小團員在老師的領導下,進行各種宣傳抗日節目的排練,然後再深入到各地特別是抗日前線去演出,宣傳抗日。
孩子劇團的足跡遍及8個省市和幾十個農村集鎮,演出過《樂園進行曲》《猴兒大王》等優秀節目,為宣傳抗日做出了貢獻。
最年輕的抗日組織——抗日兒童團
晉察冀邊區第二屆群英會上三個小英雄:張玉芬(左)、牛中才(中)、溫三郁(右)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
盡管與敵人的斗爭非常艱苦,廣大抗日根據地仍處處成立了抗日兒童團,把兒童納入組織的關懷。毛澤東和朱德曾多次題詞勉勵兒童團員。
兒童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
在百團大戰中,王家峪兒童團幫助八路軍割草喂馬,為前線送干糧;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破壞日軍的交通干線近百次,牽制了敵人的進攻和掃盪,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兒童團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㈣ 反映抗日戰爭時期兒童團的故事的影片有哪些

比較出名的有《王二小》《 雞毛信》《 小兵張嘎》 等等

㈤ 抗日兒童故事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略讀課文節選自作家管樺寫的同名中篇小說,選入課文時有改動,講的是在那戰火連天、槍炮轟鳴的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的少年雨來,聰明勇敢,游泳本領高強,為了掩護革命幹部,機智地同敵人作斗爭的故事。圍繞這一主題,課文分六個部分敘述。

第一部分講雨來的游泳本領高。雨來生活的蘆花村在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是抗日根據地。蘆花村旁有還鄉河,河裡有蘆葦,雨來每到夏天就到還鄉河游泳,所以練就了一身游泳的本領。

第二部分講雨來上夜校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他在夜校跟著老師輕聲念著:「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第三部分講雨來掩護區交通員李大叔。在戰斗形勢異常緊張的關頭,生活在革命家庭中的雨來,在危急的情況下毫不慌張,勇敢地掩護了李大叔,並機智地把敵人引開。

第四部分講雨來和鬼子進行不屈的斗爭。雨來機智地回答敵人的盤問;拒絕了敵人的哄騙和利誘;在敵人威脅、毒打下也沒有屈服。

第五部分講蘆花村的人們誤以為雨來犧牲了。村裡人都說:「雨來是個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

第六部分講雨來並沒有死。雨來能夠在敵人的槍口底下巧妙逃生,進一步表現雨來的機智勇敢。

本文的故事情節緊湊而又豐富多彩、跌宕起伏,將一位熱愛祖國、不畏強敵的少年英雄展現在讀者面前。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戰爭年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小英雄雨來勇敢機智的品質,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二是運用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本文篇幅較長,因此要訓練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了解內容。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體會雨來機智勇敢的優秀品質,難點是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這是雨來能夠掩護革命幹部,同日寇作斗爭的思想基礎,正是因為雨來對祖國深切的愛,才有了後面勇救交通員、勇斗鬼子的故事。

②雨來沒理他,腳下像踩著風,—直朝後院跑去。

這一系列動作的描寫,形象地表現了雨來的機智勇敢。因為年齡小,面對雪亮的刺刀,敵人以為雨來害怕,不顧一切朝後院跑去,實際上,雨來是為了把敵人引開,保護交通員。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來,濺在課本那幾行字上。

這是一處細節描寫。鮮血滴在「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幾行字上,表明了雨來誓死保護交通員,和敵人斗爭到底的決心與堅強意志;體現了中國人民不惜用鮮血和生命保衛祖國的決心。句子未加任何雕琢,意思卻含蓄深刻。這句話既寫了當時的場景,又將鮮血和愛國巧妙地聯系在一起,會使人產生豐富的想像和無窮的回味。

④有志不在年高。

志:志氣、志向;年高:年紀大。有志氣不在於年紀大,指人貴在有志,不能憑年齡大小來衡量,只要有志氣,年輕也能做出優異成績。這是人們對雨來的贊揚,雨來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品質深深感動、激勵著蘆花村的人們。

(2)對詞語的理解。

晉察冀邊區:晉,山西省簡稱,察,察哈爾省(1952年撤銷,分別並入河北、山西兩省)簡稱,冀,河北省簡稱。晉察冀邊區是我抗日根據地之一。

門檻:門框下部挨著地面的橫木(也有用石頭的)。

推推搡搡:搡,猛推。推推搡搡就是使勁推的樣子。

劫難:災難。

趔趄:身體歪斜,腳步不穩要摔倒的樣子。

雞冠花:一種草本植物,開的花形狀像雞冠,通常為紅色。

二、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了解雨來為掩護革命幹部和日寇英勇斗爭的故事,學習雨來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品質。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給課文的每個部分加小標題。

三、教學建議

1.這篇課文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強。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根據課文前「連接語」的要求自讀課文。在自讀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最後,組織學生講故事。

2.體會雨來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品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可將這一問題的解決融入到討論、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這一環節中,注意抓住一些關鍵句子,讓學生想,讓學生談。如「雨來沒理他,腳下像踩著風,一直朝後院跑去」一句,可讓學生想像:雨來此時心裡是怎麼想的,想像後討論: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3.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了解內容,這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學生閱讀每一部分時,教師提出閱讀時間要求,促使學生加快閱讀速度。對於每部分內容的把握,可採用加小標題的形式予以落實。對加小標題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學生基本上概括了本部分的內容,語句通順即可,不必強求一致。以下標題供參考:

①游泳本領高 ②上夜校念書

③掩護李大叔 ④勇斗鬼子

⑤寧死不屈 ⑥機智逃生

也可以選用課文中的語句作小標題。引用原句要加引號。如:

①「望著媽媽笑」 ②「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③「把缸挪回到原地」 ④「什麼也沒看見」

⑤「有志不在年高」⑥「雨來沒有死」

4.講故事,有利於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根據本組教學內容的特點,可組織一次「英雄故事會」,除講述課文中的英雄故事外,還可廣泛收集課文外的其他英雄故事,讓英雄的故事激勵孩子們奮發向上。

5.課後安排了「資料袋」,內容為「戰爭讓無數人失去了生命」。安排在這里有利於幫助學生認識戰爭,特別是為學生閱讀理解後面的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應組織學生閱讀、了解。

6.本課多音字較多,要注意讀准字音。如:「還」、「彈」、「扎」、「擰」,在本課分別讀「huán」、「dàn」、「zhā」、「nínɡ」。課文中有些詞語,現在已不常用,如「晉察冀邊區」、「掃盪」,要注意引導學生讀准,理解基本意思。還有些鬼子說的話,具有日語特點,如「這個,金的,也給你」,要注意幫助學生正確朗讀和理解。

四、相關鏈接

管樺 原名鮑化普,著名作家、詩人、畫家。河北省豐潤縣人。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1942年畢業於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曾任報社記者,在軍區政治部劇社工作,在東北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研究室任研究員。在冀東農村落戶期間,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是全國第五、六、七、八屆政協委員,曾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主席,北京老舍文藝基金會會長,北京老舍研究會會長,一級作家。是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專業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荊各庄的故事》《小英雄雨來》,長篇小說《將軍河》及《管樺中短篇小說集》等。2002年8月17日因心臟病突然發作,在河北唐山家鄉病逝,享年81歲。

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被選入了全國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提起《小英雄雨來》,作家管樺說,雨來的形象絕不是作家憑空想像的。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裡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管樺本人在內。小說中的蘆花戲水,星夜攻讀,智護交通員的情節,葦叢雛鴨、五穀飄香的田園風光景物,鮮活的方言土語,無一不是五十多年前那場波起雲涌的民族解放戰爭中燕趙大地的真實寫照。

1940年,管樺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但濃濃的鄉情,給他留下了無限的眷戀。他從小親身經歷目睹了年長他幾歲的本村兒童團團長,帶領一群天真無邪的兒童,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望,捕捉敵情。從軍後,童年時代的情景,總是像演電影似的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就這樣,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雨來沒有死》。這成了管樺創作生涯的開端。

初稿寫成後,管樺首先請當時任魯迅文學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審閱。周立波被小說中主人公雨來的精神所吸引、感動,連連稱贊這篇小說寫得有骨頭有肉,非常值得一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勵並指點管樺繼續寫下去,要寫成一部真實反映冀東人民抗日斗爭的中篇或長篇小說。

《雨來沒有死》這篇處女作,1948年發表在《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建國之初,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全國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來竟會成為他的「保護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沖擊北京市文聯的「紅衛兵」要揪斗管樺。當一群臉上還帶著稚氣、對管樺一無所知的學生,拿著皮帶朝管樺步步逼近時,其中有人問了一句:「管樺是誰?」旁邊有人回答:「就是寫《小英雄雨來》的那個作家。」那些學生都是學著《小英雄雨來》長大的,聽了這句話,滿臉殺氣的孩子們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他們怎麼好意思對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過的偶像的人動手呢?管樺因此躲過了一劫。

風雲過後,年逾古稀的管樺深知革命傳統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他愈加魂牽夢縈「雨來」的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英雄精神了。管樺說:「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鄉都不熱愛,還談何愛國?」為了使「雨來」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得到發揚,管樺打算在家鄉的還鄉河公園里建一座小英雄雨來紀念園,讓新一代更多地走近英雄,學習英雄,自覺地接受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教育熏陶。他的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和新區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來紀念園」終於在還鄉河公園落成了。

管樺在小英雄雨來紀念碑上親筆寫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中國進行全民族抗戰。青壯年參加八路軍,拿起槍抗擊日本侵略者,冀東還鄉河兩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婦女、少年兒童,為保衛祖國家園與敵進行頑強的斗爭。在那個戰爭年代,像雨來那樣站崗放哨、手拿紅纓槍、挺起小胸脯、給八路軍送信、帶路的情況是很多很多的……」

如今,小英雄雨來紀念園已經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也成了大人和孩子們經常光顧之處。在那裡,會使人勾起一段歷史的回憶,仰望雨來塑像,曾經讀著雨來的故事長大的人們和正在學著雨來的故事成長的孩子們,都常常會重溫《小英雄雨來》中那句不止激勵過一代人的名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

中國抗日戰爭(1937—1945) 中國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革命戰爭。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劃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並以此為起點,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各族人民從此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斗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強占東北建立偽「滿洲國」。1932年製造上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山海關和熱河,並不斷挑釁。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劃蘆溝橋事變,並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全面抗戰開始。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武裝進入淪陷區,開辟敵後根據地,積極進行對敵作戰,抗擊侵華日軍。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東北,迅速粉碎了關東軍,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遞交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日軍的野蠻侵略激起了中華民族空前團結的民族精神,經過8年浴血奮戰,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取得了第一場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奠定了基礎。

抗日兒童團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下的許多抗日根據地都成立了抗日兒童團的組織。

抗日兒童團員們在青年救國會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斗爭,他們同抗日軍民一道,廣泛參加各種抗日活動,十分活躍。抗日兒童團的任務是:宣傳大家打日本;偵察敵情抓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尊敬抗戰官和兵;幫助軍屬來做事;學習生產不稍停。從東北的黑土地到晉西北的黃土高原,從蘇北地區到陝甘寧邊區,到處活躍著抗日兒童團員們的身影。

到1940年,陝甘寧邊區有7萬兒童團員,蘇北解放區有18萬少年隊和兒童團員,華北抗日根據地有60萬兒童團員,他們是當時抗日兒童團的主力。

其中,最為活躍和出色的是晉察冀邊區的兒童團,他們站崗放哨、捉漢奸、送情報,利用自己年紀小,不被注意的特點,深入敵後,出色地完成任務。在晉冀一帶,直到現在仍流傳著小英雄王二小把日本鬼子引進八路軍包圍圈的故事。晉察冀邊區抗日兒童團還開展了「五不運動」:不給敵人帶路;不給敵人送信;不吃敵人的糖;不念敵人的書:不告訴敵人藏糧的地方。

㈥ 抗日戰爭兒童團的故事

1937年8月底,八路軍從陝西韓城的靈芝東渡黃河到達山西。9月份,八路軍總部設在山西省五台縣南茹村之後,八路軍的身影就不時出現在各個村落,他們走訪慰問當地老百姓,關切詢問群眾的生活情況,藉以擴大我軍影響。

由於當時山西境內的情況比較復雜,多種勢力混合、交錯在一起,老百姓從心底里非常懼怕「扛槍桿子的人」。

一天,在五台縣的神頭村突然來了幾個頭戴斗笠、打著綁腿、扛著長槍的人。這幾個人與以往扛槍桿子的人似乎大不一樣,他們一見到老百姓就噓寒問暖,像自己的親人一樣,非常關心群眾的疾苦。

後來人們才弄清,這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到抗日前線打鬼子的。由於年少無知加上太淘氣,當時年僅14歲的楊建業還頑皮地奪過八路軍的槍支,拿著去玩耍。

次年,八路軍在神頭村成立了兒童團,楊建業擔任了兒童團的團長。說是兒童團,其實就是十七八個小毛孩,小的只有七八歲,大的也不過十四五歲。不過,楊建業可認真了,他紅纓槍一扛,每次都走在隊伍的最前頭,正式地「干起了革命」。

(6)抗日戰爭兒童團故事擴展閱讀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它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它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也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創建背景

早在1938年6月26日,毛澤東同志為《邊區兒童》(半日刊)的題詞中教導道:「兒童們起來,學習做一個自由解放的中國國民,學習從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下爭取自由解放的方法,把自己變成新時代的主人翁。」1942年「四?四」兒童節時,又為《解放日報》題詞:「兒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新主人。」

朱德同志在為晉東南武鄉縣王家峪兒童團題詞中指出:「斗爭與學習缺一不可」。 周恩來、劉少奇、陳毅等領導同志,也都分別為新安旅行團、孩子劇團的工作作出不少重要指示。這些題詞和指示,對抗日戰爭時期兒童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黨在這個時期指導少年兒童工作的指針。

㈦ 有哪些抗日兒童的故事

1、張嘎:

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

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

㈧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簡短)

1、活在歌聲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

兒童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

V在百團大戰中,王家峪兒童團幫助(路軍割草喂馬,為前線送干糧;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破壞日軍的交通干線近百次,牽制了敵人的進攻和掃盪,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兒童團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㈨ 抗日少年英雄的故事

少年抗日英雄有:
兒童團團長海娃
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准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里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裡,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後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拚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小偵察員 張嘎
抗戰時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嘎子歷經艱辛,找到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員羅金保執行任務,表現得勇敢、機智。但嘎子畢竟還是一個活潑、淘氣的孩子,他與小朋友胖墩摔跤輸了還不講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煙囪。在一次戰斗中,他繳獲了敵人一支手槍,竟偷偷把槍藏進了老鴉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鴉窩里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上繳。隊長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
小交通員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參加了主力紅軍的父親出發前給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冬子把它當作寶貝似的收藏了起來。
紅軍一走,大土豪胡漢三又回來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親作為游擊隊的交通員,走東村奔西庄地傳達著黨的精神。在一次行動中,冬子媽被胡漢三的「靖衛團」圍困在燃燒著熊熊烈火的草屋內……母親的從容就義,使小冬子突然長大了許多,他懷揣爸爸留下的紅星,承擔起了游擊隊交通員工作。他為山上游擊隊籌鹽,巧妙地躲過了「靖衛團」的搜查。冬子還機靈地做了米店的伙計,搞到了確切的情報,破壞了胡漢三的搜山計劃。冬子在沉著自如地對付了胡漢三的多次試探和盤問後,抓住良機,砍死了胡漢三。
1938年,江南遊擊隊准備開赴抗日前線,冬子和父親又見面了。他帶上那顆保存了多年的紅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
放牛娃王二小
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庄村。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劉家莊的山坡上。當時任淶源縣青救會幹部張士奎(後為保定市離休幹部)同志得到這個消息,馬上報道給了邊區青救會,《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條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據這篇報道,立即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一直傳唱至今,感染了無數青少年。現在,王二小的墳上長滿了青草。他的鮮血染紅的那塊大石頭,現在還靜靜地卧在山溝里,人們把它叫做「血色石」。
為了紀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在二小的家鄉淶源縣上庄村建設了「二小希望小學」,延安時期參加革命的老作家陳模創作了革命傳統紀實小說《少年英雄王二小》。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