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人物故事
㈠ 康有為的歷史小故事20-30字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㈡ 康有為捨身求法事例
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聽到政變消息後並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譚嗣同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要他東渡日本避難,並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系,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並對來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捨身報國的英雄氣概。
㈢ 康有為的故事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版門章京,准其專摺奏事權,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戊戌變法之初,在康有為的幕後主持下,光緒帝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此後,康有為迭上奏摺,對政治、經濟、軍事、文教方面提出不少改革建議,包括擬定憲法、開制度局、禁止婦女纏足、裁冗官、置散卿、廢漕運、撤厘金、裁綠營、放旗兵、廢八股試帖楷法取士、改書院、廢淫祠等,希望中國有一個不要根本改變封建制度而可以發展資本主義的憲法;要求保護工商業,予中國資本主義適當的發展;要求重練海陸軍,挽救中國被帝國主義瓜分的危機;要求廢科舉、辦學校,以培養新的人才。這時,他還和梁啟超、譚嗣同、楊深秀等積極策劃推行新政。
㈣ 康有為的故事300字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戊戌變法之初,在康有為的幕後主持下,光緒帝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此後,康有為迭上奏摺,對政治、經濟、軍事、文教方面提出不少改革建議,包括擬定憲法、開制度局、禁止婦女纏足、裁冗官、置散卿、廢漕運、撤厘金、裁綠營、放旗兵、廢八股試帖楷法取士、改書院、廢淫祠等,希望中國有一個不要根本改變封建制度而可以發展資本主義的憲法;要求保護工商業,予中國資本主義適當的發展;要求重練海陸軍,挽救中國被帝國主義瓜分的危機;要求廢科舉、辦學校,以培養新的人才。這時,他還和梁啟超、譚嗣同、楊深秀等積極策劃推行新政。
㈤ 康有為生平簡介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年3月31日),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
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是道光年間的舉人,父親康達初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為自幼學習儒家思想,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1891年後,他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參加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又未上達。當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書,得到了光緒帝的贊許。7月,他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
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後因慈禧太後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其具體細節目前尚有較大爭議。
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為之弟康廣仁被殺,康有為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為獲得國際支持,他曾游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
辛亥革命後,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主編「不忍」雜志,宣揚尊孔復辟。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1927年,康有為病死於青島。
康有為以其所處的時代,先行看到了國家的危機,並進行了大膽嘗試,為孫文領導的辛亥革命做了實踐上的指導。
㈥ 康有為 梁啟超的小故事
://www.liangqichao.com/news/11-3.htm
康有為小時候走失過,過了一天被找回來。他的媽媽沒有抱頭痛哭之類,而是堅定的說「我兒是男兒,男兒當自強」
梁啟超九歲那年,他的祖父梁維清帶著他乘坐木船,由水路經江門前往廣州參加考試,這個還是梁啟超第一次離開家鄉。
當時滿船的人都是准備應試的趕考的書生,大家坐在一起都是在討論學問和誇耀才學的。一日在船上吃午飯,剛好吃的是白米飯和蒸咸魚,有一個考生就提議以咸魚為題進行吟詩或作對。其實用咸魚入詩入對,是一個非常難的題目,因為咸魚雖然是廣東人飯桌上的名菜,但畢竟是登不了大雅之堂,俗話說:「進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但說的仍然是臭,並且是與「入芝蘭之室」相對著的,話題一出,當時滿船的考生都一下子被難倒了,大家紛紛都在抓耳撓腮,苦苦思考。
梁啟超稍停片刻,便當眾吟誦:「太公垂釣後,膠鬲舉鹽初」。在座的人聽了,都不約如同地愣了一下,然後大家都拍手叫好,不約而同地稱贊他的詩做得十分切題,風格典雅,詩意濃郁,而且適當地運用典故,不落俗套,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好句。
到後來有人討論到梁啟超的時候,就有這樣戲言:「廣東咸魚從此得翻身了,入風流儒雅的一類了」,這個可能都是從梁啟超作咸魚詩中得到的。
梁啟超智取壽文的故事 (石綺霞)
梁啟超在他十一歲那年,到省城參加考試,一舉就得中秀才。考完試之後,擔任主考的三品大員、廣東學政使葉大焯,得知廣東出了這么一個神童,再細細閱讀梁啟超的試卷,大為贊賞,就專門召見梁啟超和幾個年齡稍小的秀才面試一番,和他們談論經學、唐詩宋詞及唐宋八大家等。
被接見的新科秀才一個個進去之後很快就退出,惟獨梁啟超竟小小年紀就無所不知,對答如流。葉大焯不覺十分高興,對梁啟超大分贊賞。機靈的梁啟超見到這樣,馬上長跪於地請求說:老師啊,我的祖父今年已經是七十高齡,他的生辰為農歷十一月二十一日,弟子很快就回家鄉看望他老人家了,如果在我為祖父祝壽時,能得到先生所寫的壽言,一定會使我祖父延年益壽,而且還可以告慰叔父和父親孝順之心,在我們的宗族交往中會感到更加光彩的。」葉大焯面對這個稚氣未脫的孩子,聽他說出一番成人的語句,大為驚訝,並深深地為他孝心所感動,於是便接受了梁啟超的請求,欣然提筆,為梁老先生寫了壽文。
回到家中,梁維清一讀之下,非同小可啊,廣東學政是朝庭三品人員,竟親自揮筆為自己寫壽文,真是大喜過望,茶坑村雙喜臨門,當即像過節一樣慶祝梁啟超得中秀才,和梁維清得到高官的祝壽。
兩考官爭女婿的故事 (石綺霞)
在光緒十五年,年僅17歲的梁啟超參加了廣東鄉試,一次就順利地考中了舉人,排名第八,而且也是這次新會籍考生中的成績最優秀的一個,同時也是全省考生中年紀最小的一個。
在這次鄉試中,梁啟超的試卷文章,寫得洋洋灑灑,氣勢磅礴,思路敏捷,富有才情,自然就引起了兩位主考官的特別關注。正主考官李端棻,是貴州省貴築(今並入貴陽)人;副主考官為福建人王仁堪。兩人都很賞識梁啟超的學識與才華。李端棻心想,自己多年來擔任鄉試的主考官,但從來就沒有遇到過像梁啟超這樣才學超群的學子,他感到應該和梁啟超見見面,試試他的真正才學,同時,李端棻又想到,自己還有一個年輕的堂妹,正待字閨中,不如乘此機會,還可以綴合這門婚事呢,於是就打定主意請副主考官王仁堪從中作媒。
正當李端棻如此考慮的時候,副主考官王仁堪也因為很欣賞梁啟超的才智,想把自己尚未出閣的女兒許配給這位年輕舉子。因此,當李端棻提出請他做媒人的時候,簡直目瞪口呆。但由於李端棻是先提出,雖然自己內心有說不出口的惋惜,使他老半天都說不出話來,但最後也只得無奈地答應了。
後來,李端棻便借與考生面談的機會,直接就向梁啟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梁啟超在主考官面前,一時之間,他無法拒絕、而且他也無意拒絕這門婚事,便深深感謝主考官的厚意和栽培,並馬上寫信告訴父母。梁啟超的父親知道這件事之後,覺得很不妥當,因為自己家世代耕讀,而李家則世代為官,難以高攀,門不當戶不對的,因而就婉言謝絕。李端棻坦然地寫信給梁啟超的父親,他說:「我也知道啟超出自寒門,但他前途無量,不久即可青雲直上。我家物色的是人才,而不是從貧富來考慮,而且我也知道我的堂妹深明大義,我才敢於為她主持這門婚事,你們就不不必推卻」。
就這樣,這門婚事就這樣定了下來,後來李小姐在梁啟超的一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成為一段佳話。
○ 梁啟超拜師 (劉永忠)
梁啟超考中舉人以後,但他並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還是繼續努力學習,在廣州的學海堂繼續讀書。在學海堂中,有一個同學名叫陳千秋,是南海縣西樵鄉人,與梁啟超非常要好,而且他還是學堂里的高材生。一天,他從外面回來,非常興奮地對梁啟超說:「梁兄,我聽說南海康有為先生上書皇帝請求變法,沒有得到皇帝的同意,現在他剛巧從京師回來,我正想前往拜見他,他的學問是我與你所想像不到的。如果我們現在能找到一位好老師,那就太好了。」
陳千秋見到梁啟超還是一臉納悶,就向他介紹了康有為的學問和思想,1888年,康有為在北京參加順天鄉試,他寫了一封五千字的《上清帝書》,向光緒皇帝提出:「強鄰四逼於外,奸民蓄亂於內,一旦有變,其何以支? 」
㈦ 康有為生平事跡
康有為(公元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戊戌變法後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
康有為出身於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從小接受封建正統教育,十八歲時從師於廣東的一個知名學者朱次琦,學習中國的經學和史學。三十五歲以前康有為在科場上屢次失意,這期間他開始學習和研究西方新思想、新學問。1891年他在廣州長興里開堂講學,同時從事著述。1893年,康有為中舉,二年後中進士。
康有為一直關心國家大政。1888年,他首次上書光緒皇帝,指出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必須自強政治,雖未到光緒手中,但引起了一定影響。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康有為乘在北京參加會試之機,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皇帝,這是有名的「公車上書」。書中反對與日本簽訂投降和約,主張變法圖強。後來他又連續上書,提出有關變法的建議,直到促成了1898年的「百日維新」,即戊戌變法。他還很重視群眾性集會的作用,在戊戌變法前夕,先後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在上海組織強學分會。這些會的成員大多數是知識分子。當時工農還未有發動起來,所以能參與變法活動的,也只能限於知識分子。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亡國外,直到1913年才回國。在流亡期間,康有為堅持君主立憲的主張,反對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的反清主張和革命活動。回國後,他逆時代潮流而動,辦《不忍雜志》,反對民主共和,鼓吹虛君共和,宣傳孔教為國教,並在1917年積極參加了宣統復辟,成為歷史的一個笑柄。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學》、《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中庸注》、《孟子微》、《論語注》、《禮運注》、《官制議》、《不幸而言中,不聽則國亡》、《大同書》、《諸天講》及自編年譜等,還有別人編輯的《七次上書匯編》、《戊戌奏稿》、《代草奏議》及詩文集等。
㈧ 康有為的歷史事跡,5點
1、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二十二歲那年離開朱次琦,一個人到西樵山白雲洞讀書,讀了不少經世致用的書,如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同年又遊了一次香港,使康有為大開眼界。
光緒八年(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回歸時經過上海,進一步接觸到了資本主義的事物,並收集了不少介紹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
經過學習,康有為逐步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的封建制度先進。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的腐敗,使年輕的康有為胸中燃起了救國之火。西方的強盛,康有為立志要向西方學習,藉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國。從此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2、光緒十七年(1891年),康有為徇陳千秋、梁啟超之請,在廣州長興里萬木草堂開始講學,並為變法運動創造理論。先後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這兩部書都是在尊孔名義下寫成的。
3、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戊戌變法之初,在康有為的幕後主持下,光緒帝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此後,康有為迭上奏摺,對政治、經濟、軍事、文教方面提出不少改革建議。
4、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康有為自加拿大南遊美國。同年秋,康有為赴歐洲,不久回到美國,撰《物質救國論》,以為中國之病弱,在於不知講物質之學。
同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為了抵製革命,清廷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三日頒布預備立憲。正在歐洲漫遊的康有為大喜過望,九月四日,發出《布告百七十餘埠會眾丁未新年元旦舉大慶典告藏,保皇會改為國民憲政會文》,准備於新年元旦行大慶典,宣布新開國民憲政會。
5、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遭通緝,潛逃上海,此後又長期隱居茅山。
㈨ 李鴻章和康有為的事跡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後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㈩ 康有為的突出感人事跡
康有為沒什麼突出感人事跡,百日維新之前也就是寫了幾篇不倫不類的文內章,百日維容新期間根本沒有什麼大作為。
百日維新失敗後,康有為在日本領事館的幫助下,倉皇出逃日本。
到日本後,康有為完全墮落成了保皇黨,整天就是和革命黨論戰。比他的弟子同是保皇黨的梁啟超還不如,梁啟超至少最後還是參加共和了。
要寫感人事跡還是寫譚嗣同吧,「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真正的維新英雄,「外國變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國以變法流血者,請自嗣同始。」,這句話是多麼讓人感動。比失敗後倉皇如喪家之犬的康有為,真是一天一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