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小時候故事
Ⅰ 康德給我們人生經歷給我們哪些啟發
在康德全部倫理思想之中,責任始終是他關切的中心問題,自由與責任的思考就成了他的基本理論活動。康德以德性論為基礎確立了責任倫理思想。在康德的責任思想中,人作為有限理性的存在,都是自在地作為目的而存在的。人之所以是自在的目的,是因為人具有實踐理性,實踐理性通過自身立法,使人承擔出自道德律令的普遍的道德責任,使人作為自為的道德存在者而存在。康德強調在任何時候都應把人當作目的,而不能當成工具或手段,這就意味著對人存在價值的充分肯定。人之所以為人的絕對價值就在於人能夠自我主宰、自我約束,能夠強制自己使責任化為現實的力量,而不會像其他非理性存在物那樣屈從於自然的慾望,為感性慾求所左右。人有意志自由,並且以「人是目的」為自身行動的存在論目標。人應該始終關懷自身存在的意義進而關懷世界和人類的終極命運,從而賦予人的存在以人文主義情懷。他認為,德性是意志的一種道德力量。人的行為是否具有道德價值,則完全取決於德性在其主體內部對意志的指導和規約,也就是德性在主體內部對意志的限定。而這種限定恰恰表現為對責任的恪守和履行,責任的內驅力就是意志的道德力量,它排除了一切外來的干擾,清除了全部利己的動機,保持自身創造的道德法則的純潔性和嚴肅性。在實踐理性的主宰下,人就可以義無反顧地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正是這種對責任的承擔,才使人自身的行為具有了道德價值。在康德責任思想中,道德規律也就是實踐理性為自身創制的道德法則,它是責任存在的內在依據。
Ⅱ 康德 守時的故事,,,還有別的嗎
第一,康德准確的說不是德國人,而是普魯士人,他用的肯定不是馬克。專你說的屬德國馬克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發行的。古代在西歐也流行過古代貨幣馬克,但康德應該不是用的馬克,而是用的普魯士貨幣。第二,康德一生確實都不怎麼出柯尼斯堡,但有沒有去訪過朋友不得而知。所以這一點上難以否定這個故事。第三,你對康德的學說了解大概不多,如果只來源於教科書的話,切切不可當真。教科書上的都是狗屁。康德的學說重心不在於人權。鼓吹天賦人權是他之前那一撥思想家,康德的主要貢獻在於重新奠定了科學、哲學的基石,是兩百年來人類的一盞明燈,近世第一大哲。思想之深邃是我等凡人無法仰望的。第四,說康德為了過河去拆房子,這斷斷不至於。康德確實守時,但不至於為了這就去拆人家房子。把康德說成這樣,未免是把哲學家看得太迂了。杜撰這個故事的也實在是……逗比。第五,這個故事未必是「我們的教育」編出來的。第六,歷史上還有「牛頓被蘋果砸了想出萬有引力」「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實驗」「達芬奇畫雞蛋」這種心理雞湯一般的故事。其實都是拿名人發揮想像力亂編,只不過後來以訛傳訛大家都信了。
Ⅲ 介紹個康德的事例
哲學家康德的日常生活
和許多的青年教師一樣,上課佔去了康德講師的主要時間和精力。在任教的第一個冬季,他講授了邏輯學、形而上學、自然科學和數學。後來又加上了自然地理、倫理學和力學。他每周的課時最少有十六小時,而最多達二十八小時。辛勤的工作使得生活有了保障,他僱傭了一個名叫馬爾丁·蘭培的退伍軍人。然而,有時依然覺得經濟有些拮據,盡管康德習慣於過一種簡朴的生活。所以,他申請得到了王家圖書館副館長的職務(1770年5月2日,康德晉升為教授後還繼續兼任了兩年圖書館的工作)。每星期三和星期六下午要去那裡上班。除此以外,有一段時間他還曾在當地私人礦物陳列所兼職。
康德一共搬過三次家。起初他住在大學附近的克奈普豪夫的一個被稱之為碩士拐角的地方,窗戶超向普里高里河,河上往來的貨船的嘈雜聲妨礙他思考。1776年他向住在廖勃尼赫特處的書商康特爾租了一間房。1775年,他再次調換住宅。這一次是鄰居那隻啼叫不止的公雞折磨著他。哲學家表示只要主人把公雞殺掉,多少錢他都肯付,可是主人卻難以割捨。家禽怎麼會妨礙人呢,何況還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智者呢?鄰居不願縱容教授的怪癖。康德只好離開康特爾的房子。1784年,康德教授已經有了一筆不小的積蓄。他拿出5500古爾盾買下了藝術家貝克爾(從前畫過康德的肖像)的遺孀的房產。住宅坐落於城市中心,在寧靜的旁側小巷普凌策辛街,離國王的城堡不遠。開滿鮮花、樹蔭如蓋的花園毗連著住宅。我們的康德教授在他六十歲時終於有了一套象樣的符合他的聲望的住房了。他在這里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住宅有兩層,八間房子。樓下是教授給學生們上課的教室和女廚師的套間。二樓是餐室、卧室、客廳、書房。屋頂室住的是退伍兵、僕人蘭培。餐室里有一張飯桌和六張罩著帆布的椅子,有一個陳列瓷器的玻璃櫥,銀質餐具和一些現款則鎖在櫃子里。書房裡有兩張堆滿書和紙的普通桌子。在布滿灰塵的牆上掛者一幅盧梭的畫像。藏書——不超過500本——放在卧室里。卧室里有一個窗子,康德從未開過,他認為這是免得蚊蟲進來的最好辦法。蘭培只好瞞著主人來給卧室透透風。甚至冬天卧室也不燒得很熱。當哲學家工作的時候,房子是一片死寂。
康德的工作日從早晨五點就開始了。蘭培於四點三刻到教授的卧室去叫醒他,並且要一直到康德起床了才能離去。康德穿著睡衣戴著睡帽來到書房,在那裡喝兩杯淡茶,吸一天里唯一的一煙斗煙。哲學家喜歡咖啡,但他盡量不喝,因為他認為咖啡是有害的。
工作的第一個小時是最富有成果而又最愉快的。假如有課,那麼下一個小時就是用來備課。通常是七點開始上課;那時康德一周教授九個小時課。課後,教授重新穿上睡衣坐在書房裡。十二點三刻他第二次更衣。這時應邀來吃午飯的朋友們都已來到。老朋友——格林、模特爾比——加上新朋友——軍事顧問舍夫涅爾、宮廷牧師舒爾茨、牧師鮑羅夫斯基、哲學家克勞斯、林克、耶舍、數學家根濟欣、作家希伯爾、醫生雅赫曼、神學家哈塞以及其他一些人。
康德從不單獨吃飯。哲學家認為一個人吃飯是不能容忍的,這不僅不能恢復精力,反而會消耗精力,因為孤孤單單地一個人用膳,他頭腦的不到休息,總是思來想去。只有同別人一起進餐,才能使精力得到恢復,同人們進行毫無拘束的談話會使人不再想其他的事並使人得到快樂。午飯是哲學家准許自己進的唯一一次飲食。它是十分豐盛的,有好酒,一直持續到四、五點鍾。
午飯後的時間哲學家是用來散步的。格林(死於1786年)活著的時候康德常去拜訪他,他們就在安樂椅上打個盹。現在他認為午睡是有害的,所以他甚至不肯坐下來以免打起盹來。散步時間到來了。哥尼斯堡人已習慣於看到自己的名士緩慢地沿著同一條路線——「哲學之路」——散步,通常是一個人,低著由於高齡和冥思苦想耳垂下來的頭。散步最終的目標是腓特烈要塞。回家後便料理家務。他把晚上的時間用來閱讀輕松的讀物,這時涌現出來的思想立即記在紙上。黃昏時康德不點燈,他欣賞廖勃尼赫特教堂的塔。由於他如此習慣於這種景緻,所以當鄰居花園中那些枝繁頁茂的白楊遮住教堂的時候,他就失去了平靜,只有在鄰居傾聽了哲學家的懇求,定期地修剪樹梢之後,他才得以恢復平靜。十點,康德的住宅進入夢鄉。
Ⅳ 康德的生平
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在康德去世的1804年,出生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時期的代表人物:費爾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 Andreas
肖像(10張)十八世紀的德意志天空里,閃耀著的是思想和藝術的群星,其光芒讓全世界為之矚目。 200多年前,在東普魯士柯尼斯堡一條栽種著菩提樹的小道上,每天午後三點半,總會准時走來一個不足五英尺的矮個子。 他散步時閉口不言,只用鼻子呼吸,據說他認為在路上張開嘴不衛生;有人戲說他「心胸狹窄」,因為他胸部凹陷,胸腔狹小,但他卻擁有廣闊的精神天空;他就像精確的鍾表一樣守時,風雨無阻,市民們在滿懷敬意與他打招呼時,總是趁機校正自己的鍾表。 只有一次,鄰居們沒有準時看到他的出現,都為他擔心,當時他沉浸在盧梭的《愛彌爾》,以至於忘了時間,忘了自己,不過,在數十年間,這是他唯一一次沒有準時出現。這位理性得近乎刻板的人就是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墓碑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9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除講授物理學和數學外,還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火器和築城學、自然地理等。18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主要著作有:《關於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原則的明確性研究》(1764)、《把負數概念引進於哲學中的嘗試》(1763)、《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視靈者的幻夢》(1766)檢驗了有關精神世界的全部觀點。1770年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同年發表《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1793年《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出版後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並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於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但1797年國王死後,他又在最後一篇重要論文《學院之爭》(1798)中重新論及這一問題。《從自然科學最高原理到物理學的過渡》本來可能成為康德哲學的重要補充,但此書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時,伊曼努爾·康德在家鄉科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時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遺體放在那裡就像一個木乃伊。而且他的遺體也確實像一個木乃伊那樣被展覽:科尼斯堡的居民排著長隊瞻仰這個城市的最偉大的兒子。當時天氣寒冷,土地凍得無法挖掘,整整16天過去後康德的遺體才被下葬。 去世時的康德似乎僅僅是自己的一個影子,臨死前的若干年裡,他的身體和精神都極為衰弱,作為哲學家的康德也只剩下了一個影子,那時德國哲學界的風雲人物是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等人,他們作為德國唯心主義的領軍人物譽滿天下。1799年,康德發表了生前最後一篇文章-「論與費希特科學學之關系」。在這篇封筆之作中,康德對費希特的科學哲學給予的評價是:一錢不值。這是康德作為哲學家的最後一句話,從此他就告別了哲學舞台-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康德,自小身體不好,他幾乎一生沒有離開過哥尼斯堡方圓40公里的范圍,據說是因為身體不好,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曾說說:「我胸腔狹窄,心臟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 紀念物品(8張)他的生活非常規律,每天早晨5點起床,用兩個小時學習,兩個小時授課,寫作到下午一點,然後去一家餐館進餐。下午3點半,他准時散步一個小時,餘下的時間里,他讀書、寫作,准備第二天的講課。晚上9-10點間睡覺。 康德有過想娶妻的沖動,一次當他還在盤算自己的財產時,就被人捷足先登,另一次則是偶然邂逅了一位來柯尼斯堡旅遊的年輕女子,當他還在對是否求婚進行哲學論證的時候,這位女子離開了柯尼斯堡,從此芳蹤難覓,只能不了了之。海涅對此評價說:「康德的生平履歷很難描寫,因為他既沒有生活過,也沒有經歷什麼。」 這是一個褒貶難定的評價,也許康德的生活平淡了些,但他在精神領域的生活實在是太豐富了。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最後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死後的康德很快就從哲學的影子變成了人類思想天空里的一顆巨星,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現代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卡爾.雅斯貝斯(1883~1969)將康德與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奧古斯汀(354-430)並列稱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學奠基人」。
康德於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東普魯士的首府科尼斯堡(Königsberg),他出生時,有「武王」之稱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裡已經統治了11個年頭。 康德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強調宗教的精神,重視虔誠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時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響。八歲時,康德開始上學,學校提倡的是人文主義教育,反對宗教帶給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學校的教育改變了康德的宗教態度,他從此開始一生都對宗教祈禱和教堂唱詩感到反感。也是因為學校的教育,他開始懷疑建立在感覺與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學簡單地來說也是對虔信派的一種反動。 1740年,康德進了科尼斯堡大學。人們現在無法考證他當時注冊了什麼專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聽哲學課。1748年,24歲的康德大學畢業,因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他衣食無托,前途渺茫。由於大學沒有他的位置,他決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去做家庭教師。 康德曾說再也沒有哪個家庭教師比他還差,但是實際上他這是謙虛,因為他教過的學生對他的口碑都不錯。在做家庭教師期間,他發表了第一本著作-「關於生命力的真實估計之思考」,內容是關於笛卡兒、牛頓和萊布尼茨提出的哲學與科學命題。五年的家庭教師生涯後康德重返科尼斯堡,從此他再也沒有離開過家鄉。返回家鄉後,康德再次進入大學學習。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獲得碩士學位,三個月後獲得大學私人助教資格,開始教授哲學。在私人助教這個教職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學生的聽課費就成了他的生活來源。因為康德的課很受歡迎,願意聽他的課的學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無憂。 在任助教期間,康德開始經常發表著作。他的論題包羅萬象,從自然科學、美學、神學甚至到巫術應有盡有,但貫穿其中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哲學研究應該如何進行:是從理性的觀點出發,從普遍真理中推導出有關事物的真理還是從經驗出發,通過觀察得出普遍的結論 康德的著述和講課使他稱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哲學家,他的影響開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學生慕名而來成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與哥德和席勒一起成為魏瑪古典派頂樑柱的赫爾德。盡管如此,康德很長的時間里沒有得到教授職位,期間他拒絕了科尼斯堡提供給他的詩學藝術教授聘書。他還拒絕了來自埃爾朗根大學和耶拿大學的教授聘書,他只願意在科尼斯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因為他不願意離開家鄉,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遷居他鄉。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胸腔狹窄,心臟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 1770年,康德在46歲時終於獲得了科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他的就任報告題目是「感性與知性世界的形式與根據」。當上教授以後,康德沉寂十年沒有發表一篇文章,而是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1781年,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Ⅳ 康德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康德(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出生於東普魯士一個皮匠家庭。16歲時,他進入哥尼斯堡大學學習。畢業前夕,他的第一部著作《論對活力的正確評價》問世,該書用理性評判了笛卡爾、牛頓等人的觀點,顯露出這個22歲的青年探索真理的勇氣。1755年,康德到母校任教,1786年,被推選為校長,1792年起任柏林科學院哲學部主席。康德一生從事教育40年,先後擔任了278門學科的教學工作,並撰寫專著、論文70多部(篇)。他精力充沛,富有創造力,在治學上從不因循守舊,這與他終生未娶、嚴謹刻板的私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
康德哲學思想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批判期,他提出了一種發展的、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後批判期從1770年開始,他提出了完整的先驗唯心主義、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的哲學觀點,相繼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真、善、美」的哲學體系。
康德對於西方哲學史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他之後哲學沿兩條路線分化:一條是德國古典主義,其終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另一條則演化成為實證主義和唯意志主義。現代西方哲學的許多流派,如現象學、結構主義也都是在康德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他的思想及其哲學的現實意義,仍是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Ⅵ 伊曼努爾·康德守時的故事是真的么
第一,康德准確的說不是德國人,而是普魯士人,他用的肯定不是馬克。你說的德版國馬克是上世紀七十年權代發行的。古代在西歐也流行過古代貨幣馬克,但康德應該不是用的馬克,而是用的普魯士貨幣。
第二,康德一生確實都不怎麼出柯尼斯堡,但有沒有去訪過朋友不得而知。所以這一點上難以否定這個故事。
第三,你對康德的學說了解大概不多,如果只來源於教科書的話,切切不可當真。教科書上的都是狗屁。康德的學說重心不在於人權。鼓吹天賦人權是他之前那一撥思想家,康德的主要貢獻在於重新奠定了科學、哲學的基石,是兩百年來人類的一盞明燈,近世第一大哲。思想之深邃是我等凡人無法仰望的。
第四,說康德為了過河去拆房子,這斷斷不至於。康德確實守時,但不至於為了這就去拆人家房子。把康德說成這樣,未免是把哲學家看得太迂了。杜撰這個故事的也實在是……逗比。
第五,這個故事未必是「我們的教育」編出來的。
第六,歷史上還有「牛頓被蘋果砸了想出萬有引力」「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實驗」「達芬奇畫雞蛋」這種心理雞湯一般的故事。其實都是拿名人發揮想像力亂編,只不過後來以訛傳訛大家都信了。
Ⅶ 愛因斯坦的童年
「三歲看大,八歲看老」,老人說的話至今還在印證著它無可爭議的真實性。曾經一個同事的孩子,三四歲時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野蠻,父母還以此為榮,覺得他們的孩子與眾不同,膽大不怕生,敢對大人說不……如今這個孩子三十多歲,因傷害罪監獄生活五年,至今依然光棍一個,不思悔改,我行我素,一副缺教德性,這樣的孩子幾乎不會有未來。
直至今日,在做公益心理咨詢中,我也接觸了很多心理有障礙的年輕人,一個男生今已大三,依然害怕過年回家,甚至害怕跟父母同桌吃飯,每到飯點,都會不由自主的找借口出去外面隨便吃點……原因是小時候在爸爸的大聲訓斥和壞脾氣下長大的陰影太重了,導致現在與人交流都有障礙。
既然生養了孩子,請尊重生命,學習一點哺育常識吧。讓孩子健康成長,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Ⅷ 康德哲學故事
1779年,他想要去一個名叫珀芬的小鎮拜訪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先生。於是,他寫了信給威廉,說自己將會在3月5日上午11點鍾之前到達那裡。威廉回信表示熱烈的歡迎。
康德3月4日就到達了珀芬小鎮,為了能夠在約定的時間到達威廉先生那裡,他第二天一早就租了一輛馬車趕往威廉先生的家。威廉先生住在一個離小鎮十幾英里遠的農場里。而小鎮和農場之間,隔著一條河。康德需要從橋上穿過去。但馬車來到河邊時,車夫停了下來,對車上的康德說:「先生,對不起,我們過不了河了,橋壞了,再往前走很危險。」
康德只好從馬車上下來,看看從中間斷裂的橋,他知道確實不能走了。此時正是初春時節,河雖然不寬,但河水很深。康德看看時間,已經10點多了,他焦急地問:「附近還有沒有別的橋?」
車夫回答:「有,先生。在上游的地方還有一座橋,離這里大概有6英里。」康德問:「如果我們從那座橋上過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長時間能夠到達農場?」「最快也得40分鍾。」車夫回答。這樣康德先生就趕不上約好的時間了。
於是,他跑到附近的一座破舊的農舍旁邊,對主人說:「請問您這間房子肯不肯出售?」農婦聽了他的話,很吃驚的說:「我的房子又破又舊,而且地段也不好,你買這座房子干什麼?」「你不用管我有什麼用,你只要告訴我你願不願意賣?」「當然願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先生毫不猶豫地付了錢,對農婦說:「如果您能夠從房子上拆一些木頭,在20分鍾內修好這座橋,我就把房子還給你。」農婦再次感到吃驚,但還是把自己的兒子叫來,及時修好了那座橋。
馬車終於平安地過了橋。10點50分的時候,康德准時來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門前。一直等候在門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著說:「親愛的朋友,你還像原來一樣准時啊。」
Ⅸ 康德的人物經歷
康於大革命來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源,長沙馬日事變後退黨,任感化院教師。1929年後從事新聞工作,曾任湖南《民報》副刊編輯及長沙《市民日報》《中山日報》編輯。1931年4月,康與田慧如、熊伯鵬等合辦《晚晚報》,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該報曾多次抨擊國民黨不抵抗政策,並揭露蔣介石集團殺害民主人士鄧演達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