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君子故事現代

君子故事現代

發布時間: 2021-02-15 12:12:28

① 關於君子的有名事例

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毛亨注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獨處一室的男子,鄰居是一位獨處一室的寡婦。一天夜裡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里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里對他說:「你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你也一樣,所以不能讓你進來。」婦人說:「你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這個故事說明,最晚也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就有了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一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一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後世流傳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與這個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② 君子的例子

《故事一》. 張晉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貴人家的女兒劉氏為妻。張晉的母親非常蠻橫和妒忌,張家的三個兒媳婦都因為受不了張母的虐待而離開。劉氏是張家的第四個兒媳婦,她來到張家後,沒想到婆婆非常喜歡她,人們都覺得很奇怪。 很多人問劉氏婆婆喜歡她的原因,劉氏說:「只有順從兩個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訓和指使,我都一一遵從,即使是不合禮法的事,或者是婦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讓做時我也暫時不推脫,過後會找機會慢慢的向婆婆解釋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說的時候從容平靜,往往我說的話婆婆沒有不聽的。」 劉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張母竟然變的慈善起來,張家又續娶了三個媳婦,從此再也沒有發生婆婆虐待媳婦這樣的事。 《故事二》原憲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靜守節,安貧樂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門是蓬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屋內上漏下濕,原憲端坐其中絲毫不覺清苦,以修習禮樂教化的儒道為樂。 有一天,子貢去找原憲,他乘坐著高頭大馬拉的車,穿著雪白華麗的衣服,因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車,子貢只好下車步行前去敲原憲家的門,只見原憲戴著用樺木皮做的帽子,拄著手杖出來開門迎接他。可能見原憲一副窮困寒酸的樣子,子貢說:「嘻!先生這是生病了嗎?」 原憲回答他說:「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學了道卻不能身體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現在是貧並不是病。」子貢聽後非常慚愧。 唐朝吳筠賦詩《詠原憲子》贊嘆道:「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蓬戶常晏如,弦歌樂天命。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 孔子還有個弟子叫顏回,他一簞食,一瓢飲,住在簡陋的小巷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苦,但他卻一心向道,始終以此為樂,孔子對他稱贊道:「賢哉!回也。」 《故事三》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孫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有一次向衛國國君提起苟變這個人,說:「他的才能可以率領五百輛車。」衛國國君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的時候,有次征稅吃了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說:「聖人選才用人,就好象木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杞梓合抱的良木如果只有數尺腐朽的地方,好的木匠是不會棄用的。現在國君處在戰亂之世,選將才卻因為二枚雞蛋而棄用一守城大將,這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 衛國國君向子思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 故事四》衛國國君有一次提出了一個不合適的計劃,而群臣卻如出一口般的附和,子思說:「我看衛國真是『君不象君,臣不象臣』啊!」 公丘懿子問:「為什麼會這樣?」 子思說:「君主自以為是,那麼眾人就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即使事情做對了而沒有聽取眾人的意見,這也是在排斥眾人的意見,更何況現在眾人都附和錯誤見解,助長邪惡之風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樂於讓別人贊揚自己,這是無比的昏暗;不判斷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諛奉承,這是無比的諂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諂媚,這樣居於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會滿意的。長期這樣不改,國家就不象國家了。」 子思又對衛國國君說:「你的國家將一天不如一天了。」國君問:「為什麼?」子思說:「事出有因。國君如果說話自以為是,那麼卿大夫中就沒人敢改正你的錯誤;卿大夫們說話也會自以為是,士人百姓也都不敢改正他們的錯誤。這樣君臣都自以為賢能,而下屬們都同聲稱賢,稱賢就是順從就會有好事,如果指出錯誤就是忤逆就是有罪,這樣怎麼會有好結果呢?《詩經》中說:『都說自己聖賢,誰能分辨烏鴉的雌雄呢?』這不也像你們這些君臣嗎?」 《 故事五 》鄭濂,字仲德,是明朝時浦江人。到鄭濂這一輩,鄭家已經二百多年沒有分家了,人稱「義門」,太守贈匾「天下第一家」。鄭家始終遵從先祖不聽婦人言的訓誡,這里說的當然是指不能聽從婦人之話去干謀私利、有損孝義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後,將鄭濂召到京城,問他一家有多少人,鄭濂回答說:「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說:「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當時正值河南進貢香梨,明太祖於是賜給鄭濂兩枚香梨。鄭濂雙手捧著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後面查看。 鄭濂到家後,召來所有家人,然後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謝恩,又找來兩個裝滿水的大缸,將香梨搗碎後放入缸中,然後讓所有的家人分著喝。皇帝知道後非常高興,於是親書「孝義家」三大字賜之,並加蓋玉璽。 後來有人誣告鄭家結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鄭家兄弟六人爭相要跟隨官吏前去,最後由鄭濂的弟弟鄭湜前往,當時鄭濂正在京城,他趕去攔住弟弟說:「我是兄長,應該由我去。」弟弟說:「哥哥你已經老了,應當由我前往。」就這樣,兄弟兩人爭相入獄。 明太祖知道後說:「像這樣孝義的人,怎麼會去追隨他人叛逆呢?」隨即將誣陷之人治罪,並重用鄭家子弟為官。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③ 君子的故事

柳下惠(來亦稱柳下季),自姓展,名獲,字子禽。余展無駭為魯國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師(掌管監獄的官)。因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後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
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於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 裹緊,同坐了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也有傳 說是:某年夏天,展獲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一踏進門檻,見一裸體女子正在裡面擰衣,展獲急忙退出,立於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澆注。廟內婦女發覺,躲在門後,忙著濕衣。此事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④ 中國現代有哪些君子當自強不息的事例50字

1、詹天佑建造京張鐵路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回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答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

2、張海迪

張海迪身患高位截癱,而她在病床上,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4國語言,並成功的翻譯了16本海外著作。



3、李四光

長期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貧油的國家。當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李四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後,深信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關鍵是要抓緊做好石油地質勘探工作。

4、王軍霞

長跑一直被視為黃種人的弱項,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獲得女子5000米金牌,成為中國首位獲奧運會長跑金牌的運動員,被譽為「東方神鹿」。

5、洪戰輝

當社會各界知道洪戰輝出境艱難的情況後,不少人提供財力、物力的幫助,但被他謝絕了:「不接受捐款,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自立、自強才是最重要的。我現在已經具備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處於艱難中而又無力掙扎出來的人們,他們才是我們現在需要幫助的。」

⑤ 誰能提供一些君子故事了

在君子論壇網上有很多人講述君子的故事的,你可以去看看的,內容還是很豐富的,很不錯。

⑥ 什麼樣的才能稱為君子列出事例,現代的什麼樣的人是偽君子列出事例,最好是現代的。

表面一套背地裡一套,真正的君子在沒有人的地方也能嚴格要求自己(原話我忘了)

⑦ 關於君子的3個故事

《故事一》. 張晉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貴人家的女兒劉氏為妻。張晉的母親非常蠻橫和妒忌,張家的三個兒媳婦都因為受不了張母的虐待而離開。劉氏是張家的第四個兒媳婦,她來到張家後,沒想到婆婆非常喜歡她,人們都覺得很奇怪。
很多人問劉氏婆婆喜歡她的原因,劉氏說:「只有順從兩個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訓和指使,我都一一遵從,即使是不合禮法的事,或者是婦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讓做時我也暫時不推脫,過後會找機會慢慢的向婆婆解釋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說的時候從容平靜,往往我說的話婆婆沒有不聽的。」
劉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張母竟然變的慈善起來,張家又續娶了三個媳婦,從此再也沒有發生婆婆虐待媳婦這樣的事。

《故事二》原憲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靜守節,安貧樂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門是蓬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屋內上漏下濕,原憲端坐其中絲毫不覺清苦,以修習禮樂教化的儒道為樂。
有一天,子貢去找原憲,他乘坐著高頭大馬拉的車,穿著雪白華麗的衣服,因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車,子貢只好下車步行前去敲原憲家的門,只見原憲戴著用樺木皮做的帽子,拄著手杖出來開門迎接他。可能見原憲一副窮困寒酸的樣子,子貢說:「嘻!先生這是生病了嗎?」
原憲回答他說:「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學了道卻不能身體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現在是貧並不是病。」子貢聽後非常慚愧。
唐朝吳筠賦詩《詠原憲子》贊嘆道:「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蓬戶常晏如,弦歌樂天命。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
孔子還有個弟子叫顏回,他一簞食,一瓢飲,住在簡陋的小巷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苦,但他卻一心向道,始終以此為樂,孔子對他稱贊道:「賢哉!回也。」

《故事三》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孫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有一次向衛國國君提起苟變這個人,說:「他的才能可以率領五百輛車。」衛國國君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的時候,有次征稅吃了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說:「聖人選才用人,就好象木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杞梓合抱的良木如果只有數尺腐朽的地方,好的木匠是不會棄用的。現在國君處在戰亂之世,選將才卻因為二枚雞蛋而棄用一守城大將,這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
衛國國君向子思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 故事四》衛國國君有一次提出了一個不合適的計劃,而群臣卻如出一口般的附和,子思說:「我看衛國真是『君不象君,臣不象臣』啊!」
公丘懿子問:「為什麼會這樣?」
子思說:「君主自以為是,那麼眾人就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即使事情做對了而沒有聽取眾人的意見,這也是在排斥眾人的意見,更何況現在眾人都附和錯誤見解,助長邪惡之風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樂於讓別人贊揚自己,這是無比的昏暗;不判斷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諛奉承,這是無比的諂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諂媚,這樣居於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會滿意的。長期這樣不改,國家就不象國家了。」
子思又對衛國國君說:「你的國家將一天不如一天了。」國君問:「為什麼?」子思說:「事出有因。國君如果說話自以為是,那麼卿大夫中就沒人敢改正你的錯誤;卿大夫們說話也會自以為是,士人百姓也都不敢改正他們的錯誤。這樣君臣都自以為賢能,而下屬們都同聲稱賢,稱賢就是順從就會有好事,如果指出錯誤就是忤逆就是有罪,這樣怎麼會有好結果呢?《詩經》中說:『都說自己聖賢,誰能分辨烏鴉的雌雄呢?』這不也像你們這些君臣嗎?」

《 故事五 》鄭濂,字仲德,是明朝時浦江人。到鄭濂這一輩,鄭家已經二百多年沒有分家了,人稱「義門」,太守贈匾「天下第一家」。鄭家始終遵從先祖不聽婦人言的訓誡,這里說的當然是指不能聽從婦人之話去干謀私利、有損孝義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後,將鄭濂召到京城,問他一家有多少人,鄭濂回答說:「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說:「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當時正值河南進貢香梨,明太祖於是賜給鄭濂兩枚香梨。鄭濂雙手捧著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後面查看。
鄭濂到家後,召來所有家人,然後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謝恩,又找來兩個裝滿水的大缸,將香梨搗碎後放入缸中,然後讓所有的家人分著喝。皇帝知道後非常高興,於是親書「孝義家」三大字賜之,並加蓋玉璽。
後來有人誣告鄭家結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鄭家兄弟六人爭相要跟隨官吏前去,最後由鄭濂的弟弟鄭湜前往,當時鄭濂正在京城,他趕去攔住弟弟說:「我是兄長,應該由我去。」弟弟說:「哥哥你已經老了,應當由我前往。」就這樣,兄弟兩人爭相入獄。
明太祖知道後說:「像這樣孝義的人,怎麼會去追隨他人叛逆呢?」隨即將誣陷之人治罪,並重用鄭家子弟為官。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⑧ 現代君子及其事例

英雄的杭州司機吳斌!乘客為先,仁也;恪盡職守,義也;臨危不亂,勇也。豈不是君子?

⑨ 君子故事都有哪些

君子的故事: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尚未得志之前,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全靠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後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時,因薛仁貴平遼功勞特別大,被封為「平遼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一打開酒壇,負責啟封的執事官嚇得面如土色,因為壇中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啟稟王爺,此人如此大膽戲弄王爺,請王爺重重地懲罰他!」豈料薛仁貴聽了,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眾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貴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後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弟夫婦經常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因為我知道王兄弟貧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後,薛仁貴與王茂生一家關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也就流傳了下來。
2、小人的故事a:西漢江充,是小人中最有「魄力」的一個。他先是攪得趙王父子不得安寧,為報復私怨,誣告趙太子穢亂後宮,導致趙太子險些被漢武帝判了死刑,雖赦其死罪,太子地位卻被廢。後又蠱惑漢武帝,挑唆其父子關系,製造大量冤假錯案,最後逼得太子造反被殺。這場大亂,史稱「巫蠱之禍」,不僅白白死了好幾萬人,就連漢武帝自己也弄得骨肉相殘,國家險些
小人的故事b:龔半倫是無法繞過去的一個「著名」小人。他的父親龔自珍是清代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愛國詩人,萬萬沒想到,兒子龔半倫卻賣國求榮,成了英法侵略軍火燒圓明園的幫凶。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所以焚掠圓明園者,因有龔半倫為引導。英以師船入京,焚圓明園,半倫實與同往……取金玉重器而歸。」為一己私利,不惜引狼入室,害宗滅族,燒毀「萬園之園」,龔半倫死後禁止埋入祖塋。覆亡。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