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的故事100
『壹』 鞠躬盡瘁簡述50字~100字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准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後出師表》的末後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鞠躬,表示謙恭謹慎;盡瘁,是竭盡辛苦的意思;已,完結、罷休。)《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普漢春秋》作「鞠躬盡力」,和「鞠躬盡瘁」一樣,都是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貳』 鞠躬盡瘁故事100字
鞠躬盡瘁
【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阿斗內繼位,他容只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准備兩次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阿斗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叄』 關於鞠躬盡瘁的故事 詳細的 一個就行
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故事情節
出自諸葛亮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協助劉備在成都建立了蜀漢政回權,當了丞相。他答一心想幫助劉備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公元223年,蜀漢皇帝劉備病死。臨終前,他拉著諸葛亮的手說:"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如果我兒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低劣無能,你可自取而代之。"諸葛亮聽後,痛哭流涕地說:"我會忠心耿耿地輔佐劉禪,一直到死。"
劉備死後,諸葛亮擔起了輔助劉禪治理蜀國的重任。他事必躬親,盡心盡責,很快使蜀國恢復了國力,逐漸強盛起來。為了完成劉備生前努力統一中國的願望,他曾先後六次率軍隊攻打魏國,爭奪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諸葛亮又一次集結軍隊,出兵北伐。臨出征前,諸葛亮給劉禪寫了篇名為《後出師表》的呈文,分析當時的形勢,表示北伐的決心。文章結尾的時候,諸葛亮寫了"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這句話,表明自己要忠誠謹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劉禪同意了他的出兵計劃。諸葛亮帶領大軍北上,但是由於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徹底取勝。諸葛亮並沒有因為目的難以達到而灰心喪氣,他一直組織進攻,最後病死在軍營之中。
後來,此句演變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表示嘔心瀝血竭盡全力,貢獻出自己的一切。
『伍』 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故事100字數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版亮在臨死前對後權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0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陸』 《鞠躬盡瘁》裡面的故事,求100多字~
諸葛亮,字孔明來,蜀自漢丞相,白帝城劉備監終託孤,諸葛亮輔佐後主利禪治理蜀國,採取一系列富國強兵措施,國家實力增強,他「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又南征孟獲,七擒七縱。平定南方解除了後顧之憂,公元226年,他決定率師北代,以平定中原,復興漢室。出兵前,諸葛亮上表後主,力勸後主聽信忠言,任用賢臣。是為《前出師表》。 北伐開始頗有戰果,但最終失利。諸葛亮回師漢中,日夜操練部隊,籌集軍械糧草,准備再戰。
公元228年,北魏進攻東吳兵敗,實力大損,諸葛亮決定趁此良機再度北伐。蜀中群臣不然者甚從,多有非議。於是諸葛亮又上一表給後主。在奏章中,諸葛亮分析局勢,認定蜀漢與曹魏不可長期共存,必須利用多年積聚的力量,及時發動攻勢,北伐或許可以建立王業,消極防守只會坐待敗亡。但事情的發展變化難以測度,自己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以後的成敗得失,就不是自己的才智所能事先料定的。是為《後出師表》。
為了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六齣祁山,竭盡全力指揮作戰,終因積勞成疾,卒於五丈原軍中,實踐了他的諾言。
『柒』 用鞠躬盡瘁,拈輕怕重,同舟共濟編一個有趣的小故事(100字以上)
在南北戰爭時期,一位大俠信在會府的途中發現有兩個善面青年被一群黑衣人回圍追,便出手相答助,最讓救了青年。青年感念信的大恩大德想跟隨其一起行俠仗義、懲凶除惡、劫富濟貧,承諾對待信必當鞠躬盡瘁,忠義兩全。信很感動,便同意了,隨後他們三個人便結拜為兄弟,發誓必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同舟共濟做事也絕不能拈輕怕重。不久他們便成為遠近聞名的俠士。
『捌』 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和鞠躬盡瘁的故事 100字以內 急!
精衛小時候游泳掉海里淹死了,死後變成一隻鳥,為了不讓別人也掉海里淹死,就一直搬小石子,樹枝把海填平了
『玖』 用鞠躬盡瘁,拈輕怕重,同舟共濟編一個有趣的小故事(100字以上)
在南北戰爭時期,一位大俠信在會府的途中發現有兩個善面青年被一群黑衣人圍追內,便出手相助,最讓容救了青年.青年感念信的大恩大德想跟隨其一起行俠仗義、懲凶除惡、劫富濟貧,承諾對待信必當鞠躬盡瘁,忠義兩全.信很感動,便同意了,隨後他們三個人便結拜為兄弟,發誓必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同舟共濟做事也絕不能拈輕怕重.不久他們便成為遠近聞名的俠士.